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顯帶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8年10月31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8年10月31日) |
G顯帶(G-banding;G banding;Giemsa banding)是一種染色體著色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可以了解染色體的情況。可以從中得到胎兒或者是癌細胞的染色體組型。科學家可以利用這種技術了解到誘變劑的作用,不但在試管里,還可以在活體裡得到需要的數據。G 顯帶、G 顯帶或吉姆薩顯帶是細胞遺傳學中用於通過染色濃縮染色體產生可見核型的技術。它可用於通過整個染色體補體的照片表示來識別遺傳疾病。[1]用胰蛋白酶處理中期染色體(以部分消化染色體)並用吉姆薩染色劑染色。異染色質區域,往往富含腺嘌呤和胸腺嘧啶(AT 豐富)DNA 和相對缺乏基因,在 G 帶中染色更深。相比之下,較少濃縮的染色質(常染色質)——往往富含鳥嘌呤和胞嘧啶(富含 GC)且轉錄活性更高——包含較少的吉姆薩染色,並且這些區域在 G 帶中顯示為光帶。從著絲粒到端粒的染色體每條臂上的條帶圖案都被編號。這種編號系統允許精確識別和描述染色體上的任何條帶。[2]在R-banding中獲得 G-bands的倒數。條帶可用於識別染色體異常,例如易位,因為每個染色體都有獨特的明暗條帶模式。 [1]
操作
[編輯]首先將染色體樣品在50°C的環境下放在一塊熱板上過夜,再用胰蛋白酶處理,以去除多餘的蛋白質。之後用Giemsa染色,可以得到G顯帶條紋。這些條紋看上去與Q顯帶相似,但是原理卻不一樣。G顯帶因其高解析度而更受歡迎。G顯帶技術細節,即究竟是DNA還是蛋白質被染色至今未明。但是普遍認為,G顯帶染色過程中使得某些蛋白質從染色體中分離。DNA蛋白質之間的相互關係會因為染色體不同的鹼基構成而有別。在蛋白質-二硫化物豐富的部分,Giemsa染色受阻,此段就會成為亮紋,稱陽性G顯帶。相反陰性G顯帶則出現在巰基(-SH)豐富的區段。
註釋
[編輯]- ^ Speicher, Michael R. and Nigel P. Carter. "The New Cytogenetics: Blurring the Boundaries with Molecular Biology."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Vol 6. Oct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