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Eigenschaften/180-degree rule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張示意圖表示了兩位角色之間的軸以及攝像機可被放置的180°弧(綠色)。當綠色弧轉換到紅色弧時,角色在屏幕中的位置將會互相調換。

180度原則[1]是電影製作中的一個基本指導原則,它闡述了角色之間(或角色與物體)的屏幕空間關係。通過把攝像機放在兩個角色之間的假想軸的一邊,可以保持一個角色總是在另一個角色的右邊。在軸上移動攝像機被稱為跳線或過線,而通過拍攝軸線兩側來打破180度原則被稱為全角度攝影.

180度原則使觀眾能夠將眼前的事物與相關的主題聯繫起來,這在戰爭場景的敘述中十分重要。

舉例[編輯]

在兩個角色之間的對話場景中,想像一條直線在兩個角色之間運行,並延伸到無限遠處。 如果攝像機在這條線的一側,即使其中一個角色不在屏幕上,這兩個角色的空間關係依舊保持一致。如果剪輯時切換到角色的另一側,顛倒兩個角色的左右順序,就可能使觀眾迷失方向。

該規則也適用於角色的移動,即由角色的路徑創建的「線」。例如,如果一個角色走向左邊,然後另一個攝像機進行拍攝,那這個角色必須從第一個鏡頭的左邊離開,然後進入下一個鏡頭的右邊。

跳接可以用來表示時間。如果一個角色從左側離開了畫面,並從左側進入了畫面的另一個位置,它就會給人一種長時間流逝的錯覺。

另一個例子是一個汽車追逐的場景:如果一個鏡頭拍攝了一輛車從右側離開畫面,那下一個鏡頭就應該拍攝它從左側進入畫面。如果車輛從右邊離開並從右邊進入,那就會產生了一種類似前面例子中的迷失感。

反向切[編輯]

假想的線讓觀眾可以適應場景中的位置和動作方向。 如果一個鏡頭按順序接在前一個鏡頭後面,但它的拍攝位於180度線的另一側面,它就被稱為"反向切"。反向切割通過在場景中呈現一個相反的視角,改變動作的視角和原始鏡頭中確立的空間定位來迷惑觀眾。[2]

在一個場景中,場景中的動作或情況可能會導致180度的線的打破。但有很多方法可以避免由於特定情況而導致的混亂。或者在鏡頭的一側設置攝像機,讓所有的鏡頭都能反映出180度線上的畫面。

另一種允許越線的方法是,用攝像機從一個側面拍攝到另一個側面,像這樣拍攝若干個鏡頭。 這個鏡頭可以用來引導觀眾從另一個視角觀看場景。 在移動的情況下,如果一個人物從左邊的後面走到右邊的一個建築物的拐角,當他們走在大樓的拐角處時,攝像機可以捕捉到他們靠近大樓另一邊的攝像頭,從左側進入畫面,然後徑直走到鏡頭前,然後離開畫面的左側。

在180度線的任一邊按順序拍攝時,為了儘量減少拍攝時的"顛簸",可以沿180度線的在每邊安置一個緩衝鏡頭。 這讓觀眾能夠按順序更直觀地理解所表達觀點的變化。

風格[編輯]

在專業製作中,應用180度原則是一種基本的電影剪輯方式,即連續性剪輯。這條規則並不總是被遵守,有時候一個導演會故意破壞行動線來從而給觀眾造成迷失感。卡爾·西奧多·德萊葉《聖女貞德的受難》打破過這個規則;斯坦利·庫布里克《閃靈》中的浴室場景也這樣做過。[3]沃卓斯基姐妹雅克·德米丁度·巴拉斯小津安二郎王家衛還有賈克·大地有時也會忽視這個規則,[4]以及拉斯·馮·提爾《撒旦的情與慾》[5]在法國新浪潮的開創性電影《斷了氣》中,讓-呂克·戈達爾在前五分鐘的汽車場景中打破了這條規則,鏡頭在前排和後排座位之間跳來跳去,即興創作了一場"美學反抗",新浪潮因此被人們所熟知。[6]

一些攝影方式配合180度原則可以達到激發情感或創造視覺節奏的效果。通過將攝像機移近軸線去拍攝特寫鏡頭,若與長鏡頭搭配則可以強化場景。[7]若攝像機在特寫鏡頭後面以一個長鏡頭逐漸遠離軸線,它可以為場景動作提供休息。

日本動畫電影《盜夢偵探》中,兩位主角曾討論過跨越這條軸線,並論證了這樣做所導致的迷惑效應。[8]

參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Proferes, Nicholas T. Film Directing Fundamentals 2nd. Amsterdam: Focal Press. 2005: 5–7. ISBN 978-0-240-80562-7. 
  2. ^ Crossing The Line: Reverse Cut. MediaCollege.com. [2013-10-24]. 
  3. ^ 180 degree rule - Project 5, Mind the Gap. [18 August 2017]. 
  4. ^ Loading.... [18 August 2017]. 
  5. ^ Mother (Nature) Will Eat You: Lars von Trier’s Antichrist. 28 October 2009 [18 August 2017]. 
  6. ^ T. Jefferson Kline, "The French New Wave" in Elizabeth Ezra (ed.) European Cinem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7. ^ Paul Seydor, 「Trims, Clips, and Selects: Notes from the Cutting Room,」 The Perfect Vision no. 26 [September/October 1999], 27.
  8. ^ Paprika. Dir. Satoshi Kon. By Satoshi Kon and Seishi Minakami. Perf. Megumi Hayashibara, Tôru Furuya, and Katsunosuke Hori. Sony Pictures Classics, 2006. DVD.

外部聯繫[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