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賢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集賢院,又名集賢書院集賢殿書院,中國古代收藏典籍之所。

集賢院與漢、隋、唐諸朝以來的天祿閣文德殿文林館麟趾殿觀文殿等一脈相傳。唐朝開元十三年(725年)四月,詔改麗正書院為集賢院[1],有學士、直學士、侍講學士等十八人,集賢院成為唐朝最大的圖書典藏機構,兼有修撰、侍讀之功能[2]

宋朝創立史館、昭文館、集賢書院,合稱「三館」,賜名崇文院端拱元年(988年)建有秘閣,專收善本。元朝圖籍歸秘書監,雖仍有集賢院,秩從二品[3],但已不再是宮廷文人的活動中心。明清兩朝則徒有集賢院之名,清朝中葉以後,米萬鍾寓所勺園舊址改為集賢院[4]咸豐十年(1860年)十月,英法侵略軍占領圓明園前,集賢院一度是囚禁英法俘虜的地方,後與圓明園同毀於大火。

參考書目[編輯]

  • 劉健明,〈論唐玄宗時期的集賢院〉,黃約瑟、劉健明合編《隋唐史論集》

注釋[編輯]

  1. ^ 陳秉才. 集贤院.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22-01-20 [2022-05-27]. 
  2. ^ 新唐書·百官志二》:「集賢殿院。學士、直學士、侍讀學士、修撰官,掌刊輯經籍。凡圖書遺逸、賢才隱滯,則承旨以求之。謀慮可施於時,著述可行於世者,考其學術以聞。」
  3. ^ 元史·百官志三》「集賢院,秩從二品。掌提調學校、徵求隱逸、召集賢良,凡國子監、玄門道教、陰陽祭祀、占卜祭遁之事,悉隸焉。國初,集賢與翰林國史院同一官署。至元二十二年,分置兩院,置大學士三員、學士一員、直學士二員、典簿一員、吏屬士人。 」
  4. ^ 嘯亭雜錄》:「京師西北隅近海淀,有勺園,為明末米萬鍾所造,結構幽雅,今改集賢院,為六曹卿貳寓直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