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萊韋克大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萊韋克大廈
曾用名美國保險聯盟城堡
記錄高度
哥倫布最高建築 1927年-1974年
上個記錄俄亥俄州議會基金會大樓
下個記錄羅德斯州政府辦公大樓
概要
類型混合用途
建築風格裝飾風藝術[1]摩登流線型建築[2]
地址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西百老街50號
座標39°57′45″N 83°00′08″W / 39.962375°N 83.002087°W / 39.962375; -83.002087
動土1924年9月23日 (1924-09-23)
竣工日1927年9月21日,​96年前​(1927-09-21
造價780萬美金
高度
高度555英尺5英寸(169.29米)
尺寸
其他尺寸東西向和南北向均為188英尺(57米)
技術細節
建築面積353,768 sq ft(32,866.1 m2
層數47
設計與建造
建築師查理斯·霍華德·克蘭[3]
網站
columbuslofts.com/leveque-tower-residences
www.hotellevequecolumbus.com

萊韋克大廈是一棟位於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中心的47層樓高的摩天大樓。其樓高555英尺5英寸(169.29公尺),自其1927年建成後直至1974年都是哥倫布市最高的建築。時至今日,它也依然是整座城市第二高的建築。

大樓屬於裝飾風藝術建築,由查理斯·霍華德·克蘭設計,占地面積353,768-平方英尺(32,866.1-平方公尺)。1927年開業時大樓的名字曾叫做美國保險聯盟城堡,是當時世界上第五高的建築。大樓造價780萬美元,有著華美的裝飾和陶瓦制的外牆,兩棟側樓安排有600間酒店房間以及一座劇院(宮廷劇院)。自從美國保險聯盟在大蕭條時期破產後,大廈在1946年被重新命名為林肯·萊韋克大廈,後又在1977年被改為萊韋克大廈。

大廈的寫字樓區域最初招商效果一般,但吸引了許多州政府機構和律師機構。但自從1960年代開始,哥倫布市中心快速發展且出現了許多新建的摩天大樓。這使得萊韋克大廈在逐步增強的競爭中敗於下風,空房率顯著增加。縱觀大廈的整個歷史,其所有權多次易主,直到2011年大廈被售予一個房地產投資者團體。現任業主對大廈採用了混合用途開發,使之包含有酒店、租住公寓、產權公寓、寫字樓與餐廳,並於2017年開業

設計與建造[編輯]

萊韋克大廈最初由美國保險聯盟委託建造。該聯盟於1894年由美國眾議員議員約翰·雅各布·倫茨成立並任主席,是一個集「相互保險公司、秘密結社和社交俱樂部」於一體的組織。大廈最初名為美國保險聯盟城堡,被用做該組織的總部以替代原先位於市中心賽歐托河附近百老街與前街交匯處作為前總部的一座小樓。[4] 大廈由善於宏偉建築設計的底特律建築師查理斯·霍華德·克蘭設計。[3][5] 建設過程正值美國第一波現代摩天大樓建設浪潮。[6]

樓頂的裝飾風藝術裝飾 ,攝於2017年9月

原定計劃里大樓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一座47層高的塔樓和兩座18層高的側樓共計353,768平方英尺(32,866.1平方公尺)可租用面積、一座2827座的基斯·奧爾比劇院(後更名為宮廷劇院)和一間擁有600個房間的德許勒-韋利克酒店。建築長寬均為188英尺(57公尺),[4]有44層的可用空間[1]和額外3層頂樓使之高度來到555英尺5英寸(169.29公尺)。[4][5]建築師刻意地讓大樓比華盛頓紀念碑高出了5英寸(130公釐)。[7][8]

建築的風格屬於裝飾風藝術[1]摩登流線型建築[2]受4世紀至13世紀拜占庭式建築中的宗教建築啟發。[9]最初,克蘭計劃用石材作為建築的外牆,但最終決定改用奶油色的陶瓦,儘管陶瓦有著磚塊較小和容易變形的缺點。[10]大樓的外牆至尖頂自495英尺(151公尺)高開始有著大量雕塑,包括展翅幅度22英尺(6.7公尺)達到的鷹和高達26英尺(7.9公尺)的巨人與天使塑像。[11]考慮到有墜落風險且希望頂樓豪華套房能有更好的視野,部分雕塑後期遭到了移除。[12]大廈塔頂有一座八邊形的箭樓環繞有細長的圓角窗戶,尖頂上飾有紋章圖案。大樓內部採用義大利和比利時產的大理石,公共空間有銅質裝飾和馬賽克裝飾。[11]大堂則有大理石地面和銅質的刻有奠基時的行星位置的天宮圖飾板。[9]建成後,大樓夜間會點亮外牆燈以凸顯其建築設計之美。四角的側塔夜間也會點亮泛光燈使之成為飛行員的一個目視地標,在當時用作輔助領航目標能最遠從20英里(32公里)外看到。[9][13]塔樓頂層最初的設計也允許停靠齊柏林飛艇[14]但後來改用於架設天線。[15]

