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維吾爾族文化促進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吾爾族文化促進會(簡稱:維文會)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盛世才治疆時期建立的9個文化促進會之中規模最大的文化促進會[1]

維文會的建立

[編輯]

楊增新治疆時期採取的愚民政策使得新疆地區的文化教育發展相對落後,發展緩慢。金樹仁時期,在教育、文化方面進行了改革,但由於其處理哈密暴動的失誤,改革沒有得到徹底執行便夭折[2]。1934年8月1日,盛世才政府執政後,新疆民眾反帝聯合會正式成立,「實現各民族文化之自由發展」是該組織宗旨之一。在其宗旨的指導下,1934年8月5日,維文會正式成立。根據《新疆維吾爾文化促進會章程》,該會是發展一切文化、幫助教育部門發展教育的團體[3]

組織結構及資金來源

[編輯]

維文會成立後前後由反帝會、新疆文化協會、再次由反帝會、文化運動委員會領導,1950年併入新疆保衛和平民主同盟。各級維文會由上至下分別為總會、分會、縣分會、支部。1936年,維文會共1總會設在迪化、8個區分會分別是迪化區、焉耆區、阿克蘇區、喀什區、伊犁區、塔城區、阿爾泰區、哈密區以及42個縣分會。1943年,擴充了2個區分別是和田區莎車區。縣分會擴充至54個[1]。維文會下設會長辦公室、秘書室、財務科、宗教財產管理科、監察科、學校科、宣傳科、藝術科、出版科等9部門,1936年,各分會共有668名職工,1.6萬會員[3]。維文會主要資金來源由會員會費、維文會的貿易活動、公共產業租金及社會捐款和徵收宗教稅比如「烏守爾」、「天課[3]

任務與工作

[編輯]

教育方面

[編輯]

1936年,維文會在全疆範圍內建立小學共1736所,中學3所,民眾學校115所,學生共近13萬人。1938年,維文會會立小學1800餘所,是省立小學的4倍多,學生則有10萬餘人,是省立小學的2倍有餘。1943年,除去塔城地區阿山道未統計外,維文會在新疆其他地區共有會立小學1275處,學生18萬餘人,會立民眾學校1455所,學生13.6萬餘人。中後期開始,由於資金短缺等問題,會立學校逐步轉為公立學校[4]。其中部分學校在2010年仍然在招生辦學[5]。學校主要課程除了維文、地理、衛生、歷史、國語等科目外,1943年增加了宗教課程[4]。維文會從1935年起創建許多孤兒學校以救助無依無靠之孤兒求學,在南疆這類的的孤貧學校逐步改為職業學校[6]。隨著學校規模的變大,會立學校面臨著師資不足等狀況的發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維文會曾舉辦了師範訓練班10個[4]

藝術文化方面

[編輯]

維文會在全疆各地建立藝術團以整理收集維吾爾的文化藝術遺產,截止1944年上半年,共計建設俱樂部80處,娛樂場所32處,共培養文藝工作者近2萬人[7]。1937年,哈密維文會的文工團先後排演話劇《蘊情姆》、《再乃甫遭誹謗》,歌劇《艾里甫與賽乃姆》、《熱比亞與賽丁》、魯特甫拉·穆塔里甫創作的話劇《上海之夜》、《戰鬥中的兒女》等[8]。1940年,話劇《戰鬥吧,祖國》由趙丹的倡導在迪化市維文會的文化俱樂部上演。在抗戰時期,維文會將《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蘇聯歌曲《假如明天戰爭》、《在邊境線上》等抗日歌曲翻譯成位於歌詞或重新填寫為抗日歌曲在全疆傳唱[7]。除此之外,電影藝術得到了發展,諸如《區委書記(電影)英語The District Secretary》、《鋤奸記英語Duel (1944 film)》、《瑪麗黛》等影片多次在各地進行排片[7]

新聞傳播

[編輯]

1935年,維文會與新疆省政府合辦《新疆維吾爾報》,後與《天山日報》合併為《新疆日報》。1940年,《新疆日報》全年印製近100份。1934年,由塔城維文會成員創辦的維語報紙《塔城之聲》被政府接管改名為《新疆日報·塔城版》。1934年,喀什維文會創辦了《新生活報》,後改名為《喀什新疆日報》以及《覺醒報》。除了報紙,維吾爾文刊物也在維文會的支持下得以發展,諸如維文刊物《新疆》以及分別由喀什維文會、塔城維文會、阿克蘇維文會、焉耆維文會、庫爾勒維文會和尉犁縣維文會分《新聲》、《我們的呼聲》、《阿克蘇通訊》、《星》、《萌芽》和《塔克拉瑪干》。1949年,維文會創建了一份《真理》報,這是維文會創建的最後一份報紙[9]

維文會與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

[編輯]

1947年起,一些地區的維文會開始進行東突厥斯坦獨立的宣傳。4月15日,和闐區行政督察專員郝登榜發現並查處了因對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進行宣傳的且末縣維文會出版的報紙。麥斯武德上任後,泛突厥主義泛伊斯蘭主義通過一些地區的維文會得以傳播[5]

阿克蘇維文分會

[編輯]

1934年,阿克蘇維文分會在尼牙孜·莎日皮的領導下成立。隸屬於阿克蘇地區的柯坪縣烏什縣沙雅縣庫車縣拜城縣等縣先後紛紛成立縣分會。阿克蘇區分會第一任會長為阿布拉·大毛拉。1936年至1939年阿克蘇維文會主席為達尼西大毛拉·阿吉,1942年主席為托合提·阿西木等。1946年主席再次由達尼西大毛拉·阿吉擔任。阿克蘇區分會在當地教育方面做出了極大貢獻。1934年,溫宿縣維文會將5所私人小學轉為會立小學並新辦16所學校。1936年,拜城縣會立學校有12所、柯坪縣有會立學校9所、烏恰縣會立、私立學校36所、新和縣新建會立學校19所。到了1943年,阿克蘇地區共有會立學校241所,學生1.3萬餘人。後來會立學校逐漸公立[10]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左紅衛. 新疆维吾尔文化促进会组织构成考. 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 (02): 27–30. 
  2. ^ 張付新; 張雲. 对民国时期新疆教育的历史考察——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 理論與現代化. 2015, (03): 113–117. 
  3. ^ 3.0 3.1 3.2 左紅衛. 新疆维吾尔文化促进会研究. 新疆大學. 2005. 
  4. ^ 4.0 4.1 4.2 左紅衛; 郭紅霞. 新疆维文会兴办民族教育及其作用.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 (03): 89–93. doi:10.13568/j.cnki.issn1000-2820.2005.03.019. 
  5. ^ 5.0 5.1 左紅衛; 李強. 新疆维吾尔文化促进会的历史作用及教训. 新疆職業大學學報. 2010, 18 (04): 75–77. 
  6. ^ 左紅衛; 郭紅霞. 维文会开展公益活动及其历史作用. 新疆地方志. 2005, (02): 59–62. 
  7. ^ 7.0 7.1 7.2 左紅衛. 维文会与近代新疆维吾尔艺术. 新疆藝術學院學報. 2005, (04): 81–86. 
  8. ^ 左紅衛. 抗战时期新疆的戏剧演出团体及戏剧组织.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 38 (03): 77–81. doi:10.13568/j.cnki.issn1000-2820.2010.03.012. 
  9. ^ 夏晨茹; 左紅衛. 新疆维吾尔文化促进会与新疆近代新闻传播. 新疆社科論壇. 2006, (03): 76–79,83. 
  10. ^ 齊曼古麗·賽麥提. 阿克苏维吾尔文化促进分会研究. 新疆大學.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