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麥道MD-9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MD-90
達美航空的一架MD-90
類型 窄體飛機
原產國 美國
製造商 麥克唐納·道格拉斯
波音民用飛機(自1997年8月)
上海飛機製造(授權生產)
首飛 1993年2月22日
起役日期 1995年,達美航空
退役日期 2020年6月2日從航空服務退役
狀態 1架被波音民用飛機部門使用
主要用戶 達美航空(歷史上)
沙特航空(歷史上)
日本航空(歷史上)
立榮航空(歷史上)
生產年份 1993–2000
製造數量 116[1]
發展自 麥道MD-80
衍生型 麥道MD-94X
麥道MD-95(波音717)
發展為 波音X-66

麥道MD-90麥道公司MD-80發展而來的單通道客機。隨後由波音民用飛機部門生產的客機。

該機型是由MD-80再加長而來,由此也是DC-9家族的一部分,家族第三世代。除長度座位,同時也升級的是在選用燃油效益更高的IAE V2500大函道比渦扇發動機,推出以後,達美航空於1989年11月14日成為其首發用戶。MD-90於1993年2月22日首飛,1995年首次交付給達美航空。

麥道MD-90與空中巴士A320ceo系列波音737新世代客機相競爭。在機身延長5英尺(1.4米),兩級客艙載客量153人航程高達2,455海里(4,547千米),變成是DC-9家族最大的型號。該型號還保留了MD-88以來的現代化電子飛行儀表系統

該型號於2000年停產,交付116架。達美航空於2020年6月2日完成MD-90最後一次航班。一架在退役後交給波音民用飛機集團用於X-66A項目。該型號發生3起嚴重事故,其中只有一起火災事故。後繼者是由MD-90縮短而來的型號,最初定名為MD-95,在1997年波音收購麥道公司以後改名為波音717,基於麥道血統,717也與ARJ-21雖然不同名卻算是孿生姊妹。

研製

[編輯]

麥道MD-90是基於DC-9,家族的第一代飛機,有五個成員或變型(DC-9-10到50系)和十個生產型。該系列飛機採用全新設計,使用兩個後機身安裝的渦輪風扇發動機、T型尾翼配置和窄機身設計,可容納80到135名乘客。[2][3][4]

改長版本MD-90以及MD-90X

[編輯]
2008年,Blue1航空一架MD-90-30型飛機

MD-90是MD-80的加長型衍生機型,因此也是DC-9家族的第三代機型,於1989年11月14日推出,當時達美航空公司訂購了50架MD-90,並可選擇再購買110架。該機型比MD-80長57英寸(1.4 米),採用玻璃駕駛艙和動力更強、噪音更小、燃油效率更高的IAE V2525-D5 發動機,並可選擇發動機。[5][6][7]

從1986年底開始,麥道開始推出MD-90X,這是MD-80的延伸型。與MD-91和MD-92衍生,以及特殊的MD-94X方案不同,MD-90X仍將使用渦扇發動機。MD-90X可搭載180名乘客。由CFM56V2500更大的發動機提供動力,MD-90X取代了MD-89,成為麥道擬議中的新渦扇發動機,其設計目標是與波音757競爭。[8][9]

特殊發動機

[編輯]
MD-94X
[編輯]
麥道MD-94X的概念圖
1988 年范堡羅航展上的 MD-81 發動機試驗台

數年來,麥道公司一直想要為MD-90提供兩台特殊的奇異GE36無涵道風扇發動機(UDF)或普惠Pratt & Whitney/Allison PW578-DX推進風扇發動機,並將其命名為麥道MD-94X英語McDonnell Douglas MD-94X。在此之前,MD-81就曾被用作GE36等的試驗平台,但最終都開發未果。其後不得不換為傳統的發動機才接到訂單[10]

軍用版
[編輯]

為了取代P-3獵戶座海上巡邏機的方案,麥道曾有軍用版P-9D的概念提出[11]

短版MD-95

[編輯]

1991年,麥道透露正在考慮開發一種100座級的MD-80專用機,該機比MD-87短一些。在巴黎航展上,麥道宣布開發105座級的MD-80型飛機,不過這縮短型卻以MD-95為之命名。最終麥道公司於1994年推出MD-95。其規定重量、尺寸和燃料容量幾乎DC-9-30完全相同。主要變化包括機身縮回119英尺(36.2712米)長(與DC-9-30相同),翼展恢復到原來DC-9的93英尺(28.34640米)。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表示,MD-95有望成為一個具有更大航程和座位數的飛機家族。MD-95的開發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以取代當時已接近30歲的早期DC-9。MD-95是一次徹底的改造,並應用了新的發動機、駕駛艙和其他更現代化的系統。1997年麥道與波音合併後,該客機又更名為波音717-200。[12][12][2][13][2][14]

