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Lovewhatyoudo/a1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清末官話班, YMCA


  • (華西都市報) 有一個段子說:婆婆不想帶孫子,故意給孫子講方言,結果被兒媳發現後直接送她回老家。最近,我們家也發生了普通話撞上四川方言的事。我的孫女秋秋出生後一直在上海生活,兒媳怕秋秋學方言,不肯把秋秋帶回四川大竹與我們一起生活。[1]
  • 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漢語方言用字規範[2]
  • 方言音樂: 成都有《成都》,南京有《南京》,鄭州有《鄭州》,蘭州有《蘭州,蘭州》,西藏有《回到拉薩》,昆明有《老司機帶帶我》,北京有《北京,北京》
  • compilation of multiple articles, 兩個版本都不同:
  • need to archive 2 pages [3]


  • 1995年3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十二條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進行教學,應當推廣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規範字」
  • 2000年2月29日《教育部國家語委關於進一步加強學校普及普通話和用字規範化工作的通知》(教語用〔2000〕1號)提出工作目標要求:「目標是到2005年,[...]普通話基本成為各級各類學校及幼兒園的教學語言,即師生在教學中使用普通話;成為城鎮學校及幼兒園的校園語言,即師生員工在教學、會議、宣傳和其他集體活動中使用普通話」。[5]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大通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其中第四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採取措施,推廣普通話和推行規範漢字」。
  • 國家語委在1999年9月至2001年12月組織的第一次全國語言調查,南方方言區各省(含浙江)都有>93%先學當地方言而不是普通話[6]
  • 中央部門歷年語言政策匯整:[7]

西北方言文獻綜述+前沿熱點2018[編輯]

  • 西北方言文獻綜述+前沿熱點2018[9]

公司/公務員講方言罰款[編輯]

  • 上班時間不說普通話,可能被罰款。昨日是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第一天,記者從武漢市青山區政務中心獲悉,因為上班時間與同事用武漢話交流,該中心有4名工作人員領到了罰單——每人扣除200元績效獎。(9月15日《楚天都市報》)[10]
  • 今年5月16日,蘇州一家公司向員工發布通知:禁止員工在上班時間說方言,違反者公司將予以通報批評或者是解除勞動合同。公司規定上班時間禁止員工說蘇州方言,否者會被「開除」。和青山區政務中心因為上班時間4名工作人員與同事用武漢話交流,每人扣除200元績效獎一樣[10]
  • 觀點:上班講方言 何至丟飯碗//上班說句蘇州話,會被通報批評,嚴重的甚至還可能被炒魷魚?前幾天,蘇州某論壇上一篇名為《在公司一不小心嘴裡蹦出幾個蘇州話,飯碗就沒了》的帖子,吸引了眾多網友的眼球。//上班當然提倡講普通話。但,企業職工上班講方言就被開除,這沒有法律依據;而一旦有人因此「被開除」,人家將你企業告到法院,企業必輸無疑。//一個企業,除了廠房、設備和資金之外,最寶貴的生產要素還是人力資源。而人,是有感情的,企業要想大發展,講究的是「向心力」,講究的是「人文關懷」;而只因講方言就通報批評甚至於開除人家,這在製造「離心力」[11]
  • 西安商場員工說一句方言罰50[12]
  • compilation of internet comments "「說一句方言罰款十元」引發的討論"[13]
  • 《桂林晚報》也有報導,桂林一家小型民營企業也在6月初發的通告規定:「為了避免一些本地職工一說桂林話,髒字就不自覺地從嘴中蹦出,即日起,凡上班時間,公司在職人員必須使用普通話與同事、客戶交流,嚴禁使用桂林市及各縣方言交流。一經發現,每次罰款10元……」[13]
  • wuhan: 政務中心4名員工上班說漢腔被罰款[14]
  • 說句重慶話罰款兩元錢?[15]
  • 說方言就罰款是個餿點子[16]
  • Wuhan打由詩: 企業管理搞嚴打,講句方言都要罰。中年改音殊不易,噤若寒蟬閉嘴巴。國家推廣普通話,不是逼人當啞巴。[17]
  • 「講方言開除」的看點在法不在情[18]
  • 公司規定員工講蘇州方言將被開除 律師稱無依據[19]
  • 今日話題: 上班說方言, 你說行不行by新華網[20]
  • compilation of BBC讀者反饋[21]
  • 懲罰說方言不如獎勵說普通話[22]
  • [23]

領導人方言[編輯]

方言寫作[編輯]

  • 茅盾文學獎 緣何「冷落」南方.....中國有一半的作家無法用自己的語言,描寫自己的感受[25]


  • 方言成為蔚然大觀的文化潮流。2004年1月份出版的長篇小說《受活》(河南話,在其內容簡介上就赫然標榜其「在語言上對地域方言的大膽開掘與駕馭」。在一位批評者的筆下,閻連科的這一嘗試具有著可以上升到文學史的重大意義:「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全篇小說的語言形式,對民間語文的采寫和方言的再造過程構成了一種奇特的寫作經驗,相對於《馬橋詞典》和《檀香刑》,閻連科對地方方言的運用和開掘更為大膽潑辣,但又不流於苦澀和生硬,而給小說的意義輸出造成障礙,這是閻連科對現代漢語寫作的新嘗試、新註解和新發現。」[26]
  • 《受活》中的「河南方言」,卻是一個嫁接而生的四不像。為了保證作品的受眾,也因為作者受限於自己的現代漢語語法教育,這本小說拋棄了傳統的口語中州話,而代之以文字表述的河南普通話——在以北方方言為主體的普通話句式中加入「哩了嘛呢」等語助詞,將部分通用詞彙替換為形似而礙嗦的方言詞,比如用「起原先」代替「原先」。從閱讀上來說,整部小說用普通話讀不順溜,用河南話讀也不順溜——借用上述引論者所言,障礙是造成了,意義卻沒有多少。...這部號稱「狂想現實主義」的作品,在某些論者嘴裡具有了《百年孤獨》般的意義。這一「定義」的得出,除了得益於小說描述的時間跨度夠長之外,還在於小說的語言。《百年孤獨》的語言是西班牙語和美洲土語的混合體,其魔幻現實主義的魅力呈現,部分得益於這一混合造成的閱讀上的奇崛瑰麗。//閻連科所「創新」的這一河南方言文學,從根本上不具備操作的可行性,因為河南話並沒有自己成熟、獨立的語法、構詞造字系統。更何況,閻連科的文字基本功能夠打多少分還值得探討。他也是無可奈何啊!鄉土精神、地域色彩是如今文學上的「顯學」,作家們都在「土得掉渣」方面下功夫。韓少功把方言詞條寫進《馬橋詞典》,莫言把地區戲文寫進《檀香刑》,都很成功。到閻連科,沒有其他包袱可抖,只有把方言生拉硬拽進來,在標準的漢語句式中加上語助詞,把順溜的普通話詞彙改成不順溜的地方話詞彙。所謂的鄉土精神,在這裡變成了方言這張皮,皮乾癟[27]
  • 「方言寫作」在中國文學中並不是一個新詞彙,吳方言、粵方言在小說寫作上的成就雖然被人忽略,卻無法抹掉。因為這兩種方言有著其獨特的造句、構詞、表意、造字方式,因而其方言寫作的概念能夠成立。......在部分方言系統裡,漢語和漢字相對來說是脫離的,說和寫是兩碼事,說話可以用方言,落實到紙上只能用全國通行的漢字。能夠例外的作品存在於南方方言裡,比如以《海上花》為代表的吳方言文學,因為作者根本沒有讓其他地方的人看的意思。[28]
  • 方言小說,也不斷有作家在試水。比如最近很受關注的小說家曹乃謙,就以山西土話寫小說,成就了長篇小說《到黑夜想你沒辦法》。上海80後的胡寶談在去年出版了一本長篇小說《弄堂》,完全用上海話寫成,用字也很標準。《新民晚報》開闢了用上海話書寫的專欄已滿一百期,還選編了精華本《濃濃滬語海上情》。[29]

[30] [31] [32]

民國時國語的書籍/期刊[編輯]

民國《國語月報》還刊有全國國語演說競進會簡章、全國國語教育促進會的一系列活動(如國語圖書館、附設無線電國語傳習會、國語聯歡會)等大事紀要。本刊為提倡國民教育、普及國語,推廣白話文等國語教育運動提供了宣傳陣地,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言語通俗,實用性和宣傳性突出,特別是會務報告所載內部文件,對於研究國語普及等問題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附:《封面談》(代發刊詞)[33]

詞窮[編輯]

  • 在學說普通話的過程中,村民們日常交談的措詞不知不覺地變得嚴謹了,語調也不知不覺地變得舒緩起來。(雲南楚雄市子午鎮)子午鎮黨委副書記張林穎在仔細描述這個變化後說,我問過不少村民:「現在大家都說普通話,村里吵架罵街的為什麼沒有了?」他們回答:「因為我們不知道普通話里有什麼粗俗的髒話可拿來用。」[34]

高考加試少數民族語[編輯]

  • 幾年前,我到台灣地區參加一個少數民族文化的研討會,與台灣同行交流時發現,不僅當地原住民的學生在學習本族語言,早已遠離故鄉的蒙古族、滿族學生,也在學蒙古語、滿語。為什麼那些學生如此重視呢?原來,台灣教育當局有這樣的規定,凡是要享受少數民族在高考錄取時加分的,必須通過本民族語言的考試。.........這次重慶揭露出來的那些民族造假的家長和學生,他們即使真是土家族身份,又有幾個需要加分照顧?他們多數是生活在城鎮的幹部子弟,而且在重慶市內的重點中學就讀,與在土家族聚居區生活和學習的學生不可同日而語。照顧了他們,實際上減少了真正應該照顧的對象,對土家族學生也不公正。據報導,由於這些假土家族學生有強硬的後台,又處於優越的環境,在進重點中學、加分、錄取等環節無不捷足先登,一位真正的土家族考生儘管考分第一,卻只能以最後一名僥倖被名校錄取。這公平嗎?///即使這些民族造假考生真是土家族,對他們的加分也無益於本民族歷史文化的傳承。例如,那位「文科狀元」何川洋在為自己辯解時說,見他爺爺奶奶戴笆斗、包頭巾,就以為他們是土家族。可見他對土家族的歷史和文化一無所知,如果不是說謊的話,他在民族知識方面也不及格。[35]
  • 今年(2009)上半年,在國家民委所屬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的協助下,人民網推出了維吾爾文、哈薩克文、彝文、壯文網頁。加上已有的蒙古、藏、朝鮮文版本網頁,人民網有了七大少數民族語言版本的網頁,方便了多民族網友的上網閱讀。[36]

[37]

legal documents, official policy[編輯]

1955年確立普通話
  • 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提出「教普通話是一個嚴肅的政治任務……學普通話也是一個嚴肅的政治任務,我們希望學的人都能認識到這一點。教普通話,學普通話,都是為了祖國更進一步的統一和發展,為了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光榮偉大的事業」。[官 1]
  • 1956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
  • 1956年2月,《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努力推廣普通話》。
  • 1957年7月,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拍攝科教片《大家來說普通話》。
  • 1957年8月,教育部發出《關於繼續推廣普通話的通知》。
  • 1958年3月,教育部發出《關於在中、小學和各級師範學校教學拼音字母的通知》。
  • 1958年7月,全國普通話教學成績觀摩會在北京舉行。
  • 1959年8月,全國第二次普通話教學成績觀摩會在上海舉行。
  • 1963年7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轉發1963年上海市推廣普通話工作綱要的聯合通知》。
  • 1982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九條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ethnic schools[編輯]

截至2013年,在基礎教育階段,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甘肅、青海、新疆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少數民族學生集中的地區建立各類雙語學校,在少數民族學生較多的學校建立雙語班,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雙語教育 https://www.neac.gov.cn/seac/c100518/201501/1086900.shtml


要深刻認識雙語教育的重要意義。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目前,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22個民族共使用28種文字。多語言多文字是重要的文化資源、寶貴的精神財富。但如果語言不通,各民族成員之間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更難以形成認同。因此,於國家而言,雙語教育對於增進各民族之間的了解,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具有重要意義。在「新四化」深入發展,跨民族跨地域的人口流動方興未艾的今天,對於各族群眾個人而言,學習其他兄弟民族的語言文字,就意味著擁有更加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的發展機會。[38]

  • 「學習蒙文蒙語的小學生佔全區少數民族在校生的比,從1980年的73.3%下降為1995年的49.6%」(儘管15年間內蒙古少數民族的小學生增幅34.2%,學習蒙文蒙語的小學生由1980年的283,725人降至1995年的258,082人)。(1997. 烏蘭圖克. 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教育最突出的問題、其產生原因及對策)
  • 「學習蒙文蒙語的中學生佔全區少數民族中校生的比,從1980年的66.8%下降到1995年的46.6%」(儘管15年間內蒙古少數民族的中學生增幅32.5%,學習蒙文蒙語的初中和高中學生由1980年的174,720僅僅增至1995年的231,495人)。(1997. 烏蘭圖克. 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教育最突出的問題、其產生原因及對策)
  • 1980年學習蒙文蒙語的初中生94968人、高中生21,705人,1995年學習蒙文蒙語的初中生86,315人、21,695高中生(1997. 烏蘭圖克. 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教育最突出的問題、其產生原因及對策)
  • 1995年全區學習蒙文蒙語的中學生下降為1,673人(初中生94968人,高中生21,705人)(1997. 烏蘭圖克. 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教育最突出的問題、其產生原因及對策)
  • 初高中畢業生升學出路窄,區內院校蒙語文授課的專業面很窄,主要是師範類,再有一點蒙醫藥、牧農、財經類專業,大量的理科、工科、經濟、政法等等專業,均不招收蒙語授課學生(1997. 烏蘭圖克. 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教育最突出的問題、其產生原因及對策)
  • 1984年全區普通高校在校生21,472人,其中蒙語授課在校生2,760人,佔在校生總數的12.85%;而1994年全區普通高校在校生38,606人,其中蒙語授課在校生2,760人,佔在校生總數的12.85%;(1997. 烏蘭圖克. 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教育最突出的問題、其產生原因及對策)

二代: 前奏[編輯]

國務院扶貧辦: 2018年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編輯]

國務院扶貧辦、教育部聯合於7月30日印發了《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開展「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的通知》(國開辦司發〔2018〕29號), 下達到各省:

  • 廣西自治區10月9日下發了《自治區扶貧辦 自治區教育廳轉發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開展「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的通知》(桂開辦發〔2018〕52號)
  • 雲南

作文期刊"講方言的老師"同題作文比賽[編輯]

read and approved
  • 徐老師做了大家的班主任。他有著高挑的身材,......自然博得女生的青睞。只是大好形象被一口麻利的方言給破壞了,一句「凍雅過耗(同學們好)」,愣是在開學典禮上把我們嚇得不輕。之後我們便認定他是鄉下土包子,教育質量肯定不高。哪料人算不如天算,第一節課就讓我們知道了他的厲害。.....相處久了,漸漸開始喜歡他的方言,甚至離不開了。運動會上,同學們請他替運動員加油助威,於是觀眾席上不斷傳來「努裂(努力)」「鍋油(加油)」,運動員更加生猛


  • 南門灘初一:楊安晨娉//黃思平,是個江蘇人. "我認為講方言,out也是一種美"[44]
  • 顧弘源 //高老師,是我們的數學老師,也是我們學校的副校長。彆扭卻有趣的「馬普話」(馬鞍山方言和普通話的結合)[44]
  • 四川///同學們都以為劉老師是幽默的,那一次是為了哄他們開心才說出那一口滑稽的方言,可是,此後,無論是上課還是課間,劉老師講的都是方言。最可笑的一次是劉老師帶領我們朗誦課文的時候,「黃『蛇』的『書』林里『糞』出兩條『鹿』,『刻』惜我不能『通』時去涉足……」一小段都還沒念完,全班就開始哄堂大笑。之後,劉老師的花名漸漸多了起來,「方言大叔」、「鄉巴佬,等花名不在少數[44]
  • 江蘇省常州市翠竹中學初二:謝淵//「懂活門耗——」隨著吳老師一聲土裡土氣的常州方言的說起,有趣兒的物理課開始了[...]講方言,out也是一種美!。[44]
  • 江蘇省揚州江都市吳橋小學三年級:唐清聰///老師教了我們一首古詩,名字叫做《次北固山下》,老師首先叫同學在黑板上默一遍,然後解釋全文,並且讓學生問不懂的問題。最後,快下課了,老師起頭,讓我們朗讀。老師雙手捧書,說:「次北(bai)固股(gu)山下,預-備-齊。」「哈哈,哈哈!」我們笑得前俯後仰,幾乎說不出話來。」什麼,什麼,次白骨山下!」我捂著肚子對同桌說道。笑了一陣後,我們見老師沉默不語,便乖巧地齊讀起詩來。
  • 阜小六年級:隨風螢火///「大嘎好!首先嗯向大嘎作個自我在紹,嗯姓牛,叫牛偉。」說完,他便在黑板上寫下了「劉偉」二字。同學們都忍俊不禁,原來他姓劉啊!「從現在開始,嗯就是你們的語文老司兼班主嫩了,你們可以叫嗯牛老司。」聽完這些,大家更是捂著肚子笑得上氣不接下氣,不用感到誇張,相信如果當時你也在場的話,也一定會和我們一樣的,因為這個老師滿嘴的方言!因為這樣,同學們都在私底下管他叫「『牛』老師」。「牛」老師真牛!劉老師的語言很有個性,我們都愛學他說話和翻譯他所說的話。一天,劉老師對大家說:「同學們,嗯曉得,嗯責夠人說話浪你們聽不動。著不古,責口音跟了嗯三十多年了,一時還給不了。但是,你們放心,嗯正在努咧的瞎鞋仆東話,嗯責口音一定會給的!」這幾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同學們,我知道,我這個人說話讓你們聽不懂。只不過,這口音跟了我三十多年了,一時還改不了。但是,你們放心,我正在努力的學習普通話,我著口音一定會改的!」[45]
  • 話語裡總有一些杭州話,讓我難以忍受。.....後面的話語裡又帶有一些杭州音了,讓我無法再聽下去。我開始做一些不影響他人的小差了。如:東張西望,看完左邊的風景,再看右邊的風景。整節課上我沒聽老師的一句話。以前好學的我不見了,開始討厭語文老師上課了。[44]
  • 湖北鶴峯縣堰埡學校 八(1)班 陳振/ 數學老師鍾雲武. "鍾老師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師,[...]鍾老師在我心中有抹不去的記憶,就因為他有一顆不老的童心,因為他有一,更因為他有一口滑稽可笑的方言。

"[44]

  • 15 compilation: 講方言的老師作文500字 15篇 [45]
only first paragraph available
  •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桂江一中初一(12)班 劉卓彬https://m.wendangwang.com/doc/26d2729bbb843fed2441ee92
  • 講方言的老師《職教新航線》2013年 第12期 , 陳聖龍 重慶市大足職教中心http://www.cqvip.com/qk/71518x/201312/47897009.html

嘲笑普通話口音[編輯]

魯平回憶說,回歸前的一兩周,他們就已到香港,因為有許多事情需要安排。另外,整個儀式需要反覆地彩排,期間發生的一些小故事讓魯平至今仍忍俊不禁。「當時彩排時,行政會議成員的宣誓是鍾士元帶頭的,他讀誓詞時,我的眼淚都笑出來了,大家都笑得肚子疼,他的普通話實在不行,我說你要趕快練練普通話,後來好不容易勉強過了關,因為事先大家都有了心理準備,所以在正式的宣誓儀式上,大家都忍住了,沒有笑出來。」[46]

廣西[編輯]

無論如何,官員與紳商的人際關係互相建立的信任與信心,固然對南洋初 期中文教育的人事有一定的影響。可是當時人們普遍同意通過廣西系統引進師範 教學,卻更可能由於桂林在南中國是歷史以來的官話流行區。 徐珂《清稗類鈔》卷四十三〈方言類 桂林語〉曾經說:"粵人平日畏習普通 話,有志入官,始延官話師以教授之。官話師多桂林產,知粵人拙於言語一科, 於是盛稱桂語之純正,且謂嘗蒙高宗褒獎,以為全國第一,詔文武官吏必肄桂語。 此故齊東野言,不值識者一笑。" 22 明、清兩代,若要找既能講南方客、粵方言 又能講通官話的教員,在廣西確實較易找到人才。

  • 晚清新式學堂「聲教南暨」的百年弘謀 ——解讀清末檳榔嶼興辦新式中文教育的歷史以 及兼論其廣西淵源 ( 發表於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廣西師範大學聯合美國耶魯大學、佛 蒙特大學、夏威夷大學、紐約城市大學主辦 2009-08-03) 王琛發 美國歐亞大學副校長.http://xiao-en.org/system/magazine/pdf/b1-311_tra.pdf

[47] [48]

[49] [50]

甘肅[編輯]

  • 對蘭州師專二年級學生學習普通話的心理調查[51]


  • 甘肅省靖遠縣東升鎮新聯村村民 孟建寰: 多虧了普通話的推廣,我才能將自家種植的枸杞順利地售賣出去。一開始,我只是到縣城裡的一些集市上賣枸杞,不過銷路一直不太好。後來,我在朋友的幫助下,在網上開了一家網店,前來諮詢的顧客還真不少,可是向他們介紹產品難壞了我。我的普通話不好,也不太會打字,我說的話,比如「我們執達(這兒)種哈(種下)的枸杞,色澤鮮麗,皮薄肉厚,吃切(起)來口感好……」人家也聽不太懂。[52]
  • 蘭州方言:昔日「秦隴官話」漸被普通話代替 (need to archive 3 pages)[53]

雲南[編輯]

箇舊市教師進修學校人人都講普通話. 劉雅琴《雲南教育》 1984年12期. 【摘要】:正 箇舊市教師進修學校重視推廣普通話,今年已做到各種課堂教學都用普通話,師生員工日常生活也基本講普通話。個舊地區外來人員多,方言土語多,語音差異大,推廣普通話存在不少困難。有的教職工覺得講普通話「南腔北調」,講的人彆扭,聽的人刺耳,羞於開口。教師如此,學生也如此。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NJY198412028.htm

  • 普通話成為我省5000餘所學校校園語言. 雲南日報2008-09-14. (內文: 日前,記者從在昆舉行的「雲南省第十一屆推廣普通話宣傳周開幕式暨昆明市中小學教師美文誦讀活動」上獲悉....... 日前,記者從在昆舉行的「雲南省第十一屆推廣普通話宣傳周開幕式暨昆明市中小學教師美文誦讀活動」上獲悉:目前,普通話已成為全省5238所學校校園語言,近120萬人參加了普通話水平測試。昆明市被國家語委命名為「全國語言文字工作先進集體」。)
  • 時下,在一些農村學校,特別是山區小學,「方言」、「土語」充斥於耳,教師上課不講普通話成了普遍現象。 教師上課不講普通話,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某些學校領導、教師缺乏推廣普及普通話的強烈意識和責任感。部分教師認為「只要學生能答會做,不講普通話也無妨」。二是有些中老年教師文化素質偏低。他們土生土長,用「方言」講課得心應手,顯得親切、自然、明了,用普通話講課卻很彆扭,有時甚至鬧出笑話。於是索性一「土」到底。三是「方言」作為日常口語的主要表達方式,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講普通話則缺乏大的語言環境。(yet to finish the whole reading) [54]
  • 3名高考生自編方言教材引網友關注[55]


minority, in general[編輯]

基於中國少數民族優惠政策,該民族在該地方的地方語言教學,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民族區域自治法

  • 198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以及 1992年國家教委、國家民委印發的《關於加強民族教育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對民族學校實行民族語文教學和雙語教學作出了具體規定 ,主要 內容如下 :推廣全 國通用的普通話 ;招收少數 民 族 學生為主的學校 ,有條件 的應當採用少數 民族文字的課本 , 並用少數 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教學;要在繼承發揚本 民族優 秀文化傳統 的同時,積極擴大民族 間、地區間的交流,大膽吸 收和借鑑人類社會所創造 的一切文明成果 ;在使用 民族語言 文字教學 的地區 ,要因地制宜地搞好雙語文教學 。
best online available study so far
overview of 雲南: , suitable for 雲南省使用普通話與方言的歷史[56]
  • 將中國雙語教學分為3大類:保存型、過渡型和權宜型; 再根據雙語文課時比重的大小,設置時間的早晚和教學用語使用的多少,將保存型和過渡型細分出8個小類[57]
  • 廣西壯漢雙語教師語言使用、語言態度調查[58]
  • 涼山彝族雙語教學態度的調查研究——兼論語言態度問題[59]
  • 如何解決壯漢雙語教學出現的新問題[60]
  • 壯漢雙語教學研究報告:壯語電視教學片教材[61]
  • 雲南省硯山縣以漢語文課為主,以苗語、彝語、壯語、瑤語作為輔助教學用語[62]

