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馬胤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胤孫[1](?—953年8月17日),字慶先五代十國後唐宰相,後晉後漢後周官員,棣州商河縣人。

馬胤孫為人懦弱愚昧,年輕時好學,喜歡模仿韓愈作文章。舉進士後唐潞王李從珂為河中節度使時,招馬胤孫為觀察支使、觀察判官。李從珂被楊彥溫所逐,罷歸京師里第,馬胤孫跟隨他不離去。李從珂為京兆尹,改鎮鳳翔,馬胤孫也一起跟隨,擔任觀察判官。潞王將舉兵造反,與將吏韓昭胤等商議已定,召來馬胤孫告訴他:「現在,我奉命調任,需要路過京師洛陽,走哪裡方便?」馬胤孫回答說:「君主有命相召,不能等待。大王應該去京師參加先皇的葬禮,然後去太原的北都留守鎮所,又有什麼可猶豫的。大家給大王出的是極壞主意,可不能聽從他們的意見。」諫阻潞王帝自立。大家都笑他不達時變,太迂闊。但是李從珂看重他的忠誠。李從珂起兵成功,即位為帝,以馬胤孫為戶部郎中、翰林學士、知制誥,賜金紫。次年,太常丞史在德,性格狂放不羈,上書詆毀朝廷內外的文武之士,請求曾遍進行考試,從而黜拙拔能。執政大臣和朝士們非常惱火,盧文紀及補闕劉濤、楊昭儉等都請求皇帝治他的罪。李從珂對馬胤孫說:「朕剛剛臨御天下,應該開啟言路,如果朝士因為說話而獲致罪名,還有誰敢說話呢?請你替朕起草詔書,宣示朕的意思。」於是下詔,大意說:「從前魏徵請求太宗皇帝獎賞皇甫德參,現在劉濤等人請求罷黜史在德,事情相同而評價兩樣,為什麼相差這樣遠,在德的心情是要傾吐自己心裡想說的話,怎能責備他呢。」馬胤孫後來改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帶禁職。清泰三年三月十七日,李從珂任用翰林學士、禮部侍郎馬胤孫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馬胤孫為相。當時,馮道罷同州匡國軍節度使,入朝拜司空。按唐朝末年的舊例,三公為加官,沒有單獨任命的,朝議輕率任命,制書公布,有人說「三公是正宰相,應當參與大政決策」;又說應該用授予冊書的儀式任命。議論紛紛。宰相盧文紀說司空只是祭祀時掃除之職,馮道聽說後,說:「司空掃除,也是職責,我沒有顧忌。」馬胤孫不能決斷。既而知道不妥才作罷[2]劉昫罷相為僕射,性情剛直,被人嫉恨,於是這些人贊同右常侍孔昭序提議的行香次序,說:「常侍侍從之臣,行進時應該站在僕射之前。」奏疏上呈後,交給御史台定例。同光年間已來,李琪盧質相繼為僕射,盧質性情輕佻,不能保持師長風範體,所以孔昭序這樣說。馬胤孫也以眾人不喜歡劉昫、馮道,想要稍稍抑制他們,於是交付御史台檢索之前的成例,御史台官員說:「之前不見舊例,根據現在的南北班位,就是常侍在前。」當時是國家忌辰,官員行禮序列未定,馬胤孫在御史台報告上批示:「既有援據,足可遵行,分別通告本官。」劉昫大怒,甩袖子退出。從此後每天責令御史台司定例,崔居儉尚書省的同僚說:「按孔昭序的意見,整個朝廷都不通事理了。僕射是百官之長,中丞、大夫都得排在後面表示禮敬,常侍的地位在六部尚書之下,何況尚書僕射。前人擔任散騎常侍多年,想當個六部侍郎,都如仰霄漢。孔昭序這個痴人,就是讓人取笑他的。」眾人聽到崔居儉之言,議論稍息。文士嘲笑馬胤孫代表政事堂批示里有「援據」二字。馬胤孫性格謹慎懦弱,驟然登上相位,不熟悉朝廷舊事,不能專決,只是署名而已。中書辦事往往凝滯不能暢達,又很少接待賓客。馬胤孫臨事多不能決,「不開口以論議(即不討論國事),不開印以行事(即不理政務),不開門以延士大夫也(即不接見官員)」,時人稱「三不開宰相」[3]。舉行貢舉時,引進新人,作詩曰:「門生門下見門生。」[4]

石敬瑭起兵太原,李從珂至河陽懷州,馬胤孫留司在洛陽。趙德鈞父子有異謀,官軍的晉安寨危急,君臣無計可出。馬胤孫自洛陽來朝行在,人們轉告說:「馬相此來,必有安危之策。」到達後,獻綾布三百匹,沒有可行性的建議。李從珂自殺,石敬瑭滅後唐,車駕入宮,實行大赦。中書侍郎、平章事馬胤孫、樞密使房暠、宣徽使李專美、河中節度使韓昭胤等,雖然居於重要職位,不追求詭詐逢迎,一併予以除名,罷歸田裡。天福四年,李崧擔任宰相,石敬瑭以後唐的大臣罷除官職後仍在東、西兩京的都比較清貧困迫,便重新任用李專美為贊善大夫,任命韓昭胤為兵部尚書,馬胤孫為太子賓客,房暠為右驍衛大將軍,一同以此終官退休。李專美轉任少卿,馬胤孫得為太子詹事。後晉、後漢公卿以馬胤孫好作文章,都樂意結交他。

馬胤孫好名,學韓愈的文章,慕韓愈之為人,多斥佛家之說。罷歸回鄉,追感唐末帝李從珂平昔之遇,於是寄居長壽僧舍讀佛書,試圖尋求冥報。一年後,沉浸在佛經中,見到《華嚴經》《楞嚴經》,有文氣哲理,於是及其讚賞,摘錄其中的辭義,用在詩詞裡,取名為《法喜集》;又纂修諸經要言為《佛國記》,共數千字。時人譏誚他:「討好清泰皇帝還不夠,還來討好佛祖。」有人嘲笑他:「馬公生平以傅奕、韓愈為高識,為什麼前倨而後恭,是佛祖討好馬公?還是馬公討好佛祖?」馬裔孫笑而答道:「佛祖討好我的地方多。」馬胤孫開始為河中從事,因事赴京,住在邏店。其地有上邏神祠,夜間夢到神靈相召,待他優禮,給他兩支筆,筆一大一小,醒來後感到很神奇。擔任翰林學士,馬胤孫以為是應了神筆之兆。後來知貢舉,也認為是兩支神筆應驗。擔任宰相時,堂吏進上兩支筆,一看和之前夢到的大小一模一樣。郭威即位,加授他為檢校禮部尚書、太子賓客,分司在洛陽。每每閉關養素,只是吟詩著述。喜歡八分書,往來信件,都親筆書寫以炫墨跡。馬胤孫臨終之前,看見小白蛇攀附在庭中槐樹上,一驅趕就不知去向,馬胤孫想到賈誼的《鵬鳥賦》之文,作《槐蟲賦》以表達自己的心意。廣順三年七月初六癸未日,在洛陽去世。詔贈太子少傅,輟視朝一日。死後十幾天,有侍婢說話像馬胤孫的口氣,處理家事,很有條理。有人嘲笑他:「生不能言,死而後語」。

注釋

[編輯]
  1. ^ 舊五代史》作馬裔孫,蓋避宋太祖
  2. ^ 舊五代史》卷127 周書十八 列傳七
  3. ^ 曾慥:《類說》卷十二引《紀異記》
  4. ^ 張岱:《夜航船》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五代史/卷55》,出自歐陽修新五代史

參考書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