大樓採用的電梯速度可達900英尺(270公尺)每分鐘,可用按鍵操控自動控制,採用自動對齊樓層的技術,最高能到41層。從41層開始有另一部電梯通往觀景台。[16]用於消防和供水的水箱位於23層和43層。大樓的機械設備有著雙重備份冗餘。[17]在43層有著由本地商人和航空愛好者資助的行政餐廳,名為半空俱樂部(Mid-Air Club)。44層被用作觀景台,公眾可付費25美分參觀。觀景台層有著24塊從天花板延伸至地面的大落地窗,其上46層有著露天觀景台,但僅可通過樓梯前往。總計60個建築公司參與了建設,共耗資780萬美元。芝加哥的西北陶瓦公司提供了大樓外牆的材料。[4]美國保險聯盟曾在西百老街50號有一座五層高的小禮堂,在準備建設萊韋克大廈時被拆解。1909年開業的位於西百老街40號的殖民地劇院也在1924年被關閉並拆解以給大廈的建設騰讓空間。[18]

建築細節

在建設高峰期,有將近650人同時參與建設。[11]大樓於1924年9月23號奠基。地基挖掘緊隨其後,使用44個沉箱地基沉入基岩中114英尺(35公尺)深,[4][19]採用空氣壓力穿過80英尺(24公尺)的水。[16]地基隧道由於過深,因此僱傭了一隊有著修築紐約市荷蘭隧道的深層隧道工人,且在工地修建了一奠基石座醫院和釋壓艙以幫助遭受減壓症的工人。[20]1925年1月26日,在設置沉箱時發生了有毒氣體意外釋放,導致四名工人應激反應掉入地基中死亡。[20][21]不久後,又有一名工人從建築框架上跌落而死。[21]1926年2月13日,安放了美國保險聯盟城堡的奠基石。大樓的框架由10,000公噸(9,800長噸;11,000短噸)鋼鐵製成,樓內有100英里(160公里)的電線、137,000英尺(42,000公尺)的熱水管道驅動數千個暖氣片、67個電動馬達、14000個電源插座和1756扇窗戶。大樓的建設總共耗時19個月,竣工於1927年9月21日。建成時,它是哥倫布最高的摩天大樓和世界第五高的建築,甚至其高度在紐約和芝加哥也是第一。[4][21]艾伯特·布希內爾·哈特在大樓的竣工儀式上將大樓比作法國的城堡城市卡爾卡松[9]

「城堡」一詞在建築上有著獨特的人文意味。在過去城市需要高度防衛之時,如紐倫堡切斯特魁北克等城市會先修築一座城牆,並且用護城河保護這座城牆的地基。在城牆內,作為第二道防線,才是城堡,就像如今依然在卡爾卡松城內屹立的那座城堡一樣。在那裡,將士們可以堅守住最後一道防線。「城堡」一詞很適合作為一家保險公司的代名詞:通過這樣的防衛機制保衛美國的千萬家庭「不怕黑夜的驚駭和午間滅人的毒病」。 —艾伯特·布希內爾·哈特在竣工儀式上的講話。1927年9月21日.[9]

藝術評論家與建築評論家對大樓的設計給予了正面評價。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主管達德利·克拉夫茨·沃森稱讚大樓為1920年代哥倫布的五項藝術成就之一,稱其為「最獨特且美國風的摩天大樓」和「一個建築上的傑作」。[22]埃德娜·克拉克在其1932年著的書《俄亥俄藝術與藝術家》中稱大樓是「城市發展的一座里程碑……標誌著從鄉村轉變為城市的信號。它從天際線上拔地而起,難以忽視。」[13]建築論壇》雜誌稱讚大樓「絕妙」且「令人印象深刻」。[23]大樓很快成為了哥倫布的代名詞和整座城市最顯眼的地標。[24][2]它也是哥倫布第一個在全城都能輕易看到的地標性建築。[13]

