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貝托國王級鐵甲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西里」號
概況
建造者
使用者  義大利皇家海軍
前級 勞利亞的魯傑羅級
次級 海軍上將聖邦級
建造期 1884–1895年
服役期 1893–1918年
完成數 3
報廢數 3
技術數據
艦級 鐵甲艦
排水量
全長 418英尺7.5英寸(127.6公尺)
全寬 76英尺10.5英寸(23.4公尺)
吃水 30英尺6英寸(9.3公尺)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速度 18.5(34.3公里每小時;21.3英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 4,000—6,000海里(7,408—11,112公里)
乘員 733名
武器裝備
裝甲

翁貝托國王級鐵甲艦義大利語Classe Re Umberto[e]是一批在1880年代到1890年代為義大利海軍建造的鐵甲艦。本級三艘軍艦分別是「翁貝托國王」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Re Umberto[f]「西西里」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Sicilia[g]「撒丁」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Sardegna[h],它們是19世紀70年代義大利在1866年的利薩戰役中戰敗後開始的一項重大海軍擴張計劃的高潮。翁貝托國王級在此前義大利級鐵甲艦的設計之上融入了一些創新,包括對主砲組的更有效的安排、無線電報的安裝,以及在「撒丁」號上首次在義大利主力艦使用三脹蒸汽機。本級艦由貝納德通·伯林英語Benedetto Brin[i]設計。一如其早期方案,本艦級設計保留了非常薄的裝甲保護和高航速。

本級三艦的服役生涯頭十年都在現役艦隊中平穩服役。1905年時,三艦都被轉入預備役艦隊。1911年意土戰爭爆發時,這幾艘艦隻被徵用作訓練艦。在戰爭衝突期間,三艦在為在利比亞作戰的義大利軍隊提供火力支援並參與奪取包括的黎波里在內的多個鄂圖曼帝國港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撒丁」號在威尼斯充作港口警備艦,而「翁貝托國王」號在布林迪西用作浮動砲台,而「西西里」號則被改為補給艦。這三艘艦隻都在戰爭中倖存下來並在20年代初被拆解報廢。

設計[編輯]

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義大利艦隊在利薩海戰中的失敗,義大利人開始了一項大規模的海軍擴張計劃,旨在對抗奧匈帝國海軍。在建造了十艘現代化鐵甲艦後,翁貝托級的建造達到了這一擴張計劃的第一個高潮。這些新造軍艦使得義大利海軍成為僅次於英國和法國的世界上第三大海軍[7]。三艘翁貝托級鐵甲艦由貝納德通·伯林英語Benedetto Brin負責設計,當時他是義大利海軍工程委員會的主席,並監督了大部分鐵甲艦建造工程。1883年,本級前兩艘得到建造授權,1885年,時任海軍部長的伯林提議建造了本級的第三艘[8]

常規特性和輪機[編輯]

來自《布拉西海軍年鑑英語The Naval Annual》的右立面和甲板平面圖,陰影區域顯示了裝甲布局的範圍

本級三艦在尺寸上略有不同,「翁貝托國王」號和「西西里」號的長寬相同,但「撒丁」號的艦體更長。這三艘艦的全長在127.6至130.73公尺(418英尺8英寸至428英尺11英寸);舷寬都是23.44米(76英尺11英寸)。這三艘船的標準排水量在13,058至13,673長噸(13,268至13,892公噸)之間,滿載排水量在14,842至15,454長噸(15,080至15,702公噸)之間,其中「西西里」號最低,「翁貝托國王」號最高。前兩艘艦的吃水為9.29公尺(30英尺6英寸),而「撒丁」號由於更長的船體,吃水減少至8.84公尺(29英尺)。艦上安裝了一根帶有兩層戰鬥桅樓英語Top (sailing ship)[j]戰鬥桅英語military mast[k]。「撒丁」號是最早配備馬可尼新型無線電報機的軍艦之一。本級各艦的艦員配置規模也有所不同,「翁貝托國王」號上配備有733名軍官和士兵,「西西里」號上有736人,「撒丁」號上有794人。[8]

