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沙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積沙墓,又稱積砂墓,是中國古代為防盜而採用沙土填充墓穴的一種墓葬形制,有時還會在沙土中填入石塊,構成積石積沙墓,當盜墓者挖掘盜洞深入墓穴時,沙土會從四面流入把盜洞堵住,石塊會砸下來把盜墓者砸傷砸死。

積沙墓流行於戰國西漢早期,當時的貴族墓葬多積石以加固、積炭防潮、積沙以防盜河南輝縣的戰國魏王墓、上蔡縣郭莊楚墓都是積沙墓。明末有名的盜墓大賊(綽號「斷指」)據說險些葬身在一個流沙大墓中,從此洗手不敢再幹了[1]

西漢中晚期之後,由於豎穴土壙木槨墓逐漸消失,積沙墓也漸漸消失。[2]

參見[編輯]

注釋[編輯]

  1. ^ CCTV《國寶檔案》
  2. ^ 岳連建、李明,「西安北郊西漢積沙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5期,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