與大樓的建造同時發生的是哥倫布1913年大洪水後沿賽歐托河的河畔重修與哥倫布市民中心的建設。[25]在1920和1930年代,哥倫布還新修建了在大樓對面的哥倫布市政廳哥倫布市警察局新總部新的聯邦大樓和法院大樓以及新的政府機構大樓[26]

燈光[編輯]

亡兵紀念日的循環燈光,2020年

泛光燈在1989年第一次被運用於萊韋克大廈,使用白光自傍晚至夜間照亮其頂樓。後來,業主為其安裝了舞台等以提供多色照明。在2012至2017年的整修中,泛光燈被換為了電腦控制的LED燈光從而達到節能的目的,並提供了更多的色彩選擇。新的燈光包括6英寸的單個燈和3平方英尺(0.28平方公尺)的燈光陣列,可以達成2.56億種不同的色彩組合。大樓目前每年大約會有六到八次特殊活動燈光,包括四月和五月的為蘇珊科曼乳腺癌基金會亮起的粉色、六月為哥倫布驕傲周末亮起的彩虹色、七月四日為美國獨立日亮起的紅白藍色、八月為紫心勳章紀念日亮起的紫色、九月為引起社會對卵巢癌的重視而亮起的藍綠色和聖誕假日季亮起的紅色和綠色。[27]

歷史[編輯]

大樓功能的變更與易主[編輯]

原先位於大樓現址處尚未被拆除的建築,1920年
正在建造過程中的大樓,1926年

大樓建成後,美國保險聯盟使用了大樓的19到20層,其餘樓層可被租賃作辦公室。[4]大樓的建設發生了數次超支情況,使得美國保險聯盟不得不動用其儲備資金用於建設大樓。[28]經濟問題很快纏上了這家公司:大樓的建設超過了預算將盡80萬美金,且辦公室的租賃狀況不佳。[12]

大樓很快成為了電台廣播的剛需,而電台廣播也在1920年代正好開始在美國興盛。[29]大樓的高度對廣播十分理想,整個俄亥俄中部都沒有任何山脈或其他建築物影響大樓頂部天線發射的信號,因此大樓成為了包括WAIU在哪諸多電台的基站。倫茨於1925年收購了WAIU並將其作為宣揚自己激進觀點的平台。[30]搬進大樓使得WAIU可以增加其廣播功率至5000瓦。[31]直到1980年代,WCOL也在樓頂有一間廣播室。[32]

美國保險聯盟在大蕭條期間倒閉,並在1931年重組為美國保險聯盟公司。這一機構於1934年被破產接管後結業。[3]在此期間,大樓也因公司的經濟情況而被調侃為「IOU大樓」(「打欠條大樓」)。[13]公司破產後,接管機構計劃銷售大樓以還清所欠的保險款項。[21]大樓最終於1945年被售予萊斯利·萊韋克和約翰·林肯並被重命名為萊韋克-林肯大廈。[3]萊韋克是一個當地的房地產投資者。在他死後,他的兒子弗萊德·萊韋克和他的妻子凱薩琳·萊韋克成為了哥倫布社區中的重要人物。[28]

競爭[編輯]

大樓在哥倫布天際線中十分顯眼,直到1960年代都沒有新的高樓與之競爭,[33]但在1953年有一次修建另一棟摩天大樓的嘗試。[34]林肯-萊韋克大廈直至1962年都是哥倫布唯一一座超過300英尺(91公尺)的大樓。[8]但隨著其他商業公司如亨廷頓銀行美國電力公司的興起,市中心的又開始有了新的高樓。[35]大樓保持著哥倫布最高建築的地位直到1974年羅德斯州政府辦公大樓建成。[2][36]林肯-萊韋克大樓於1975年被登記入美國國家史跡名錄[7]也正值1975年,弗萊德·萊韋克購買下了宮廷劇院,隨後在同年一月死於一起空難。凱薩琳·萊韋克也因此成為了哥倫布重要房產商萊韋克集團的主席。當時哥倫布市中心的寫字樓空房率較高,但大樓依然能保持高於平均的租賃率。[37]

凱薩琳·萊韋克與1977年通過信託完全掌控了大樓。[38]同年,大樓被正式改名為萊韋克大廈。[7]大樓自1980年代開始面臨著來自哥倫布市中心新建大樓日益增加的競爭,萊韋克耗資一千八百萬美金對這座老樓進行翻修使得其能與更新更現代的寫字樓競爭,包括安裝了全新的暖通空調系統、節能升級和升級的廁所與公共空間。[28]在1984年,亨廷頓中心議會廣場大廈哥倫布一號中心在哥倫布市中心市場上供應了2,000,000平方英尺(190,000平方公尺)的新的辦公區。[39]