「翁貝托國王」號和「西西里」號的推進系統由一對水平複式蒸汽機驅動單螺旋槳,蒸汽由18台燃煤的圓筒形火管鍋爐提供[8]。這些船的發動機由安薩爾多基於莫茲利父子與菲爾德公司德語Maudslay, Sons and Field[l]的設計而製造[12]。而「撒丁」號則配備了一對三脹式蒸汽機,具有相同數量和類型的鍋爐;該艦也是第一艘配備三脹式發動機的義大利軍艦。艦載鍋爐通過三個煙囪排氣,兩個煙囪位於指揮塔後方並列,第三個煙囪更靠後。「翁貝托國王」號的發動機以19,500匹指示馬力(14,500千瓦特)的功率產生最高航速為18.5(34.3公里每小時;21.3英里每小時),而「西西里」號以19,131匹指示馬力(14,266千瓦特)的功率達到20.1節(37.2公里每小時;23.1英里每小時),「撒丁」號以22,800匹指示馬力(17,000千瓦特)的功率達到20.3節(37.6公里每小時;23.4英里每小時)。各艦的巡航半徑的具體數據沒有留存下來,但該艦級的艦隻可以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的速度航行4,000至6,000海里(7,400至11,100公里;4,600至6,900英里)。[8]

武器和裝甲[編輯]

13.5英寸砲的砲座

翁貝托國王級艦隻裝備有四門343公釐(13.5英寸)30倍徑主砲組,被分別安裝在艦首和艦尾各一座砲塔上。這種布置比之前的設計更高效,之前的設計將兩對砲安裝在中央砲座上,限制了其射擊角度[13]。這些砲是由阿姆斯壯-惠特沃斯製造的B型砲。這些砲發射重達570公斤(1,250英磅)的帶蓋穿甲彈,使用230公斤(507英磅)的黑色火藥裝藥,產生的初速為575公尺每秒(1,886英尺每秒)。這些砲的仰角可達15度,俯角可達-5度;仰角由手動控制,裝填需要將砲仰角調整至15度。[14]

艦上還攜帶了8門152公釐(6英寸)40倍徑的副砲,單獨安裝在上層甲板上的護盾砲架上,每側四門。用於對付魚雷艇的近程防禦由翁貝托國王級艦艇上層甲板上的16門120公釐(4.7英寸)砲提供,每側八門。「西西里」號和「撒丁」號艦艇都配備了20門同型號砲,每側各10門。此外還有16門57公釐(2.2英寸)43倍徑砲和10門37公釐(1.5英寸)砲提供支援。作為當時主力艦的慣例,它們還配備了5具450公釐(17.7英寸)的水上魚雷發射管[8]。這些魚雷攜帶41公斤(90英磅)的彈頭,射程為400公尺(1,300英尺),速度為30節(56公里每小時;35英里每小時)[15]

相較於其巨大的艦體,其上裝備的卻只是輕裝甲,由此帶來的重量減輕使得其能夠達到高速度,這在當時的義大利主力艦設計中是很典型的。這一點尤其適用於伯林設計的艦船,他認為當時的裝甲技術無法抵擋同時代的重型火砲[16]。艦上裝甲由施奈德-克勒索英語Schneider-Creusot[m]製造的鋼材構成。其中,艦體由4英寸(102公釐)厚的水線裝甲帶和76公釐(3英寸)厚的甲板包覆。艦首指揮塔兩側裝有300公釐(11.8英寸)鋼板裝甲。主砲四面裝甲厚4英寸(102公釐),支撐砲座裝甲厚349公釐(13.75英寸)。副砲則裝備有51公釐(2英寸)的砲盾英語Gun shield[8]

艦隻[編輯]

艦名 建造者 開建 下水 完工
「翁貝托國王」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Re Umberto
Re Umberto
斯塔比亞堡皇家造船廠英語Regio Cantiere di Castellammare di Stabia 1884年7月10日[8] 1888年10月17日[8] 1893年2月16日[8]
「西西里」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Sicilia
Sicilia
威尼斯軍械庫[8] 1884年11月3日[8] 1891年7月6日[8] 1895年5月4日[8]
「撒丁」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Sardegna
Sardegna
拉斯佩齊亞兵工廠英語Arsenale di La Spezia 1885年10月24日[8] 1890年9月20日[8] 1895年2月16日[8]

服役記錄[編輯]

「撒丁」號在服役初期

在本級艦隻服役的第一個十年裡,這三艘船都在義大利艦隊的現役中隊中平穩服役。「翁貝托國王」號和「撒丁」號一起在1895年訪問了英國和德國並參加了基爾運河開通儀式[18][19]。在1897年希土戰爭之前,這些艦隻參加了克里特島附近的一次國際性海軍示威活動[20]。1905年,三艦全都轉入預備艦隊,取而代之的是更現代化的前無畏艦「海軍上將聖邦」號英語Italian battleship Ammiraglio di Saint Bon[n]瑪格麗特皇后級英語Regina Margherita-class battleship[o][24][25]

