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牙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01°15′45.06″N 103°48′18.68″E / 1.2625167°N 103.8051889°E / 1.2625167; 103.8051889

新加坡拉柏多自然保護區的龍牙門複製品,為紀念鄭和處女航600周年而建

龍牙門馬來語:Batu Berlayar)是中國航海家汪大淵在作品《島夷志略》中記載的一個地名,描述了淡馬錫的一塊突出的花崗岩露頭,位於現今拉柏多自然保護區。文中寫道「門以單馬錫番兩山,相交若龍牙狀,中有水道以間之」,「龍牙門」之名即源於此。

古代水手在狹窄的海峽中航行時,這塊突出的岩石是航行的輔助工具,但後來在1848年被英國人摧毀,以拓寬海峽,讓更大的船隻通過。2005年,新加坡政府在龍牙門原址旁重建了一個象徵性的複製品,以顯示其在新加坡航海史上的重要地位[1]

龍牙門是汪大淵的遊記《島夷志略》中淡馬錫英語Temasek的兩個聚落之一,被標註在明朝的《鄭和航海圖》和《武備志》中。地圖中的龍牙門也被用來指聖淘沙島和拉柏多角之間的海峽[2]。另有說法認為龍牙門指新加坡主海峽南面的沙都姆島英語Pulau Satumu[3]。 據說,在公元1405年至1433年期間,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旅途中,龍牙門就曾起到了引導作用。

歷史[編輯]

歷史上,馬來人早先將位於現今巴西班讓路英語Pasir Panjang Road拉柏多自然保護區旁的一塊岩石露頭稱為「航海之石」(馬來語:Batu Berlayar)。對岸聖淘沙島的丹絨里茂(Tanjong Rimau)也曾矗立有另一塊岩石。這兩塊突出的岩石成為了吉寶港英語Keppel Harbour西面的入口。英國水手參考聖經中亞伯拉罕侄子的妻子的故事,將更突出的航海之石命名為「羅德的妻子」(Lot's Wife)。羅德與妻子住在所多瑪城中,由於所多瑪與蛾摩拉兩地居民罪孽深重,上帝決定毀滅他們。在逃離所多瑪時,羅德的妻子違抗了神的命令,回頭看所多瑪的毀滅,立刻變成了一根鹽柱[4]。 有人認為這兩塊岩石就是淡馬錫英語Temasek的兩座山,由於形似兩顆龍的牙齒,中間有一條水路,因此在元代資料中被命名為「龍牙門」。宋代的《諸蕃志》中提到了另一個地名「凌牙門」,但通常認為與龍牙門並非同一個地方[5]

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年鑑《武備志》所描繪的龍牙門,位於地圖正中間

據記載,元朝曾於1320年派使節到龍牙門尋找大象。隨後,龍牙門人於1325年帶著貢品和貿易團來到中國[6]。1330年,中國航海家汪大淵曾從這條通道駛過。他的作品《島夷志略》中記載道,龍牙門由淡馬錫的兩座山組成,中間有一條水道,狀似龍牙,故稱「龍牙門」[7][8]。 汪大淵還寫道,龍牙門當地人好劫掠,與來自泉州的中國人做交易,中國的船隊在從西洋返回的路上可能會遭遇當地的海盜以兩三百艘船進行攻擊[8]。舊時那裡有一位酋長,掘地時發現了玉冠。每年的開始以月亮第一次升起來計算,酋長會戴上玉冠,穿上禮服接受慶賀 。他還描述道,當地人將頭髮束成,穿短布衫,系黑色紗籠。這可能是對居住在當地的羅越人的已知最早記錄[8]。《島夷志略》中還提到了另一個地名班卒英語Ban Zu,位於龍牙門後面的山上,被認為是馬來語「Pancur」的轉寫,可能是現今的福康寧山[9][10]

幾百年來,亞洲和歐洲早期的水手和商人都曾利用該通道駛過新加坡。在1405年至1433年期間,鄭和七次遠航30多個國家,率領多達300多艘船多船隊前往南太平洋印度洋波斯灣非洲。鄭和奉中國皇帝之命出訪,以建立與中國以西的國家的關係。據信他曾駛過龍牙門,但他是否曾登陸新加坡尚不能確定[11]。17世紀,龍牙門通道遭到廢棄,人們轉而使用位於沙都姆島以南的更為開闊的主海峽,即現今萊佛士燈塔英語Raffles Lighthouse所在位置[4]