俄亥俄州政府在歷史上曾是大樓的主要租戶。俄亥俄就業與家庭服務部在2003年搬遷前租用了大樓近20%的房間。[40]俄亥俄老齡化服務部也曾是一個主要租戶。除此以外,還有許多律師事務所和私人金融服務機構租用大樓房間。州政府機構外搬嚴重影響了大樓償還貸款的能力。2004年,邁阿密的LNR地產集團的分支接手了大樓,對齊估價2200萬美元。[38]萊韋克轉讓了大樓的所有權以避免因1620萬美金貸款而導致的抵押物的徹底流失,大樓此時有三分之一房間閒置。[41] 她曾經諮詢過建築師考慮將大樓的一部分改為居住區,但當時不具有經濟上的可行性。[42]

2005年,大樓被再次以850萬美金賣給了芬西爾弗/弗萊德曼管理集團。在賣出時,大樓依然有三分之一房間閒置。新任業主承諾要對大樓進行顯著升級以保持其競爭力。翻修為大樓帶來了些許小型辦公租戶。[43]然而租賃情況依然不容樂觀,且儘管物業更換了數次,直到2009年辦公區依然有三分之一閒置。[44]

2012年翻修[編輯]

2011年,大樓被Tower 10有限公司以400萬美金買下。Tower 10有限公司是由哥倫布房地產投資者鮑勃·邁耶、唐·卡斯托和麥可·席夫建立的合資公司。當時,大樓的寫字樓部分空置率升高到了43%。[45] 新任業主團隊計劃用2200萬美金翻修破損的陶瓦外牆並將寫字樓轉為一個酒店和居住區混合的建築。[42]在2012年,業主宣布翻修將耗資2670萬美金,[46]其中包括500萬美金來自俄亥俄州的稅務減免。[47][48]

翻修項目竣工於2017年,花費大量工程維修大樓的陶瓦外牆和現代化內部結構。萊韋克大樓現在被重新規劃為混合用途開發,其中5到10層變成了一間由150個房間的精品酒店。該酒店屬於萬豪國際旗下的傲途格精選酒店品牌,並擁有會議活動空間。大樓的3、4和11-18層則被翻修為160,000平方英尺(15,000平方公尺)的辦公空間。其餘19層樓被改造為了高級公寓,其中68間為租住公寓,12間為產權公寓,還有兩間位於頂樓的空中別墅[49][50][51]在2樓則是一間由伊利諾伊的First Hospitality Group Inc.運營的餐館The Keep。[52]

近年來,大樓的三層有著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的辦公室和羈押中心,並爆發了多次針對對非法移民不公正待遇的抗議。[53][54]

關聯設施[編輯]

德許勒酒店[編輯]

早期繪有大樓與德許勒-韋利克酒店並排的明信片

大樓的兩座側樓被用作建於白老街和高街西北角的德許勒酒店的額外600間客房。酒店於1912年公布並於1916年開業,當時已有400間房間並與世界上其它奢華酒店競爭。[55]酒店後來被來自俄亥俄以及紐約的酒店業老闆盧和阿德里安·韋利克租用。在萊韋克大廈開業時,酒店當時名叫德許勒·韋利克酒店,並有一座稱為「威尼斯橋」的連廊連接至位於萊韋德大廈內的600間房間。紐約市市長吉米·沃克出席了開業儀式,嘗試在所有600間房間內各飲一小口紅酒以紀念開業並幾乎成功。酒店開業後於1946年在一次聯邦基督教協會的會議上接待了美國總統哈里·S·杜魯門。他與貝絲·杜魯門在1953年又重新蒞臨下榻了該酒店。[56] 1947年酒店被以200萬美金的價格出售給了芝加哥的朱利斯·愛潑斯坦[57],而他又在五年後將其出售給了希爾頓酒店,後者將酒店改名為德許勒-希爾頓酒店。1964年,酒店被再次出售給一家由查爾斯·科爾擁有的公司並改名為德許勒-科爾酒店。科爾關閉了位於萊韋克大廈內的600間房間並投資了200萬美金來重新整修酒店。側樓內的酒店房間被拆除,而「威尼斯橋」也被一併拆除。[58] 大樓在1966年最終被賣給了弗萊德·比利斯並被重新命名為德許勒-比利斯酒店,隨後於1968年結業並於1969年被拆除。[56][59]酒店原址現在建有哥倫布一號中心,這也是萊韋克集團參與的一座大樓。[40]

