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草稿:法烏克斯要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法烏克斯要塞
凡尔登要塞区的一部分
凡爾登, 法國
法烏克斯要塞示意圖 (1919)
法烏克斯要塞在大東部大區的位置
法烏克斯要塞
法烏克斯要塞
France Grand Est
坐標49°12′00″N 5°28′12″E / 49.20000°N 5.47000°E / 49.20000; 5.47000
設施資訊
現狀過時
歷史
結局現已退役,開放參觀
戰役1914: 邊境戰役
1916: 凡爾登戰役
第一次凡爾登戰役 (1ère Bataille Offensive de Verdun)
第二次凡爾登戰役 (2ième Bataille Offensive de Verdun)
1917: 法軍於1917年八月的進攻
1918: 默茲–阿戈訥攻勢 (1918)

法烏克斯要塞(法語:Fort de Vaux),位於法國默茲省沃德旺當盧,是一座多邊形堡壘,是保護凡爾登市的 19 座大型防禦工事的一部分。它建於 1881 年至 1884 年,耗資 1,500,000 法郎,駐紮著 150 名士兵。法烏克斯要塞是凡爾登戰役中繼杜奧蒙堡之後第二個被攻陷的要塞,杜奧蒙堡於 1916 年 2 月在法軍從瓦夫爾平原撤退的混亂中被一支德國突襲部隊占領。法烏克斯要塞在 1914 年之前就進行了現代化改造,配備了像杜奧蒙要塞一樣的鋼筋混凝土頂部保護,並且沒有被德國重型火炮摧毀,其中包括16-英寸(410-公釐)榴彈炮。 6 月 2 日,德軍的風暴突擊隊襲擊堡壘時,堡壘的上層建築遭到嚴重損壞,但要塞內的駐軍、要塞的內部走廊和設施完好無損。

法烏克斯要塞的防禦以防守士兵的英雄主義和耐力而著稱,其中包括西爾萬·尤金·雷納爾少校。在他的指揮下,法國駐軍擊退了德軍的進攻,包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要塞堡壘內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交戰中,在走廊內的掩體進行地下戰鬥。法國駐軍的最後一批士兵在耗盡了所有水(其中一些是被污染的)、彈藥、醫療用品和食物後選擇了投降。雷納爾用信鴿(包括勒威揚)發出了幾條訊息,請求增援他的士兵。 [1]雷納爾在最後的訊息中寫道:「這是我的最後一隻信鴿了」。 [2]

6月7日要塞內的法軍投降後,第五集團軍司令威廉皇儲向雷納爾少校贈送了一把法國軍官佩劍以示尊重。 [3]雷納爾和他的士兵一直被囚禁在德國,直到1918 年 11 月 11 日停戰。 1916 年 11 月 2 日,在兩輛遠程400 mm(16英寸)列車炮炮轟後,法軍重新奪回了該堡壘。奪回法烏克斯要塞後,要塞得到修復和駐守。挖掘了幾條地下走廊,一直延伸到堡壘外,其中一個地下走廊有1.6公里長,增加了四倍儲量的水,由兩台發電機提供照明。 6 月 2 日在要塞內的戰鬥造成的一些損壞仍然清晰可見。要塞的地下設施保存完好,並已開放給公眾參觀。

凡爾登 要塞群, 法烏克斯要塞位於右上角; 德軍在1916年2月26日到9月6日進攻此處, 默茲河以藍色標註在左側
  • 1914 年 9 月 11 日,75毫米炮塔向駐紮在Bois de Mabras的德國軍隊發射了 22 發炮彈。
  • 1915 年 2 月 18 日,要塞首次遭到 12發420  毫米彈的炮轟,造成的傷害很小。
  • 1915年底,對要塞進行裁軍,將要塞內的槍枝彈藥送往前線戰場。四個75毫米炮台上的火炮被拆除,炮塔內只剩下兩門火炮。
  • 1916 年 1 月,在要塞內儲存了足夠的火藥,以便在敵人逼近時炸毀堡壘。
  • 1916 年 2 月 21 日至 26 日期間,要塞遭到各種尺寸炮彈的轟炸,其中包括 129 枚重型炮彈。碉堡和觀測站被損壞,前往75毫米炮塔的走廊被切斷。
  • 1916 年 2 月底至 3 月初,要塞頻繁遭到轟炸,75 毫米炮塔被重型炮彈意外摧毀,導致內部炸藥爆炸。
  • 1916 年 5 月 14 日,雷納爾司令接管了這座沒有任何火炮的堡壘。 [4]
  • 1916 年 6 月 1 日,德軍開始準備通過Bois de la Caillett進攻要塞。由於要塞內的火炮已經被摧毀,他們無法被火炮攔截。 [5]
1905年 "R"型 75毫米炮台 (拍攝於2010年7月9日)
  • 1916 年 6 月 2 日至 3 日,庫爾特·拉科夫(Kurt Rackow)率領的德軍用火焰噴射器攻擊堡壘,迫使要塞外圍的法軍撤退到堡壘內。德軍跨越了護城壕溝( contre-escarpe )進入到了要塞內。 [6]
  • 1916 年 6 月 5 日,雷納爾司令要求法軍轟炸該要塞,要塞的頂部被德軍占領,以允許部分駐軍撤離要塞。 [7]
  • 1916 年 6 月 7 日,連續三天的供水中斷,要塞走廊內發生了手榴彈、槍枝和刺刀的戰鬥。雷納爾指揮官因在極端條件下與乾渴的駐軍英勇作戰而被德國人以軍事榮譽俘虜。 [8]
  • 1916 年 6 月 8 日至 11 月 1 日期間,該要塞被德國人用作該地區的避難所和指揮所。法國人多次試圖奪回要塞,但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他們用重型炮彈轟炸要塞,其中包括超重型 400 毫米炮彈,但沒能摧毀混凝土牆。這讓在要塞內生活變得幾乎不可能,德國人最終在十月底放棄了這座堡壘。 [9]
法烏克斯要塞 (拍攝於2012年3月27日)
  • 1916 年 11 月 2 日,法國巡邏隊沒有受到抵抗地奪回了這座堡壘,但發現裡面空無一人。 [10]
  • 到 1916 年 12 月戰鬥結束時,除了法國炮兵造成的一些損壞外,堡壘的狀況幾乎與 6 月時相同。
  • 1916–1918,波治炮台(Casemates de Bourges)在重新武裝起來之前已經被修復;一個觀測站和一個裝甲指揮掩體配備了機槍。 75 毫米炮炮塔的位置還安裝了包括機槍在內的更多防禦設施,用於保衛峽谷和迪耶普蘇杜歐蒙村之間的地區。要塞的出口和入口均設有磚石擋板、機槍和榴彈發射器斜槽。要塞下方挖掘有17米長的隧道網絡,發電機用於照明和通風。 [11]

腳註[編輯]

  1. ^ MINDEF/SGA/DMPA. Le Vaillant and his Peers. cheminsdememoire.gouv.fr. 
  2. ^ Holstein 2011,第63頁.
  3. ^ Holstein 2011,第84頁.
  4. ^ Holstein 2011,第44頁.
  5. ^ Holstein 2011,第46–49頁.
  6. ^ Holstein 2011,第50–66頁.
  7. ^ Holstein 2011,第66–74頁.
  8. ^ Holstein 2011,第76–84頁.
  9. ^ Holstein 2011,第84–93頁.
  10. ^ Holstein 2011,第93頁.
  11. ^ Holstein 2011,第94–95頁.

參考[編輯]

補充閱讀[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Template:Séré de Rivières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