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青海土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青海土城,又稱北青土城虛川平城,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咸鏡南道北青郡的一座古城遺址,為該國境內規模最大的渤海國城址,最早關於這座遺址的記載在朝鮮王朝時期編撰的《新增東國輿地勝覽》中,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的考古發掘基本確定其就是渤海國南京南海府的所在地。

建築[編輯]

青海土城位於咸鏡南道北青郡東南14公里的荷湖裡,地處南大川入海口東岸的平原上,北側和東側環有低矮山丘繞,城址為長方形,東西長342米,南北長724米,周長2132米,城牆底寬8米,現仍存有2至3米高,每隔一定距離有突出的馬面,保存較好的南牆西側的馬面長6米,高2米,城牆西南角有角樓。四個彼此對稱的城門被南北東西交叉的十字大路相連接,其中東西大路長565米,寬3米。城內城區被兩條大路分成四個區域,每個區域又被道路十字分為四個更小的區域。北門遺址以南約90米處是衙署遺址,坐北朝南,東西呈長方形,長40米,寬10米,遺址中出土有鴟尾。在古城碾米廠西南50米處的衙署遺址亦為坐北朝南,東西呈長方形,長40米,寬9米,該遺址中發現了呈L形的由雙洞構成的火炕設施。此外青海土城內還發掘了3口水井,其中較為典型的是位於城址東側被稱作「東京水」的1號水井,用此地不產的花崗岩砌築,井口呈八角形。青海土城附近分布有多座高句麗時期修建、渤海沿用的山城和墓群、寺廟址、窯址等渤海時期的遺蹟。[1][2][3]

文物[編輯]

青海土城內的渤海文化層厚40至80厘米,個別地方厚達1米,出土有渤海蓮花紋瓦當、指壓紋板瓦等建築構件和陶器、鐵鍋、鐵鏃等金屬器。西側建築址中出土有八瓣花草紋瓦當,瓦當的中心在直徑2.8厘米的圓內浮雕以5個珠紋17的半球形花蕊,花蕊的周圍浮雕8個花骨朵紋,花骨朵紋上的花蒂之間浮雕以珠,花骨朵間有花瓣紋浮雕圖案。配合曲節筒瓦使用的瓦當直徑12.6厘米,厚1.6厘米,前緣寬1.4厘米。青海土城出土的筒瓦中有用黏土燒制的灰色曲節唇筒瓦和直節唇筒瓦,曲節筒瓦的瓦唇長度為4.5厘米,一般為2至3條節紋,全瓦長35.5厘米,直徑與瓦當相吻合,瓦的外表面為繩紋,內則為粗布紋。也出土有帽檐形、梯形、三角形、板瓦橫切形等異形瓦。在青海土城西門東側的建築址中出土了以黏土燒制的灰白色鴟尾碎塊,長8厘米、寬14厘米、厚31.5厘米,形與翼聯結部分有直徑4厘米的孔洞。[1][2][3]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李俊傑. 咸镜南北道一带渤海遗址遗物调查报告. 朝鮮考古研究. 1986. 
  2. ^ 2.0 2.1 金鐘赫. 青海土城及其周边的渤海遗迹. 朝鮮考古研究. 1990. 
  3. ^ 3.0 3.1 柳炳興. 东海岸一带渤海遗迹发掘取得的成果. 朝鮮考古研究.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