生產

[編輯]

MD-90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長灘機場附近生產。根據計劃,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組裝40架(後改為20架),但波音公司決定逐步淘汰MD-90,因此上海飛機製造廠只生產了兩架。加州的MD-90生產於2000年結束,最後一架飛機交付給沙特航空公司,而上海飛機製造廠的MD-90T生產也於2000年結束。MD-90共生產了116架,是家族中產量最小的機型。[15][1][16][17][18][19]

運營

[編輯]
中國東方航空公司MD-90-30

於1993年2月22日首飛,第一架 MD-90於1995年2月交付給達美航空。1997年波音和麥道合併後,由於與波音的737存在內部競爭,MD-90此後沒有獲得訂單。達美航空公司最初訂購了大量MD-90,以取代一些老舊的波音727。波音與麥道合併後,達美航空取消了剩餘的19架MD-90 訂單,轉而訂購波音737-800[15][20][21][15]

2020年6月2日,達美航空最後一架 MD-90 執行最後一次商業飛行[22][23]

設計

[編輯]
達美航空公司最初的 MD-90駕駛艙
沙特航空公司改進型玻璃駕駛艙

MD-90是一種中型客機,類似於1984年3月的MD-88,配備了類似的電子飛行儀表系統和功率更大、噪音更低、燃油效率更高的IAE V2500發動機,取代了為MD-80系列提供動力的JT8D發動機。[24][25]由於發動機較重,發動機塔架上的襟翼可以向下偏轉30°,以幫助飛機向下俯仰以恢復失速。當控制杆完全向前推時,系統會自動啟動。[26]

根據客艙配置和內部布局的不同,MD-90的典型座位數從153人到172人不等。MD-90有兩種型號:-30和-30ER。還有一種航程更遠的型號-50,但從未被訂購。[27][28][29]

最初的MD-90採用了與MD-88類似的駕駛艙。交付給沙特航空的29架MD-90採用全玻璃駕駛艙,配備類似於MD-11航電設備,便於該航空公司的MD-11飛行員過渡。[30][30][31]在中國的MD-90-30T,為了在當年品質不好的的跑道上適應大飛機,還設計了雙串聯起落架,配備更多輪胎以分散飛機重量,但最終沒有在生產的兩架飛機上使用。[32][33]

款式

[編輯]

量產服役機型

[編輯]
  • MD-90-30:基本型,配備兩台V2525-D5發動機和與MD-88相似的駕駛艙。該發動機還可根據需要,通過開關增加3,000 lbf。
  • MD-90-30IGW:最大起飛重量加強型,已生產一架。
  • MD-90-30ER:MD-90-30的增程型,製造了兩架。
  • MD-90-30T:MD-90-30的變型機「Trunkliner」,本該由中國上海組裝。最初計劃生產40架,後來減少到20架,最終只生產了兩架。[34][35][36]ARJ21正是利用中國MD-90項目結束後中國保留的工具製造的。[37]
  • MD-90-30EFD:MD-90的增強版,配備與MD-11類似的儀器,共生產28架。

交付

[編輯]
年度交機數量[38]
機型 總數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MD-90-30 113 3 13 34 25 25 13
MD-90-30ER 1 1
MD-90-30T 2 2
MD-90 series 116 5 13 34 26 25 13

意外事故

[編輯]

MD-90在服役期間曾發生過三次全機毀損失事故,造成一人死亡。[39][40]

  • 1999年8月24日,立榮航空873號班機,因一名乘客裝有汽油的隨身行李被另一名乘客隨身行李中的電池點燃而起火。火災造成27人受傷,1人死亡。飛機受損嚴重。[41][42]
  • 2009年3月9日,一架獅子航空MD-90型客機在蘇加諾-哈達國際機場受損,原因是飛機在跑道前330英尺(100米)處因降雨和強風而進場不穩,飛機在中線左側著陸。儘管飛機的反推力裝置正常工作,但飛機還是向右偏轉[43]
  • 2009年5月8日,一架沙特航空MD-90型客機從吉達起飛,在利雅得機場跑道偏離跑道。著陸時,機長手動伸出了擾流板,但沒有將其鎖在完全伸出位置,機組人員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駕駛著陸後飛機向右傾斜,開始向跑道中心線右側漂移,並高速離開跑道,所有機組人員全部逃生,沒有人員受傷。[44]

