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西陰村遺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陰村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山西省夏縣
分類其他
時代新石器時代
編號4-5
認定時間1996年

西陰村遺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運城市夏縣,是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該遺址於1926年被李濟等人發現並發掘,這次發掘活動也是中國人首次獨立主持的近代考古發掘工作。抗日戰爭時期,該遺址被日軍盜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遺址於1957年被列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再次被發掘。1996年,西陰村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現

[編輯]

1926年,李濟和梁思永等人在山西南部調查古代遺址[a]的時候,於夏縣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並隨後主持了對該遺址的發掘工作[1]。這是由中國人發掘的第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這次發掘也是中國人首次獨立主持的近代考古學意義上的田野考古工作。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曾組織人力對該遺址進行盜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7年,西陰村遺址被列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35。1965年,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標誌碑安放於在李濟等人發掘的位置北92米處。1994年,考古工作人員再次發掘了該遺址,發掘位置位於李濟等人發掘點南105米至165米處[3]。1996年,西陰村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

結構

[編輯]

西陰村遺址位於山西運城市夏縣西陰村的西北部,現存面積30萬平米,其中東西長600米,南北寬500米。其中1926年發掘所探明的地層至少有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和廟底溝一期文化;1994年發掘所探明的地層由下至上依次為西陰村文化[b]、西王村三期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和二里崗文化[3][5]:179

出土遺存

[編輯]

1926年發掘

[編輯]

第一次發掘所得共計65片彩陶,31片素面陶。這些陶片最終整理出直口圜底缽、魚紋彩陶盆、侈口弦紋罐等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陶器,斂口彩陶碗、斂口彩陶缽、卷緣曲腹彩陶盆、彩陶豆、小口瓶、陶灶、夾砂罐等廟底溝一期文化文物,其上有垂弧紋、豆莢紋、網格紋、窄帶紋等裝飾;另有無法確定文化類型的黑陶碗、夾砂罐殘片等。此外還發掘出了陶環、陶球、紡輪、骨錐、骨針,以及疑似箭頭的打制燧石器。此外,這次發掘在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地層中出土了半顆被刀割過的蠶繭化石,這被認定為是中國養蠶業的起源標誌[6][7][8]

1994年發掘

[編輯]

第二次發掘在西陰村文化層發現了兩座保存完好的房址,一座陶窯,一條壕溝,24座灰坑。該文化層內還發現了圜底釜、釜形鼎、陶灶、鼓腹罐等夾砂陶器,葫蘆口瓶、尖底瓶。圜底缽等泥質陶器,骨笄、骨錐、骨鏃等骨器,石鏃、石球、石刀、石網墜、石杯等石器。西王村三期文化層出土了尖底瓶、泥質罐、夾砂罐等陶器。廟底溝二期文化層發現有3座房址,3座灰坑,瓮、缸、罐、杯等夾砂陶,壺、豆、缽等泥質陶,石刀、石錛等石器。二里崗文化層有1條洩洪溝,2座灰坑,鬲、盆、罐、尊、簋等陶器[3]

注釋

[編輯]
  1. ^ 關於這次李濟在晉南地區調研的原本目的,有「調查夏代遺蹟」和「調查史前遺址」兩種主流說法[1]
  2. ^ 該文化層早期被認為和廟底溝一期文化相同[3]

參考

[編輯]
  1. ^ 1.0 1.1 孫慶偉. 有心还是无意──李济汾河流域调查与夏文化探索. 南方文物. 2013-03: 108–116. 
  2. ^ 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編 (編).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汇编.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58-02-01: 309. CSBN 7068·26. 
  3. ^ 3.0 3.1 3.2 3.3 田建文, 範文謙,常如意. 西阴村史前遗存第二次发掘. 三晉考古. 1996: 1–62. 
  4. ^ 西阴村遗址(第四批国保). 山西省文物局入口網站. 2008-06-16 [2019-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1) (中文(中國大陸)). 
  5. ^ 宋萬忠 (編). 运城市情词典. 運城: 運城市三晉文化研究會. 2008-01-01: 267 [2019-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1). 
  6. ^ 嚴文明. 西阴村史前遗存分析. 三晉考古. 1996: 325–329. 
  7. ^ 徐允信, 淮迎社. 我国蚕业起源的重要遗址──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 北方蠶業. 2004-04: 50. 
  8. ^ 梁思永. 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三晉考古. 1996: 287–325, 338–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