[63] [64]


[65] [66] [67]

對普通話的捧[編輯]

  • 一個不得不承認的客觀事實是,廣東廣大的農村地區,是方言的重災區,粵語、潮汕話、客家話等方言仍然牢牢占據人們日常交流的主導地位,中小學生日常的思維習慣仍然囿於方言,因此他們對於普通話教學的理解能力顯然不如習慣語言,幾乎所有課程的教學效率,除了語文之外,都在普通話教學面前要大打折扣。[68]
  • long time critic of 方言教學, google all her articles: "張立美" "方言"
  • 濟南商業技工學校講師馬友琴: "用普通話文明服務用語接待顧客, 杜絕使用方言和污言穢語, 不僅是精神文明的一種體現", "普通話語言會產生一種獨特的魅力, 充滿感情而得體的稱呼, 溫文爾雅的話語, 體現出商務人員待人禮貌誠懇的美德, 能使對方感到愉快"[72]
  • 普通話是優美、豐富的語言;語言方面,音節結構中元音占優勢,每個音節都有聲調,音節在漢語中占有重要地位,這些特點是普通話富有抑揚、和諧、悅耳的音樂美;詞彙方面雙音節占優勢,構詞法靈活多樣,詞彙豐富,能夠反映紛繁的社會現象和表達細膩的思想感情;語法方面,各級語言單位的組合具有一致性,語序和虛詞是最重要的兩種組合手段,量詞豐富,這些語法特點使現代漢語的表達容易做到生動豐富、簡明準確。[74]
  • 語言是橋,也是牆。我認為,媒體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不能背離其應負有的社會責任。「方言言說」的泛濫,勢必會帶來「社會成本」的增加。[75]
  • 無論從新聞準確性、表現力還是審美的角度來看,將普通話作為廣播電視用語都是合情合理的。在廣播電視新聞報導中蔑視甚至拋棄它,如果不是政治上的無知,就是文化上的弱智。[75]
  • 用地方認同來抗拒國家認同,用族群認同來拒絕民族認同。[75]
  • 然而,一些廣播電視媒體呈現出的樣態是:「示範」變成「失范」,「領頭羊」成了「領頭狼」;[75]
  • 信息是人的基本權利之一。廣播電視新聞節目,作為反映社會信息的公共平台,理應為社會大眾所共享。試問,大眾媒體怎能通過語言傳播接近一部分受眾而排斥甚至完全屏蔽另一部分受眾呢? 這種對特定族群的排斥和屏蔽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族群歧視,與種族歧視並無多大區別。[...]當地方言廣播電視新聞節目也不斷地提醒你,你是外地人,你不能融入當地社會,因為你聽不懂他們的話,當然你也就不能與他們一起平等分享公共信息資源和其他資源。於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族群撕裂由此而起[75]
  • 地域文化、方言文化並不能提升到中華民族文化一樣的高度上來。普通話是我們國家的民族共同語,說普通話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質[...]它標誌著一個城市的現代化程度和文明程度。假借保護地域文化之名,在廣播電視新聞播報中直接使用方言,最終將搞亂文化,使中華民族文化的版圖不再完整[75]
  • 如今在方言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倡導和引領下,電子媒體中的語言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間退回到了中世紀,[75]
  • 不應抱持狹隘的地域文化觀,公然挖中華文化大廈的牆角[75]
  • 北方方言成為中國民族共同語的原因是因為北京是遼、宋、元、明、清的都城,近千年一直是中國的政治中心,這種中心地位使北京話理所當然成為民族共同語的語音標準[75]
  • 。「方言言說」所彰顯的強烈的地域色彩也使某些低俗的、頑固的、保守的元素披上了文化的華美外衣,得到了某種強化。[...]在「方言語境」所形成的語義場中,糟粕也很容易曲解為精華。[75]
  • 儘管方言作為語言的活化石,對於研究漢語史、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也僅僅只能存在於研究層面。[...]把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普通話作為民族共同語既是行政力量推行的結果,更是語言自身發展的結果,[75]
  • 方言媒體...製造了新的話語霸權罷了[75]
  • 許嘉璐先生就說過,如果通用語不通行,「時間長了就會影響全民族之間感情的融洽」,並指出近年來廣東一些人的「粵語優越感」,「其實也是民族感情的離心感。」許嘉璐: 《1995年9月1日在北京朝陽區師範學校全國語委會培訓班(第24期)上的講話》,轉自馬克章:《新疆人學講普通話》,新疆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 《甘肅人怎樣學習普通話》書中提出,「北京是全國人心嚮往的地方,提起天安門,提起毛主席,誰的眼前都發亮,而北京音本身又具有好懂、好聽、好學等優點」,( 至曉、春戍:《甘肅人怎樣學習普通話》,甘肅人民出版社,1958年 6月第一版,第 2-4頁。)
  • Need to read: 《方言傳播現象的多元解讀》. abstract: 媒體的方言傳播現象執行的是對所在地區的地域文化的一種認同,體現的是方言的整合力。地方文化的多樣性,通過媒體的傳播得到了確認。」[76]

unknown province[編輯]

《語文學習》 1956年10期. 在方言區教學語音的幾個問題施承基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WXX195610018.htm

江蘇省[編輯]

方言為授語語言[編輯]

寧波大學商學院教授俞立平,江蘇泰縣[77] ,母語江淮官話通泰片: 上學後,在學校里所講的語言當然也是方言,包括語文課文的背誦都是如此。小學 (註: 1970年代)時如果個別同學用普通話讀課文,大家下課後會群起而攻之。[78]

    • 連雲港: 1995年入學,130人sample size: 課內講課外校園不yrttb : 79%, 課內外都講11%, 都不講11%[79]

調查臨櫃服務行業的問卷,「普通話對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回答「關係不大」的有:蘇州(88%),無錫(62%)、鎮江(20%)。[80]

[83]

年齡段(2006出生年) 樣本人數 普通話 蘇州話
<7歲(2000年及以後) 25人 18人(72%) 7人(28%)
8-14歲(1993-99年) 44人 41人(93%) 3人(7%)
15-19歲(1988-92年) 27人 24人(89%) 2人(7%)

[84]

  • 常州的方言教學: [85]

粵語入文[編輯]

《香港語文-聽陳蕾士嘅秘密》: 經典香港中學中文範文,以廣東話重新演繹. 預定文章:約20篇,包括〈花潮〉、〈庖丁解牛〉、〈六國論〉、〈竹林深處人家〉等, 加入廣東話注譯、思考問題、譯者感想,活學活用

2011課程標準[編輯]

  •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86]
  • 語文課程標準[87]
  •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88]
  •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89]
  • 歷史課程標準[90]
  • 其他課程:

[91]

四川-漢[編輯]

語碼轉換[編輯]

  • (1)家庭內部交流中,四川話和普通話的使用呈現出代際差異。家庭外的交流中,正式場合下被試多使用普通話,非正式場合中,被試多使用四川話。普通話仍然沒有取代四川話在四川地區的高級語言變體地位。
  • (2)雖然被試普遍對四川話和普通話持好感態度,並且願意學習四川話和普通話的人數相仿,但是被試認為在四川地區今後的日常交流中,四川話比普通話更重要。
  • (3)四川話和普通話之間的語碼轉換經常出現在被試的日常交流中。
  • (4a)被試的性別對被試學習四川話的意願和被試對待語碼轉換的態度沒有顯著影響,而對被試學習普通話的意願有顯著影響。
  • (4b) 農村/城鎮對被試對普通話的感覺有顯著影響, 但對四川話的感覺和被試遇到語碼轉換現象的頻率沒有顯著影響。
  • (4c)父母的職業對父母與被試之間的語言使用沒有顯著影響。

[92]

四川中觀感[編輯]

TV[編輯]

  • audience reaction of the emergence of Sichuan dialect tv channels[94]

方言課[編輯]

"在成都,55%的同學基本聽不懂成都話,61%的同學認為成都地區的方言使用率比家鄉更高。同時調查顯示,76%的同學對成都話有著強烈的學習興趣。"西南民族大學思政輔導員[95] 筆者所在的西南民族大學為例,筆者所帶學生70%以上為外省學生[96]

  • 「很有興趣聽一聽教成都話的課怎麼上」、「早就想學會一口很溜的成都話」……接受成都商報記者採訪的20名在校大學生中,15人表示期待開設方言課。[97]
  • 成都商報記者調查採訪了四川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的20名大學生。他們分別來自河北、浙江、新疆、天津、福建等地,還有兩名是四川人。其中,15人(包括兩名四川同學)表示「贊同學校開設成都方言課」。這20名同學中,90%的同學表示剛來成都時只能聽懂部分四川話。95%的同學表示,一兩年後,周圍同學說的四川話能基本聽懂。[97]//來自吉林的毛安玉說,來成都這4年,除了某些特殊詞彙的用法,現在幾乎能全部聽懂,比較麻煩的是買東西講價錢提到『四』或『十』時需要藉助手勢再次確認。她學會了「鼓搗」、「扯拐」、「撇脫」等等,但是遇到「更深奧的本土詞彙」,還是需要「翻譯」。現在方言在許多地區都是需要被拯救的,它們有被重新學習的重要性。「選修成都方言,肯定會有很多人報名」。[97]來自福建的於莎莎贊同開設成都話的方言課,還提出可以開設上海話、溫州話、粵語等方言的課程。//也有同學認為,方言學習也可以講座、社團活動等方式來進行。來自河北秦皇島的楊同學是四川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她認為,普通話有統一的標準,因此可以通過課程教學來推廣。而方言沒有固定的標準。比如,即便在四川省內,每一個城市、每一個地區對同一含義詞彙的表述也會不一樣,因而將它弄成一門課程「估計不太容易」。[97]
  • 中國的大學普遍少有方言課,在研究生院程度,極少數大學的語言學專業會有選修課。[97]例如教材方面,四川大學教授俞理明[註 1]指出市場上的方言教材參差,大學定須新撰教材,這筆準備成本就不少;而且大方言區裡有有幾種代表性的方言,教材如何取捨,又有一番考究。[97]課綱方面,四川大學教授杜曉莉[註 2]指「語言學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方言學的內容。在本科教學中,方言納入課堂的不多,適當開展選修課,還是有必要。不過若開設課程,要注重整個方言體系的研究」。[97]


天府新區航空旅遊職業學院開設了一門《四川方言》選修課. 學校宣傳部部長陳勇向記者介紹,方言課的開設緣起於一個意外的「分寢事件」。學校有一萬多名學生,其中以四川本地學生為主,也有來自西北、東北等外省的同學。新學期開始,學校組織分寢,這個時候,有老師接到同學反映,「能不能不和四川的同學分到一起」。學校納了悶,好端端的平時也沒有矛盾,怎麼不願意和本地學生一起住?經過學校的調研發現,原來很多本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愛說四川話,「同學們反映聽不懂,久而久之,大家日常交流就少了。」這門四川方言課分為16個課時,是一門選修課,畢業時要修2分的學分。因為不同專業的同學時間安排不同,學校根據同學們的時間每周統計定一次上課時間。///教授課程的肖雅涵老師是播音主持專業,她對記者說:「我本來是教普通話的老師,同時也是四川本地人,對四川話有一些基礎了解,等到課程後期,難度加深,我們會專門請教方言專家,學習一些更難的表達。」上課學生多為外地同學,很有學習熱情///來自廣東的譚寒雪,是天航18級空乘2班學生。「四川話非常有魅力,它代表四川本地特色,非常有樂趣,」她告訴記者,自己最感興趣的是「老漢兒」這個詞,「剛聽到後第一感覺以為是指老年人。結果是爸爸的意思。今年寒假回去我要考考我的老漢兒。」///崔雅涵告訴記者,「選這門課的同學總體來說女生比男生多,外省的比四川的多,說明四川話還是很吸引人的,也說明女生非常喜歡四川這個城市。」18級空乘二班學生張丹丹笑稱,四川話非常有趣,「上了兩節課,把我肚子都笑疼了。」[102]

四川-少數民族[編輯]

四川: 藏[編輯]

  • 阿壩州小金縣機關幼兒園副園長蔣桂: 「我園共有702名幼兒,大部分來自藏族農牧區,部分孩子用四川方言交流都很困難,普通話交流難度就更大。」[103]
  • 小金縣美興中學語文老師謝光瑋: 「我們這裡的學生80%是藏漢結合家庭和純藏族家庭,他們母語有的是四川話,有的是四川話加藏語,因此孩子們學普通話比較吃力,他們大多平翹舌、邊鼻音、前鼻韻、後鼻韻分不清楚,有個別鄉鎮的孩子還an、ang,h、f不分。」[104]

四川: 羌[編輯]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載,「十一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議准,四川省三齊等三十六寨番民,歸隸茂州管搖。該寨番民,如有子弟秀異,通曉漢語,有志讀書者,即送州縣義學從師受業。如果漸通文墨,照土司苗猺子弟應試。[105]

  • 汪洪亮. 1940年代川西羌族地区的教会教育 以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为例. 《抗日戰爭研究》. 2010年, (03): 第106-116頁. (原始內容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url= (幫助)存檔於2020-09-05). 
  • 1940年春, 張宗南、張楚望和肖興漢分別在 !純邊民 ∀的日爾覺寨、子達寨、龍溪溝佳山 寨舉辦國民小學, 前兩者學生主要是藏族子弟, 後者則是羌族子弟。僅兩年後, 川西區經常教育工 作就有小學 2處 (佳山寨及日爾覺寨 ), 婦女紡織習藝所 1處 (雜谷腦 ), 民眾夜校 3處 (蘿蔔寨、佳 山寨、雜谷腦 )、民眾半日學校 1處 (日爾覺寨 ); 威州設立了民眾圖書館, 雜谷腦有流動圖書工作。1943年時有學生 34人, 佳山寨有學生 32名, 後 又設置了附屬幼稚園。蘿蔔寨小學是應寨民請求, 經汶川縣政府的委託而同邊部合辦的 1所小學, 但基本上由川西服務區獨立支持。( 邊部所辦日爾覺寨小學和佳山寨小學, 自 1943年 7月起得到 理番縣府補助; 九子屯二瓦寨請求邊部前往辦學, 因人力財力所限未能進行。) 由於邊部辦學質量 較高, 辦學理念與手段均比當地先進, 受到當地政府與許多民眾認可, 很多地方邀請邊部前往辦學, 但出於經費與人員有限及當地教育資源 (如校舍、生源等 )的考慮, 邊部未全然答應, 到 1948年止, 邊部在川西區所辦學校只有 5處。

校名 教員 學生 班數 成立年月 備 注 日爾覺小學 張毅昌、蒲文明 25 5 1940年春 該寨屬理縣藏族 佳山寨小學 孫天緯、李 麗 29 6 1940年春 該寨屬汶川縣羌族 蘿蔔寨小學 王祖泰、王湘傑 28 4 1944年 2月 該寨屬汶川縣羌族 立力寨小學 朱敬賢、藍素筠 27 4 1943年秋 該寨屬理縣羌藏混合 善廷小學 陳述英、王世皋 23 2 1947年秋 該寨屬理縣藏族

  • 1942年, 邊部購幻燈一具, !附帶燈片一宗並加制有關抗戰建國之新片若干 張∀, 巡迴為民眾放映。∃ 至次年, 共有 160多張幻燈片, 多為依據需要自行繪製, 僅當年就先後在 邊部各工作單位及附近山寨放映 20多次, 觀眾共計 4000 多人。每次放映時還請邊部所辦小學的 本地學生用方言詳細說明(, 其吸引力和效果可以想見
  • 在具體的教學中, ! 雖以國語為主要工具, 對於邊民固有之方言與文字, 必 盡力學習 ∀。)
  • 從師資來說, 邊區教師來源缺乏, 內地來的老師少有紮根邊區者; 從教學語言來說, 多用國 語, 能用當地語言或願花工夫學習方言的很少; 從教學內容來看, 與邊區生活隔膜, 無法調動學生的 興趣等等。作為一個基督教會團體, 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無法扭轉這樣的大勢
  • 在川西羌族地區教育發展史上, 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發起的邊疆服務運動寫下了不容 忽視的一頁。 成立於 1939年冬的邊疆服務部 (以下簡稱 !邊部∀ ), 直接隸屬於中華基督教會全國 總會, 在邊疆地區開展文化教育、生計改良、醫療衛生和福音傳播等工作, 對當地經濟文化發展及社 會改造有著積極意義, 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反響, 被認為是 !教會在抗戰時期中最有創造性最有建設 性的一種新工作∀, 代表了中國教會的正確路向。

湖北[編輯]

  • 鳳凰網專題頁: [106]



  •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武漢方言研究專家朱建頌認為,「方言在我國語言體系中起輔助作用,全國範圍不能靠方言交流,但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地域文化的根基。」關於如何保護武漢方言,他認為楚劇、漢劇等湖北地方戲曲,就是以武漢方言及湖北其他地區方言為載體的一種藝術形式,可以在校園中推廣傳統戲曲,將學習武漢方言和傳承武漢傳統文化相結合。④ (④《湖北日報》2014.04.15文化征程版.說武漢話的人越來越少 http://epaper.cnhubei.com/html/hbrb/20140415/hbrb2318806.html ) 2016年起,武漢市政府開展了「戲曲進校園」的活動,將武漢本土文化融入到了青少年群體的教育中。[108]
  • 2014年,湖北省正式啟動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湖北庫的建設。2016年5月,啟動新洲、黃石、襄陽、宜昌、荊州、孝感、咸寧等7個調查點。江漢大學武漢語言研究中心也參與了此次的武漢方言調查,採集武漢方言的視頻音頻資源。2018年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湖北漢語方言調查·武漢」項目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承擔該項目的江漢大學武漢方言調查團隊,最終製作完成並向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提交了武漢方言音頻、視頻,以及電子文檔400餘GB。這些資料將作為珍貴的語言資源,以資料庫、網際網路、博物館、語言實驗室等形式發揮作用,推動語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⑤(⑤2018.12.19我校承擔的語保工程武漢方言調查項目全部完成並通過國家驗收 https://www.jhun.edu.cn/b1/26/c208a110886/page.html )[108]
  • 2016年開始,武漢市檔案館為了加強武漢市地方方言的搶救性記錄,經過8個多月的艱苦努力,成果斐然,最終形成音、視頻檔案資料時長達23.99小時,容量多達為322.93G。⑥(⑥《長江日報》2017.01.16文體新聞版.已經很難找到「最標準」的武漢話發音人 http://cjrb.cjn.cn/html/2017-01/16/content_5588119.htm )並且計劃進一步提升武漢方言檔案的特色韻味。⑦ (⑦《武漢晚報》2017.03.15事件·城事版.武漢方言發音人 三代都鬚生活在江城 http://whwb.cjn.cn/html/2017-03/15/content_5598950.htm )[108]

上海[編輯]

文明就是男人不講上海話,女人不講山東話[編輯]

  • 2009年「說上海話就是沒文化」事件
  • 李敖說過這樣的話:什麼叫文明?文明就是男人不說上海話,女人不說山東話!李敖說這話說了很多年了,怎麼沒見有人反駁他?因為大家知道他是虛指,是一個修辭手法[109]


  • 劉家山(山東泰安人): 別對「說上海話沒文化」神經過敏[110]


其他[編輯]

  • 普通話和上海話和諧共處的局面維持到上世紀80年代末,1992年起,上海市硬性規定所有中小學生課下也不允許講上海話,上海話主持的電台、電視節目統統「下課」,導致大多「90後」以降的上海年輕人,普通話一口流利,但對上海話卻說得支支吾吾[112] (沈棲,筆名凡夫、聿飛。1951年生。上海作家協會會員,主任編輯。1988年從事新聞工作,致力於雜文、時評創作,曾有作品被收入《中國新文學大系(1976-2000年)*雜文卷》和多年各種版本的中國雜文年選。著有雜文集:《世象縱論》、《明天的廢話》、《實話直說》、《告別「社會病態」說謊》、《一個公民的閒話》、《無花的薔薇》、《思想者的自白》、《邊看邊說》、《餘墨談屑》。http://pinglun.eastday.com/plyzl/tyl/sx/index.html )
  • teaching of shanghainese in kindergarten: 上海師範大學[113]
  • 《新民晚報》每周推出「上海閒話」專版,全部使用吳語正字,辭書出版社還出版過精編本《濃濃滬語海上情》;作家金宇澄的《繁花》敘述上運用普通話,而人物對話卻用吳語,文本的方言色彩頗具滬上風情;
  • 韓國歌星PSY充滿惡搞和反諷的神曲《江南style》通過網絡視頻在全球引發「高燒」,許多戲仿之作也隨之誕生,...也有的為視頻畫面配上了不同語言的歌曲,這其中就有中國各地的方言版。「歸歸南京話版」和青島話版都讓人捧腹不已,客家話版裡面摻雜了不少客家腔英語,完全讓人聽不懂在唱什麼,「常熟style」則讓全國人民學會了「細娘」一詞,金華話版歌詞最貼近生活,還有完全重新製作被稱為「暴強」的南寧話版,以及各種版本的閩南話版等等,真是南腔北調,熱鬧非凡,難怪有網友跟帖說中國的方言真是博大精深啊。試想,如果只有普通話版的《江南style》,我們還能享受到這麼多樂趣嗎?[29]
  • 微博名「吳越小豬」的朱貞淼也是網上保護方言的積極分子,他的微博基本都是用上海話寫成,...他1984年生,....朱貞淼介紹說,「網上現在對是否要保護方言的爭論已經比較少了」,以前會有一些外地來滬的人群不明就裡,覺得你們要推廣上海話,就是歧視他們,所以大聲反對。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解釋、討論和自然發酵,「新上海人」也能理解了,而且他們本身自己的母語方言也存在保護的問題。...他和一些有志於此的朋友(大多是80後)成立了吳語學會和吳語上海話正字正音推廣委員會,專門推廣保護方言和為上海話正音正字。[29]
  • archive 新民周刊page 2: http://news.sina.com.cn/c/sd/2012-11-16/101725594095_2.shtml