規格

[編輯]
國際航空發動機V2500是MD-90的發動機
版本[29] MD-90-30 MD-90-30ER
座位數(2級) 153–158: 12J@36" + 141/146Y@31-33"
座位數(1級) 163-172Y@29–33"
載貨 1,300 cu ft(36.8 m3 1,177 cu ft(33.3 m3
長度 152.6英尺(46.51
機身 131.6×142英寸(334.3×360.7 cm) 長×高[45]
翼展 107.8英尺(32.86米)
高度 30.6英尺(9.33米)
最大起飛重量 156,000(70,760公斤 166,000磅(75,296公斤)
淨重 88,200磅(40,007公斤) 88,400磅(40,098公斤)[a]
最大酬載 41,800磅(18,960公斤) 43,600磅(19,777公斤)
油量 39,128磅(17,748公斤)[b]
渦扇發動機(2×) IAE V2525-D5
推力 25,000 lbf(111.21 kN[c]
V速率 Mach 0.84(556 kn;1,029 km/h),在27,240英尺(8,303米)[46]
巡航速度 Mach 0.76(503 kn;931 km/h),在34,777英尺(10,600米)[47][48]
升限 37,000英尺(11,278米)[46]
航程(153 pax) 2,045 nmi(3,787 km 2,237 nmi(4,143 km)[d]
起飛距離 7,000英尺(2,134米)(156,000 lb, ISA, SL)[49]
  1. ^ 使用附加油箱時為89,188磅(40,455公斤)
  2. ^ 使用附加油箱時為42,913磅(19,465公斤)
  3. ^ 可選:28,000 lbf(124.55 kN) V2528-D5
  4. ^ 使用565 US gal(2,140 L)附加油箱時為2,455 nmi(4,547 km)

