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辛西亞·麥金尼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辛西亞·麥金尼
美國眾議院議員
來自喬治亞州英語Georgia's 4th congressional district選區
任期
2005年1月3日—2007年1月3日
前任丹妮絲·瑪潔特
繼任漢克·詹森英語Hank Johnson
任期
1997年1月3日—2003年1月3日
前任約翰·林德
繼任丹妮絲·瑪潔特
美國眾議院議員
來自喬治亞州十一英語Georgia's 11th congressional district選區
任期
1993年1月3日—1997年1月3日
前任無——選區重劃
繼任約翰·林德
喬治亞州眾議院議員
任期
1988年-1992年
個人資料
出生 (1955-03-17) 1955年3月17日69歲)
 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
政黨民主黨(1986–2007)
綠黨(2007–)
配偶科伊·格蘭迪森(Coy Grandison)(已離婚)
父母比利·麥金尼英語Billy McKinney (politician)(父)
利奧拉·麥金尼(母)
居住地喬治亞州
母校南加州大學塔夫茨大學
職業高中老師、大學教授
宗教信仰羅馬天主教

辛西亞·安·麥金尼(英語:Cynthia Ann McKinney,1955年3月17日)是美國民主黨政治家。她曾選上6次眾議院議員。在2008年麥金尼曾被綠黨提名參選總統2008年。她是喬治亞州第一個州議會黑人婦女代表。[1]

1988年,麥金尼當選了喬治亞州眾議院議員,這是她首次擔任立法機構議員。1992年,民主黨在喬治亞州第11區提名麥金尼參選眾議院議員,她當選後還連任了一次[2],並且因為1994年美國最高法院命令喬治亞州選區重新設置[1][3][4],麥金尼在新的第4區再次當選並連任,她總計擔任了10年的眾議院議員。

麥金尼在2002年的民主黨初選被丹尼斯·瑪傑特擊敗,暫停了她的政治生涯。今日美國認為是因為共和黨開放交叉投票後兩黨在喬治亞州「獎勵那些適度的候選人,並處罰他們以外的主流」,麥金尼才失敗[5]

2002年失利之後,麥金尼到處巡迴發表演講,並擔任911公民委員會專員。2004年10月26日,她與親屬被殺害的美國人們連署呼籲重新調查原因不明的911事件[6] 2004年,麥金尼再次當選眾議院議員。在國會,她主張解密有關中央情報局的文件,以及要求調查被暗殺馬丁·路德·金和被謀殺的吐派克·夏庫爾死因,並持續批評布希政府對911事件的應對。她支持反戰爭法規,且要求彈劾小布希總統、副總統迪克·切尼和國務卿康朵麗莎·萊斯等人。

她在2006年民主黨初選被漢克·詹森英語Hank Johnson擊敗[7]。2006年3月29日,她在國會和一個要求她驗證身分的警察爭打。在2007年9月她離開了民主黨。[8]

綠黨曾試圖招募麥金尼代表綠黨參加2000年和2004年的總統選舉。最後綠黨提名她參加2008年總統選舉[9][10],得票率約0.12%。[11]

麥金尼和馬來西亞前首相马哈地·穆罕默德於2009年4月出席在倫敦萬豪酒店舉行的「加沙種族滅絕」會議,該會議由馬來西亞外交部召開[12]

早期的生活和政治生涯[編輯]

辛西亞·麥金尼出生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她是前任喬治亞州議員比利·麥金尼英語Billy McKinney (politician)和利奧拉·麥金尼的女兒。[13]

麥金尼的父親會定期參加示威活動,這讓作為一名警官的他在亞特蘭大的警察部門受到歧視。抗議時,他往往讓年輕的麥金尼坐在他的肩膀上一同參與。[14]

麥金尼曾獲得南加州大學國際關係學文學士、塔夫茨大學文學碩士等學位。[13] 她畢業後擔任高中教師,後來成為一個大學教授。[15]

她的政治生涯開始於1986年,當她身為代表的父親在喬治亞州議會提交她的名字參加代表海選。 她得到了大約40%的選票,儘管事實上,她住在牙買加。在1988年,麥金尼父女成了第一對同時在喬治亞州議會擔任議員的父女。[16]

1991年,她發言時批判美國參與海灣戰爭,造成許多議員離場抗議她的發言。[17]