  • 浦東三林鎮上的現代寶貝幼兒園,記者見到了園長凌捷。凌捷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能講一口流利的滬語。但多年從事的教育工作讓她習慣了用普通話與人交流,再加上有留學背景的丈夫和外地家政,家裡人很少使用上海話。在這樣的環境下,她的兒子,一個上海本土家庭的孩子卻不會說上海話。普通話,英語——中國的許多孩子都會這兩種語言,但在不知不覺中,他們丟失了似乎理所當然的方言。這引起了凌捷的思考。隨後,她去兒子曾經就讀的幼兒園和小學進行調查,結果更是驚人:非但學校不提倡滬語交流,還有比例高達60%的學生對上海話懷有牴觸情緒,不願說,甚至認為說滬語帶有嘲諷他人的色彩。就這樣,2006年,一個失敗母親的教育經驗,促成凌捷創辦了上海第一家開設滬語課程的現代寶貝幼兒園(下文簡稱現代寶貝)。今年,凌捷14歲的兒子赴美留學,驚異地發現國外有些長著一張外國人臉的孩子也能講一口流利的上海話,反而來自上海的自己,卻不會說滬語。這件事同樣給了凌捷很大的觸動[114]
  • 現代寶貝幼兒園的生源由1/3浦東本地人、1/3外區動遷居民和1/3的外埠居民組成,平時用上海話進行溝通的比例不高,即使是本地人,也存在滬語口音不標準等問題。起初,幼兒園給學生們發放了童謠光碟,讓他們帶回家,請家長伴讀教授——結果許多家長反饋說他們自己都不會。到頭來,幼兒園改用「三言兩語」課程先教會孩子們,再由他們將滬語帶回每個家庭——效果立竿見影,家長們的好評遠遠超出預期。[115]
  • 迄今,現代寶貝的滬語教學已經堅持了6年。讓大家深感欣慰的是,孩子們紛紛以學習滬語為樂,會在課間自覺地用滬語交流,還把這種發自內心的喜愛帶入了家庭——學生家長們的滬語水平在這6年間也是水漲船高。今年該幼兒園編撰了一本《愛上海,愛寶貝——現代寶貝幼兒園原創上海童謠集》,其中除了幼教老師們的創作之外,更有許多外地家長,用滬語童謠創作來表達他們對上海這片土地的歸屬感——「四海朋友爭相來,再看今朝大上海。」 ....如今,「海派文化特色課程」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一隻手都數不過來——10個系列具有老上海特色的建築;20種上海本幫美食;30個民間小遊戲;40首兒歌童謠;50句日常對話;60個佳節慶典、中華老字號——課程不僅是滬語教學,還有大量的參觀實踐活動,讓孩子和家長們都樂在其中。[115]
  • 6年前,滬語幼教剛剛展開時,幼兒園也曾受到過各種質疑。矛盾的焦點除了「上海人還有不會說上海話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質疑聲越來越輕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經過多年「校園不提倡講上海方言」的洗禮,大家忽然發現,真的有很多「上海小囡」,不會講上海話了![115]
  • 2006年9月,上海市教委宣布,「為推進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讓幼兒更好地了解上海的鄉土文化,將把上海方言、上海童謠等引入幼兒園日常課」,並稱之為「鄉土文化課」,出版了一本題為《阿拉上海人——幼兒鄉土文化教育參考資料》的教材。該書分為三大塊,以「滬語兒歌」、「民間遊戲」和「生活情景對話」來教授滬語,還附有一篇「普通話滬語詞彙對照」。.[115]
  • 2006年幼兒園開辦滬語幼教的第一天,日本NHK電視台就來採訪。此後,在這家規模並不算大的民辦幼兒園裡,一直不缺少外媒的身影——BBC、亞洲衛視、新加坡衛視……紛至沓來。[115]
  • 2009年,上海舉辦從幼兒園到中學階段的「名校長培訓」。在所有入圍者中,凌捷是唯一一位來自民辦幼兒園的園長。為期2年的培訓讓現代寶貝的「海派文化特色課程」得到了各路專家學者的關注和把關,最終還出版了教材。來自教育界的認可使得相關爭議越來越少,教師們的底氣也越來越足。[115]
  • 早在2002年,上海灘出現了首個「滬語培訓班」,學員們描述開課時的情形說,「爆滿,窗台上全是人。」組織者課後統計,這些熱心滬語的學員並非都是普通意義上的「外地人」,來自海外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的學員占到了20%。同樣,在南京、廣州、寧波、成都、北京等地,方言培訓班也是格外興盛。[116]
  • 2004年上海市「兩會」期間,上海滬劇院副院長、市政協委員馬莉莉也提交了《保護本土文化之一:滬語的規範與推行》的提案。提案指出:方言具有獨特的人文價值,應該加以保護。作為對委員提案的認可和回應,上海市教委今年啟動了「上海方言保護性調查研究課題」,通過建立上海話語音檔案,把上海話盡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如有可能,還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組織專家編制上海方言地圖、《上海話標準音正音字表》、《當前上海話實用詞典》等。目前,該課題已被列入《2005年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要點》。而從2005年9月開始使用的上海市初中預備班語文拓展課程教材中,也首次收錄了上海地方方言。[117]
  • 連上海戲曲也用了北方方言廣播: 從(2009年)6月8日起,上海戲劇曲藝頻率(AM1197/FM97.2)往滬語電台的方向全新改版,,《笑笑樂翻天》、《滑稽檔案》和滬劇節目《吳曲鄉音》這三檔節目將率先「變聲」用滬語主持、串場。新節目《鏘鏘山海經》則以滬語點評滬上文化熱點。頻道還將開設《迎世博上海話100句》節目,教新上海人說說上海話。我把地方方言的廣播,稱為「母語廣播」,作為一個電台的頻率全面使用母語,這還是非常少見的。作為多樣化的文化實踐,我們應該堅定地支持母語廣播。上海的母語廣播有著自身的一定規律:第一,是地方戲曲頻率,我曾經在歷次採訪和講演中提到,方言是地方戲曲不可或缺的藝術載體,離開方言的地方戲曲就是死路一條,而方言復興,則會有力推動地方戲曲的復興,作為母語藝術的地方戲曲,一定不能脫離開作為母語的方言。所以,上海地方戲曲頻率全面改造為母語廣播,是自身藝術規律作用使然。[118]
  • 語言的核心功能是文化傳承,不是交流,我說的是「核心功能」,而不是「唯一功能」。我們之所以把方言稱作「母語」,就是講方言的文化傳承功能。而普通話作為交際語言,與方言承載的功能不同,所以,其實,並不存在著兩者的衝突和爭奪,方言和普通話也不是矛盾的。[118]
  • 陳至立. (1959.09——1964.09,福建莆仙人, 復旦大學物理系固體物理專業) 到上海念大學,我們的物理老師是一級教授,他用一口的上海話講普通物理,他不會講普通話,我們只好聽他的上海話,好在上海話和普通話還比較接近,我們用了三周就聽懂了.[119]
  • 碩士論文: 《華東師範大學》 2011年. 建國後上海市推廣普通話情況的考察(1950-1980年代)賓交娟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69-1011131942.htm
  • 1988年上海奉賢縣651農戶的普通話水平調查: its results is briefly touched in :我對推廣普通話若干問題的認識《語文建設》1990年 第3期 | 徐亦尤
  • 2013: 上海市教委在答覆市政協委員保護上海話的提案中表示,將大力推進學齡前兒童滬語教育工作,遴選本市有條件的幼兒園進行上海話教學的試點,取得經驗後逐步在全市推行。(2013年5月15日《東方早報》)
  • 上海市六年級學生增加了一門新課程———拓展性課程《語文綜合學習》,課本中出現了一篇介紹上海方言的文章《儂曉得伐》。介紹上海方言的文章進入中學課本,在本就被認為有滬語情結的上海引起了不少爭論。這篇題為《儂曉得伐》的文章出現在介紹上海本地語言和文化特色的「上海印象」單元。文章標題是一句上海話「儂曉得伐?」,文章詳細羅列了上海方言的發音、聲調,以及諸多有趣的上海方言。《語文綜合學習》主要用於課外閱讀,讓學生們了解一些海派文化。拓展性課程每周一課時,不作為學生考試科目,[122]

方言進課堂為什麼不能拯救上海話?[123]

  • 老娘舅》中的滬上知名演員毛猛達表示了一種淡定。: 《老娘舅》就是將滑稽戲和電視劇的形式結合了。它主要面對的是上海觀眾,而且一直對上海的本土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所以對這類的方言電視,我覺得不僅要保留,更要推廣。[124]
  • 重播的《孽債》仍是國產電視劇極少能叫板韓劇的作品之一。《通知》是否會使《孽債》成為絕唱?對此,《孽債》當年的總導演黃蜀芹認為:「《孽債》在上海使用的是滬語版本,但到外地播放的時候就改成普通話版本了,所以它不能算是方言電視。」黃蜀芹還強調:「其實《孽債》在拍的時候,除了扮演孩子父母輩的演員是上海演員用滬語比較多外,其實我們的其他很多小演員都是外地來的,比如一個孩子是從雲南來的,為了照顧他們,我們還特別減少了上海話的使用量,或者使用帶有他們自己口音的普通話。」[124]
  • 美報:「閒談上海話」節目停播引方言保護擔憂
  • 《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

每周六晚播出的20分鐘《新聞坊》滬語版新聞[125]


上海廣播電視台新聞坊》主播黃浩2018年指[126]

  • 隨著網際網路新媒體、自媒體的大發展,滬語在各類音視頻節目中的使用,也呈井噴之勢。許多自媒體主播在網際網路上傳播圈粉,點擊率很高,人氣很足,有的被傳統媒體請去當嘉賓,有的還參加了上海非遺項目的宣傳活動。[126]
  • 上海電視娛樂版塊的滬語節目,以SMG衛視中心各頻道近3年內使用滬語的17個節目為樣本:脫口秀1檔,調解節目3 檔,真人秀3檔,串編類1檔,談話類1檔,綜藝類8檔。8檔在播,9檔停播,33%的節目沒有活過2年。由於專業滬語編導、滬語主持人數量的嚴重不足,不少節目存在「炒冷飯」—題材重複、大同小異;「飯泡粥」—脫離主題、開無軌電車;「夾生飯」—張冠李戴、以訛傳訛、娛樂至死的傾向。持證主持人13位(滬語面貌良好的4位),外聘嘉賓主持6位(其中曲藝演員3位)。有滬語背景持證的80後主持人僅有4位。主持人整體滬語水平隨年齡遞減而下降,後繼無人的情況也十分嚴重。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上海的電視屏幕上,沒有一檔融合海派滬語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126]
  • 2013年10月6日,上海廣播電視台通聯新聞部創辦了一檔全滬語《大家幫儂忙》,是上海的電視新聞史上首檔全滬語節目,45分鐘節目從主持人、出鏡記者、到旁白配音,統統說上海話。消費類投訴;呼籲關注各種急事難事,等。2016年1月18日停播。[126]
  • (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徐越)徐越表示,[...]現在上海話是吳語的代表。但事實上,包括上海話在內的吳語的造詞能力正在衰退,使用句式也越來越單一。徐越稱,上海已提出在2015年基本建成方言有聲資料庫,打造「吳方言文化研究中心」。[127]
  • (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徐越)徐教授是一位專門研究方言的專家,還專門解釋過為什麼要定這些標準:為什麼要定70歲以上的人呢?是因為隨著社會發展,人員流動性比較大,目前海寧硤石鎮上70周歲以下的本地人已經或多或少被「普通話」化;為什麼不能有長期的外地居住和工作經歷呢?因為如果長期在外,一般都是用普通話了,[128]

[129] [130]

[131]

[132] [133]

Criticism of mandarin as the standard[編輯]

  • 裨治文(E. C. Bridgman)在撰寫《中國語言》一文時則注意到「官話」和「韃靼語」的區別。按照現代語言學常識,裨治文所說的「韃靼語」系北京官話,而其所指「官話」 則是南方官話(也稱南京官話)。出於某種原因,裨治文錯誤地把清朝排除出中國正統王朝的譜系。同時,裨治文注意到韃靼語(北京官話)在中國北方地區的流行範圍正不斷擴大,並有進一步侵蝕「純正漢語」的趨勢。有趣的是,他也模糊地提到「在浙江和江南地區,純正的漢語(那個地區很多人所說的口語),與當地方言間的區別也是十分顯著的」。[134]

河南[編輯]

  • 2000年,河南泌陽縣中原官話區)有學校老師「有些教師講課,滿口均是地方話」、批評「回到家還是講家鄉話」所以推廣普通話收效甚微、批評「家鄉人講家鄉話似乎天經地義」的傳統(not finish reading p.2)[137]


  • 河南方言 (1998年80%, 2014年68.2%): 1998年,國家進行了「全國語言文字試點調查」。數據顯示,約80%的河南省常住人口在日常的交流中說方言。「在2014年,國家給了我們河南一個課題,即調查關於中原經濟區語言文字使用狀況,....說方言的比例約為68.2%。」河南科技學院語委辦主任王新宇告訴記者[138]

河南晉語[編輯]

  • 晉語(河南林州話) 「今兒個明兒個和後兒個,石板岩正有點兒疙星,採桑正霧不愣噔,有老爺是晴天,木牛老爺是陰天,閨女小伙,摒光顧塔倆愛了,該收麼收麼,該收拉生兒收拉生兒,該嘎活兒嘎活兒去,恁都聽見啊了木牛?」翻譯:今、明、後三天,石板岩鎮有小雨,採桑鎮有霧,有太陽便是晴天,沒太陽是陰天,姑娘小伙,不要只顧著談戀愛了,該收麥子收麥子,該收花生收花生,該幹活就幹活去,你們都聽見了沒有?[139]

河北[編輯]

  • 「距北京僅300公里,因此衡水人學習普通話似乎並不困難,正如許多人所說,一撇那個北京音就行了;但實際情形是,把北京音撇得地道的衡水人並不多見。常見的情況是,許多人說了很長時間普通話了,卻仍然去不掉方言的味兒,一聽就知道他是某某市縣的人,甚至電台、電視台的播音員節目主持人也不乏其例。」[140]

陝西[編輯]


  • 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理事、陝師大文學院副院長邢向東: 「目前陝西沒有方言教材,也不需要制定標準。」邢向東表示,目前關於陝西方言的著作主要是學術上....「陝西方言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制定發音或書寫標準。」...「對陝西人而言,陝西話就是母語。」「方言一直在演變,及時搶救,子孫後代才能知道先輩怎麼說話以及其中包含的歷史、社會學價值。」邢向東說道。[141]


  • 從20世紀八十年代末,陝西方言小品《產房門前》《換大米》《黃土地》登上央視春晚、元旦晚會,到本世紀初帶有陝西秦腔元素的電視劇《武林外傳》《一仆二主》《平凡的世界》,[142]
  • 西安話還是比較柔和一些,尤其是閆妮張嘉譯郭達楊蕾苗圃等在電視劇、電影、喜劇小品中說的西安話,帶點雅化的成分,非常好聽,很有韻味兒。我看了幾集關中方言版的《白鹿原》,感覺不錯。[143]
  • 這次陝西電視台精心打造的陝西方言版電視劇《白鹿原》閃亮登場,引起世人關注。對此你有何看法?/邢向東:我認為陝西方言版電視劇《白鹿原》的製作推出,用原汁原味原生態的方言表現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白鹿原上那段獨特的歷史,劇中的民俗、俚語、人物對白充分展示了陝西豐厚的文化底蘊

[144]

寧夏[編輯]

《寧夏教育》 1996年12期. 讓每個師範生都學會說普通話──銀川師範口語課教學實驗. 趙琰.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XJY612.014.htm

  • 影視「方言熱」與社會文化——兼談寧夏方言節目 《電影評介》2009年 第12期 | 劉晨紅 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

applicable for all provinces[編輯]

  • 李衛峰不敢對服務行業的人說上海話,怕被認為是在歧視外地人。甚至在課堂上同樣如此,會被同學認為是在秀優越感。[145]
  • 至今在1949年後的新編評彈里,丑角、小奸、小惡講的多是普通話,正面人物多說滬語。比如,中篇評彈《王孝和》裡面的主人公就一口上海話,國民黨特務則說的是普通話。[146]
  • 胡適說,怎麼想就怎麼說,怎麼說就怎麼寫,實際上隱含的「說」是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說」,而絕不是說蘇州人怎麼想就怎麼說,怎麼說就怎麼寫,不是那回事兒。[...]像比較晚近的金宇澄寫的《繁花》,也不是純上海話,底子還是普通話,上海話在這裡成為一個配合他題材的風格裝置。他寫得好不好,說老實話,也不取決於說上海話的人的認可,相反,他的厲害正在於,恰恰是我們這些不懂上海話的人覺得好。真正的方言寫作,特別是吳語區的方言寫作基本上從《海上花列傳》之後就沒有了。//為什麼基本沒有南方人的方言寫作,因為沒法聽得懂。南方作家是貢獻了最標準的現代漢語書面語的作家,因為當他們提筆寫作的時候,都是要消滅自己的口音的,等於先給自己做了一回翻譯。[147]
  • 如果現在拿一段白話文(註:指官話白話文),要你用方言念出來,你是不可能逐字逐句去念的,語法結構不一樣,有些沒法念,你只能做意譯。我覺得把方言寫到標準漢語裡也是一種意譯,不是創造一種語言,只是儘可能地找出一些可以把它書寫成文本的方式。之前我有一次做播客,要用自己的方言讀一篇文章,我選了幾篇,發現如果要讀我就得先給它翻譯一遍,10個字的一句話,我得給它改成15個字才能用我的方言念出來。後來我選了一篇豐子愷的散文,豐子愷本身是浙江桐鄉人,跟嘉興是一塊兒的,我覺得這樣可能比較方便,結果確實有一些詞是很容易找到的,但是書面和口語還是不同,能把那樣一篇書面文章念出來,還是得做非常多的轉譯工作。[148]
  • 我們的漢語言學,漢語音學的理論研究基本上都建立在史達林式(估計是《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再查證)的「方言」與「共同語」關係的基礎上。基礎理論是「方言的發展要從屬於通用語」、「方言最終會消亡於共同語」。改革 開放後,不少學者對此提出了新的見解//按照馬克思主義經典觀念,族群平等是以語言平等為前提的。這一點,在少數民族政策中是很明晰的,但在方言問題上卻顯得模糊不清。如何尊重地方方言?周恩來總理堪稱楷模。1958年7月,他考察廣東新會時,問陪同的新會縣委書記黨向民:「會不會講廣東話?」黨向民答:「會聽不會講。」周總理嚴肅地說:「在廣東工作不懂、不會講廣東話怎麼行?一定要講,多學學。」從語言平等到觀念平等,這一姿態和理念幹部理應具備,作為一個現代公民,它也是不可或缺的現代文明意識的標誌。[149] (沈棲,筆名凡夫、聿飛。1951年生。上海作家協會會員,主任編輯。1988年從事新聞工作,致力於雜文、時評創作,曾有作品被收入《中國新文學大系(1976-2000年)*雜文卷》和多年各種版本的中國雜文年選。著有雜文集:《世象縱論》、《明天的廢話》、《實話直說》、《告別「社會病態」說謊》、《一個公民的閒話》、《無花的薔薇》、《思想者的自白》、《邊看邊說》、《餘墨談屑》。http://pinglun.eastday.com/plyzl/tyl/sx/index.html )
  • 陝西省語委辦: 「方言保護不是要提倡講方言,而是要尊重社會歷史的自然選擇。保護陝西方言,實際上應該是把陝西方言作為一種語言資源保護,是保護語言資源。科學的保護、保存,語言的選擇是一個大的趨勢,並不是說要代替。」陝西省語委辦的工作人員說,就像研究生物多樣性一樣,要有標本留存,把陝西方言的語音詞彙語法存檔,留給後人,多年以後,他們要研究語言動態、活態發展時,就可以直接提取語音檔案,而不需要像現在這樣去推測古代詩經怎麼發音了。[150]
  •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陳忠敏把通過AI或其他先進科學方式識別記錄、保存方言資源的過程,「不恰當」地比喻為:「好像為一個生育能力下降的高齡女子凍卵。沒有語言環境去使用方言,現在的保存就是一種冷凍。.....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背景噪音、不同的心情、語氣、環境等因素下,會產生不同的變異,但是不妨礙人際溝通,而機器可能就無法分辨。.......拿一份報紙,能用方言流暢讀下去,是陳忠敏判斷方言掌握情況的標準。看似簡單,但其實「現在很多年輕人做不到,說幾句上海話就會冒出普通話。....方言保護從娃娃抓起,不要把能活下去的東西變成化石。[153]
  • 五四新文學運動的旗手胡適曾經說:「方言的文學所以可貴,正因為方言最能表現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話固然遠勝於古文,但終不如方言的能表現說話的人的神情口氣。通俗官話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語裡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29]
  • 錢乃榮教授: 用一些強制的手段,不准幼兒園、中小學生在課餘說上海話,說了或受歧視或扣品行分,這使孩子在學語言的年齡段從小割斷了與方言的聯繫,這樣做當然直接阻礙了上海話的傳承。到了進大學再來拾起上海話,這些年輕人說的上海話當然大打折扣[29]
  • 孩子不懂本地話,遠離家鄉也不懂家鄉話,結果就是原籍和生長地的文化都傳承不到,成為無根一代。[154]
  • 對很多中國人……,我們面臨的語言問題,不是英語會擠走漢語,而是我們的「母語」——方言缺乏空間。.........你要抵抗英語保衛漢語嗎?不妨先動員起來保衛方言。如果在普通話的四面包圍八方轟炸中,你仍然有著與同方言者 講方言的定力,那麼,偶然看個好萊塢原聲片或與外國朋友喝杯咖啡,怎麼會降低你的漢語能力?[155]
  • 形容女孩子驚艷之美,用普通話是:「哦,這姑娘真漂亮。」咬字清楚,字正腔圓。而河南人會說:「咦,這妮子咋恁好看。」樸實中聽,又帶著泥土氣息。  輪到蘇州人則是:「哎呀呀,這個妹妹標緻得少少家個。」語調相當婉轉。[121]
  • 方言教學的難處:
  • 多數教師很難具有汪涵謝園那樣的語言天賦,他們每講授一種方言,都只能適用其中部分學生,指望所有學生都對某種方言感興趣,既不現實也不可能。所以,最終面臨的問題,是自編教材沒法統一。更何況,方言教材的編寫,涉及訓詁、音標等的精準應用,在學術上具有一定的難度。在此,姑且不論兌現這一規劃,需要投入多少教育資源,單就收效幾何而言,就令人頓生杞憂。[157]
  •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化管理司司長李宇明: 不少漢語方言保留著古漢語成分,飽含民族記憶,承載了諸多歷史文化內容。如,武漢話把「口袋」稱為「荷包」,河南部分地方把女婿稱「相公」。[121]
  • 除了漢語,少數民族語言及其民族的方言同樣面臨該如何保護的課題。我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滿族外,其他53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化管理司司長李宇明: 「作為不可再生的、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漢語方言及少數民族語言漸獲重視。」李宇明說,為了調查收集並保存當代漢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和帶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話的實態、有聲語料,國家語委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建設,擬用聲音(甚至多媒體)的形式保存「民族記憶」。[121]
  • 趙元任先生說過,普通話也是一種方言。只不過這種方言使用的地域更廣,使用的範圍更大而已。對於推廣普通話和保護方言之間的爭論,正好體現出了目 前對方言和普通話相互之間關係的一種模糊認識。[158]
  • 當普通話推廣取得成果的同時,各地方言則以空前的速度在消退,體現語言活力的青少年方言能力和使用率斷崖式下降,方言代際傳承面臨斷裂。[159]
  • 浙江平陽縣一老師說,雖然可惜,但方言的確在漸漸「消失」,「如今,無論走到哪都要求說普通話,像我的孩子不會講浙南閩語,我想教他,他卻不願意學,說『幼兒園要求講普通話』。[160]

日常生活都不用方言,改造成普通話思維[編輯]

養成用普通話思維的習慣,在散步、乘車、做家務時可用普通話思考和默念自己正在做或正在想的事。//張掖師範學校教師王曉珺[161]

推普是政治任務, 思想教育[編輯]

  • 1958年,周恩來《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報告中指出:「廣播和電影是我們的重要的宣傳工具,但是由於普通話還沒有普及,它們的功效在方言地區不能不受到一定的限制。[...]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共同目標而奮鬥,人們就越來越感覺到使用一種共同語言的迫切需要。因此,在我國漢族人民中努力推廣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就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162]
  • 廣東省湛江市郊區教育局副局長: "我區包括7個鎮和一個農場,共中小學生7萬多人,基本上是農民子女。上學前, 他們中95%的人講雷州方言(註: 閩語) [...]。過去,學校各科教學,基本上是講方言. 從1978年開始, 我們先以一所小學為試點開展推普工作, 從1987年起, 在全區反學校全面推廣普通話. 對於推普工作, 我們狠抓了思想教育, 有針對性地解決思想認識問題." [163]
  • 「三天熟悉五天會,一周拼寫真乾脆」, 下決心在短期內學好,在十一國慶節向黨慶禮.[165]*苦戰五十晝夜, 人人能說普通話. [165]

penalty[編輯]

  • 有學校規定,學生在校講一句方言就要扣罰5元。[...]校規使孩子恥於說方言[...]學校的這一規定對孩子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孩子認為說福州方言是一件丟臉的事。[166]
  • 福州鼓樓區的一所小學... "四年級學生的帶領下,記者看到他所在班級的教室里貼有一張「2004-2005年度第一學期日常行為規範要求」其中有一條規定:「在校要講普通話,不說地方方言,不說髒話。」按要求做的班級本周此項評比獲得一顆星,但如果有2人次未達到其中一項要求的,此項評比不得星。在該校的其他教室,記者也發現了這一規範。該校總務處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按照教育部門「推廣普通話」的精神,學校為了更好地推廣普通話,糾正和消滅錯別字,在規範中要求「學生在校不能說方言」。"[166]
  • 在福州倉山區一所小學讀五年級的小楊告訴記者,如果在學校里講方言被老師發現,就會被罰抄書或掃地。前一段時間,他的兩個同學下課時在走廊講福州話,老師發現後就罰他們掃地。因此,現在他和同學都會自覺講普通話。記者隨後對福州的其他小學進行調查發現,很多學校有類似的禁講方言規定。除了以上處罰措施外,有的學校還規定,學生講一句方言就扣罰5元。[166]
  • 記者:把福州方言不振的原因簡單地歸咎於部分學校限制說方言顯然是不妥當的,校內不允許講,並沒有禁止在校外講。況且,學校的規定也是近年才推出的,效果不可能那麼顯著。 (really? 90s校內已排斥方言了) [166]
  • 那麼,是什麼導致福州方言日漸萎縮?記者在調查採訪中一直在試圖找到答案,始料未及的是,這樣的調查竟引起了市民觀點的激烈交鋒。[...]有人說,福州方言流行不了跟福州文化不發達有關。粵語歌曲、閩南語歌曲在全國各地唱響,使得學粵語、閩南語的人增多,但從來沒聽過用福州方言演繹的通俗歌曲。但另一方馬上表示反對,四川方言也沒有叫得響的通俗歌曲,但當地方言依然盛行。還有人說,是福州地方經濟發展不如人家,使福州市民缺乏自信。[...]但這種論點也馬上遭到反駁——說方言的少了恰恰反映出福州經濟建設發展快速,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的外來人口來參與福州的建設,所以以講普通話為主。而在自信心方面,講福州方言的林則徐嚴復也沒有給福州市民自卑的理由。[166]

冼村小學[編輯]