這三艘船在1911年至1912年的意土戰爭中參與了多次重要的戰鬥行動,主要是在利比亞支援義大利軍隊作戰。從1911年10月到12月,這些船隻駐紮在的黎波里附近,對鄂圖曼帝國的防禦設施進行砲擊,為初始登陸作戰做準備,並在義大利軍隊奪取城市後繼續提供砲火支援英語Naval gunfire support。在返回義大利補給後,這些船隻被指派護送運兵船隊於1912年6月至8月攻擊利比亞的其他港口。[26]

戰爭結束後,「西西里」號成為新型的無畏艦「朱利奧·愷撒」號英語Italian battleship Giulio Cesare[p]塔蘭托的補給艦,而「翁貝托國王」號則成為熱那亞的補給艦。1915年義大利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撒丁」號被駐紮在威尼斯,擔任保衛港口的海軍力量的旗艦,而「翁貝托國王」號則返回布林迪西,作為浮動砲台重新服役。在1917年11月卡波雷托戰役的慘敗後,「撒丁」號從威尼斯撤退到布林迪西,後來又轉移到塔蘭托[28][29]。1918年,「翁貝托國王」號被改裝成計劃中對奧匈帝國主要海軍基地波拉發動攻擊的突擊艦,但在攻擊實施之前戰爭就結束了。該艦於1920年被除籍並拆解報廢,「西西里」號和「撒丁」號則於1923年跟隨其後退役拆解。[28]

腳註[編輯]

注釋[編輯]

  1.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2.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3. ^ 譯名參考自《中華科學技術大詞典 工程技術卷 上》[1]
  4. ^ 譯名參考自《英漢艦船科技詞彙》[2]
  5.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3]
  6.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3]
  7.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3]
  8.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3]
  9. ^ 譯名參考自《戰艦與航空母艦》[4],另有來源譯作「本尼迪托·布林」[5],或者「貝內代托·布林」[6]
  10. ^ 譯名參考自《英漢艦船科技詞彙》[9]
  11. ^ 譯名參考自《英漢軍語詞彙》[10]
  12.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11]
  13. ^ 譯名參考自《1918-1939年的法國》[17]
  14.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1],另有來源譯為「阿美阿格里·迪·聖邦」級[22]
  15.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3],另有來源譯為「瑞吉那·瑪格麗娜」級[4]
  16.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27]

引文[編輯]

  1.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2019),第240頁.
  2.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1975),第230頁.
  3. ^ 3.0 3.1 3.2 3.3 張恩東 (2018),第244頁.
  4. ^ 4.0 4.1 史蒂夫 (2004),第264頁.
  5. ^ 布魯斯·泰勒 (2021),第30頁.
  6. ^ 張恩東 (2018),第239頁.
  7. ^ Greene & Massignani (1998),第394頁.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Gardiner (1979),第342頁.
  9.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1975),第675頁.
  10. ^ 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名詞室 (1963),第234頁.
  11. ^ 勞倫斯 (2013),第84頁.
  12. ^ Neal (1890),第109頁.
  13. ^ Gardiner (1979),第340–342頁.
  14. ^ Friedman (2011),第232–233頁.
  15. ^ Friedman (2011),第347頁.
  16. ^ Gardiner (1979),第341–342頁.
  17. ^ 呂一民 (1997),第134頁.
  18. ^ Neal (1890),第155頁.
  19. ^ Sondhaus (1994),第131頁.
  20. ^ Robinson (1897),第187頁.
  21. ^ 張恩東 (2018),第246頁.
  22. ^ 史蒂夫 (2004),第22頁.
  23. ^ 張恩東 (2018),第247頁.
  24. ^ Brassey (1905),第45頁.
  25. ^ Gardiner (1979),第343頁.
  26. ^ Beehler (1913),第19–20, 47–48, 81, 90–91頁.
  27. ^ 日本海人社 (2010),第62頁.
  28. ^ 28.0 28.1 Gardiner & Gray (1985),第256頁.
  29. ^ Sondhaus (1994),第312–313頁.

參考書目[編輯]

期刊來源[編輯]

  • Brassey, Thomas A (編). Comparative Strength [比較實力]. The Naval Annual (Portsmouth: J. Griffin & Co.). 1905: 40–57. OCLC 937691500 (英語). 
  • Neal, William George (編). The Engines of the Italian Armour-Clad Sicilia [義大利裝甲艦「西西里」號的引擎]. The Marine Engineer (London: Office for Advertisements and Publication). 1890, XI: 109 (英語). 

拓展閱讀[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