參見

[編輯]
麥道產品線
類似型號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Boeing: Commercial – Orders & Deliveries. Boeing. [27 July 2015]. 
  2. ^ 2.0 2.1 2.2 Norris, Guy; Wagner, Mark. Douglas Jetliners. MBI Publishing. 1999. ISBN 0-7603-0676-1. 
  3. ^ Quest for Performance: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Aircraft; Part II: THE JET AGE. NASA. 
  4. ^ Orders & Deliveries. Boeing. 
  5. ^ Boeing: Commercial Airplanes — MD-90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July 16,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8, 2013). 
  6.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AI p90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7. ^ Dallos, Robert E.; Vartabedian, Ralph. Delta Places $10-Billion Order for 260 Jetliners: Aviation: The airline will buy Douglas MD-90s and Boeing 737s. Long Beach firm now has a huge backlog.. Los Angeles Times (New York, New York and Long Beach, California, USA). November 15, 1989. 
  8. ^ Farnborough finds industry on edge of many decisions. Air Transport World. Vol. 23. October 1986: 18+. 
  9. ^ Moll, Nigel. GA strong at Farnborough. Minifeature. Flying. Vol. 113 no. 12. December 1986: 96–97. ISSN 0015-4806. 
  10. ^ Vartabedian, Ralph. Douglas unveils 2 jets, drops prop fan有限度免費查閱,超限則需付費訂閱. Los Angeles Times. October 11, 1989. ISSN 0458-3035. 
  11. ^ MDC studies propfan ASW (PDF). Flight International. August 22, 1987: 8. 
  12. ^ 12.0 12.1 Airclaims Jet Programs 1995
  13. ^ Boeing Chronology, 1997–2001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January 2, 2013,., Boeing
  14. ^ Becher, Thomas. Douglas Twinjets, DC-9, MD-80, MD-90 and Boeing 717. The Crowood Press, 2002. ISBN 1-86126-446-1. pp. 106-107.
  15. ^ 15.0 15.1 15.2 Becher 2002, pp. 102–105.
  16. ^ Shanghai Jiangwan Airfield. Global Security. Retrieved: 2008-12-09.
  17. ^ China Northern Airlines Receives First MD-90 Aircraft, The Boeing Company. Retrieved 2008-12-08.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4-18.
  18. ^ Cox Report – May 25, 1999. cnn.com. 
  19. ^ Boeing in China, The Boeing Company. Retrieved 2008-12-08.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10-20.
  20. ^ Delta's 1997 Annual Report, Delta Air Lines. Retrieved 2008-12-08.
  21. ^ Boeing: Commercial Airplanes – MD-90 Background. [16 Jul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6). 
  22. ^ Delta's MD-88 and MD-90 'Mad Dogs' to touch down one last time. 
  23. ^ What it was like on the last fight of a Delta McDonnell Douglas 'Mad Dog' jet which were all just sent to an early retirement after 33 years in the sky. Business Insider. 
  24. ^ Dixon, Michael. McDonnell-Douglas studying MD-80 airliner derivative. Financial Times. March 16, 1984. 
  25. ^ Kressly, Arthur E.; Parker, Anthony C. Development of the McDonnell Douglas MD-90. Section 1: Journal of aerospace. SAE Transactions. SAE Technical Paper Series 104 (SAE International). 1995: 1612–1623. JSTOR 44612076. doi:10.4271/952052. 
  26. ^ Powerfully quiet (PDF). Flight International: 37. 
  27. ^ MD-90 page, airliners.net. Retrieved 2008-12-08.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3-11.
  28. ^ Boeing: Commercial Airplanes – MD-90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16 Jul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08). 
  29. ^ 29.0 29.1 MD-90 (PDF). Startup (Boeing). June 1, 2007. 
  30. ^ 30.0 30.1 Becher 2002, p. 105.
  31. ^ Saudia Calls for Honeywell Flat Panel Cockpit Displays for New MD-90s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7-27.. Honeywell. February 6, 1996. Retrieved: 2008-12-08.
  32. ^ Bailey, J., "China: Boeing argues MDC lead". Flight International, May 1–7, 1991. Retrieved 2008-12-09.
  33. ^ Forecast International. Civil aircraft forecast: Boeing MD-80/90 Series – archived 5/2003 (PDF) (報告): 4. May 2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26, 2009). 
  34. ^ Mintz, J., Sale of Aircraft Machinery to China Shows Perils of Exporting Technology, Washington Post, June 7, 1998. Retrieved 2008-12-09.
  35. ^ China Northern Airlines Receives First MD-90 (新聞稿). McDonnell Douglas Corporation. July 26, 1996.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17, 2000). 
  36. ^ Becher 2002, p. 104.
  37. ^ Burchell, Bill. "Setting Up Support For Future Regional Jets". Aviation Week, October 13, 2010.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January 26, 2020,.
  38. ^ Order and Deliveries – User Defined Reports. boeing
  39. ^ McDonnell Douglas MD-90 incidents. Aviation-Safety.net, June 2, 2020.
  40. ^ McDonnell Douglas MD-90 Accident Statistics. Aviation-Safety.net, June 2, 2020.
  41. ^ MD-90 UNI Air accident on August 24, 1999. Aviation-Safety.net. Retrieved: August 9, 2010.
  42. ^ Accident Investigation Report UIA 873, B-17912MD-90-30 cabin explosion and fire during landing roll Hua-Lien, Taiwan (PDF). August 24, 2000 [August 14, 20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September 24, 2015). 
  43. ^ MD-90 Lion Air accident on March 9, 2009. Aviation-Safety.net. Retrieved: July 18, 2022.
  44. ^ MD-90 Saudi Arabian Airlines accident on May 8, 2009. Aviation-Safety.net. Retrieved: July 18, 2022.
  45. ^ MD-90-30 AIRPLANE CHARACTERISTICS FOR AIRPORT PLANNING p. 2–3, p. 2–8. Boeing
  46. ^ 46.0 46.1 Type Certificate Data Sheet (PDF). FAA. March 25, 2014 [November 21, 201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December 28, 2016). 
  47. ^ John Bailey. Douglas uses MD-80 to speed MD-90. Flight International. 6 December 1989. 
  48. ^ Kane, Robert M. Air Transportation: 1903–2003 14th. Kendall Hunt. 2003: 586–588. ISBN 0-7872-8881-0. LCCN 2002105811. OCLC 50695027. 
  49. ^ MD-90-30 airplane characteristics for airport planning (PDF). Boeing. Oct 2002. 

參考書目

[編輯]
  • Becher, Thomas. Douglas Twinjets, DC-9, MD-80, MD-90 and Boeing 717. The Crowood Press, 2002. ISBN 1-86126-446-1.
  • Swanborough, Gordon. "A 'Ninety for the 'Nineties". Air International, August 1993, Vol 45 No 2. Stamford, UK:Key Publishing. pp. 90–95
  • Norris, Guy. Smooth operator. Flight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s by Mark Wagner. Cutaway drawing by John Marsden. June 9–15, 1993: 45–48, 50.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