  • 冼村校長鄭惠還有資格為人師表嗎?樓主:江賢濤 時間:2012-05-15 12:49:01 點擊:1125 回覆:55[167]
  • 作為小學教師,筆者認為,小學禁止學生說方言並無不妥,尤其是在外來人口集中地區的小學,公眾不妨寬容看待,別以文化視角看小說禁說方言,多從教育角度解讀。........小學禁止學生在校園裡說方言並非文化犯罪[168]
  • 語言的訓練主要是在小學和幼兒園階段,因此小學禁止學生在校園裡說方言,統一用普通話交流,可以營造出一個良好的語言氛圍,給學生們創造更多的學習普通話機會[169]
  • 事實上小學以及幼兒園禁止學生在校園裡說方言,並不是一所學校的做法,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早在2007年媒體就曾報導過番禹的一所小學禁止講方言[170]
  • 據首先發帖的網友稱,在冼村小學,如果學生在校講粵語,將被扣分;老師在校內及校外集體活動中講粵語,將被全校通報批評;而校長鄭惠禁止師生在校將粵語的理由,則是「講粵語的都是低素質的」。[171]
  • 捉到哪位老師講方言,不僅要全校通報批評又剋扣加班費;[172]
  • 冼村小學多名學生昨日證實,學校確實有禁止使用方言的規定。一名廣州的學生說,如果被老師聽到他講粵語,會被教育,「課間休息也不行。」另一名湖北的學生稱,與同學說家鄉話,也會要求說普通話,「不讓說(方言)就不說咯。」[173]
  • 一名新落戶廣州的家長表示,自己並非土生土長的廣州人,孩子在家沒法說粵語,如今在校也不讓用粵語與同學交流,「說是廣州人,連廣州話都不會講。」[174]
  • 冼村小學校長鄭惠對此事作出回應....該校確實規定「在校園內必須講普通話」,但並非單單針對粵語,而是禁止說一切漢語方言。(how about 英語? 少數民族語? 單不能講漢方言?)[175]
  • 老師中,也只有1/3是廣州本地人。//新快報:您是廣州本地人嗎?鄭蕙:我不是。但我到廣州19年了。[176]
  • 2012年5月14日珠江電視台《今日關注》記者姜欣延採訪學生,學生作證要「罰抄課文或口訣」.....冼村小學校長鄭惠: 從未要求處罰,如果真有學生因此受罰,「肯定是語言不文明,所以老師就用自己的方式處理吧」....校長指控發帖者是該校老師,因為被剋扣加班費而懷恨在心[172]
  • [177]

中國地方語言教學#推普後[編輯]

  •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強調3-6歲兒童對母語的聽說訓練, "引導幼兒學習普通話的同時勢必會弱化幼兒對所處地區方言的認識和了解".
  • 淺論方言在學齡前兒童語言教育中的影響——以湖北省大冶市周邊地區和陝西省神府地區為例《長安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 第4期 | 曾瑋 孔祥玉 史婷 許妍 許強 http://www.cqvip.com/qk/89626x/201404/663857219.html
  • 師範院校推廣普通話工作應乘勝前進. 《語文建設》1989年 第5期 | 徐亦尤 成方
  • 1955年11月教育部指示「學校必須逐步用普通話教學,[...]首先從語文科做起」前,[178]過去方言區的學校一般都是用方言教學的[179]

小學的語文課應該就是普通話課,課本名稱也應改為普通話或現代漢語。[181]

方言環境[編輯]

  • 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認為只有 8%的中國人的母語是普通話,而絕大部分人還是以本地語言為第一母語,所以仍需大力推廣普通話[5]。對於8%這個數據的真實性筆者暫不想質疑,但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兩個問題:第一,城市尤其是新興城市和發達城市,因其外來人口數量龐大,以普通話為母語的比例絕對要遠遠高於8%,農村地區或許還能勉強維持這個比例。[183]
  • 地方性的語言文化大多難逃逐漸萎縮的命運——除非有國家政策的扶持,或得到商業力量的支撐,前者如被法定為「國家標準普通話」的北方方言(尤其是北京方言),後者如作為香港流行文化載體而風靡全國的粵語。[184]
  • "我們不能一味相信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原則......任由普通話一支獨大,其它方言則任其自生自滅。"[185]

criticism of "safeguarding..."[編輯]

方言不用保護論
  • "保護方言是個人自由,但請不要呼籲公權過度介入"[186]
  • 方言不是非遺論: [187]
方言是非遺 (華東政法大學). [188]

  • 袁鍾瑞: 我們語言文字工作部門和推普工作者無非是順應了時代的潮流,作一點兒促進工作而已。保護方言的說法,更早一點兒也有人提出來。在一次會上,一個青年人說方言要保護。我說今天參加這個會,你坐什麼車來的,他說坐汽車,我說為什麼不坐牛車,他說牛車沒有,即便有也太慢,我說,牛車是文化遺產,煤油燈也是文化遺產,作為遺產可以在博物館裡保護起來,但是誰也不願意捨棄電燈點煤油燈,不願意拋棄火車、汽車坐牛車。[189]
  • 孫曼均(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研究員):關於當前的「方言熱」――表面的繁榮,背後的衰落。 當前方言節目的流行不是方言的復興,它反映了當前複雜的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當今社會追求個性,追求時尚(時尚就是變化、就是出新),追求人文精神(表現之一就是平等、平民化)。在這些社會潮流下,方言節目以它的「離譜」和另類,它的平民化和娛樂性,它的搞笑與原生態(真實性和懷舊感),藉助現代傳播方式「復興」,在文化娛樂領域引起人們的關注。「方言熱」只是表象,它迎合了人們的精神追求和情感需求,同時這也是現代傳媒面向小眾的一種發展走向和競爭手段。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娛節目中的方言更多的是市井化的調味品,而並不具有承載地域文化的特色,這實際正表明了方言的衰落。[190]
  • 陳章太(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實上來考慮,方言的發展和消亡,孫曼均講得非常好,就是一種自然規律,等於說生態平衡不平衡循環反覆一樣,是一種自然的競爭的結果。因為方言的存在,普通話的推廣,普通話的普及或者方言的發展,方言的消亡都是一種社會各個方面的,各種因素的需要,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人的意志能夠做只能說這當中採取一些緩解的、調節的一種措施。[189]
  • 推廣普通話,是國家、社會、民族發展的需要,是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個方面、各個層面的需要。假如在這種情況下削弱對普通話的推廣,我們會對子孫後代犯罪[...]我堅決不同意提出「保衛方言」的口號,這種口號是極其不恰當、極其不負責任的。[...]用「保衛」意味著已經遭到侵犯,受到極大的損害。[189]
  • 強勢的方言,像幾個大方言區,不用擔心,幾百年內都會存在。
  • 靳光瑾(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市人大代表):國家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它是立法的機構。但是,作為個體的代表,他的許多意見能夠代表群眾,比如說他做了很多的調查,代表群眾提出來。但也有一些意見,只能是個人的意見。[...]不是說人大代表提出來,這個問題就非常的嚴重[189]
  • 上海代表呼籲保護上海話沒有太大的道理。因為現在上海話發展的是最好的[189]
  • 郭龍生(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研究員):一是目前部分學者確實感到了方言的生存受到了威脅,或者說感到了方言使用上的不便利,所以,才提出保護方言;一是我們的推廣普通話政策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儘管我們一再提出推廣普通話不是要消滅方言,但還是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心理、語言態度、語言感情等有把握得不夠到位的地方和時候[189]
  • 謝俊英(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五十年代到現在,五十多年推廣了53%,才得到這樣的成果。所以,從這個數據來看,弱勢的是普通話[189]
  • 有人談到,普通話是一種克雷爾語,就是它以前不是人們的母語,後來有人把它作為母語了。這種看法當然有可以探討的地方。但我們說普通話有廣泛的方言基礎和久遠的歷史背景,但不可否認它確實有人為干預的過程。在推廣初期,沒有人母語是普通話。[189]
  • 為什麼很多人說保護或者保衛方言,實際上就是從政治、經濟角度出發,是一種攀比心理。普通話為什麼國家推廣,為什麼我上海話不能推廣或者粵語不能推廣?[189]
  • 人的生活當中,除了工作之外還有很大的活動空間,那些場合完全可以使用方言,有人認為方言出現危機,我覺得不可理解。[189]
  • 方言只是局限在局部的東西,所以不推廣,國家政策不推廣這個方言,這是一個政策上的考慮。(criticism: 方言當然不在國家推廣, 但為甚麼不在地方推廣?)[189]
  • 普通話的前途我認為應該擔憂。為什麼?從普通話作為母語和只會說普通話來講比例非常小,而方言作為母語從小就會,而普通話是上學學的。如果普通話不推廣的話很有可能產生危機[189]
  • 厲兵(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眼下一些人提出「保衛方言」,我很不理解。[189]
  • 第一,似乎政府在禁絕方言或消滅方言。這個影響不好。我們政府從來沒有提出這樣的政策,而且方言也不是人為地能夠消滅得了的。[189]
  • 袁鍾瑞: 為什麼陝甘寧沒有提出來保護陝甘寧的話,因為他們還貧窮。這些學者肯定是衣食無憂,於是提這些想入非非的話題。而處於貧困線和貧困線以下的人,他們希望走到城市化里,他們自覺自愿地完全發自內心的選擇普通話。[189]
  • 在全國演講二十多場,講普通話的實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我提出來的時候,有些同志不同意,說普通話有審美價值,方言不美嗎?[189]
  • 至於說保護方言,我覺得為時過早,再過一百年以後再討論這個問題,今天沒有必要討論。[189]
  • every speaker said: 全國能夠用普通話與人交流的人數比例只有53% (intentinally miss out the key: 100% among 2000s)[189]
  • Policy history:
  • 1990年12月29日《關於小學普及普通話的通知》,指令非省會城市、縣、鎮在1996年前在教學和集體活動使用普通話。[...]1999年12月學校語言文字工作會議,正確明確了校園的四用語,第一是教學用語,第二是校內的廣播用語,第三是會議用語,第四用語就是集體活動用語。教學、宣傳、會議、集體活動用語,四條做到就承認實現普通話校園語言。經過十來年的摸索,我們終於合理地解釋了校園語言。[189]///2000年2月29日,教育部、國家語委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學校普及普通話和用字規範化的通知》第4條「學校普及普通話和用字規範化工作的目標是:到2005年,教師和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基本達到規定的要求;普通話基本成為各級各類學校及幼兒園的教學語言,即師生在教學中使用普通話;成為城鎮學校及幼兒園的校園語言,即師生員工在教學、會議、宣傳和其他集體活動中使用普通話。」[191]2002年6月,我司召開了全國學校語言文字工作匯報交流會。會議在總結、交流學校語言文字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研究了進一步推動學校語言文字工作向縱深發展的有關問題。[192]
  • 1997年2月份,鄧小平同志的追悼會,我們在濟南上午看轉播,下午到一所大學。上午的電視現場直播追悼會之後,學校及時開了座談會,有一個從農村來同學做了發言,說著說著越說越激動就改成山東話。發完言以後,學校領導就說了,你講方言,綜合測評扣5分[189]
  • 很多的學校貼出來「說方言可恥」[189]
  • 張書岩(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 山東人):推普,並不是要消滅方言,而只是要求方言區的人學會普通話,在公共場合、工作環境中講普通話。[189]
  • 梁平(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科教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厲兵(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不能認為我們推廣了普通話造成了方言的危機[189]

Mandarin as a new subject[編輯]

北京保衛北京話[編輯]

  • 《北京市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發布時,北京市語委辦公室主任賀宏志感嘆:「當前北京中學生對老北京話不太熟悉了,北京方言可以說是日漸式微。」[194]
  • 新華網 "保衛北京話": [195]
  • 很多城市裡——尤其是「國際大都市」范兒越來越重的一線城市裡,方言卻逐漸開始落寞,不但鮮有外地人去主動學習城市方言,就連很多土生土長的本地孩子,也逐漸「聽不懂,說不了」方言了;甚至,還有的人拒絕學習方言,因為他們覺得作為大都市的孩子,去講方言是件「很土」的事情,很丟人。[196]*老北京話也罷、粵語也罷、上海話也罷,都是濃郁地方文化生活及城市氣息最直接的表現,沒有生活氛圍、沒有語言氛圍,哪裡會有語言的勃興呢?[196]*諷刺: 地方相關部門對方言的態度,一直處於一種搖擺姿態。現在通過調查覺得老北京話式微了,於是開始想各種招兒希望能帶動青少年保護和傳承老北京話,但不要忘了,此前諸如禁止電視節目說方言的規定,也是讓人「記憶深刻」的。[196]
  •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普通話「是 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但北京方言本身也在普通話的擠壓下逐漸遠離許多北京人的生活。 正如來自北京的李先生認為,「說上海話在消失,這不是上海的問題,只要你城市到了一定 的規模,現在很多北京人都不會說北京話,20 歲以下的拉出來,基本上很多也不懂。北京 話不只是說話損點,帶點兒化音。北京人現在說的也不是北京話了,而是京普,就是帶有北 京味的普通話。北京話上哪兒找阿?大興、房山、順義、門頭溝,以及胡同里那些老爺子們, 一張嘴那才是北京話。北京話與普通話不是一概念,絕對是兩個概念,北京話屬於方言,普 通話是國家標準的語言。在我的理解中,普通話就是不讓人好好說人話。普通話讓你很難受, 要求你很規範,除了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剩下的都不是普通話。」[197]
  • 本文是筆者的2006碩士畢業論文《外地來滬白領青年的語言選擇》的一個章節,文章回顧了我國自建國 以來的國家語言政策和上海地方語言政策,探討普通話和方言的地位是如何歷史性地形成和建構的,在此 基礎上分析普通話和上海話的此消彼長如何影響外地來滬白領青年的語言選擇。[198]

others[編輯]

  • 1993年「貴州師大共有教師572人,用普通話教學的158人。[...]文科7個系,教師267人,用普通話上課的有113人,[...];理科8個系,教師305人,用普通話上課的有45人。」
  • 1993年「調查了中文數學兩系160位同學,能用交流利的普通話交際的佔全部被調查的25.6%,能用普通話交際但不流利的佔被調查人數的26.8%;能用普通話朗讀文章的佔被調查人數的100%。[...]主動用普通話會話的人並不多,僅佔被調查人數的8.7%」[199]
  • 1994年青海省第一屆語文教師基本功競賽,120所學校400多語文教師,「相當一部份教師只停留在『能說比較流利的普通話』水平上,缺少抑揚頓挫,更無表情和感召力,有的演講如同背誦」[200]
  • 1959年安徽黃麓師範學校「陳銘校長[...]他是河北人,照說已接近北京語音,但他認為自己的語音距離普通話語音還很遠。例如[...]把覺悟說成jiao3wu4,把軟弱讀成ruan3rao4,會後我向他提出覺悟應讀成jue2wu4,軟弱應讀成ruan3ruo4,[...]他還備了一個小筆記本兒,發現自己讀的字音和普通話字音不符,馬上記下」[201]
  • 2006年包頭師範學院劉老師:「一些農村的小學、中學,老師依舊使用當地的方言教學"[202]
  • 文革期間推普暫停,中小學學恢復方言教學,包括山西省[203]、廣東省等[204]
  • Proud to be homogeneous: 人人講普通話已在這個學校 (湖北麻城師範學校)蔚然成風, 外地來校的人 稱讚說: 「 走進麻師門 , 如同進了北京城 」
  • 2000年青海湟中縣(註:講中原官話西寧話)初中教師「徹底改變用方言教學的狀況」而學習普通話。[206]
  • 四川: "我校的推普工作, 起步於1990年", "對中文系以外的系科, 鑑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 學校只作了一般性的號召, 而未作統一的要求."[164]
  • regulate daily life of students: 麻城師範學校的《推普規劃》明確規定,學生第一學年的課堂用語、會議用語、廣播用語一律用普通話,第二學年生活用語也一律用普通話[207]
  • 2000年,河南泌陽縣中原官話區)有學校老師「有些教師講課,滿口均是地方話」、批評「回到家還是講家鄉話」所以推廣普通話收效甚微、批評「家鄉人講家鄉話似乎天經地義」的傳統(not finish reading p.2)[137]
  • 1974年 11 月 21 日美國學者Charles A·Ferguson 在Stanford大學語言學討論會上說:「強迫人 們只接受一種語言,即使在政權相當穩定的國家裡,都有可能成為造成社會動亂的原因和後 果。中國看來是個例外。在這個令人驚奇的國家中盛行的『大家都來出把力』的哲學甚至擴 展到語言領域:你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學生到工人或社會的其他部門中鼓動大家學習並使用 標準語。大家對已經能講標準語的人占了便宜這一點很少憤憤不平,對地方性語言面臨絕滅 的前景也沒有表示明顯的不安(原文獻: 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277-278,293)


  • 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被學生染上帶進了學校,有的學生張口便是污言穢語。針對這種現象,學校把推廣普通話來作為改善學校育人環境,淨化學生心靈的突破口,不僅強調學生課內使用普通話,而且要求學生課外也力爭不用方言。這樣一來,社會上粗野的市儈「術語」被趕出了校門,代之的是文明健康的普通話。[208]
  • 在一個蒙昧和封閉的社會中,[...]只掌握一些方言土語即可滿足生活的需要。但是,社會稍一文明和開化,這種方言土語用於人際交往,就會顯得捉襟見肘或者貽笑大方了。(the remaining is yet to be read) [209]
  • 農村教師也應用普通話教學《寧夏教育》 1991年11期. 楊文華【摘要】:正筆者因工作需要在農村一些學校聽課,發現多數教師不能用普通話教學.就連近幾年才從師範學校畢業的教師也是如此.經過了解,一些教師不用普通話教學有以下兩種情況:一、「入鄉隨俗」.一些師範學校畢業的教師,到農村任教後,耳聞目睹許多教師用方言教學,自己也隨波逐流,同時,一些教師還認為、農村嗎,就應土氣點,用普通話教學太拗口,別人還說你逞能.二、怕同行諷刺挖苦.誰用普通話教學,有些人就會罵你念了兩天書,連家鄉話也不說了.筆者建議,師範學校畢業的老師,在用普通話教學方面應起帶頭作用,說服不用普通話教學的老師.同時,建議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說普通話從嚴要求,從語文教師做起,各科教師都要用普通話教學.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XJY199111002.htm
  • 我縣地處山區。山巒重迭。解放前,會講普通話的人,都是剝削階級分子和他們的子女,絕大部分群眾是一字不識,一句普通話也不會講。http://www.cqvip.com/QK/81729X/196410/89877483495754524948484849.html 福建大田縣堅持推廣普通話《語文建設》1964年 第10期 | 福建大田縣人民委員會
  • 聖約翰書院早期也曾試圖用官話授課,後由於來自吳語區的學生聽不懂官話而只得改用英語教學。[210][211]
  • 1852年,《路加福音》在寧波出版,是中國最早的拼音文字方言聖經(所謂羅馬字注音的「土白」聖經)。教士也無需再為在宣道時當場將文言版《聖經通譯寧波話而苦惱。蘭顯理曾長期受困於此。他認為在羅馬字本《新約》刊布之前,傳教士在各地布道中需要援引《聖經》原文時,只能臨時將文言版本的內容轉譯成寧波土白。如此一來,《聖經》的真實意義往往會游移不定,且更不容易被民眾理解。[134]
  • 1855年4月中國內地會創始人戴德生(Hudson Taylor)與聖公會傳教士包爾騰(John Burdon)到崇明島傳教,在一座寺廟中向民眾宣講偶像崇拜的愚昧與基督教要義,先由戴德生用不太流利的官話講解,再由包爾騰用吳語講一遍。掌握方言對促進布道工作的成效是顯而易見的。[212]
  • 至1911年,沒任何證據表明自1844年以來抵達寧波的美北長老會傳教士會講官話。」[134]
  • 並對國語統一運動提出質疑:「國語羅馬字崇奉北平話為國語,名為提倡國語統一,實際上是北平話獨裁[...]叫一個上海的、福州的或廣州的苦人同時學北平話又學羅馬字,那幾乎是和學外國話一樣的難"[213]
  • 在幼兒園裡教普通話. 《語文建設》1959年 第17期 | 呂無忝 江蘇省無錫市幼兒園教養員. (第二次全國普通話教學成績觀摩會表演節目:) 你們不都是想見毛主席嗎?要是你們講無錫話,毛主席一定會搖搖頭說:小朋友我聽不懂哪 http://www.cqvip.com/qk/81729x/195917/89877483495753574955484855.html
  • 上海的官方語言政策在總體上是響應中央的號召,遏制方言提倡普通話。除了允許滬劇、 越劇、滑稽劇等戲曲存在外,報刊不可登載上海方言文章,曾經有一個時期還停止上海話的 廣播,不能發行上海話歌曲磁帶,不准上海話的電影電視播出和方言話劇的演出,也不組織 專家審定方言用字,上海方言還停留在不見書面語的狀態;甚至許多上幼兒園的孩子和小學 生在課間休息時也不能說上海話[6]。(原文獻: 錢乃榮.論語言的多樣性和規範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北京語言大學),2005(2):10.)[197]
  • 儘管官方對地方方言和文化採取了打壓的政策,但是上海話依然是上海人的首選語言。 上海話將「說普通話」稱為「開國語」。一般來說,只有在較正式的場合或與外地人講話這 兩種情況下才有可能開國語。在上海,一方說普通話另一方說上海話的現象是很普遍的。電 視台或電台採訪,記者一般用普通話提問,如果被採訪者是政府官員、專家學者或企業高層 管理人員,他會用普通話回答;而如果是普通市民,則多半用上海話回答,女性更是如此。 記錄片中普通老百姓互相對話一般都是用上海話,旁白則用普通話。[197]
  • 最新出台的《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進一步加強了 對普通話的提倡和推廣。依照此《辦法》,「下列情形應當以普通話為基本用語:一、國家機 關的公務活動用語;二、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教育教學和集體活動用語;三、廣播電台、 電視台的播音、主持和採訪用語,電影、電視劇用語,漢語文音像製品、有聲電子出版物用 語;(四)本市召開或者舉辦的各類會議、展覽、大型活動的工作用語。本市應當採取措施, 推動公共服務行業以普通話為服務用語。」《辦法》規定,「下列人員的普通話水平應當分別 達到以下等級標準:一、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為三級甲等以上;二、教師為二級乙等以上,學 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中除教師以外的其他管理人員為三級甲等以上;三、普通高等學校、中等 職業學校的學生為二級乙等以上;(四)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播音員、節目主持人以及影視 話劇演員為一級乙等以上。」 《辦法》對可以使用方言的情況也作了規定:一、國家機關工 作人員執行公務和出版、教學、研究中確需使用方言的,以及戲曲、影視等藝術形式需要使 用方言的;二、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播音、主持,經市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使用方言 的。」 [7] (原文獻:[7]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網站.)[197]
  • 外地人對於上海人講上海話存有普遍 的成見,認為這是一種語言歧視,是上海人排外傾向的反映。「上海熱線」的電子公告欄中 曾有一個「上海人的 100 個缺點」的話題,其中關於上海話的就有 3 個,「在外地旅遊時肆 無忌憚地大聲說上海話」,「現在都在提倡講普通話,但是,很少上海人能夠做到」……上海 人對上海話的維護幾乎到了偏執的地步,在商場、便利店裡的服務員講上海話;當著外地人 的面講上海話,乃至上海人在外地,可能比他們在上海更講上海話。特別是在外地人面前大講上海話,這已經成了上海人的「集體無意識」。另一方面,與上海成年人習慣用上海話形 成鮮明對比的是,青少年一代的方言能力有所退化。從幼兒園開始,學校里的教學語言是普 通話,許多中小學生走出課堂也只說普通話,說不好甚至不會說上海話。這一現象引起了許 多爭議,媒體也就上海話和海派文化的傳承問題進行了多次討論。《解放日報》上曾刊登了 一封教師來信,信中說:「現在,會講一口標準上海話的小朋友已經越來越難得了,方言文 化日漸淡薄。同學們才十五六歲,可平時已經很少聽到他們相互間用方言對話了,他們從小 就被要求『請講普通話』,回到家裡,年輕的父母會為了鍛鍊孩子的普通話而刻意不用方言 和他們交流。也有許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中也習慣講普通話,上海話用得少,比較生疏。[197]
  • 本研究24 名外地來滬白領進行了半結構式的深入訪談。 「外地來滬白領青年」,即受過大專及以 上高等教育,從事腦力勞動的受僱傭者,月收入在 2500 元以上,年齡在 22 歲—35 歲之間, 來自中國大陸的其他地區,母語非上海方言,在上海定居時間不少於一年。對於來到上海的外地人而言,一 方面普通話是交際的工具,另一方面使用普通話可以抹去他們原有的地域身份標誌,淡化他 們作為外地人(乃至鄉下人)的色彩,因為普通話是中央政府所推行的語言,是國家性所支 撐的足以與強勢地方文化所抗衡的語言。[197]
  • :趙先生,27 歲,本科,雜誌社記者,來滬時間兩年半,來自河北省唐山市, 聽懂部分上海話,不會說 「在公共場合,我就大聲地說普通話,我普通話說得比別人好,我是挺自豪的。有一次 在醫院裡,醫生問我是不是北方的,普通話說得真標準,我感覺他挺羨慕我的。」 在他的眼 里,普通話體現的是更高層次的文化,代表著精英意識和權威性。[197]
  • 勞動力市場(包括國家機關和行政機構)的一體化又為排斥方言、建構語言實踐的新等 級扮演了一個關鍵性的角色。[197]
  • 個案二:羅先生,24 歲,日資企業 IT 技術人員,來滬時間五年半,來自重慶市,聽懂 少量上海話 羅先生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卻操著北方口音的普通話,當我問他為什麼能把普通話說 得如此標準時,他面露得意之色:「我之所以說得好,可能是小時候受電視節目的影響。我 特別喜歡看《曲苑雜壇》,尤其是侯寶林的經典相聲,還有馮小剛的電影、《我愛我家》這樣 的北京情景劇,喜歡模仿裡面的段子,特欣賞葛優說話的方式。聽多了,自然就會說了,都 在我腦子裡呢。再有,我是用普通話思考的,哪怕是說方言的時候。」 「我以前在家從來沒聽過上海話節目。現在在電視上說上海話的大都是說什麼水管爆裂 的老太婆。沒有哪個明星接受採訪時說上海話的,說廣東話就很自然。上海話不入流,要被 淘汰了,絕對不是什麼時髦的語言。上海人自己有時候都不自覺地說普通話,經常聽到兩個 上海人聊天,聊著聊著就蹦出一句普通話。」 羅先生的語言態度雖然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但也確實反映出某些共性的事實和觀念。[197]
  • 在全國各地的廣播電視節目上大行其道的除了新聞聯播式的標準普通話,就是京味普通話和 港台味普通話。京腔京調依託的是在各地收視率都很高的北京情境喜劇、賀歲片以及許多大 腕級主持人的腔調;港台腔代表的則是風靡大陸的港台娛樂節目、港台流行文化。具有「權 威性」的是「標準普通話」,「好聽的」是「京腔京調」,「時髦的」是「港台腔」,全國各地 的電視觀眾和廣播聽眾對這幾種腔調都不會陌生。但是上海話,除了上海本地人有可能收看 收聽到少量上海方言節目,其他地方的人沒有機會通過大眾媒體接觸上海話。所以,上海話 在他們眼裡既不「權威」、又不「好聽」、又不「時髦」[...]大眾媒 體抬高了某種語言的身價,也貶低了某些語言的地位,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了人們對語言的 評價。[197]
  • 個案三:李女士,32 歲,大專,中外合資企業銷售代表,來滬時間兩年,來自黑龍江 省雙城縣,聽懂一半上海話,不會說 對方言節目的限制,也使有心學習上海話的外地人失去了一個便利條件。黑龍江雙城縣 的李女士由於工作的需要,希望能學會上海話,但是來了兩年,目前只能聽懂一半。對此, 她感嘆「上海缺乏學語言的環境」。她原來在廣州工作,「在廣州,收音機里很少有普通話頻 道,電視劇也都翻譯成粵語,特別有環境,不需要上什麼粵語培訓班,就看這些節目一兩個 月就聽懂了。來上海以後,我也試圖用這種方法學上海話,但是很少有上海話節目,我找了 很久只發現每天傍晚六點鐘的那一檔情境喜劇[197]
  • 媒體給大眾灌輸了一種印象,即方言與「封閉、保守、小農經濟」等概念相聯繫,普通 話與「開放、知識、資訊時代」等概念相聯繫。[197]
  • 上海人具有較濃的方言意識。上海話是上海人的首選語言,在所有的場合只要是能 說上海話,他們就不會「開國語」。哪怕在諸如工作會議等正式的場合,講話人經常是以普 通話開頭,但是講到中途不自覺地就會轉到上海話。. 個案四:鄭先生,28 歲,本科,外企技術人員,來滬時間一年,來自福建省長樂縣, 上海話水平:聽懂不到 30%。 「我常常到成都出差,發現成都人不說普通話是覺得自己說不好,但上海人不說普通話 是覺得自己有優勢」。[197]
  • 、許多來到上海的外地人都有學習上海話的意願和行為。很多人認為要融入上海,必 須學會上海話,從當前「滬語培訓」的火爆場面就可見一斑。乃至在台灣,書店裡有許多關 於上海的圖書,其中很搶眼的一本就是《簡明上海話教程》。[197]
  • 接受訪問的外地來滬白領使用普通話作為交際的工具,普通話是他們接受教育的語言,在勞動力市場上求職的語言,接受大眾傳媒耳濡目染的語言,是一種「好聽 的」語言;是可以體現高等教育背景的語言,脫離了狹隘的地方性的代表國家力量的語言, 彰顯「知識精英」身份的語言,是可以讓人「自豪的」語言。他們可以用普通話所代表的國 家性來消解上海話對他們造成的城市性壓力。[197]
  • 最近有個笑話, 也 反映外語( 英語) 進入人們交流中的日 常詞彙: 哪家銀行縮寫最牛? 中國建設銀行(CBC) :「存不存?」 中國銀行(BC) :「不存! 」中國農業銀行( ABC) :「 啊 , 不 存 ! 」中 國 工 商 銀 行 ( ICBC) :「愛存不存! 」招行( CMBC) : 「存嗎?白痴! 」興業銀行(CIB) :「存一 百。」國家開發銀行(CDB) :「存點吧! 」 北京市商 業銀行( BCCB) :「白 存 , 存 不?」滙豐銀行( HSBC) :「還是不存?」[214]