宮廷劇院[編輯]

宮廷劇院正門以及位於萊韋克大廈南側外牆的華蓋

位於西百老街34號的宮廷劇院開業於1926年11月8日,最初作為歌舞雜耍表演劇場並命名為基斯·奧爾比劇院。[60]許多知名演員曾在此處表演,有些甚至在出名前就已在此,包括賓·克羅斯比喬治·伯恩斯格蕾西·艾倫吉普賽·羅斯·李傑克·本尼湯姆·米克斯傑基·格利森三個臭皮匠埃迪·坎托和在1938年3月演出並打破了觀演人數紀錄的梅·韋斯特[60]1940年代也有許多樂隊在劇院演出,包括艾靈頓公爵湯米·多西格倫·米勒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貝西伯爵蓋伊·隆巴爾多班尼·古德曼萊諾·漢普頓。劇院也在1942年3月12日首映了《男兒本色》,出席者包括亨利·方達奧麗維亞·德哈維蘭詹姆斯·格羅弗·瑟伯瓊·萊斯利[60]

1975年劇院結業並閒置,業主計劃將其拆除並改建為一座停車場。[40] 1980年,凱薩琳·萊韋克用個人資金重新翻修了劇院,並重新開業演出。[61]表演者包括雷德·斯克爾頓小薩米·戴維斯米基·魯尼湯姆·瓊斯娜塔莉·科爾朱迪·柯林斯托尼·班奈特。劇場內也上演了百老匯劇院的戲劇。[60]直至今日宮廷劇院依然在營業,並提供一座2827座的禮堂用於歌舞雜耍表演和電影放映。它被哥倫布表演藝術協會與1989年收購。[2]

