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酥油花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青海省湟中縣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
分類傳統美術
序號347
編號項目Ⅶ—48
登錄2006年

酥油花是一種油塑工藝技術。它以酥油為主要原料,酥油是青藏髙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類食物。它是牛奶反覆攪拌(俗稱打酥油)後形成的黃白色的油脂。這種油脂在常溫時呈凝固狀,可塑性強。用酥油所塑造的工藝品,具有形象逼真,色彩鮮麗等特點。

起源傳說[編輯]

傳說公元641年,唐朝吐蕃聯姻,文成公主被迎到拉薩時,帶去了一尊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後來將佛像供奉於大昭寺,藏族人民為了表示敬意,在佛像前獻了供品,按印度傳統的佛教習俗,供奉佛和菩薩的供品有六色,即花、塗香、聖水、薰香、果品和佛燈。可當時已是草枯花謝之際,鮮花無法採集,只好用酥油塑造了一束花獻於佛前。

其實在西藏,酥油花在此之前已開始了,最早產生於西藏苯教,用以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貼花,而此時的酥油花已較前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