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臚之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收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陪臚之首

陪臚之首英語Head of Bhairava)是一件製作於馬拉時代英語Malla (Nepal)的藝術品。陪臚之首製作於16世紀左右的尼泊爾加德滿都谷地地區一帶,使用水晶、鍍金銅和顏料製作而成[1]陪臚梵語भैरवBhairava),字面意思為可畏或恐怖,是印度教的神明。其外型兇猛,相傳是濕婆神的化身或者是他的兒子。他源自於印度神話,在印度教之外,佛教耆那教也十分崇拜這位神明[2]。該雕像通過刻畫王冠上的頭骨纏繞,凸顯了陪臚的兇猛[1]

簡介[編輯]

陪臚,一身九面,裸形黑色,現三十四臂、十六足之忿怒身。其字面意思為可畏或恐怖,是印度教的神明。其外型兇猛,相傳是濕婆神的化身或者是他的兒子。陪臚的傳說起源自梵天毗濕奴之間的鬥爭[3]。傳說梵天曾與毗濕奴爭論,誰才是宇宙中最偉大的神明。梵天認為自己是世界的創造者,應受到最高的尊崇。憤怒的濕婆,變身成陪臚,突然出現並砍下梵天的第五個頭,因此被稱為嘎拉排哈瓦(意為黑色恐怖者)。此後梵天只剩下四個頭,而陪臚被稱為殺梵者[4]。在尼瓦爾人看來,陪臚是一位重要的神。在每一個尼瓦爾人的傳統聚落中都至少有一座陪臚寺廟,大多數陪臚廟由尼瓦爾婆羅門主持。印度教徒相信如在他面前撒謊會遭到神明懲罰,因此尼泊爾最高法院在過去就設在加德滿都的陪臚神殿中[5]。陪臚之首製作於16世紀左右的馬拉時代英語Malla (Nepal)尼泊爾加德滿都谷地地區一帶,使用水晶、鍍金銅和顏料製作而成。2012年,由齊默爾曼家庭贈送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隨後於2014年於紐約公開展出[1]

參見[編輯]

參考來源[編輯]

  1. ^ 1.0 1.1 1.2 Head of Bhairava. 紐約: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2017-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7) (英語). 
  2. ^ 普光《俱舍論記》卷7. [2017-11-24]
  3. ^ Shulman, David Dean. In Criminal Gods and Demon Devotees: Essays on the Guardians of Popular Hinduism. Edited by Alf Hiltebeitel, 35–67.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9. [2017-11-24] (英文)
  4. ^ Sontheimer, Gunther Dietz. In Criminal Gods and Demon Devotees: Essays on the Guardians of Popular Hinduism. Edited by Alf Hiltebeitel, 299–337.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9. [2017-11-24] (英文)
  5. ^ Bhairav Temple – Lord Bhairo Baba. shaligramrudraksha.com. [2017-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5) (英語). 

延伸閱讀[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