[215]

  • 包頭本地各區域間交流一旦出現任何的難以交流之處,人們基本上就都會自行使用帶有各自特色的普通話來交流,這也是方言間愈發難以融合的一大原因,且這個原因並不僅限於包頭地區各個方言的融匯,幾乎現在所有的方言都因為普通話的普及而受到影響。[216]
  •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楊光25日在第89屆國際世界語大會說,針對這種情況,中國立法機關和各級政府為堅持語言的平等及維護語言的多樣化與和諧統一作出了長期不懈的努力。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從根本上保障了各民族語言和地方方言的使用和發展。[217]
  • 多年來,中國政府主要從四個方面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和文字:第一,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依法保障各種語言一律平等的法律地位;第二,通過大力發展雙語言教學,使少數民族青少年在首先學好本民族語言的基礎上,學習、掌握國家通用語言;第三,在民族語言使用方面做出明確規定並付諸實施。第四,支持、幫助各民族整理語言文字、制定規範標準. 以上的保護和發展不適用於漢語方言.[217]

[94]


  • 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正在放棄方言 [網易數讀][218]
back up comments on: https://zhuanlan.zhihu.com/p/62455739

list of channels[編輯]

杭州電視台西湖明珠頻道開了一檔另類的新聞節目《阿六頭說新聞》,採用杭州話作為播報語言,連說帶比劃,嬉笑怒罵,收視率居當地電視節目榜首。

.湖南經濟電視台推出綜藝類節目———《越策(長沙話:調侃)越開心》,以普通話為基調,中間穿插長沙方言,著力搞笑,頗受觀眾喜歡。

.廣東電視台下屬的「廣東衛視」、「珠江頻道」、「體育頻道」、「公共頻道」4個台,除了「廣東衛視」里的欄目採用普通話主持外,其餘3台均是粵語頻道。有關人士稱,在廣東還是有很多觀眾還不能適應普通話,但是他們在朝這方面努力。」

貓和老鼠[編輯]

四川版的推出,在全國引發了一場以方言改編《貓和老鼠》的熱潮,業界稱這種現象為「鬧貓」。「貓大頭」和「鼠丫丫」是「鬧貓」的第三個版本。此前瀋陽還出過一個東北方言版,在這個版本中,TOM和JERRY改名叫「二尕子和小不點」。[219]

  其實,「鬧貓」的始作俑者並非四川,「北京版」的策劃人蔣先生介紹,兩年前,雲南昆明有家公司做了一套《開心蒙太奇》系列,把《貓和老鼠》、卓別林喜劇等默片時代的喜劇作品配上雲南話重新出版。《開心蒙太奇》系列的銷路很好。[219]

  四川版為何會一炮走紅呢?蔣先生認為這得益於四川的良好消費基礎及製作方的成功運作。首先《貓和老鼠》裡的四川話土得掉渣,簡直就是市民生活的大翻版,儘管有很多人抨擊它「淺俗、小市民化」或「犧牲四川方言的美好形象」,但這擋不住觀眾的喜愛。2月底,成都媒體報導稱,四川版《貓和老鼠》的發行量為20萬套左右,收入至少是2000萬元(按零售價)。而蔣先生表示,實際銷量遠不止這個數,五月底時有可能突破100萬套。[219]

蔣先生毫不諱言:現在音像業利潤很薄,這麼「優質」的項目已經很久沒有碰到了。[219]

戴鵬飛向記者透露了一些創作經過。面對本來已經很幽默的《貓和老鼠》,一開始他不知道如何下手,一集對白大約2000字左右,基本是三天才能寫出一集。他一遍又一遍地看某個段落,一幀一幀地分析動作,自己先來「對口型」,然後請朋友來對口型……第八集之後他突然「找到感覺」了,後來越寫越順手,基本是8個小時寫一集,熬了幾天幾夜24集就寫完了。[219]

退休教師王先生認為,《貓和老鼠》這樣的經典動畫片,被改編成各種方言版本,標誌著「中國人也開始改好萊塢了」。他有點激動地說,「我們中國有很多題材,像花木蘭、梁山伯與祝英台等,被迪士尼拿去拍成了動畫片,而且拍出來的全是好萊塢風格,總是把男女關係當成賣點,有些中國小孩看了,會以為中國的古人就是這個樣子,但我們對此毫無辦法!」[219]

  王先生分析到,《貓和老鼠》方言版勢頭這麼猛,傳達出這樣一種信息——大家在文化上是平等的,你改我的,我也可以改你的——當然在現階段,還只是加點配音這樣的「小動作」,但只要經過改編,就會帶上鮮明的中國味。[219]

山西[編輯]

  • 山西省高平市普通話使用情況調查研究. 郭娜.

《青海師範大學》 2013年碩士 | . 結論:山西省高平市城區,普通話成為了校園用語,但是沒有成為黨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公務用語;普通話是新聞媒體行業的宣傳用語,但是新聞媒體的從業人員自身使用普通話水平一般;在公共服務行業中,由於部門的不同,其使用普通話的情況也有所不同,相對情況較為樂觀的是金融通信業和賓館餐飲業,但是這兩個行業的普通話水平都不高。總體來說,普通話在該市區並沒有普及,在對使用普通話、對普通話的態度、普通話的推廣力度等方面還存在問題。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746-1013369662.htm

  • 山西省古交市: 128位2000後的中小學生, 在學校、超市、集貿市場、商場使用普通話的比例均高達95%以上,古交話使用率極低,分別為1.56%,2.34%,5.47%,3.91%。學生只有在家裡說古交話,比例為31.37%。漢語方言現狀與保護策略——以晉語并州片古交話為例. 武蔚. 2020.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34257


  • 晉方言以及晉方言所承載的晉文化已經或正在消失,如不加緊調查整理就有絕跡的可能[220]
  • 方言不是「土」而是「古」!國際母語日來諞諞山西話. 記者街頭調查,走訪專家,來了解山西方言的發展現狀。[221]
  • 「媽媽的媽媽」(外祖母)在山西竟有這麼多叫法[222]

關於吳語標準語/通用語的討論[編輯]

  • 關於吳語標準語/通用語的討論 2014-1-25 吳語協會-吳語語言論壇

hisahara http://web.archive.org/web/20200930195511/https://wu-chinese.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798

內蒙古[編輯]

  • David Gulasi: 他當時留意到中國許多地方的人為自己的方言而自豪,可內蒙方言卻不為人所知,甚至許多內蒙年輕人認為自己的方言不好聽。他想通過視頻這樣的方式來向中國其他省份宣傳內蒙方言,鼓勵年輕人學習自己當地的文化。[223]
  • 呼和浩特話人稱代詞:呼和浩特人常用「ŋè」代稱自己,相當於普通話中的「我」。「ŋè」在呼市方言中有兩層意思,這兩層意思可以以其聲調的變化進行區分。當「ŋè」讀為去聲時,其意義僅限於對自己的代稱,指「我」的意思。當其讀為陽平時,意義雖仍為第一人稱代詞「我」,但其感情色彩出現了變化,說話人往往含有驕橫,自大的情感因素,其意義與自誇時自稱為「爺」、「老子」相當。「niá」在呼和浩特方言中,既可以代稱自己,也可以代稱他人。均在特定的情感環境中使用。用來代稱自己時,包含了撒嬌、親昵的感情色彩。而代稱他人則沒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在其中,只是慣用而已。 [224]
  • 呼和浩特市區的方言口音......,新城與舊城各不相同;就是同在舊城的玉泉區與回民區也有一定區別。新城滿族所操方言,往往是東北和北京的腔調語音成分多些,但又能明顯地聽出是呼和浩特特有的滿洲話。舊城回民區的老住戶,特別是通道街、和合橋一帶的老居民,一般都操回民腔調,有的漢族居民也是如此。而玉泉區的老居民的方言,則操山西基準腔調,但又不是純粹的山西話,一聽即知是舊城北門裡居民的話。[225]
蒙古語大學!!!
  • 推行國家統編教材後,如何解決高校歷史、政治專業蒙古語授課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答:自治區黨委、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蒙古語授課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保障了蒙古語授課大學生就業創業。[...]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後,各地會加大歷史和政治專業雙語教師招聘力度,通過進一步培訓後來補充雙語教師。因此,推行國家統編教材使用,將有助於大學生就業。[官 4]


  • 具體補貼,「以鄂爾多斯市烏審旗2013年秋季為例,學前教育[...]蒙語授課幼兒每人最高補貼12,135,漢語授課每人最高補貼9,495;義務教育階段,蒙語授課學生每人最高補貼35,520元,漢語授課最高補貼12,249元;高中階段,蒙語授課學生每人最高補貼24,680元,漢語授課補貼14,790元。」[他 1]
  • 譚淳月; 金志遠.
  • 。蒙文蒙語在某種意義上體現的是一種精神價值的象徵意義,它的使用場所相對較狹窄,其功能也非常有限,只能在內蒙古和蒙古國幾百萬人口地區內使用。在內蒙古,也只能在蒙古族聚居區和牧區蒙古族家庭及學校才能使用,在大城市甚至在中等城市都不用蒙古語交流,即便是有的蒙語授課中小學,學生們在課下也不用蒙語交流。在內蒙古大中小城市的公共場合,如火車站、銀行、法院、商場、賓館、書店等幾乎很少用蒙語交流。各類出版物、媒體很少用蒙語蒙文,大中專專業學習和科學研究中蒙語蒙文的使用空間也非常狹小。[226]


  • 內蒙古地廣人稀、居住分散 ,尤其是在 廣大牧區實行寄宿制的學校 ,除了正常的教學經費外同時還要配備飲食、後勤、生活管理等方面的 人員。在北方寒冷地區建設學校宿舍和其他設施 所需費用也很高 ,其費用相當於東部農業區的 3 至 4倍。在一些地區培養一名寄宿小學生的費用 相當於北京、上海培養一名碩士研究生的費用。 內蒙古自治區計劃 3年內解決 519萬名少數民族 學生住宿問題 ,僅此就需要 211億元建設資金。 所以發展民族教育光靠自治區財政是解決不了的 [期 3]
  • 自治區成立的 1947年 ,全區只有 4 所民族中學、377所民族小學 ,在校中小學生分別 為 524人和 2.125萬人 ,專任民族中小學教師分別 為 26人和 912人。......,各族勞動人民 90%以上是文盲。(烏蘭圖克. 民族教育概況 [M] 海拉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 1994年5月 )
  • 2002年底,內蒙古自治區有「民族小學1,347所,少數民族學生412,886人。」「民族普通中學294所、民族職業中學38所,在校少數民族學生分別為383,901人和28,419人。」[官 5]


  • "蒙古族普通中小學生學習本民族語言文字人數的比例在逐步下降,目前達不到一半"
  • 2018年底,當局計劃在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實施漢語教學,遭到學生家長抗議,計劃因此取消。2017年12月中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突然停止所有蒙古語授課,引發當地蒙古族人士的強烈不滿。新疆自治區教育局紅頭文件顯示,當局要求小學、初中起始年級執行全課程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227]

麻彩霞內蒙古警察教師服務人員醫務人員,28.6%不能使用普通話。[228]麻彩霞. 内蒙古自治区部分行业推广普通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前沿. 2009, (2). 

  • 軍公教集團帶來的帝國語言(註:普通話)壓制晉人的語言文化,一邊打著蒙古的牌子,明面上用一些蒙古文化的符號作為裝飾。雙重擠壓之下,晉人的文化生存危機並不比蒙古人輕,有時可能更嚴峻。蒙古語言文化還有形式上的官方地位,而晉語言文化被完全無視、壓制和歧視。[229]
  • 只有晉族的民族身份能夠取得官方的承認,晉人的民族語言才能取得法律保障,在公文上和店鋪的招牌上書寫、有自己的出版物和廣電節目,否則,晉語只可能被視作一種「漢語方言」而被官方推行的官話所絞殺。[230]
  • 包頭沒有一個主流方言,而是幾種語言並存,表現出其他城市少有的語言多樣化。包頭話,咋一聽很像山西話,後來我查閱了資料,歷史上的清末時期,的確很多山西移民後代遷至到此,因此通行在市內的包頭話就揉合了晉語和部分蒙、滿語,從而形成了這種特有方言,這是一種後鼻音很重的混合北方口音,挺難懂。建國初,許多京津冀地區的移民遷至包頭,他們和他們的後代廣泛使用普通話。同期,為援建包鋼等大型企業,從工業基礎不錯的東三省,又移民了許多東北人,因此,在包頭聽到較多的還是東北話。而蒙古語是官方承認的正式語言之一,但只是在包頭機關單位和商店的招牌上被廣泛使用,聽說民間使用人數已經很少了,即使在希拉穆仁牧區,牧民們也是一口純熟的包頭普通話。[231]
  • 包頭歷史文化概覽[232]
  • 普通話[...]通行於市內的絕大部分地區,主要為建國初京津冀地區移民使用。由於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推行普通話,使用範圍在逐漸擴大。[232]
  • 包頭話當地人稱「此地話」,屬於晉語大同包頭片(Datong-Baotou Dialect, Jin),主要流行在市內東河區、九原區及各下屬旗縣,該語言揉合了晉語、部分蒙、滿語。居民主要為清末山西移民後代,是我國保留入聲的最北地區之一。[232]
  • 東北官話[...]當地一部分移民使用,主要流行於昆都侖區,建國後援建包鋼時,從工業基礎不錯的東北移民來包很多東北人,主要來源於遼寧。[232]
  • 蒙古語,官方承認的正式語言之一,在全市機關單位和商店的招牌上均有使用,但民間使用人數很少。[232]


  • 包頭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胡云暉[233](1960年-[234]): 「方言童謠,是地方歷史文化的重要承載體,真實地記錄了包頭地區的方言俗語、生活民俗、特有地名、事物名稱等,直觀具體地反映了本地區人民的表達方式、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亟待搶救整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34]
  • "呼和浩特方言文化長廊展示了土生土長的呼和浩特人司空見慣的方言。……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先要從熟悉家鄉的風土人情、文化特色開始。"[235]....引起了許多本土市民的共鳴。方言文化長廊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本土文化符號,成為傳播本土文化的一道獨特風景線.[236]
  • 「內蒙古」晉語——你所不知道的此地話, 陽子[237]
  • 改善內蒙古自治區蒙古語文使用狀況的對策建議[238]

晉語書目大全

語言地理學For all dialects
  • 《方言存稿》李榮 商務印書館 (2012-10)
  • 《漢語方言分布格局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關係》呂儉平 中華書局 (2019-7)
  • 《漢語方言地理學》[比利時]賀登崧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11)
  • 《語言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張惠英 民族出版社 (2005-10)
研究
一、方志
  • 《內蒙古漢語方言志》 馬國凡/邢向東/馬叔駿 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1997-12)
  • 《內蒙古自治區志:方言志(漢語卷)》楊澤榮 主編 方志出版社 (2012-9)
  • 《清水河方言志》李景泉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1996-12)
研究
專論
  • 《呼和浩特方言辨正》劉文秀/劉曉冰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11) [《山西方言重點研究叢書》:(第九*輯) 喬全生 主編]
  • 《內蒙古晉語涼城話及其變異研究》王雪梅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3-7) [《山西方言重點研究叢書》:(第九輯) 喬全生 主編]
研究
通論
  • 《晉語與官話方言研究》侯精一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5-7-1)

《內蒙古現代漢語方言》王輔政 民族出版社 (1999-6-1)

《內蒙古西部方言語法研究》邢向東/張永勝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7-9)

辭典

《烏蘭察布方言》郝樹林 遠方出版社 (2012) 431頁 《烏蘭察布前山方言集釋》張為 遠方出版社 (2010-9) 《集寧地區方言俚語》(上書更名再版)集寧文史資料第九輯 張為 集寧政協 (2014) 《內蒙古西部漢語方言詞典》哈森/勝利 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1999) 595頁 《方言咀英——西部方言釋詞隨筆》陳弘志 遠方出版社 (2007-11) 263頁 《內蒙古土默川方言賞析》郝萬慧 遠方出版社 (2016-11) 453頁 《敕勒川串話》敕勒川文苑叢書 史銀堂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0) 《托克托地方方言詞典》(2017) 《內蒙古現代漢語方言》王輔政 民族出版社 (1999-6-1) 《河套方言集錦》馬繼榮 遠方出版社 (1999-8) 《後套方言》張聯江 內蒙出版社 (2005-6) 《包頭方言探微》胡云暉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1-11) 585頁 《敕勒川方言俗語》敕勒川文化叢書 胡云暉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3) 《包頭方言》文化包頭叢書 張貴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0) 《老包頭方言》曹小淇 老包頭廟會組委會 (2013-2) 《鄂爾多斯方言成語詞典》栗治國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4) 《鄂爾多斯民諺》栗治國 遠方出版社 (2006) 《鄂爾多斯漢語方言集錦》孫榮 中國言實出版社 (2012-8) 632頁 《鄂爾多斯漢語方言集》蘇懷亮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鄂爾多斯漢語方言專集》東勝文史資料第九輯 東勝政協 (2011) 392頁

文學作品的晉語

《元劇俗語方言例釋》朱居易 商務印書館 (1956) 《晉北方言所見<金瓶梅>詞語彙釋》於銀如/李青松 太白文藝出版社 (2015-7) 《金瓶梅晉語淺釋》陳秉榮 三晉出版社 (2012-2)

丙、語料類 一、歌謠 《內蒙古歌曲選》內蒙古自治區革委會文化局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4-7) 200頁 《內蒙古歌曲選集(1957-1959)》內蒙古群眾藝術館 編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59-12)

《山曲兒精選》張連根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7) 《爬山曲選》趙定邦 遠方出版社 (2009) 《山曲兒集》(第一輯、第二輯) 李樹軍 編 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文聯 (1987-1) 770頁 《中國爬山調藝術集成(上中下)》邢野 編 爬山調藝術集成編委會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8-11) 《山曲精華與藝術創作》(爬山調、漫翰調情歌選集) 朱成文/呂成榮編 (2012) 《西口外山曲》(爬山調•信天游山歌) 王珂 編 內蒙古二人台學會 (2011-12) 282頁 《大西北山歌》(爬山調•信天游山歌)(上集) 王珂 編 內蒙古文學家企業家促進會 (2002-9) 280頁

《爬山調選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烏拉特前旗文化館 (2016-6) 397頁

《內蒙古西部-陝北-晉北愛情民歌精選》張相文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8-3)

二、戲曲

《中國二人台藝術通典》邢野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5) 《東路二人台藝術集成》王芳/邢野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9) 《二人台傳統劇目集成》邢野 整理 內蒙古藝術研究所 (1988) 《二人台順口溜集》蓆子傑 編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4) 《土默特右旗:二人台志》張海明/王福君/張連根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2-8) 651頁

四、傳說 《托克托民間故事》張志林 主編 內蒙古少年兒童出版社 (2006-12) [239] 五、民俗 《包頭民俗》文化包頭叢書(全套11本)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0)