不列顛東印度公司斯坦福·萊佛士爵士在1819年1月登陸新加坡時並不知道「羅德的妻子」,也不知道它通往的深水港。1819年9月2日,首任新加坡駐紮官威廉·法夸爾英語William Farquhar寫信給萊佛士,說他在龍牙門西邊建立了一個新港口。1848年8月,兩塊岩石被海峽殖民地測量員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炸毀,以擴寬新海港的入口[4]

紀念[編輯]

2005年6月, 為了紀念鄭和處女航600周年,新加坡旅遊局新加坡海事港口局英語Maritime and Port Authority of Singapore國家公園局在龍牙門原址旁建造了一個6米高的石制複製品,旁邊有一塊牌子介紹龍牙門對新加坡的重要意義,以及鄭和的故事。[12]

當局最初計劃用複製品取代紅色的柏拉耶燈塔(Berlayer Beacon), 但新加坡文物協會反對這一決定,聲稱燈塔自二戰結束以來就一直在拉柏多自然保護區,本身就是文化遺產,不應該被毀滅。最終該複製品被建立在距燈塔只有幾米的地方。當局稱龍牙門是新加坡航海史上的重要一部分,這個具有象徵意義的複製品可以為後人與熟悉鄭和航海歷史的遊客保存關於龍牙門的記憶。[13]

參見[編輯]

參考來源[編輯]

  1. ^ Sim, Glenys. Dragon's tooth replica to mark anniversary of Chinese explorer. 2005-03-23. 
  2. ^ Wang Da Yuan. History SG. [2020-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9). 
  3. ^ John N. Miksic. Singapore and the Silk Road of the Sea, 1300_1800. NUS Press. 2013-11-15: 197 [2020-09-29]. ISBN 978-997169574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9). 
  4. ^ 4.0 4.1 4.2 EndNot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on-site information board by NParks英語National Parks Board.
  5. ^ Paul Wheatley. The Golden Khersonese: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Malay Peninsula before A.D. 1500. Kuala Lumpur: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1961: 72–73. OCLC 504030596. 
  6. ^ Edwin Lee. Singapore: The Unexpected Nation.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8-10-15: 1–2 [2020-09-29]. ISBN 978-981230796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4). 
  7. ^ 島夷誌略: 龍牙門. [2020-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1). 原文:門以單馬錫番兩山,相交若龍牙狀,中有水道以間之。田瘠稻少。天氣候熱,四五月多淫雨。俗好劫掠。昔酋長掘地而得玉冠。歲之始,以見月為正初,酋長戴冠披服受賀,今亦遞相傳授。男女兼中國人居之。多椎髻,穿短布衫。繫靑布捎。 地產粗降眞、斗錫。貿易之貨,用赤金、靑緞、花布、處甆器、鐵鼎之類。蓋以山無美材,貢無異貨。以通泉州之貨易,皆剽竊之物也。舶往西洋,本番置之不問。回船之際,至吉利門,舶人須駕箭稝,張布幕,利器械以防之。賊舟二三百隻必然來迎,敵數日。若僥倖順風,或不遇之。否則人為所戮,貨為所有,則人死係乎頃刻之間也。
  8. ^ 8.0 8.1 8.2 Paul Wheatley. The Golden Khersonese: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Malay Peninsula before A.D. 1500. Kuala Lumpur: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1961: 82–83. OCLC 504030596. 
  9. ^ John Miksic. Singapore and the Silk Road of the Sea, 1300_1800. NUS Press. 2013-11-15: 216 [2020-09-29]. ISBN 978-997169574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4). 
  10. ^ Paul Wheatley. The Golden Khersonese: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Malay Peninsula before A.D. 1500. Kuala Lumpur: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1961: 83–85. OCLC 504030596. 
  11. ^ Three month celebration to mark 600th year of exploration. 海峽時報. 2005-03-25. 
  12. ^ Official Launch of the Singapore Zheng He 60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s on 30 June 2005. Singapor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2007-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1). 
  13. ^ Pereira, Marcel Lee. Historic Dragon's Tooth Gate reborn at Labrador Park. 海峽時報. 2005-09-07.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