2007年,麥金尼從亞特蘭大市郊搬家到加州石頭山。[18] 在2015年,她在安提俄克大學英語Antioch University烏戈·查維茲一起發表了一篇論文。[19]

2008年綠黨總統候選人[編輯]

辛西亞·麥金尼在綠黨總統候選人辯論發言之前,舊金山

麥金尼是綠黨2008年的總統候選人。7月9日,她宣布採用社運分子羅莎·克萊門特英語Rosa Clemente擔任副手[20]。2008年9月10日,麥金尼和其他第三方和獨立候選人召開新聞發布會。[21] 參與者商定了四個基本原則:

開票結果統計完之後,麥金尼與克萊門特僅獲得161,797票(0.12%的投票率),是所有候選人裡最低的。[22]

2012年眾議院選舉[編輯]

麥金尼2012年4月宣布,她將再度與漢克·約翰遜競爭喬治亞州第4選區的眾議員。[23] 然而最後沒有成功。[24]

獎項[編輯]

  • 2010年2月,慕尼黑的美國和平委員會(MAPC)頒給辛西婭·麥金尼「和平通過良心」獎。[25]

相關條目[編輯]

  • 第三次國際新地平線會議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Jim Lehrer. Georgia on Her Mind. PBS. October 31, 1996 [2016-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4). 
  2. ^ Constructed after the Congressional reapportionment associated with the 1990 United States Census.
  3. ^ The Court found that the 11th District was an unconstitutional gerrymander because the boundaries had been drawn based on the racial composition of the constituents.
  4. ^ See map of old district GeorgiaInfo – Carl Vinson Institute of Government. [2011-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13, 2008). 
  5. ^ Welch, William. Crossover vote helped tilt Ga. races. USA Today. August 21, 2002 [2008-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0). Crossover voting gave a significant lift to Democrat Denise Majette in unseating controversial Rep. Cynthia McKinney 
  6. ^ 911 Truth Statement. 911truth.org. October 26, 2004 [2010-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01). 
  7. ^ Democrat U.S. House District 4. WSBTV Action News 2 Atlanta. August 8, 2006 [2006-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8-13). 
  8. ^ All Things Cynthia McKinney (Cynthia McKinney's personal website). Cynthia Severs Ties with Democrats. [2016-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3). 
  9. ^ Cynthia McKinney Announces Run for President. YouTube. December 16, 2007 [2010-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6). 
  10. ^ McKinney speaks truth to power in Wisconsin (新聞稿). Green Party. December 11, 2007 [2010-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2). 
  11. ^ Public Disclosure Division, Office of Communications,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2008 Official Presidential General Election Results, General Election Date:11/04/08 (PDF).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January 22, 2009 [January 4, 20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4-30). 
  12. ^ Malaysia calls for ‘Genocide in Gaza’ tribunal. Arab News. 2009-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2) (英語). 
  13. ^ 13.0 13.1 News Center: Former Congresswomen Cynthia McKinney to Address Race Sensitivity and Other Under Covered Issues in the US Presidential Campaign. www.sonoma.edu. [2016-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1). 
  14. ^ Insightful Personal Conversation with Cynthia McKinney. Video.google.com. [2010-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5). 
  15. ^ Cynthia McKinney. natsummit.org. [2016-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0). 
  16. ^ Ford, Lynne E. Encyclopedia of Women and American Politics. Infobase Publishing. 2010-05-12: 306 [2016-07-02]. ISBN 978143811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1) (英語). 
  17. ^ Foerstel, Karen.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ongressional Women.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9: 181. ISBN 978-0-313-30290-9. 
  18. ^ Cynthia McKinney Moves-McKinney Parkway Fate in Question. Foxnews.com. November 13, 2007 [2010-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8). 
  19. ^ “El No Murio, El Se Multiplico!” . [2016-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7). 
  20. ^ Richard Winger, "Cynthia McKinney Names V-P Running Mate" Ballot Access News. Ballot-access.org. July 9, 2008 [2010-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1). 
  21. ^ Nader's Debate. The Nation. October 24, 2008 [2013-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6). 
  22. ^ 2008 presidential vote (PDF).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December 7, 2008 [2009-02-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05-05). 
  23. ^ Cynthia McKinney back and running for her old congressional seat. [2012-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0). 
  24. ^ 存档副本 (PDF). [2016-07-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6-27). 
  25. ^ 存档副本. [2020-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09).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