  • 包頭市作為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除了早早經「走西口」移居而來的山西「後生們」,也有其他地區隨著一次次的移民遷徙而入駐的[...]:一種是建國後,為援建包鋼而新建的昆都侖區東北方言(昆區話);另一種是建國後應軍工企業建設等需求而興建的青山區使用的河北方言(青山話)。[216]
  • 若說對於包頭地區最有衝擊的方言莫過於是東北方言了,本人出門就一口大碴子味兒,東北方言無論是語音上還是語調上,都是與包頭的本土方言存在著巨大差異.[...]包頭地區的東北方言並沒有與東北地區的東北方言形成明顯的語音、語調差異,這使得其在與東北地區的交流上,沒有形成任何障礙。[216]
  • 昆都侖區的東北方言[...]並未和包頭本土方言發生大規模融合與相互影響,反而是昆都侖區的年輕一代日漸放棄東北方言改說普通話了[216]
  • 在日常的生活中,生活在包頭市的本地人是基本察覺不到如我所列的這種方言差異的,因為包頭本地各區域間交流一旦出現任何的難以交流之處,人們基本上就都會自行使用帶有各自特色的普通話來交流,這也是方言間愈發難以融合的一大原因[216]
  • 這三種方言只是入駐包頭時間較早使用人口較多,而包頭以萬人為單位使用的方言其實還有好幾種,如生活在包頭的幾萬江浙人、四川人等。不過,這三種主導性的方言在包頭也大多是年紀大的人在用,新一代的年輕人無論會不會方言,普通話都已經是相當普及了。因此,對包頭方言的研究更多的是對於方言的保護傳承與歷史溯源[216]
  • 近日,記者就「你會講包 頭方言嗎?」展開調查,發現一 些人對方言的態度是「覺得 土」「交流不方便」,也有一些 人覺得方言活潑生動,便於增 進感情。 「70 後」李女士出生於東 河區西腦包,她平時說話分成 兩個「頻道」,「我在電視台工 作,周圍的同事都講普通話, 我在工作期間就講普通話。 但回到父母家的時候,就會用 此地話交流。」
  • 1954的5月,苗樹森調到包頭,承擔國家「一五」計劃重點工程項目中的內蒙古一機廠、內蒙古二機廠和包頭第一、第二熱電廠的建設任務。1955年1月,建築二師與中央人民政府建築工程部華北直屬第二建築工程公司合併,組建為華北包頭總公司(後改為建工部第二工程局),苗樹森擔任黨委書記。

包頭師範學院文學院新聞系學生王夢宇是包頭人,但此地話的魅力卻是在她上大學後才慢慢體會出來的。「以前身邊的人都會此地話,所以沒覺得有什麼特別,但在跟外地同學的交流過程中,用包頭話開開玩笑,別提多有意思了。用一些方言和他們溝通,很容易增進感情,也傳播了本土文化。」王夢宇說,在與本地同學的交流中,她也喜歡說此地話,因為這樣會顯得親密。

  • 在推廣普通話的大形勢下,包頭的「此地話」與其他地區的方言一樣,一度式微[241]
  • 包頭原創歌手喬毅博經常以包頭方言創作演唱,談及初衷,他表示想多對包頭的方言進行推廣。在短視頻軟體抖音中,我們也看到了新一代的年輕人運用新形式重新演繹「此地話」,不少年輕人用包頭話來配音、說笑話,方言的精彩在網絡空間中傳播到更遠的地方。[241]
  • 據2019《包頭方言分音詞的使用狀況及調查研究

》資料顯示,參與調查的人中,在家使用方言的人數接近六成,但在單位和學校使用普通話的人超過了七成,接近九成的人認為方言有存在的必要,而超過七成的人認為方言的發展趨勢是與普通話並存。[241]

  • 胡云暉是我市知名文史專家,從20世紀80年代起,他開始系統地搜集、記錄和整理包頭方言詞語,調查民間風俗。行煩瑣、枯燥的源流考證工作,撰寫了幾百篇研究文章。據介紹,包頭方言以東河區、土右旗最為典型。「包頭方言的形成,與『走西口』移民活動密切相關,是在繼承和發展了山西方言的基礎上,吸收了民族語言,融會貫通而形成的具有『西口』特色的新方言。」明末清初開始的晉陝民眾「走西口」,是包頭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外地移民的大量湧入,徹底改變了包頭的歷史面貌,不僅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241]
  • 『扁食』指的是「餃子,『娘娘』是指奶奶,現在說這些方言的人也越來越少。」「過去,方言在各個地區都是強勢語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有的方言,一夜之間可能就消失了!」說起包頭方言的現狀,胡云暉擔憂地說,「一種方言是當地文化的載體,它表現出的是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如果方言沒有了,那麼包頭當地的文化也就失去了重要的載體。」[241]
  • 據胡云暉介紹,包頭方言在語音方面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保留了入聲音調、保留了上古讀音現象、繼承和發展了古代的分音詞現象。「例如,『古無舌上音』是清人錢大昕研究上古漢語所得出的結論,其是否絕對正確這裡姑且不論,但古代舌上音讀作舌頭音的語音現象,在包頭方言裡卻有確鑿的反映。如天每日逐,發音為『天每日毒』;生火,發音為『凳火』等等。」[241]
  • 包頭方言保留了大量的古語詞。「古語單字的大量保留,如包頭方言中的,稱推為揎、抬為舁、旁邊為畔等。在包頭方言中,許多頻繁使用的詞都可以在古代典籍里找到依據。例如叫不識字的人為白丁或瞎白丁,可以在唐朝的劉禹錫《陋室銘》中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中找到。」胡云暉認為,「走西口」進入包頭的晉陝移民,來自不同地區,三百六十行,南腔北調,大家為了交際需要,自覺不自覺地捨棄了自己方言中那些過於狹隘的部分,保留和追求通俗與大眾化的部分,經過長期的磨合,最終包頭方言形成了,它是山西方言的集合體。[241]
  • 方言的文化屬性、文化記憶,留住了多少人的鄉愁。傳承和保護包頭方言應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來做[241]

2008年4月,學者調查通遼市內蒙古民族大學373名蒙古族的大二師範生在家庭使用普通話情況,經常51.7%、偶爾22.0%、沒有26.3%。[242]

另外,內蒙古的母語人口主要是晉語(註:不屬官話區)、東北官話蘭銀官話蒙古語[243][244][245]不論母語為以上哪種方言,所有內蒙古人在新課改後得用非母語普通話上課。

  • 包頭方言分音詞的使用狀況及調查研究2019[246]

[247]

  • 交談中,「麼事」、「擱揪」、「各牢牢」這樣的呼市此地話會時常蹦出來。David說,普通話太普通,說此地話讓他跟這個城市更融合。人體的細胞7年會全部代謝更新一次,他已經在呼和浩特生活了9年,所以他的全身每一個細胞都已經是呼和浩特「設置」了。成為網紅,David認為是「純屬意外」。2015年,微博剛剛興起,David的一個朋友推薦他玩一玩。什麼新鮮事都想試試的David就拍了一段說此地話的視頻發在微博上,沒想到一晚上就有1000多次的觀看量。David第一次感覺到,原來自己說此地話,能如此吸引人。2016年1月份,David在優酷上發了一段「老外教你說此地話」的視頻,短短1個月的時間裡,粉絲量就從幾千漲到了12萬。之後,David每天都要錄一段小視頻發在微博上,有時是講講自己對某個問題的認識,有時教大家說各種披薩的英文說法,有時分享一段生活趣事。就這樣,David逐漸成了個網紅,知名度徒增。近兩年他還參加了《奇葩說》《年代秀》《世界青年說》等節目,成了一名綜藝節目明星。[248]
鄂爾多斯
  • 鄂爾多斯電視台記者楊仲春"筆者第一次走出鄂爾多斯是在學生時代,除了領略北京的繁華和新奇之外,印象最深的莫過於語言交流的困難,地道的鄂爾多斯普通話在文化的碰撞中屢屢遭遇尷尬,自己說的有些彆扭,別人好像也聽不大懂,於是,母語一夜之間由傲慢的女皇跌落成為灰頭土臉的鄉下妹子。後來勉強可以講好普通話了,就感覺到普通話只不過是交流的工具而已,遠沒有方言那樣可以直抒胸臆和生動傳神。這或許是我的一種文化偏見。"[249]
  • 鄂爾多斯本土媒體甚至本土以外的媒體應該承擔起拯救、保護和推廣鄂爾多斯方言的使命[...]鄂爾多斯方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只有憑藉主流媒體的影響力才能把搶救這種文化遺產的工作做好。我們應該在堅持推廣和規範使用普通話的同時倡導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對方言及其背後的地方文化遺產進行科學保護和發掘。[249]
  • 《新聞論壇》記者趙娜采寫的《方言廣播為什麼這樣火?》引起我的關注。說的是內蒙古土左旗廣播電視台開辦方言類節目,引發收聽率火爆的現象。[251]

此地[編輯]

二局運輸公司雖然是中央直屬的汽車運輸的大型企業,但當時國家還處於創業時期,國產的汽車還沒能大量裝備到位,為了適應包頭建設規模的需要,運輸公司還從當地的馬車運輸社中吸收了一部分力量,包頭牲畜為主的運輸社有很多,除了騾、馬和驢拉車以外,還有駱駝拉的大車,這也算包頭當時的一大景觀吧,公司的馬車隊就是由車老闆自帶大車採用臨時合同用工的形式組建的。也別小看這支隊伍,它對於補充運力的不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車老闆多為「此地」人(我們對當地人的稱呼,他們則稱我們這些「移民」為「外路」人)[252]

母語掌握情況[編輯]

2015. 漢授蒙古族大學生對母語掌握情況調查

訪談小學校長: 青海蒙族, 學藏語+蒙語+漢語+英語[編輯]

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蒙古語的衰退與復興 http://web.archive.org/web/20201002102158/http://acad.cssn.cn/zt/zt_xkzt/zt_wxzt/bw3/bwyyxt/201502/W020150209630543397217.pdf


Chris Atwood: population of speakers[編輯]

15. 問:不是所有蒙古人都會說漢語嗎?

答:那些認為蒙古人已經被完全同化(漢化)的偏見歸結於以下幾個原因:1)與維吾爾人和藏族人不同,內蒙古的蒙古人沒有重要的城市傳統,因此市區沒有具有明顯的蒙古族城市住宅建築風格——呼和浩特的藏傳佛教寺院和其他一些城市是特例。 2)市區的蒙古人也因此通常是受漢族企業和工作單位雇用的,他們往往會說一口流利的漢語。 3)由於內蒙古的旅遊和通訊業的基礎設施由漢語壟斷,對外均以漢語作為媒介語言,外來遊客往往會想當然地以為,本地蒙古人與內蒙古外的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會面時,除了一些很刻板的蒙古俗語以外都只會說漢語。[253]

隨之而來的是蒙古族人與漢族通婚的增加。 1982年,約14%的婚姻是蒙古人和漢人之間的混合婚姻;如今,新婚蒙古人中有達40%的婚姻與漢人伴侶締結。但是,這個數字仍然很不平均,大部分蒙古族聚居區內鮮有蒙漢通婚。[253]

17. 問:內蒙古有多少百分比的蒙古族人仍會說蒙古語?

答:由於在定義「誰是蒙古人」,以及「怎麼樣才算使用一種語言」上存在分歧,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在1980年代初期,有許多之前被當作漢族的人,用各種理由聲稱他們祖父母那一代有蒙古族,便成功地將民族更改為蒙古族。然而,他們大多數都不屬於蒙古社會圈子,而且幾乎沒有人講蒙古語。因此,單從社會語言學的目的出發,把註冊為「蒙古族」的中國人統統視為蒙古人,是很有可能出錯的。同樣,面對母語相關的問題時,人們通常會根據他們認為應該如何回答,或希望能夠回答的方式去給出回應。[253]

到1988年為止,據估計有近80%的蒙古人以蒙古語為母語。目前,這一比例下降到大約60%。與通婚和人口統計數據一樣,這個數字沒有什麼參考意義,各地區當地居民蒙古語能力差異實在太大。[253] 內蒙古的確有民族主義者的想法超出中國法律框架之外,但公開的蒙古民族主義激進表達要少得多,中國政府對內蒙古的壓制力量也遠不及西藏或新疆——中國以外的蒙古民族主義者經常感嘆於此。而當異議浮現時、比如2011年一名抗議牧民被煤礦的卡車司機殺害引發的一連串抗議,與壓制的「大棒」相伴隨的「胡蘿蔔」通常以資助蒙古文教機構的名義揮舞起來。

  • 可以與西伯利亞布里亞特蒙古人進行比較。蘇俄革命後,布里亞特蒙古人在俄共政府的幫助下創建了以布里亞特民族語言為媒介的學校教育體系——這正是1940年代開始在內蒙古採用的學校制度的模板之一。它在史達林的大清洗中和赫魯雪夫的解凍時期倖免於難。但1960年代中期開始布里亞特語授課的課程逐漸減少,最終在1970年代中期淘汰,剩下的布里亞特語變成單獨一門教學科目和廣播電視的空殼。儘管蘇聯這個案例中沒有市場經濟因素,用於解釋變化的許多長期因素仍與內蒙古正發生的事情類似:城市化,勞動力市場的多樣化,從早期的自由化趨勢回撤。結果,布里亞特人的民族語言能力進一步下降,以至於現在布里亞特語幾乎成為一種純粹的鄉下「廚房」語言、絕少在公共場合使用,多數布里亞特城市居民甚至在家裡都不講它了。

[254] [255]

新舊政策[編輯]

教材內頁的傳統蒙古文截圖,


安徽[編輯]

  • 經省人大審議通過的《安徽省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將於今(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該辦法對相關行業的普通話達標標準均作了「硬性」規定。[256]

貴州[編輯]


  • 黔語//貴州話屬於西南官話的一支,但全省各地區的語音又有一些差異。比如遵義地區的語音偏向四川話,而黔南的方言則偏向桂柳語音。貴州人利用貴州方言的獨特魅力,拍攝了以貴陽話為主體語言的情境喜劇《6點開心幫》,以及黔南方言系列劇《大橋頭人家》,在省內外都頗受好評。//在黔南州首府都勻市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都勻大橋頭,汽車打圈圈,火車打轉轉,壓到一條老蛇,扳彈板彈的。」這短短的順口溜便體現了都勻作為「高原橋城」的特色。//來自貴州大學人文學院的婁英潔同學覺得貴陽話里的一些詞彙很有趣:「比如『滴滴個』就是很少很少的意思、『一港港』就是一會兒的意思。很多北方的同學學會的第一句貴陽話是『闊以勒』(可以的),他們說貴陽話會帶有一點北方的味道,挺搞笑的!」[257]
  • 水書水族古文字及其著編典籍的漢譯通稱。傳說「水文字」是一個叫陸鐸公的人創造的,在貴州省黔南州獨山縣水岩鄉水東村,當地的水族布依族人都用布依語水語吟唱一首古老的民謠,翻譯成漢語是這樣的:「有個老人叫陸鐸,四季居住山洞中。青石板上造文字,造得文字測吉凶。所有良辰全送人,等到自己造房時。書上已無好日子,無奈只好住洞中。若問深洞在哪裡,就在水岩和水東。」...被納入首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的水書也是貴州的一大文化瑰寶。[258]

江西[編輯]

  • 《江西教育》 1992年10期. 老話重提. 李撫生【摘要】:正 推廣普通話,本是一句從五十年代就開始說的老話。然而,這些年來,普通話在社會上似乎不那麼吃香了。且不說一些影視、戲曲節目經常用講方言來顯示「時髦」,就是現實生活中也同樣如此。城市裡的公共汽車售票員、商店營業員講的都是方言,哪管你外地人能否聽懂。一些發達地區的公民更是以講方言來顯示自己的「優越」。於是,為了在外地辦事方便,一些口齒伶俐的人不得不像相聲演員一樣,學講起外地方言來了。也許有人會說,學校總不至如此吧?殊不知,這些年來,學校里推廣普通話的熱度也大為降低。不信,你到學校 (unavailable)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IWAS199210004.htm

湖南[編輯]

抹黑方言的笑話

  • 路過某較門口,忽聽見學校廣播裡說:「請梭魚,叫雞公到雞屋開豬、狼、狒、蟻、猴有死鴨買。」某君聽畢,既驚又奇,心想這是所什麼學校?怎麼會搞動物總動員啊?於是他急忙向旁邊一老師模樣的人詢問,原來滿口方言的老領導說的竟是:「請所有教職工到支部開周頭會議(周一例會),還有事安排。」[259]

浙江[編輯]

  • 2012年調查金華市市郊曹宅鎮,44名高一高二學生(約1995-96年出生)的回答是41%先學會普通話、45%先學會家鄉方言;而94名小四小五學生(約2001-02年出生)的回答是67%先學會普通話、30%先學會家鄉方言。[260]
  •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堇山小學校辦主任陳可偉告訴記者,為此,學校將寧波民間故事、童謠、諺語和謎語等地域方言文化資源納入課程建設,誦讀、吟唱、創編等多彩的活性傳承學習活動。在生活中,堇山小學503班學生馬一菡為輔導老師和姥姥聊天時當起了「翻譯」,另一名學生許開益在商店為聽不懂寧波話的外地人購物做起了「翻譯」……今年3月,在學校對200份學生進行隨機調查的結果顯示,該校學生對寧波方言課程的喜歡程度高達96.9%,更有95.6%的同學表示,願意做一位寧波方言推廣員,成為寧波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從方言教學資源中選出故事、歌謠、諺語、謎語等地域方言文化資源納入課程建設內容,挖掘出能夠集中體現寧波地域歷史風貌,且原汁原味、生動活潑、富有哲理的方言資源作為主體內容,開發《甬上風情》《鄉音甬憶》《四明風華》《寧波諺語選簡易讀本》等方言類教材讀本。...課堂內,引領學生認讀寧波方言、品味寧波方言。課堂外,組建小小講師團、編排諺語劇,開展「寧波童謠吟誦會」「寧波謎語猜猜猜」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寧波方言的魅力。並堅持家庭學校共育,充分發揮家長的能力「學生入學第二、三年便自願說寧波話,大約40%以上孩子在說好普通話的同時,也能把寧波話說得很流利。」陳可偉稱。[261]
  • 浙江平陽縣一老師說,雖然可惜,但方言的確在漸漸「消失」,「如今,無論走到哪都要求說普通話,像我的孩子不會講浙南閩語,我想教他,他卻不願意學,說『幼兒園要求講普通話』。[262]
  • 平陽縣教育局普教科幼教辦黃主任介紹,目前,我縣小童洲幼兒園育英幼兒園鰲江中心幼兒園等校,均有開展讓孩子們講方言的活動,「雖然並沒有硬性規定幼兒園要開展方言課程或活動,但仍有不少幼兒園會組織相關活動,這些活動在家長中很受歡迎。」[264]
  • why學方言? 「是杭州電視台的《阿六頭說新聞》吸引了我,」來自廣東的梁女士也是學員之一,她覺得這個用杭州方言播報的新聞節目非常好聽,而且風趣幽默。「只能聽到普通話的城市缺少特色和樂趣」,梁說,「我在這裡能找到『新市民』的歸屬感。」//比之梁的閒情逸緻,在距杭州200公里的上海,蔣燁則看到了方言給他帶來的直接益處。「方言幫助我開展業務,使我在這裡如魚得水。」這個在上海的郵票行業摸爬滾打了6年的重慶小伙子,如今能操一口地道的上海方言,「不會吃虧,還能與上海人籠絡感情。」[265]
  • 紹興電視台的《師爺說新聞》,由紹興說唱界知名人士擔綱,用方言帶給觀眾風趣、幽默的新聞信息;浙江電視台錢江都市頻道的《家在天堂》,每晚9點用方言情景劇的方式將新聞事件演給百姓看;揚州電視台的《新聞評話》採用當地傳統曲藝的形式講述新聞故事,2005年1月1日開播以來,節目的收視率一直穩定在7%~9%之間,最高時超過了10%[266]
  • 2004年,杭州市政協委員毛海濤提案《保護杭州方言,防止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缺失》[267]

Teacher's opinion[編輯]

  • 我出生在紹興農村,在鎮上讀小學和初中,記憶中,村小的同學,都是說本地方言的,不過上課都是講普通話的,也有例外,那就是老師發飆罵人的時候,都說紹興話。到了杭州讀大學,大家來自五湖四海,不講普通話,混不下去。那時候,反而好奇各自的方言了。我記得我們第一節班會課,我讓大家用方言講一句「我是一棵秋天的樹」,那個叫芳芳的嘉興女同學,看上去很文靜,講得真是好聽,現在還記憶猶新。[268]
  • 前幾天我到處看房子,看了彭埠的房子,也就是城東新城的房子。我傍晚帶孩子去看當地居民跳廣場舞,又去那邊的小店逛,發現那邊的人說話跟紹興話一模一樣,一問,原來多是從蕭山遷來的(紹興話和蕭山話基本一樣)。當時就決定買那邊的房子了。我爸媽沒文化,不會普通話,以後爸媽要是來杭州了,住在這裡,不會因為語言不通太孤單吧。[268]
  • 一名教了十幾年小學語文的周老師,他和愛人都是杭州本地人,兒子今年讀二年級,會說一些杭州話,主要是家裡有充分的語言環境。兒子還在媽媽肚裡時,全家就一起討論過,將來對孩子說什麼話?意見一致:說杭州話。[...]兒子3歲讀幼兒園之前,都說杭州話。全家人都沒有提前教普通話,為此入園前還很擔心,專門找老師說:「兒子沒說過普通話,只會說杭州話,還請老師多多關照。」誰知道,進園一個月不到,兒子學會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同時,杭州話一句也不說了。為了引導他說杭州話,周老師有時要求他說,比如兒子想吃麵包,就一定要用杭州話說出來,才會給他。但是,這也不是長久之計。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很多,身邊都沒人說杭州話,回家受到的影響他很少,現在基本不說了。「沒辦法。越是大城市,對方言的放棄越是厲害,因為小城市人口流動沒這麼快。不過,有些孩子高中畢業,到了大學,反倒又拾起方言,也不知道為什麼。很希望兒子也能這樣。」周老師說。[268]
  • summarize: 老師自己的兒子本來只會講吳語,進幼兒園一個月不到普通話已流利,同時吳語一句也不說了。

---

  • 學校老師其實有不少杭州本地人。比如濱江實驗小學的老師,有30%-40%是杭州人。錢塘新區幸福河小學去年新招的老師里,有一位是濱江的,其他省內外的都有,學校的在職教師中,蕭山、餘杭、淳安、建德等地的都有,杭州本地教師占教師總數的34.78%。幾位杭州本地老師說,在學校教學要求說普通話,他們只有在家或者和朋友聚會時說杭州話。學生之間,因為大家都說普通話,所以即使兩個孩子都是杭州人,也不會用本地話交談。一位老師說:「其實最理想的是在公共場合說普通話,在另外場合說家鄉話。可是這的確很難實現。」[269]

方言保護活動/政策[編輯]

  • 麗水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在答覆中指出,人大代表陳正巧在市四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提出的《關於加強方言傳承保護的建議》(案號:G042號建議)[270]
  • 林老師是市區一所小學四年級的語文老師,是蓮都區人。林老師說,自己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都是用普通話,只是偶爾跟同學聊天時穿插幾個有意思的麗水話,但有些同學表示都沒有聽過,她還會給同學解釋一下,讓同學們明白相關麗水話的意思。[271]
  • Who said Chinese articles must be read in Beijing Mandarin?? 方言口頭交流作用越來越小。於是許多人認為,方言沒什麼用,自己的孩子已經沒必要學方言了。實際上,這樣的認識是有失偏頗的。譬如英語,學生辛辛苦苦學幾年,有幾人是平時掛嘴上的?但還得學,而且還得考試。古董老土得很,但是誰會說古董沒用,就扔了?真扔了,那就是在扔錢,扔文化。[272]
  • 紹興老師要兒子學吳語[273]
  • 麗水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在答覆中指出,人大代表陳正巧在市四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提出的《關於加強方言傳承保護的建議》(案號:G042號建議)收悉.....[274]
  • 關於「在中小學、幼兒園中適當安排會講方言、會懂方言、聽得到鄉音活動」的建議,麗水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表示,....有計劃地在麗水鄉土教材《浙江綠谷》中把「處州方言文化」納入其中。二是提倡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引入方言教學。在詩歌教學時可以用方言朗讀,比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三是倡導學校舉辦「鄉音」傳承活動,增進學生學習方言的意識。鼓勵學校通過讀書節、藝術節等活動,讓學生知曉方言的作用。
  • This suggestion means: 家裡也沒人講方言!---> 關於人大代表「在家庭活動中倡導使用方言」的建議,麗水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宣傳、倡導、鼓勵廣大群眾在家庭交流中多使用方言。
  • (由於國家不主動培養方言教師人材) 多數教師很難具有汪涵謝園那樣的語言天賦.....[275]
  • 自編教材沒法統一。更何況,方言教材的編寫,涉及訓詁、音標等的精準應用,在學術上具有一定的難度。在此,姑且不論兌現這一規劃,需要投入多少教育資源,[276]


  • 浙江方言保護: 學校的語言課[277]
  • 台州的語言比賽[278]
  • 台州的校本課程[279]

電視[編輯]

母語」與教授「外語」[編輯]

