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愛沙尼亞軍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愛沙尼亞軍團
「愛沙尼亞軍團志願者註冊點」,1942 年 9 月

存在時期1942年10月-1943年5月
國家或地區 納粹德國
部門 武裝黨衛隊
種類步兵
規模
參與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
指揮官
著名指揮官Franz Augsberger英語Franz Augsberger

愛沙尼亞軍團愛沙尼亞語Eesti Leegion,德語:Estnische Leg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武裝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SS-Verfugungstruppe)的戰鬥支援部隊中的一支部隊,主要由愛沙尼亞士兵組成。

創建[編輯]

1942年8月28日,德國在愛沙尼亞的占領當局宣布將要組建一支愛沙尼亞人部隊,10月1日,該部隊正式成立[1]。黨衛隊親衛隊上級領袖Franz Augsberger被提名成為愛沙尼亞軍團的指揮官,之後又成為了黨衛軍第三愛沙尼亞志願旅的指揮官。到了1942年10月13日,愛沙尼亞軍團已徵召到了500名志願者。1943年春,又有來自警察部隊的人員進入該軍團,軍團人數達到了1280人[2]

部隊[編輯]

納爾瓦營[編輯]

納爾瓦營由愛沙尼亞軍團中最先在登比察完成訓練的800人組成。1943年4月,納爾瓦營被派往烏克蘭,加入了黨衛軍維京師(親衛隊第5師)。被他們所替換的是因政治原因被召回芬蘭的芬蘭志願營[3]

納爾瓦營在紅軍對烏克蘭Izjum的攻勢中成為了重點攻擊對象。納爾瓦營進入戰鬥時人數為800,最後只剩下了三分之一的人還有戰鬥力。而紅軍一方則遭受了更嚴重的損失,有超過7000人死傷,還損失了一百多輛坦克[4]

之後,納爾瓦營還參加了科爾遜-契爾卡塞攻勢,並從被稱作「地獄之門」(The Hell’s Gate)的逃脫路徑成功撤退。納爾瓦營幾乎是在沒有掩護的情況下冒著蘇軍的猛烈火力撤退的。在這場慘敗中,納爾瓦營幾乎丟失了所有裝備,但大部分兵員都逃出了包圍圈[4]

黨衛軍第三愛沙尼亞志願旅[編輯]

1943年3月,為徵召更多士兵,德國在愛沙尼亞的占領當局開始進行強制徵兵,所有出生於1919-1924年之間的愛沙尼亞男子都要加入愛沙尼亞軍團。因此,最終有5300人被徵召進了愛沙尼亞軍團,還有6800人被徵召進了德國國防軍的輔助部隊。入伍的新兵組成了第二愛沙尼亞團,1943年5月5日,黨衛軍愛沙尼亞志願旅成立[1]

1943年10月,德國人又頒布了另一道徵兵令,這次的徵兵年齡段是1925-1926年間出生的男子。之後,為逃脫強制徵兵,大約有5000名愛沙尼亞人逃到了芬蘭。這些人中的一大部分都志願加入了芬蘭國防軍,並組成了第200芬蘭步兵團。被德國人徵召的新兵進入了黨衛軍愛沙尼亞志願旅,1944年10月22日,該旅更名為黨衛軍第三愛沙尼亞志願旅[1]

黨衛軍第20擲彈兵師(愛沙尼亞第一)[編輯]

到了1944年1月,德軍在東線上的形勢愈發惡化,德國人再次於1944年2月1日對愛沙尼亞人展開徵兵。愛沙尼亞共和國時任首相(Juri Uluots,也是最後一任)抱著令祖國重獲獨立的希望,表達了對徵兵的支持。因此,在這次徵兵中大約有38000人入伍,愛沙尼亞軍團的各部隊以及芬蘭國防軍第200步兵團都返回了愛沙尼亞並加入了黨衛軍第20擲彈兵師(愛沙尼亞第一)。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Jurado, Carlos; Nigel Thomas; Darko Pavlović. Germany's Eastern Front allies (2): Baltic forces. Osprey Publishing. 2002: 13 [2021-09-11]. ISBN 978-1-84176-1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5). 
  2. ^ Raun, Toivo. Estonia and the Estonians. Hoover Press. 2001: 158–159 [2021-09-11]. ISBN 978-0-8179-28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7). 
  3. ^ Landwehr, Richard. Estonian Vikings: Esnisches Ss-Freiwilligen Battaillon Narwa and Subsequent Units, Eastern Front, 1943–1944. Shelf Books. 2000 [2021-09-11]. ISBN 978-1-899765-0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7). 
  4. ^ 4.0 4.1 Terasest tugevamad: pataljon Narva ajalu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