海因里希·巴克豪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因里希·巴克豪森
海因里希·巴克豪森
出生1881年12月2日
 德意志帝國不萊梅
逝世1956年2月20日(1956歲—02—20)(74歲)
 東德德勒斯登
國籍德國
母校慕尼黑工業大學
知名於巴克豪森效應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物理學

海因里希·喬治·巴克豪森(德語:Heinrich Georg Barkhausen,1881年12月2日—1956年2月20日),德國物理學家,生於不萊梅

生平[編輯]

出生在一個德國貴族家庭的海因里希·巴克豪森很小的時候就對自然科學產生了興趣。他曾分別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1901);柏林工業大學(1902);慕尼黑大學(1902),並於1907年在哥廷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1911年,29歲的海因里希·巴克豪森成為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電子工程學教授。日本物理學家八木秀次曾是他的學生。1919年,他發現了之後以他名字命名的巴克豪森效應。該效應闡述了外加變化磁場下,鐵的磁化強度改變的不連續性。1921年,巴克豪森提出的巴克豪森穩定性準則:電子振盪器系統信號由輸入到輸出再反饋到輸入的相差為360°,且增益為1,為振盪器振盪的必要條件。該準則後來被廣泛應用於電子振盪器的設計中。

參見[編輯]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巴克豪森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