在語言教學 中,教授「母語」與教授「外語」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所謂「母語」,是默認受教者在學齡之 前已經在家庭教育和日常生活中掌握了基本的聽、說能力,因此,學校教育承擔的主要是閱讀、 寫作、規範語法結構和提高文學鑑賞能力等方面的功能。與此不同,所謂「外語」,通常默認受教者在學校教育之前沒有或較少機會接觸這種語言,在學校教育階段,受教者在聽、說、讀、寫 幾個方面同時開始學習。[286]


  • Tianya reaction:浙江電視台是給浙江人還是給杭州人看的[287]

[288]

周麗萍(吉林人)《嘉興學院學報》副主編、嘉興學院副教授[290]

  • 省內吳語分歧十分嚴重[...]提前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障礙之一
  • 雖然經過改革開放以後二十多年的努力 , 浙江省的普通話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 , 但方言勢力依然頑固
  • 方言土語雖然可以傳遞鄉音鄉情 , 但畢竟是普通話的地方變體 , 不能登大雅之堂。[291]
  • other articles
  • 嘉興市普通話使用規範化問題之研究. 《嘉興學院學報》2002年 第5期 | 周麗萍http://www.cqvip.com/qk/98518b/200205/6857372.html

寧波電視台的舉動更具有反抗意味――將從今年10月31日開播一檔寧波話節目《天然舞台―――阿國電影》,並自稱「這檔方言節目是嚴格按國家有關規定設置的」。[292]

太平天國[編輯]

太平天國戰亂打擊了浙江和江蘇南部吳語人口。[293]對比1858年和1865年的人口統計,浙江則由3,127萬剩下1,497萬。[293]其中湖州府299萬剩下9萬(下降97%),杭州府372萬剩72萬(下降81%),嘉興府318萬剩109萬(下降66%),紹興府660萬剩260萬(下降61%)。戰後官府組織北方移民填充人口。[293][註 3]

學校轉換語言年份[編輯]

  • Keyword: "浙江" "普通話" "學校"
  • objective: 學校轉換語言年份
  • 但願他遇到開明的教師. 孫承佳. 【摘要】:正 他來了,夾克衣,牛仔褲,登山鞋,一身新穎的裝束,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在我們這所山鄉中學,很是惹眼。不到兩節課,全校便傳開了:從浙江金華轉來一個學生,名叫吳中青,父母是地質工作者,到外地去了,他到姨父這兒來上學。不過兩天,他「出格」的言行,令人吃驚。見到校舍簡陋,他翹起嘴說:「簡直不是學校!」教師的普通話水平不高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NJY198611041.htm
  • 浙北農村中學普通話使用情況調查研究《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 第4期 | 蘇向紅 http://www.cqvip.com/qk/97335a/200604/22238949.html
  • 根據黃曉東《浙江金華農村中小學生語言使用現狀及影響因素》一文數據顯示,小學生將金華方言作為第一語言學會的比例是30%,初中生是59%,高中生是45%,而將普通話作為第一語言學會,小初高對應的比例分別是67%、38%、41%,表明中小學生特別是小學生已逐漸把普通話作為自己的第一語言。而從掌握的語言數量看,82%的被試者同時掌握方言和普通話,其中多數人普通話更加熟練,值得注意的是有14%的被試者只會說普通話,這部分人大都是小學生。再從家庭成員掌握的語言數量看,被試者祖父母以講家鄉話為主的占83%,被試者父母以講家鄉話為主的占70%,參照之前中小學生數據,表明年齡越小,方言能力越低,普通話能力越高。從掌握語言的程度看,被試者熟練掌握普通話的占98%,熟練掌握金華城裡話的僅占38%。[...]。對00後而言,年齡越小,其使用方言的頻率越低、範圍越小,熟練度程度較低。並且,這項調查的對象是方言仍使用較多的農村中小學學生,可想如在城市化程度更高的城區,中小學學生的方言使用情況將更加不容樂觀。[294]
  • 被問有沒有"過去主要用家鄉話和父母交談, 現在主要改用普通話了"現象, 受訪的40名會方言的金華高中學生之中(1995-96年生), 有24名說有發生這現像, 比例是24/40= 60%. (排除了小學生與初中生, 因為他們之中有不少人是從小跟爸媽講普通話, 所以沒有"轉換為普通話")///被問及「是誰先開始說普通話的」時,90名小學+初中+高中生回答者之中, 53人說是自己,23人說「不淸楚」,14人說爸/媽/爸+媽。如果排除掉"不清楚", 自己主動改說佔(53/(90-23))= 53/67= 79% ---> 自己主動改說的占多數。當然,家長的語言期望也起了很大作用.
  • 從師範院校普通話測試看地方高校普通話培訓與推廣——以浙江師範大學和浙江省為例《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 第4期 | 楊荷泉 夏玉紅 http://www.cqvip.com/qk/85420x/201104/39471396.html
  • 農村地區學校推廣普通話工作現狀與對策——基於對浙江省的調查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3年 第12期 | 屠國平http://www.cqvip.com/QK/83481A/201312/47623887.html
  • 關於河南省非師範類高等學校普通話使用情況的研究報告. 《語言文字應用》2000年 第3期 | 常月華 緱瑞隆 楊智磊 王民憲 http://www.cqvip.com/qk/80549x/200003/12523536.html
  • 作文期刊同題作文《教外婆說普通話》. example: 《小學生導刊:低年級版》2007年 第10期

鄉音的呼喚[編輯]

  • 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顧駿看來,基本交流功能是方言的根,一旦某種方言不再反映當下生活,失去了創新力和生命力,縱使保留了語音資料,也只能是「博物館藝術」。[295]
  • 社科院研究員、《方言》主編麥耘表示,小方言滅絕,或者說被大方言吞併,這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任何人無法阻止。某些方言不再反映當下生活,失去了創新力和生命力,對此我們能做的只有「保護性記錄」。[295]
  • 一個約1970年代或更早上初中的記者寫「同學讀小學時,大多就近在各自的村小里讀,村里不少老師也常用各村最流行的方言上課。所以,升到初中時,轉學到了三橋中學,依然保留著說各自方言的習慣。開始時,一個班裡的同學,相互之間不是太聽得懂對方的方言,尤其是溫州平陽方言十分難懂。同學之間交流,常常用德清方言「搭橋」,但久而久之,大家自然而然有了語言切換技能。說紹興方言的人,也會用平陽方言接上話題,說平陽話的,也會用幾句蘇北話(註:應為江淮官話)聊聊天。[...]當然,在課堂上大家常常會用「德清式」的普通話朗誦課文[...]出了村,上集市,或進了中學,必須講德清方言,否則就難以與他人交流[...]德清人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是極強的,這或與一百多年來各種方言的大融合有很大關係。吃得雜,才營養齊;聽得雜,才耳朵順。你信不信,方言越多的地方,在歷史上都是最好的地方,因為那是大家最愛聚集的地方.[296]
  • 一個約1970年代或更早上初中的記者寫「筆者在三橋中學讀書,一個班裡就可以聽到四五種不同方言,民豐村的同學大多講平陽話光華村的說紹興話光明村的還有會說河南信陽話的。家住學校附近的同學,有說蘇北話的,還有個別會幾句安徽安慶話的,當然,說得最多的是德清方言。這些同學讀小學時,大多就近在各自的村小里讀,村里不少老師也常用各村最流行的方言上課。所以,升到初中時,轉學到了三橋中學,依然保留著說各自方言的習慣。開始時,一個班裡的同學,相互之間不是太聽得懂對方的方言,尤其是溫州平陽方言十分難懂。同學之間交流,常常用德清方言「搭橋」,但久而久之,大家自然而然有了語言切換技能。說紹興方言的人,也會用平陽方言接上話題,說平陽話的,也會用幾句蘇北話聊聊天。不少同學,敘說一件事可以使用兩三種方言,找不到詞彙時,立馬切換成其他方言替代。當然,在課堂上大家常常會用「德清式」的普通話朗誦課文,所以,每個人的腦袋裡「安裝」了多種方言的切換開關。////////祖籍紹興的,說紹興話;祖籍平陽的,說平陽話,但出了村,上集市,或進了中學,必須講德清方言,否則就難以與他人交流。[...]由於從小受到各種語言薰陶,加之有語言天賦,講起話來如同遛冰,去得快,滑回來也快,隨意切換,秒變語言場景。即便是老德清人,也會受到各地方言的影響,讓語言變得豐富多彩。////////////筆者在學生時代有一位蘇州籍的老師,帶著蘇州口音上語文課,學生一節課要被問無數個「阿是」(註:句首疑問詞「是不是...」)。而上海籍老師操一口上海腔上物理課,因為受到感染,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喜歡將「德清縣」說成「德清油」。[...]武康的中老年人中極少有人聽蘇州評彈,卻特別愛聽紹興蓮花落。而新市的中老年人,喜歡蘇州評彈的非常多。顯然,新市更多地受到了蘇州文化的影響,而武康則更多地滲入了紹興的文化基因. [...]德清的多種方言大多也是在一百六七十年前,由各地的移民帶來的。相對於其他許多地方,筆者可以斷定,德清人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是極強的,這或與一百多年來各種方言的大融合有很大關係。吃得雜,才營養齊;聽得雜,才耳朵順。你信不信,方言越多的地方,在歷史上都是最好的地方,因為那是大家最愛聚集的地方。[297]
  • 地方方言凝聚了大量的地方文化內容,決定著方言區人們的基本思維模式,凝聚著地方人士的思想感情。隨著國家通用語的推廣,方言使用的場合日漸萎縮。[298]
    • 浙江省檔案局副巡視員沈偉光介紹,「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城鄉一體化的加快推進,浙江方言的使用場合在縮小;青少年對浙江方言開始生疏,語言能力降低,有的人在說方言時常常夾雜普通話或用普通話發音的詞語,對大量上代人會說的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詞不懂或不會運用;不少孩童只會說普通話而不會說家鄉方言;由於方言的使用範圍往往局限在鄉里、家庭、弄堂里,加深了認為方言僅是市井俚語的錯覺;以方言為基礎的地方文化急劇衰落後繼乏人,由此造成的是吳方言的造詞能力嚴重衰退,各地吳方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懶音」現象。從目前來看,吳方言很有可能會是中國主要方言中最早消失的一個,「逐漸消失的聲音」亟待保護和傳承。[299]上文的簡短版亦引錄於新華網. [300]
  • 網友reaction:
  • (yet to archive p.2-, yet to read #26-)不錯,把你全家殺了,然後送你一副棺材。///其實根本不用你們來擔心,比命長的話,還是擔心自己比較好///推行普通話,有助於國家的和民族的統一團結,最終統一的強大的國家,將會惠及中國人民本身。但推行普通話,卻讓中國人格式化了,失去了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如果哪天方言消失了,哭都來不及.普通話只是全國範圍內的交際工具;而方言,就不僅僅只是工具了/// 從很大一個方面來說,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所在正是斑斕的地方文化, 強調各省之間的差異是從文化保護和傳承角度來講的,與成不成為一個國家等政治問題實在無關。還是說你覺得現在的中國不是一個國家?解決地方主義問題不是要消滅地方特色,而是要消滅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和排外情緒([301]

[302]

  • Find news coverage in media outside Zhejiang: 11月4日,新華社以「浙江為方言建檔,記錄逐漸消失的聲音」為題,向全球播發新聞稿。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即人民網、新浪網、浙江經視等媒體紛紛予以轉載播報。11月16日後,《浙江日報》、《東方早報》、新華網等又刊發了相關深度報導,浙江省政府入口網站、搜狐、網易、浙江手機報等也相繼予以轉載。[...] 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理事徐越博士在會上做了《浙江方言音檔》專題講座
  • (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徐越)徐越表示,[...]現在上海話是吳語的代表。但事實上,包括上海話在內的吳語的造詞能力正在衰退,使用句式也越來越單一。[127]
  • (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徐越)徐教授是一位專門研究方言的專家,還專門解釋過為什麼要定這些標準:為什麼要定70歲以上的人呢?是因為隨著社會發展,人員流動性比較大,目前海寧硤石鎮上70周歲以下的本地人已經或多或少被「普通話」化;為什麼不能有長期的外地居住和工作經歷呢?因為如果長期在外,一般都是用普通話了,[303]
  • 海寧市檔案局2012年2月13日: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鄉一體化的加快推進,普通話的推廣,海寧方言的使用場合日漸萎縮,以方言為基礎的地方文化急劇衰落後繼乏人。海寧方言正成為「逐漸消失的聲音」亟待保護和傳承。[304]

[305]

  • (放在檔案館) 每年有近千名中小學生走進市檔案館。[298]
  • Attempt to save dialect, Haining. [298]
  • 錄製方言語音光盤進行永久保存,確保最正宗、最原始、最地道、最具地方代表性的方言資料永久存檔於檔案館。[306]
  • 然而因為普通話的推廣以及城鄉的融合發展,純正的仙居方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307]
  • 以文本、音頻、視頻形式立體地記錄下來,將桐廬方言資料真實、完整地搬進了縣檔案館[308]
  • 為全面保存「永嘉記憶」,搶救正逐漸消失的地方方言[309]
  • 2013年5月至12月是方言音檔建設工作的發布推廣階段,期間擬發布《浙江記憶名錄——浙江方言篇》,並開展浙江方言音檔總庫推廣事宜。目前看來,全面按期建成內容完備、體系健全的「浙江方言語音檔案資料庫」,時間緊迫.[310]
  • (粗口將失傳). [...]粗話髒話的「缺席」,在各縣(市)區的方言語音錄製中是普遍現象。[...]復旦大學民俗學副教授鄭士有的觀點與此相近。他認為,髒話粗話屬於語言民俗範疇,因其背後往往包含民俗的意蘊,作為一地之民俗資料的忠實記錄,應當將其納入。方言專家、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陶寰則出言謹慎。「粗話髒話雖然是方言的一部分,但歷來很少作為調查對象,《現代漢語詞典》的編排也是如此。」他認為,生殖器、性交等詞語實際上是包含在一般的方言調查詞表內的,並非粗話髒話。「至於收與不收,當視調查目的而定。」[...]「純粹罵人的話我們不提倡錄製,但廣義的粗話,比如一些俚語俗語,可以由各地檔案局加入自選文本作為補充。」寧波市檔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311]
  • 浙江人看到以現代白話文,習慣以普通話讀出))):定海區方言發音人人選洪國光說:「雖然方言是天天在說的話,但很多放到書面上,一時半會兒還真的很難想到。[312]
  • 老人們一個一個用方言講著《烏鴉喝水》的故事。雖然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但在「面試」的時候,也不免緊張。曾月寬老人打趣說:「我這把年紀,還是第一次經歷這樣的陣勢。」在讀到豬圈時,今年79歲的孫素琴老人卻被卡住了,好一會才想起來應該是「豬其間」。[313]
  • perception: 這些天,海寧市檔案館正通過各種渠道,向社會徵集正宗硤石土話「發音人」,這項被稱為「記錄逐漸消失的聲音」的工程,引來了人們不同的表情:皺眉的人憂慮,再不對這種方言加以保護,恐怕它真的要消失了;橫眉的人質疑,如今各地都在推廣普通話,這種沒多少人使用的方言,保護起來有何用處。兩種不同的反應,說白了,就是對方言和普通話關係的不同認識
  • 拿這次海寧搜集的一首徐志摩用硤石土話寫的詩歌《一條金色的光痕》來說,[...](我們從今年1月10日開始,就利用網絡、媒體等多個渠道開始徵集硤石話『發音人』) 從實際情況看,能說標準硤石土話的「發音人」目前只找到十多個,倘若現在還不記錄留存下來,若干年後,人們再見徐志摩這首土話詩作時,恐怕會一頭霧水,質疑這是否徐先生所作,或者是無法閱讀、體會詩詞的音韻趣味了。[314]
  • 「條條框框下,尋找『發音人』的難度就好比在找大熊貓。」[315][316]

[317]

  • 隨著時間的推移,鄞州方言已逐漸被普通話取代,尤其是那些帶著濃厚地方特色的老話,與年輕人的日常生活漸行漸遠。[318]
  • 2011年12月28日《舟山晚報》上刊登《方言還需多言》的評論,評論對定海方言建檔工作大加讚揚,並提倡在新區建設背景下以此為例,大力推動方言傳承。12月31日的《舟山晚報》登出《他們的精彩「方言人生」》一文,從報名者中選取典型人物,大篇幅進行報導。//2011年12月23日,在《舟山晚報》上刊登《定海方言傳承人甄選啟事》,面向定海城區居民尋找8名方言傳承人,這標誌著「最定海——定海方言語音建檔」活動的正式啟動。為擴大甄選活動的宣傳效果,還在晚報的同一版面發布了《定海要找8名定海方言傳承人》這一信息[319]
  • 11名准發音人[...]老人們都覺得稀奇,又有點興奮,自己從小到大說的話如今變成了寶貝。[320]
  • 比賽第二步是讓每個人用溫州方言即興說一段「烏鴉喝水」的故事。「我用故事性的手法講故事,加上一些溫州俚語、白話,讓評委加深印象。」潘先生說,在講故事的時候,他運用了大量的溫州白話,比如烏鴉用「老窩」、兩三下用「兩下半」、石頭用「石頭子兒」等等。對於潘亮的表現,5位專家評委全票通過。「咬字準確、溫州城區方言純正、語言流暢、聲音洪亮,說出了溫州方言的魅力。」——這是評委們的共同評價。「他能以『血滴紅』翻譯『紅』,如果不是正宗的溫州城區人,是說不出這個詞語的。」專家評委金文平說。「他不只是在翻譯,而更像是在表演。[...]潘先生向我演示由他翻譯的溫州方言版「烏鴉喝水」。這個故事普通話版的開頭是: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簡單的12個字,卻被潘先生翻譯得繪聲繪色:有一隻老窩啊!口裡直頭掃兮掃,嘴雲哪惡掃百牢黃,它就團團圈圈宿旦尋水喝……[321]
  • (溫州人不懂普通話) 上世紀60年代初,溫州電影公司響應送文化下鄉,要為農民兄弟放映電影。在那個年代,還有很多溫州人聽不懂普通話,於是溫州電影公司要先把電影對白翻譯成溫州方言。畢業於溫州戲校的潘亮,成為配音組組長,他一共配過《苦菜花》、《地道戰》、《紅色娘子軍》等十幾部電影。[321]
  • 市檔案局保管利用處處長王高榮說,他們認為對方言最好的保護方法是用錄音的方式保存住,作為歷史資料留給後人。只有這樣,不管時代如何變化,大家隨時可以聽到準確無誤的溫州方言。[321]
  • 金文平(溫州市民俗學會會長):方言和英語一樣,也是一門重要的語言資源。至於小孩子要不要學說方言,這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保護方言角度,我認為應該提倡孩子從小說方言。因為如果從小不學,那麼長大再學就很難了。但是現在的現象是,小孩子從小學說普通話、英語的越來越多,但說方言的語言環境正在逐漸失去。[321]
  • 市民朱先生:我認為溫州方言是一種很有意思的語言,有她自己的個性化。有些話,只有用溫州方言說出來的時候,才有味道,而普通話是不具備這種魅力的。我女兒小的時候,我堅持跟她說溫州方言,她現在就說一口標準的溫州話,這是我最自豪的事情。有人可能會反駁,溫州方言說多了,普通話就不會說了,這點完全不需要擔心,因為我女兒長大後,有的是講普通話的機會。[321]
  • 定海方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交往空間的擴大,不同區域間文化不斷碰撞、融合,特別是普通話的推廣應用,加速了傳統方言的淡出。本地年輕人夾雜使用方言、普通話和外來語日趨普遍,小孩子只會聽不會說方言,以方言為基礎的地方文藝生存空間狹窄,定海方言懶音現象嚴重,處境堪憂,對定海方言進行保護和傳承已刻不容緩。[322]
  • 完成96種方言語音建檔,總容量達到400G[312]
  • 「如果說在科技時代來臨之前,人類在保存方言資料方面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話,那麼在如今這樣的一個數碼時代,如果依然看著方言資料自生自滅,我們將愧對後世子孫[...]毫無疑問,浙江省檔案館做了一件應該做、必須做、必須馬上做的事情。為什麼必須馬上做?因為隨著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隨著城市化的推進,隨著『窮鄉僻壤』越來越少,方言正在快速地消失,這是一個正在發生的事實,不僅在浙江發生,在全國都是如此。如果說在科技時代來臨之前,人類在保存方言資料方面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話,那麼在如今的數碼時代,如果我們任由方言自生自滅,那麼我們將愧對後世子孫。」[323][324]
  • 而且方言的價值,也不僅僅適合於放在檔案館保存.[324]
  • 相信數十年、數百年乃至更久以後,吳越大地的人們能夠從這些音檔數據中領略他們的先輩們是如何用他們已經陌生的吳語——中國古老的漢語方言——進行交流的。[312]
  • 衢州市檔案局負責「吳語建檔」工作的伍康平介紹,吳語是排在「北方官話」後的中國第二大方言,不過,「使用吳語的地區經濟、文化相對發達,為了減少溝通障礙,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普通話,加速了傳統方言的淡出。」[325]

[326]


  • 參與《新市鎮新志》、《仙潭文史叢書》等書目的編寫的韋秀程,57歲,現居新市鎮謝家園[...]「方言雖然還不能被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現在十幾歲的孩子不會說方言的情況已經非常普遍,再過百年,可能本地人都不能理解當地方言的含義,那方言所承載的一種地方文化就真的要消失了。」老韋的話可不是危言聳聽,也是記者在針對德清方言的走訪中看到的實際情況。////////姚永義,67歲,現居乾元鎮務前街,當過工人和社區幹部,參與了《乾元鎮志》的編寫,獨立完成了《德清縣乾元鎮非物質文化普查》一書的編寫[...]他認為,普通話正以不可阻擋的力量擠壓著方言的生存空間,「德語」也在不斷消亡,正處於生死存亡的年代。「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場景將成為一種歷史。[...]「孩子在學校一直被要求說普通話,現在普通話是推廣得很好了,孩子卻不會說方言了,是時候反過來保護方言了。」[327]

[328]

[329]

  • 《浙江省檔案局關於確定浙江方言語音檔案建檔文本的通知》(浙檔發〔2011〕35號)

[330]

  • 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教授莊初升: 大江東去,無可奈何」,所能做的就是通過聲音、影像等手段給其拍張「遺照」,留存下來,以供研究[331]
  • 所謂拯救方言,並不是要人為地教大家說方言,不講普通話,不是像拯救大熊貓一樣,讓它延續血脈,世代相傳,也不是像保護文物一樣,使其完好無損。而是將各種方言記錄、描述、研究,再通過錄音、錄影將方言「定格」,以長期保存。即便這種方言將來消失了,後人也能夠了解到某種方言的真實面貌,從而為研究漢語發展史提供珍貴的「活化石」。[332]

用3年時間,為吳方言建立語音檔案浙江要記錄「逐漸消失的聲音」 寧波晩報A15頁. 2011年11月5日 http://web.archive.org/web/20200907011128/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11-11/05/content_384746.htm

方言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它傳承千年,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然而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和推廣,方言的生命力日漸式微。[...]由於普通話的推廣普及和人們對普通話的依賴,方言的生命力在逐漸衰退,地道的方言正快速消失,保護和傳承這些「逐漸消失的聲音」已刻不容緩。平湖市檔案局高度重視方言語音建檔工作[...]地方說唱藝術中常會運用方言,平湖較為有名的有「鈸子書」和「小熱昏」。「小熱昏」常在「賣梨膏塘」時用來吆喝;唱「鈸子書」通常一二人,內容以當時觀眾的喜好而定,[333]

[334]

  • 2013年,浙江省檔案局(館)會同11個地級市及80多個縣市區,以方言解說70多條相同主題影片,創意製作了《鄉音的呼喚》典藏集。
  • 為促進經濟發展,減少溝通障礙,更多的使用普通話,加速了傳統方言的淡出。杭州方言也同樣存在類似的情況。[335]
  • 難度最大的,是要用方言念《烏鴉喝水》和《為人民服務》這兩篇短文。[336]
  • 入選的「發音人」,還要求年齡60歲以上,被「普通話化」可能較小;門牙齊全以免漏氣;認識理解能力較好,朗讀文本時可以流暢。比如傅昌柏老人,家住紫陽街這一帶,普通話是在初中學了拼音後才會講,1970年至1978年當了8年民辦教師,之後成為一名工人,幾乎沒出過臨海。[337]
  • 浙江方言,是國內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吳語。但由於普通話的衝擊,部分吳語正在退化。[338][339]

[340] [341]

[342]

video MV[編輯]

BEST[編輯]

女聲
  • 30歲女聲. 發音BEST, 題材BEST.(0:00-1:06)女聲【鄉音的呼喚】湖州市:中國湖州 2019-02-11。旁白:鍾玲(湖州廣播電視總台播音員),撰稿:吳繼任。湖州市檔案局、湖州廣播電視總台2013年8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b411S7Kw
基本上腔調跟嘉興市發音人一樣.
男聲

