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馬紹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紹宏
出生9世紀
五代十國
逝世932年5月18日
後唐
職業五代十國早期的權勢宦官將領

馬紹宏(9世紀—932年5月18日),後唐莊宗李存勖)年間又作李紹宏五代十國早期的權勢宦官將領,早在莊宗後唐前身晉國國王時就效力於他。

晉國時期[編輯]

包括官修史書《舊五代史》和年表《資治通鑑》在內的傳統史籍都沒有提供馬紹宏家世及他如何成為李存勖麾下宦官的細節,只提到他本姓馬。[1][2]當時的另一部官修史書《新五代史》也沒有他的傳,只在他的同僚張居翰的傳最後簡短地譴責性地提及了他。[3]效力李存勖期間,他被賜國姓,故又名李紹宏。[2]

天祐十五年(918年),李存勖手下受到高度重視的盧龍節度使周德威在李存勖討伐晉國主要敵手後梁的戰役中被殺。十六年(919年)正月,李存勖以堂兄李嗣昭暫代周德威,但三月,他認為將李嗣昭安排得遠離其原來所在的昭義鎮不明智,於是自己兼領盧龍,派李紹宏去盧龍提舉軍府事以代李嗣昭。[1][4][5]十六年(919年),他和知嵐州事的軍官、李存勖姐夫孟知祥[6]分別為時為晉王的李存勖麾下的河東天雄中門使。李紹宏啟程赴盧龍後不久,孟知祥辭去中門使,使得二人的副手中門副使郭崇韜成為了新的中門使。[2][7]九月,李嗣昭被李紹宏所代。[8]十七年(920年)春,幽州有百姓在田裡得到金印,寫著「關中龜印」,李紹宏獻之於行台。[9]十八年(921年)十二月,契丹太祖皇帝入侵晉國以幫助張處瑾領導的成德叛軍,李紹宏在盧龍軍部幽州防禦契丹進攻。[10][11]

李存勖準備建國置百官,李紹宏薦僧人蕭希甫為魏州推官。[12][13]

後唐時期[編輯]

後唐莊宗時期[編輯]

天祐二十年(923年),李存勖建立後唐,稱帝,即莊宗皇帝。不久,他將李紹宏從盧龍召回,想任他為兩位樞密使(中門使的改稱)之一。但雄心勃勃的郭崇韜卻不願再居於李紹宏之下,推薦唐朝宦官張居翰和他一起任樞密使。李紹宏被任為宣徽使[9]因此恨郭崇韜。[1][14]

莊宗養兄李嗣源成功突襲並奪取後梁的天平軍後,莊宗對後梁的長期作戰進入了關鍵時刻,兩國在黃河邊陷入大規模僵持——天平軍在黃河以南,但後梁新占領了後唐的要塞、河北的衛州黎陽,李嗣昭之子和繼承人李繼韜也反叛莊宗,新降後梁。那時,後唐軍需不濟,且謠傳契丹即將大舉進攻北疆。九月,李紹宏建議和後梁和談:用天平軍換回衛州和黎陽,兩國以黃河為界。郭崇韜反對,認為這正是以天平軍為消滅後梁的跳板的時機。莊宗同意郭崇韜,命李紹宏與豆盧革、租庸使張憲、興唐尹王正言、張居翰等同守鄴城[1][15]不久從天平軍發起對後梁都城大梁的突襲。十月,無防備的大梁被攻克,後梁皇帝朱瑱自殺,後梁滅亡。莊宗表揚郭崇韜和李嗣源的戰功,[7]說:「如果當初聽了李紹宏等人的,大事就完了。」[16]卻沒有貶謫或處罰李紹宏。[14]

莊宗想以蕭希甫知制誥,有詔定內宴樞密使是否坐宴,蕭希甫以為不可,張居翰、李紹宏等因此切齒怒之,宰相豆盧革等也希旨排斥,蕭希甫被改為駕部郎中。[8]

盧龍節度使李存審病重想求醫,請求除授李紹宏為幽州監軍知州事,莊宗降詔諭之,不允其請。[8]

同光二年(924年)正月,契丹真的攻打幽州了,莊宗正建都洛陽,五月,派天平軍節度使李嗣源為北面行營都招討使北上防禦契丹進攻,陝州留後李紹真為副,李紹宏為招討都監,[17]為北面轉運使。[18][19][20]不久,契丹退軍。[21]

二月,李紹宏時為左監門衛將軍、判內侍省,郭崇韜得知李紹宏恨他,為安撫他,設置了內勾使一職,掌三司財賦,讓李紹宏擔任。[22]但李紹宏並不滿足,白白增加了州縣上報財賦的麻煩。[1]郭崇韜也因掌軍政大權遭多人記恨,試圖辭去樞密使,讓位李紹宏,但莊宗不許郭崇韜辭職。[7][21][23]

四月,李紹宏在宣徽南院使、判內侍省、兼內局、特進、左監門將軍同正、上柱國任上被任為右領軍衛上將軍,[24]隴西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仍賜「推忠翊佐功臣」號。[8]五月,傳言契丹將犯河朔,李紹宏被任為招討都監,隨大軍渡河而北。[25]

判租庸盧質被租庸副使孔謙彈劾離任,李紹宏說:「邦計國本,時號怨府,非張憲不稱職。」即日征魏州留守張憲代任租庸使。因孔謙、段徊進言,郭崇韜奏張憲留守魏州,征守戶部尚書興唐尹王正言為租庸使。[26]

