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鱉科
250px
中華鱉Pelodiscus sinensis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蟲綱 Reptilia
目: 龜鱉目 Testudines
亞目: 曲頸龜亞目 Cryptodira
下目: 真曲頸龜下目 Eucryptodira
演化支 近代曲頸龜類 Polycryptodira
總科: 鱉總科 Trionychoidea
科: 鱉科 Trionychidae
Fitzinger, 1826
亞科

(ㄅㄧㄝ,又作)是對鱉科學名Trionychidae)的一類軟殼龜的統稱[註 1],隸屬龜鱉目下的曲頸龜亞目中文俗稱甲魚團魚水魚泥龜王八等。約在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發源於亞洲,並在6,000萬年前的古新世中期擴散至北美洲非洲等地,多棲息於河流、池沼、稻田等淡水生境。現存2亞科、13、約30,其中一些種類是現存體型最大的淡水龜鱉目動物。

鱉科高度適應水下生活,能以腋窩直接吸收水中的氧氣,亦可在水中2-3個小時不呼吸。常潛伏在水底的泥沙上,捕食小型水生動物,並會鑽進泥沙里冬眠。體呈暗綠色;吻部突出,狀似鼻,長度和厚度因種類而異;每足僅有三個趾爪,趾間常有,可助其快速游泳[2]。與龜鱉目中稱作「龜」的物種相比,鱉的體形較為扁平,背甲由可見的肋板支撐革質軟皮組成,而非堅硬並具有紋理的角質盾片,其外緣柔韌無骨板,稱作「裙邊」。

鱉科因其肉味鮮美且營養價值較高,常被人類作為補品食用,部分種類已瀕臨滅絕。

下級分類

根據 Walter 等人在2009年發表的論文,鱉科內部的分化關係如下[3](符號 † 表示已滅絕):

鱉科 Trionychidae
 盤鱉亞科 Cyclanorbinae[註 2] 

盤鱉屬 Cyclanorbis

圓鱉屬 Cycloderma

緣板鱉屬 Lissemys

 †團板鱉亞科 Plastomeninae 

哈奇森鱉屬 Hutchemys

團板鱉屬 Plastomenus

 鱉亞科 Trionychinae 

鱉屬 Trionyx

小頭鱉屬 Chitra

黿屬 Pelochelys

滑鱉屬 Apalone

斑鱉屬 Rafetus

軟鱉屬 Amyda

盾鱉屬 Aspideretes[註 3]

麗鱉屬 Nilssonia

紋鱉屬 Dogania

山瑞鱉屬 Palea

中華鱉屬 Pelodiscus

本科包括以下屬:

分布

釣鱉

鱉主要生活在亞洲非洲美洲的淡水湖泊、池塘、水庫、三角灣及流動緩慢的河裡。

特徵

鱉外形似龜,具有圓而平的骨質背甲。和其他龜鱉目動物不同,鱉的背甲不具角質盾片,僅覆以柔軟的革質皮膚。腹板退化,舌腹甲(hyoplastron)與下腹甲(hypoplastron)之間的聯體上有明顯增厚的部分,稱作「胼胝體」。背、腹甲以結締組織相連,背甲邊緣為厚實的結締組織,稱作「裙邊」[4]。雌性的尾巴一般不達裙邊外緣,雄性大都伸出裙邊外。

頸長,垂直內縮,頭與頸能縮入體內。兩被肉質軟唇,吻端形成一個吻突。外耳孔不顯。四肢粗短稍扁平,為五趾型,趾間有,內側三個趾有爪[4]

某些大型鱉類的體長可達1公尺以上[2],雌性通常比雄性大一倍。

食性

鱉為水生雜食動物,性情較為兇猛,喜食動物性餌料。幼鱉以水生昆蟲蚯蚓蝌蚪、小等為食。成鱉攝食田螺蛤蜊軟體動物、魚、蝦以及動物屍體,也食蔬菜、水果、雜糧等植物性飼料。

繁殖

鱉蛋的孵化溫度可以影響鱉的性別。以中華鱉為例:試驗結果表明,以29 ℃ 為界,低於這個溫度,孵化出來的中華鱉趨向於向雌性轉化;而溫度高於29 ℃ 後,添加了一定化學誘導劑的中華鱉孵化出來,雄性率達77.03 %。[6]

圖冊

注釋

  1. ^ 通常情況下,鱉指狹義的鱉類,即鱉科(Trionychidae),而廣義的鱉類則泛指整個鱉總科(鱉超科 Trionychia,一名 Trionychoidea),包括鱉科與兩爪鱉科(Carettochelyidae),以及已滅絕的椽龜科(Adocidae)、南雄龜科(Nanhsiungchelyidae)、2個分類位置未定的化石屬 HoplochelysEmarginachelys[1]。本條目的主題為狹義鱉類,僅指鱉科而言。
  2. ^ 又稱股瓣鱉亞科[4]
  3. ^ 現已成為麗鱉屬Nilssonia)的異名

參考文獻

  1. ^ 李錄. 中國早白堊世鱉類兩新種兼論中國中生代化石鱉類[D]. 北京: 中國科學院大學, 2013.
  2. ^ 2.0 2.1 Softshell turtl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2020-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6). 
  3. ^ Joyce, Walter G.; Revan, Ariel; Lyson, Tyler R.; Danilov, Igor G. Two New Plastomenine Softshell Turtles from the Paleocene of Montana and Wyoming. Bulletin of th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09-10, 50 (2). ISSN 0079-032X. doi:10.3374/014.050.0202 (英語). 
  4. ^ 4.0 4.1 4.2 張孟聞, 宗愉, 馬積藩. 中國動物志: 爬蟲綱第一卷[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8.
  5. ^ Haiyan Tong, Julien Claude, Wilailuck Naksri, Varavudh Suteethorn, Eric Buffetaut, Sasidhorn Khansubha, Kamonrak Wongko and Phisit Yuangdetkla. 2009. Basilochelys macrobios n. gen. and n. sp., A Large Cryptodiran Turtle from the Phu Kradung Formation (latest Jurassic-earliest Cretaceous) of the Khorat Plateau, NE Thailand. In: Buffetaut, E.; Cuny, G.; Le Loeuff, J. & Suteethorn, V. (eds.). Late Palaeozoic and Mesozoic Ecosystems in SE Asia.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315: 229-243. DOI: 10.1144/SP315.12
  6. ^ 甲鱼说了:我的性别市场说了算. 杭州日報. [2006-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4).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鱉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稗類鈔·098》,出自徐珂清稗類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