儘管萊韋克大廈的設計師,來自底特律的查理斯·霍華德·克蘭因在北美設計了超過250座劇院而聞名,但萊韋克大廈內的宮廷劇院其實是由另一名劇院設計師托馬斯·懷特·蘭姆所作。這是因為蘭姆與基斯·奧爾比劇院的關係較好。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 ^ 1.0 1.1 1.2 Darbee, Jeffrey T. LeVeque Tower. SAH Archipedia.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17 July 2018 [December 25,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1). 
  2. ^ 2.0 2.1 2.2 2.3 2.4 Darbee & Recchie 2008,第43頁.
  3. ^ 3.0 3.1 3.2 3.3 Korom 2008,第358頁.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Korom 2008,第356頁.
  5. ^ 5.0 5.1 Owen 1999,第416頁.
  6. ^ Korom 2008,第323頁.
  7. ^ 7.0 7.1 7.2 Betti & Uhas Sauer 2013,第53頁.
  8. ^ 8.0 8.1 Barrett 2007,第51頁.
  9. ^ 9.0 9.1 9.2 9.3 9.4 Korom 2008,第357頁.
  10. ^ Crane 1926,第14頁.
  11. ^ 11.0 11.1 11.2 Owen 1999,第417頁.
  12. ^ 12.0 12.1 Ghose, Carrie. City's oldest, newest skyscrapers helped end construction droughts. Columbus Business First (Columbus, Ohio). 2008-07-07 [2018-02-07]. 
  13. ^ 13.0 13.1 13.2 13.3 Hunker 2000,第73頁.
  14. ^ Betti & Uhas Sauer 2013,第14頁.
  15. ^ Adams 2016,第112頁.
  16. ^ 16.0 16.1 Crane 1926,第30頁.
  17. ^ Crane 1926,第31頁.
  18. ^ Hunter 2012,第92頁.
  19. ^ Hunker 2000,第12頁.
  20. ^ 20.0 20.1 Betti & Uhas Sauer 2013,第26頁.
  21. ^ 21.0 21.1 21.2 21.3 Hunter 2012,第93頁.
  22. ^ Betti & Uhas Sauer 2013,第15頁.
  23. ^ Architectural Forum: The Magazine of Building, Architectural Forum (Time-Life Inc.), 1928, 50 (2): 188, ISSN 0003-8539, OCLC 780888302 
  24. ^ Adams 2016,第123頁.
  25. ^ Barrett 2007,第33頁.
  26. ^ Gold 2009,第307頁.
  27. ^ Darbee, Jeff. City Quotient: The Colorful LeVeque Tower. Columbus Monthly. [2024-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1). 
  28. ^ 28.0 28.1 28.2 Lentz, Ed. Towering tradition: City's 1930's skyscraper still classy address. Columbus Business First (Columbus, Ohio). 1997-03-31 [2018-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5). 
  29. ^ Adams 2016,第10頁.
  30. ^ Adams 2016,第28頁.
  31. ^ Adams 2016,第29頁.
  32. ^ Adams 2016,第89頁.
  33. ^ Hunker 2000,第5頁.
  34. ^ Betti & Uhas Sauer 2015,第74頁.
  35. ^ Hunker 2000,第74頁.
  36. ^ Hunker 2000,第94-95頁.
  37. ^ Lentz, Ed. Skyline jewel marks milestone, continues to be successful investment. Columbus Business First (Columbus, Ohio). 2002-10-07 [2018-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02). 
  38. ^ 38.0 38.1 Wolf, Barnet D. Skyscraper in Columbus valued at $22M is sold. The Chicago Tribune (Columbus, Ohio). 2004-02-08 [2018-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7). 
  39. ^ Ghose, Carrie. Will Columbus ever get another skyscraper?. Columbus Business First. Columbus, Ohio. 2008-07-07 [2018-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6). 
  40. ^ 40.0 40.1 40.2 Lovelace, Craig. Shaping Columbus: Katherine LeVeque. Columbus Business First (Columbus, Ohio). 2012-11-02 [2018-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7). 
  41. ^ Lilly, Stephen. Papers clarify LeVeque tower owner change. Columbus Business First. Columbus, Ohio. 2004-02-16 [2018-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31). 
  42. ^ 42.0 42.1 LeVeque seeing new life as owners invest millions. Columbus Business First. Columbus, Ohio. 2012-03-16 [2018-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6). 
  43. ^ Buchanan, Doug. Spinnaker's sets sail out of City Center. Columbus Business First (Columbus, Ohio). 2005-07-11 [2018-02-07]. 
  44. ^ Ball, Brian R. Snug Harbor Village ready to start marketing in earnest next month. Columbus Business First. Columbus, Ohio. 2009-05-11 [2018-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0). 
  45. ^ Ball, Brian. LeVeque Tower bought for bargain; Casto to lead renovation. Columbus Business First. Columbus, Ohio. 2011-03-11 [2018-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2). 
  46. ^ Ball, Brian R. LeVeque Tower renovations in line for city incentives. Columbus Business First (Columbus, Ohio). July 6, 2012 [2018-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7). 
  47. ^ LeVeque Facelift. The Columbus Dispatch (Columbus, Ohio). 2012-07-07 [2018-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7). 
  48. ^ Wartenberg, Steve. LeVeque Tower hotel plans to open next year. The Columbus Dispatch (Columbus, Ohio). March 27, 2015 [August 4,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8). 
  49. ^ Weese, Evan. Wanna work in the LeVeque? Offices now available for lease. Columbus Business First. Columbus, Ohio. 2016-10-27 [2018-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6). 
  50. ^ Matzer Rose, Marla. LeVeque Tower showing fruits of $27 million restoration. The Columbus Dispatch. Columbus, Ohio. 2016-08-28 [2016-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8). 
  51. ^ Hendren, Sam. Columbus' LeVeque Tower Shines Anew After Renovation. WOSU. Columbus, Ohio. 2017-01-16 [2018-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9). 
  52. ^ Eaton, Dan. New restaurant opens today, bringing 'playful' French cooking and bourbon to downtown. Columbus Business First. Columbus, Ohio. 2017-08-25 [2018-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8). 
  53. ^ King, Danae. Volunteers help migrants with ICE. The Columbus Dispatch. August 1, 2019 [December 25, 2022]. 
  54. ^ ICE Protest Blocks Street In Downtown Columbus, 12 Arrested. WOSU News. July 9, 2018 [2024-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3). 
  55. ^ Hunter 2012,第38頁.
  56. ^ 56.0 56.1 Hunter 2012,第39頁.
  57. ^ Betti & Uhas Sauer 2015,第116頁.
  58. ^ Betti & Uhas Sauer 2015,第117頁.
  59. ^ Betti & Uhas Sauer 2015,第119-120頁.
  60. ^ 60.0 60.1 60.2 60.3 Hunter 2012,第91頁.
  61. ^ Betti & Uhas Sauer 2015,第158頁.

參考文獻[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