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趙與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寶祐大字本《通鑒紀事本末》

趙與𥲅(𥲅音義同),字德淵。南宋宗室,宋太祖十世孫。系出秀王趙子偁。居住於湖州城內叢桂坊。

生平[編輯]

與𥲅是嘉定十三年(1220)進士,歷任嘉興、慶元(兼沿海制置副使)、臨安、紹興(兼浙東安撫使)、平江(前後三次,兼浙西提刑)、建康(兼沿江制置使)、揚州(兩淮安撫制置使)、鎮江知府(兼淮東總領),節制和州、無為軍、安慶府三郡屯田使,為重要地方官員。在中央則歷任司農少卿、司農卿、權刑部侍郎兼詳定敕令官、權兵部侍郎、權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兼戶部尚書,加端明殿學士提領戶部財用。趙與𥲅的任官一直與財政相關,宋史稱之為「聚斂之臣」。歷任平江府管內勸農使、浙西兩淮發運使,措置浙西和糴。爵位封縉雲郡開國公,食邑三千三百戶,實封七百戶。他於寶祐五年(1257)自己出錢刊刻了《通鑒紀事本末》(寶祐大字本),為精良善本。[1][2][3]

詩作[編輯]

《全宋詩》收錄趙與𥲅詩三首,分別為《橘》二首以及《桐》。這三首詩全部轉引自《全芳備祖》。[4]

晚來狂索酒,量大酒無功。

窗豁能容月,樓高易得風。

碎聲聞蟋蟀,疏影舞梧桐。

夜半成清夢,江湖垂釣翁

——《桐》,《全芳備祖》卷一八

參考來源[編輯]

  1. ^ 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2. ^ 談鑰《吳興志》卷二「坊巷」
  3. ^ 紹定《吳郡志》卷十一「牧守」
  4. ^ 诗文索引. 搜韻. [202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