同光三年(925年)三月,試進士科者數十人,裴驛精選其文,僅得王徹等輩。有人對李紹宏進讒言:今年新進士不由才進,各有阿私,物議以為不可。李紹宏訴於郭崇韜,於是郭崇韜奏令盧質覆試。[8]

八月,莊宗想大舉進攻消滅後唐西南鄰國前蜀,先詢問李紹宏意見,問誰堪統軍,李紹宏推薦諂事自己的原後梁將領李紹欽[27]郭崇韜反對,認為李紹欽是奸人、亡後梁之將,[17]也以李嗣源需要防禦契丹再次入寇為由反對李嗣源為帥。他推薦莊宗長子魏王李繼岌統軍。莊宗同意了,以李繼岌為西川四面行營都統,以郭崇韜為東北面行營都招討制置等使作為其副手,實際處理軍事。十一月,滅蜀。[21]閏十二月,正值兩河大水,民不聊生,又有地震,國庫不足,李紹宏建議莊宗幸汴州以便漕運。[28]

但莊宗之妻、李繼岌之母劉皇后開始懷疑郭崇韜計劃謀反自取蜀地,命李繼岌處死郭崇韜,天成元年(926年)正月,李繼岌殺了郭崇韜。郭崇韜死後不久,莊宗又誅殺另一大將河中節度使尚書令李繼麟,郭、李之死造成了國內多起兵變,很多將領被懷疑和兵變者勾結。成德節度使兼中書令李嗣源常被謠言所波及,但李紹宏與他交好,保護他,故莊宗沒有採取手段對付他。[3]郭崇韜死後,二月,李紹宏在宣徽南院使、知內侍省兼內勾、特進、右領軍衛上將軍任上被任為驃騎大將軍、守左武衛上將軍、知內侍省,充樞密使。[29][30][31]

很快,天雄軍士兵皇甫暉煽動無法歸鄉的士兵們兵變,斬殺指揮使楊仁晸,自立為「天雄軍馬步都指揮使」,立偏將趙在禮留守,攻下鄴都,是為鄴都之變,引起了莊宗很大的擔憂。李紹宏再薦李紹欽率軍對抗鄴都變軍,莊宗最初也同意了。但李紹欽從後梁故將中選取了很多將官後,莊宗對他生疑,取消了任命。[17][27]在李紹宏和高官忠武節度使張全義等多名官員推薦下,莊宗派李嗣源前往。但李嗣源到鄴都後,自家軍隊兵變,叛軍將他迎入鄴都,立之為君,李嗣源和莊宗失去聯絡,又害怕被莊宗報復,決定接受變軍擁戴,向南進軍洛陽。[29]莊宗準備從洛陽御駕親征,迎戰李嗣源,三月,李紹宏與宰相豆盧革、韋說會於中興殿廊下商議軍機,奏請莊宗控制汜水,等待魏王西征軍班師。當月,李紹宏與張居翰、供奉內使景進各獻錢幣數千以助賞軍。[8]但出師時,四月,郭崇韜的義姪郭從謙發動了興教門之變,莊宗被射殺。[30][32]

莊宗死後[編輯]

李嗣源隨後到達洛陽,李紹宏、張居翰、豆盧革和韋說等多名高官、將領六軍馬步都虞候朱守殷、平盧節度使符習、武寧節度使李紹真、歸德節度使李紹虔、泰寧節度使李紹英都試圖說服李嗣源登基。[33]李嗣源起初拒絕,最終同意,登基為明宗。明宗登基後,李紹宏請求復馬姓。[32]長興三年(932年),卒。[34]

注釋及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舊五代史》卷七十二
  2. ^ 2.0 2.1 2.2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
  3. ^ 3.0 3.1 《新五代史》卷三十八
  4. ^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
  5. ^ 《新五代史》卷三十六
  6. ^ 《新五代史·後蜀世家》《資治通鑑》《蜀禱杌》《十國春秋》均稱孟知祥妻瓊華長公主為李存勖叔李克讓女,但據《大唐福慶長公主墓誌》《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唐太祖家人傳》,她是李克用和貞簡皇后曹氏的長女,莊宗李存勖的同胞長姐。
  7. ^ 7.0 7.1 7.2 《舊五代史》卷五十七
  8. ^ 8.0 8.1 8.2 8.3 8.4 8.5 冊府元龜
  9. ^ 9.0 9.1 《舊五代史》卷二十九
  10.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一
  11. ^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七
  12. ^ 《舊五代史》卷七十一
  13. ^ 《新五代史》卷二十八
  14. ^ 14.0 14.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二
  15. ^ 《舊五代史》卷三十
  16. ^ 《舊五代史》卷三十五
  17. ^ 17.0 17.1 17.2 《舊五代史》卷七十三
  18. ^ 《舊五代史》卷一百零六
  19. ^ 《新五代史》卷四十八
  20. ^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
  21. ^ 21.0 21.1 21.2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三
  22. ^ 《舊五代史》卷一百四十九及《冊府元龜》則作李紹宏於同光元年十一月兼內勾。
  23. ^ 《新五代史》卷二十四
  24. ^ 《舊五代史》卷三十一
  25. ^ 《舊五代史》卷三十二
  26. ^ 《舊五代史》卷六十九
  27. ^ 27.0 27.1 《新五代史》卷四十五
  28. ^ 《舊五代史》卷三十三
  29. ^ 29.0 29.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四
  30. ^ 30.0 30.1 《舊五代史》卷三十四
  31. ^ 《新五代史》卷五
  32. ^ 32.0 32.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五
  33. ^ 《舊五代史》卷三十五
  34. ^ 《舊五代史》卷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