Wenzhou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4411F7x3

  • Best of best (0:30-1:20評彈, 1:20-2:28 average) 【鄉音的呼喚】杭州市上城區:南宋古都,經典上城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s411K7Wh
  • Creative (0:0-0:30), 發音OK.【鄉音的呼喚】安吉縣:創業熱土,安且吉兮2019-02-11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b411S7zD
  • 發音OK~BEST, 題材OK (sound needed to be engineered)【鄉音的呼喚】台州市:海上名山,台州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4411F7q8
  • 發音OK~BEST, 題材OK.【鄉音的呼喚】德清縣:名山濕地古鎮,休閒度假德清.2019-02-11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b411S7Vh
  • OK. OK.【鄉音的呼喚】雲和縣:童話雲和2019-07-08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4411F7zg
  • 專業播音員, but sound quality poor. 爆音.
  • Background music too loud.
  • 發音OK, 題材OK【鄉音的呼喚】嘉善縣:美麗嘉善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b411S7oD

[343]

other[編輯]

  • 寧波家長: 兒子開口學話,爸媽犯難 先學普通話 還是先學寧波話 (浙江晩報)[344]

1920年代上海學校常辦國語演講比賽(民國時習稱演說競進會)提倡國語,一些南京、杭州的學校亦會派隊參賽,即使比賽不在浙江舉行,上海與南京的大學充滿了浙江籍的學生,自不必多言。一個有名的比賽是江蘇省敎育會在1919年起於南京市或松江府辦的演說競進會,[345]設在杭州的教會大學之江大學時有參賽[346],演講賽題目大多與新文化運動有關。[347]

  • 1923年11月24日,江蘇省教育會在南通舉行第六屆演說競進會,上海三十七所大中學校均派人參加,裴復恆代表聖約翰大學出征,以《今日學生應有之覺悟》為題,獲得甲組決賽第二名。[348]

[349]

[350]

[351]


乾隆二年(1737年)的部議「查福建語音不正,雍正十二年欽奉諭旨 , 令再展限四年 , 設額外正音教職 , 於浙江、江西舉貢內持選送補 。乃迄今已逾兩載,而通曉官話者寥寥無幾,是福建土音,屢經設法教正,而外省人員處一傅眾咻之地,實難成功,」———。[353][354]

  • 專門從外省選派來正音教師,加強師資力 量。不過,外來的和尚未必好念經,因為外來教師完全不懂當地方言,這勢 必影響到其教學的針對性及有效溝通。[353]
  • 八年之外,如 生員、貢、監不能官話者,暫停其鄉試,學政 不准送科舉;舉人不能官話者,暫停其會試, 布政使不能起文送部;童生不能官話者,府、 州、縣不能取送學政考試,俟學習通曉官話之 時,再准其應試。通行凡有鄉音之省,一體遵 行。」(《學政全書》卷五九)[353]


欽定學政全學》:乾隆十年(1745年)的部議,即乾隆十年議准:「閩省士民不諳官音,雍正七年間,於省城四門設立正音書館,教導官音。但通省士民甚多,一館之內僅可容十餘人,正音固難遍及。況教習多年,鄉音仍回,更覺有名無實。[355]

凡官員有蒞民之責,其言語必須人人能曉,然後可以通達民情, 熟悉地方事宜而辦理無誤。是以古者六書之訓,必使諧聲會意,嫻習 語音,皆所以成遵道之風,著同文之治也。朕每引見大小臣工,凡陳 奏履歷之時,惟有閩、廣兩省之人,仍示鄉音,不可通曉。夫伊等以 現登仕籍之人,經赴部演禮之後,其敖奏對場,尚有不可通曉之語, 則赴任他省,又安能宣讀訓諭,審斷詞訟,皆歷歷清楚,使小民能 共曉乎?官民上言,語言不通,必使胥吏從中代為傳遞,於是添設假 借,百弊叢生,而事理之貽誤多矣。且此兩省之人,其語言既不可通 曉,不但伊等歷任他省,不能深悉下民之情,伊等身為編氓,亦不能 明白官長之意(施鴻保《閩雜記·正音書院》) 。


[356]

在全國各級人大政協,較早在推普浪潮之中提倡保護方言的來自浙江。2004年2月杭州市政協八屆三次會議,市政協委員毛海濤提案,第一條是「要求中小學生在家裡與父母溝通、在校外和同學交往時,用杭州話交流」。[357]該提案在後來幾年被《浙江日報[358]、《光明日報[359]新華網、、《北京青年報》、《深圳商報》等援引來討論普通話與方言的關係。[360]然而未幾,2004年6月周思源教授撰《杭州方言何需保護》反駁該提案。[361]

《浙江省語言文字應用與管理研究》浙江省語委[362] [363]

-- [364] [365] 熟練使用蘇州話1984-2008年逐年遞減,1993年80.09%,1994年66.03%,1995年30.91%,1997年26.4%,2000年8.23%,2008年8.35%。 [366]

  • 蘇州網友對"6-20歲能夠熟練使用方言人群比例"的反應:[367]

[368]


[369]

福建[編輯]

  • 福州家長王先生: 學校並沒有給孩子開設方言課程,也沒有方言考試,「倒是外語課是高考的科目之一,我們抓得緊,反而忽視了方言教育[370]
  • 知名編劇林瑞武聯合有關專家對福州、廈門、莆田和龍巖4地各200名中小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掌握方言且經常使用方言的學生中,福州23.65%,廈門36.68%,莆田38.97%,龍巖僅17.53%[371]
  • 乾隆二年(1737年)的部議「「查福建語音不正,屢奉世宗憲皇帝諭旨,肫切訓誨。雍正六年奏准,限定八年學習改正;雍正十二年欽奉諭旨,令再展限四年,設額外正音教職,於浙江、江西舉貢內持選送補。乃迄今已逾兩載,而通曉官話者寥寥無幾,是福建士音,屢經設法教正,而外省人員處一傳眾咻之地,實難成功」

———《欽定學政全書》。網上收錄於:欽定學政全書十五,第5/86頁.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乾隆 二年議准 :「福建省各府州縣原立義學 , 務令請官音讀書之師 , 實心訓勉 , 毋得視為具文 。」


  • 《福州市教育局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傳承福州方言的通知》,榕教體〔2020〕12號,福州市教育局,2020年8月25日。[373]
  • 二戰後期美國軍隊曾在中國沿海登陸,中國現代方言學的創始者趙元任就曾經專門培訓過美國大兵,教他們用閩南語、粵語向中國老百姓打招呼:「你好,別殺我!」[295]
  • 教育部文字研究所副所長靳光瑾向《瞭望東方周刊》回憶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語料庫的錄入工作:「國家語委前排的二層小樓簡直就成了軍事基地,誰都不能隨便進入,錄入工作是由解放軍二炮某部完成的。」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李宇明也說:「我國有這麼多民族語言和方言,通過分析和加工,可以成為保衛國家安全的工具,也可為公安系統破案提供幫助,尤其在反恐緝毒領域。」麥耘向成都商報記者印證了這種說法:「曾有警察拿了嫌疑人的錄音來問:這種口音可能是哪個地區的人?我們的判斷也真對他們破案有幫助。」[295]

學方言的官員[編輯]

  • 中聯辦陝西官員學粵語[374]

廣東[編輯]

  • 對方言"智能"的抵毀: 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應湘...應湘分析說,廣州老師在教學的時候,理論部分的知識,用得是普通話,對於理論的解釋就多用粵語。而習慣粵語思維的本地學生就有一個語言轉換的過程,這種地方化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學生的語言智能受到影響。她指出,廣州市各學校應該繼續大力推廣普通話。[375]
  • 有調查數據顯示,在廣東,超過一半的調查對象對粵語未來發展持悲觀態度,且青年人大於中年人,90%的廣州人使用「雙言雙語」,普通話在學校使用頻率占絕對優勢。[376]
  • 雍正 十三 年議 准 :「廣東 省有 黎 瑤之縣 , 聽黎瑤後俊者入 學讀書 , 訓以官 音 。」
  • 二戰後期美國軍隊曾在中國沿海登陸,中國現代方言學的創始者趙元任就曾經專門培訓過美國大兵,教他們用閩南語、粵語向中國老百姓打招呼:「你好,別殺我!」[295]
  • 1936年 12月 15日 , 廣東省教育廳廳長許崇清 為了推行國 語教育 , 頒發了 《廣東省推行國語教育辦法 》, 中等 以上學 校在 校內成立國語推行委 員會 ;指導學 生組 織國語 練習 會 ;舉行 國語演講比賽 , 每班 每學期至少兩次 ;收聽教育 播音 , 每星期 每學生至少一次 ;童 軍軍訓 、救護 、體育課上一切術語 一律用 國語 ;各學 生對於注音符號及國語如有未能運用純熟 者應設 法令其補習 ;中等以 上學校各教員自 1937年起 , 一律 用國語 教學 , 1936年在可能範圍內 用國語 教學 ;各縣市 所屬短 期小 學教員及民眾學校教 員訓練 班 , 應 加入 注音符 號一 門 , 須訓 練至相當程度方能取得該項教員資格 ;師範及中學現 任國文 教員如不能用國語 教學 , 應於 1937年 5月以 前入 國語 傳習 所學習 , 由教育廳定 期檢定 , 其能操國語者應即 用國語教 授 , 由各校長呈報教育廳 予以查 明者免 除學 習 , 授 予證 明書 ;師 范會考科目自 1937年起加入國語口語及注音符號科目 。[377]
  • [378]

[379]

Backlash sentiment against Guangdong[編輯]

  • 推行普通話,應當說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這一點,不用討論,更不必激辯,討論、激辯一萬年,大概也不會倒過來,把推行粵語當成中國的基本國策。可以討論、激辯的問題,頂多也就是粵語作為一種地方、地區方言,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城市化進程,逐漸自然消亡,還是人為加速其消亡。
  • "粵語需要的不是保護,只是自由"[383]


2003年10月《粵語衰落誰之過》[編輯]

  • best line: 在廣東推廣普通話,好不好?當然好!可是,別把推廣普通話變成扼殺廣東話。千年來的粵人說廣東話,為了各種需要,廣東人也需要跟外地交流溝通、也需要說普通話,可是,別逼我們只說普通話。也許我到上海時,希望能與對方用普通話溝通已經可以,但我們從來不去設想上海人之間用普通話溝通,因為那不關我的事。.....我只是想說:我願意說普通話,但別逼我說普通話!
  • 新華網論壇轉貼我的文章後,這裡的反應更回熱烈,似乎也比大洋網要理智一些,也有更多的北方朋友參與了,討論回復的人已經走過500人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3870421

[388]

[389]

general opening paragraph[編輯]

Qing, ROC[編輯]

  • 清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皇帝諭令福建、廣東兩省推行官話。俞正燮《癸巳存稿》之「官話」條載:「雍正六年,奉旨以福建、廣東人多不諳官話,著地方官訓導,廷臣議以八年為限。舉人生員鞏監童生不諳官話者不准送試。」[...]一個把滿語視為國語和民族標誌的滿族皇帝此時卻破天荒地下了一道推行漢語普通話的上諭,其政治背景是雍正獲取民心、整頓吏治、加強專制、重塑帝王形象的需要[...]。上諭頒布後,閩粵二省的各個郡縣普遍建立了正音書院,教授官話,凡是走讀書、考試、當官之路的讀書人都要懂得官話。兩省的鄉試要求考生必須掌握官話,有時學政還要親自面試學生官話。[...]「推普」活動只局限於官員和慾走仕途的人群,與廣大的普通老百姓相去甚遠。正音書院一度把《聖諭廣訓》作為教材,與其說正音,不如說是思想控制。也正因為如此,官員們對雍正政治的倦怠和憎惡便轉而表現在對官話學習的態度上。[...]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學部大員榮慶、張之洞、張百熙等為清廷制定《學務綱要》指出:「中國民間各操土音,致一省之人彼此不能通語,辦事動多格,茲擬官音統一天下語言,故自師範以及高等小學堂,均於中國文一科內附於官話一門。其練習官話,各學堂皆以用《聖諭廣訓直解》一書為準。將來各省學堂教員,凡授科學,均以官音講解,雖不能遽如生長京師者之圓熟,但必須讀字清真,音韻朗暢。」(見同治繼修《南海縣志》)[390]
  • 目的性 。
  • 雍正及乾隆年間推廣官話 , 使不懂官話 的官吏 能更好地執行統治階 級的方 針政策 、治 理地方 事宜 , 即 所謂 的 「宣讀訓諭 , 審斷詞訟 」;使老百 姓更快 地知曉 統治階 級的 意志 , 即所 謂的 「明悉長官之 言 」。 這些 , 無疑都 有助於 為統 治階級服務 , 有助於 維護其統治地位 。 (1934年12月)黎錦熙在 《國語運動史 綱 》概括 :「`國 語統 一 ' 者 , 為的是全民族精神的 團結 , 而 `不統 一 ' 者 , 為 的是各 地方特性的利 導
  • 1912年12月2日:中華民國教育部《中學校令施行規則》第三條: 國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語言文字,能自由發表思想,並使略解高深文字,涵養文學之興趣,兼以啟發智德。[377]

[391]

[392]

[393]


[394] [395]

2000-[編輯]

  • 今年(2016)以來,方言文化教育持續升溫:3月,12名全國人大代表建議「中小學不再禁止方言,適當安排方言教育」;5月,北京市語委表示,將通過校本課程等推動北京語言文化傳承;7月,上海市語言文字水平測試中心推出了第一部由官方發布的《上海方言學習教程》[396]
  • 2017也論「方言文化進課堂」 [397]
  • 2016《沿海三地「方言文化進課堂」狀況》[398]

[399]

[400] [401]

textbook[編輯]

在中國大陸以中國少數民族為招生對像的民族學校,也有該民族的方言授課的傳統,惟具體政策不一。廣西壯族民族學校大多僅以壯語講授壯語科,其他科目以普通話授課;內蒙古自治區民族學校蒙古語

  • 《「粵語」「閩南語」和「滬語」:漢語方言稱「語」的三種形成模式》,《語言戰略研究》,2018年第3期;


新昌方言[編輯]

  • 較代有代表性的70歲錄音人的錄音過程新聞報道, (新昌話)見http://www.zjda.gov.cn/art/2012/3/28/art_1378524_12507776.html 三個「老城關鎮」坐上主播台說土話------紹興市新昌方言語音檔案第一場錄音開始, 2012-03-28 (推測應是摘自紹興網)

中原官話: 老官話[編輯]

我們在《再論漢語北方話的分區》一文中說:"中原官話是老官話,北方官話是新官話。"(劉1995a,452頁)並且指出:"元代的《中原音韻》中留下的異讀當是兩個官話交替的最早記錄。"(451頁)這篇文章就是這段話的註解。[402]

聖經第一個寧波話漢字譯本: 1864年《眾禱告文》[編輯]

淺談西方基督教傳教士在寧波傳教的本色化策略. 吳淩雲. http://web.archive.org/web/20191123184814/http://www.chinesetheology.com/WLY/NingboMissionary1.htm

相關條目[編輯]

引用來源[編輯]

  1. ^ 莫小君. 亲近方言. 華西都市報. 2020-06-02: 第13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0). 
  2. ^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汉语方言用字规范 (PDF). ——轉自[[]]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 2017年3月14日.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3. ^ 新周刊》總232期,陳漠、黃俊傑、胡堯熙三篇文章。匯整成: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怜的. 搜狐文化(轉自上海新聞午報). 2006-08-15. 
    • 上述三篇其中一篇的完整版: 方言不败. 搜狐文化(轉自[[]]).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4. ^ 胡裕樹 (編). 《现代汉语上》. 上海教育. 2011 [2020-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2). 
  5. ^ 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 2000-02-29 [2020-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2). 
  6. ^ 佟樂泉 (編). [[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B002号《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 語文出版社. 2006年12月(調查日期為1999年9月至2001年12月): 表01至表30.  網址-維基內鏈衝突 (幫助)綠皮書統一由國家語委發布.
  7. ^ 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文件目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 [2020-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9). 
  8. ^ 錢乃榮. 质疑“现代汉语规范化”. 《上海文學》. 2004, (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0). 
  9. ^ 地理语言学|邢向东:西北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 暨大語言資源中心微信號-語言資源快訊. 2018-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10. ^ 10.0 10.1 10.2 黃鎂洲. 公务员上班使用普通话的积极意义. 中國勞動保障新聞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管)——轉自時評界. 2012-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11. ^ 張傳發(單位:安徽日報社). 上班讲方言 何至丢饭碗. 人民法院報. 2012年05月18日page=02版「微言大義」欄目.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12. ^ 張建成; 強曉軍. 西安商场员工说一句方言罚50 硬规定惹争议. 西部網——轉自[[]].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6). 
  13. ^ 13.0 13.1 清敏. “说一句方言罚款十元”引发的讨论. 世界經理人論壇——轉自《新前程》. 2009-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14. ^ 高家龍,黃修傑,孫蓉,陳菲. 政务中心4名员工上班说汉腔被罚款. 長江網——轉自楚天都市報. 2012-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15. ^ 茆琛. 说句重庆话罚款两元钱?. 新浪新聞——轉自北京青年報. 2005年04月06日. 
  16. ^ 吳睿鶇. 说方言就罚款是个馊点子. 新浪財經——轉自紅網. 2005年04月07日. 
  17. ^ 劉道偉(漫畫); 李軍(配詩). 漫画:讲方言罚款. 台海網——轉自揚子晚報. 2009-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18. ^ 胡藝. “讲方言开除”的看点在法不在情. 中國網「觀點中國」欄目. 2012-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19. ^ 姚一鶴. 公司规定上班禁止讲方言 违者可能开除. 新浪上海——轉自揚子晚報. 2012年05月17日. 
  20. ^ 張晉龍 (編). 今日话题: 上班说方言, 你说行不行. 新華網時政頻道.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9). 
  21. ^ 鍾超. 大家谈中国: 过度统一就是变相扼杀. BBC中文網. 2012年5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22. ^ 孫仲. 惩罚说方言不如奖励说普通话. 中國作家網——轉自中華讀書報. 2012年06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作者是江蘇省沭陽縣人.
  23. ^ ——轉自[[]].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24. ^ 南方方言真有文字表达瓶颈?语言好听入文难. 搜狐文化(轉自東方網-文匯報). 2008年11月03日. 
  25. ^ 王磊. 茅盾文学奖 缘何“冷落”南方. 新浪(轉自東方網-文匯報). 2008年10月31日. 
  26. ^ 王小心. 批评:方言写作≠乡土精神. 網易新聞(轉自南方都市報). 2004-02-17. 
  27. ^ 王小心. 批评:方言写作≠乡土精神. 網易新聞(轉自南方都市報). 2004-02-17. 
  28. ^ 王小心. 批评:方言写作≠乡土精神. 網易新聞(轉自南方都市報). 2004-02-17. 
  29. ^ 29.0 29.1 29.2 29.3 29.4 錢亦蕉. 封面报道:方言就是非物质遗产. 新民周刊. 2018年11月30日(初刊於2012年11月16日).  該期雜誌乃上海話特輯,其他文章一併匯整轉載至:媒体呼吁拯救方言:要从孩子做起. 新民周刊. 2012年11月16日: 第1-3頁.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0).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錢亦蕉20121116」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30. ^ 搜狐文化(轉自[[]]).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31. ^ 搜狐文化(轉自[[]]).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32. ^ 搜狐文化(轉自[[]]).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33. ^ 此為《全國報刊索引》裡對《國語月報》的介紹
  34. ^ 周大平,張樂,彭友. “方言保卫战”背后. 搜狐文化(轉自瞭望新聞周刊). 2009年07月30日(首發於2006年01月02日). 
  35. ^ 葛劍雄. 先考本民族文化,再对少数民族考生加分. 新京報.  轉載至: 葛劍雄. 葛剑雄:先考本民族文化再加分. 鳳凰資訊(轉自新京報). 2009年07月25日. 
  36. ^ 2009年7月30日,北京《競報》評論版「反彈」欄目. 轉載至: 裴鈺. 高考试卷应推出多种语言版本. 搜狐博客-裴鈺的人文悅讀. 2009-08-01. 
  37. ^ 空引用 (幫助) 
  38. ^ 閔言平. 双语教育是促进各民族沟通的重要途径. 2015年1月23日.  |journal=被忽略 (幫助) 全文收錄至:第20條,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观点面对面. 國家民委官網. 2015-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39. ^ 讲方言的老师. 《語文教學與研究(讀寫天地)》 (湖北武漢: 華中師範大學). 2011年7月, (21). 
  40. ^ 吳夢婕. 讲方言的老师. 《語文教學與研究(讀寫天地)》 (湖北武漢: 華中師範大學). 2011年4月, (12) [2020-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8). 
  41. ^ 杜承澔. 讲方言的老师. 《語文教學與研究(讀寫天地)》 (湖北武漢: 華中師範大學). 2011年4月, (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6). 
  42. ^ 張衛中. 专家点评与亮分. 《語文教學與研究(讀寫天地)》 (湖北武漢: 華中師範大學). 2011年4月, (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6).  作者是徐州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該期作文評審。
  43. ^ 史濤. 讲方言的老师. 《語文教學與研究(讀寫天地)》 (湖北武漢: 華中師範大學). 2011年4月, (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6). 
  44. ^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作文大全为您找到讲方言的老师作文共10篇. 學校大全. [2020-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45. ^ 45.0 45.1 讲方言的老师作文500字 15篇. 萬景.com. 2014-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46. ^ 趙琳琳; 柳建雲. 原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董建华不是政治家. 新浪新聞——轉自廣州日報. 2007年06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8). 
  47. ^ 空引用 (幫助) 
  48. ^ 空引用 (幫助) 
  49. ^ 空引用 (幫助) 
  50. ^ 空引用 (幫助) 
  51. ^ 于光遠,高繼先. 对兰州师专二年级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心理调查. 《語言文字應用》. 1993, (1). 
  52. ^ 葉中華. 普通话与方言如何相得益彰记者. 中國城市報 (人民日報社). 2019年07月01日: 第11版.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53. ^ 魏娟. 兰州话,在都市喧嚣中若隐若现. 蘭州晨報. 2007-12-06.  轉載至: 兰州方言:昔日“秦陇官话”渐被普通话代替. 搜狐文化(轉自蘭州晨報). 2007年12月07日. 
  54. ^ 何新國. 教师上课应讲普通话. 《雲南教育:小學教師》. 1994. 
  55. ^ 3名高考生自编方言教材引网友关注(组图). 搜狐文化(轉自都市時報). 2008年06月11日. 
  56. ^ 云南民汉双语教学的实践和建议. [2020-09-10]. 
  57. ^ 周慶生. 中国双语教育类型 (PDF). 《民族語文》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 1991, (3) [2020-09-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9-12). 
  58. ^ 曹紅梅,李芳蘭. 广西壮汉双语教师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调查. 《民族翻譯》. 2010, (2) [2020-09-10]. 
  59. ^ 黃行. 凉山彝族双语教学态度的调查研究——兼论语言态度问题. 《民族語文》. 1990, (6) [2020-09-10]. 
  60. ^ 王文彥. 如何解决壮汉双语教学出现的新问题. 《中國民族教育》. 2013, (2). 
  61. ^ 覃國生,韋達,盧勇斌. 壮汉双语教学研究报告:壮语电视教学片教材.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年, (S1). 
  62. ^ 唐文鋒,羅法婭. 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调查分析. 《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 2013, (Z6). 
  63. ^ 朱紅,曹磊.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历史进程综述. 《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2, (3). 
  64. ^ 徐忠祥,陶天麟,郭雲龍. 双语教学是克服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语言障碍的有效途径. 《民族教育研究》. 2003, (2). 
  65. ^ 空引用 (幫助) 
  66. ^ 空引用 (幫助) 
  67. ^ 空引用 (幫助) 
  68. ^ 文芬 (編). 南方都市報-南方時評 http://web.archive.org/web/20201012171548/http://opinion.southcn.com/topics/200404240173.htm. 2004-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2).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69. ^ 張立美.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揚州大學學科教學(語文)碩士論文. 
  70. ^ 張立美. 专科生就业率最高是市场的选择. 《青年教師》. 2016, (7).  作者單位:臨沂市蒙陰縣高都鎮洪溝聯小
  71. ^ 让朗读成为校园最美的风景——蒙阴县教体局开展大阅读工程. 蒙陰縣教體局. 2020-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6). 
  72. ^ 馬友琴. 推广普通话与提高学生素质. 《山東省工會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0, (1). 
  73. ^ 宋荷忠. 中师推普之认识和实践 (2). 1996. 
  74. ^ 《語言文字知識問答》,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下發給各地在每年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用的宣傳文件。例如被收錄於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編). 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手册. 2011年9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6). 
  75. ^ 75.00 75.01 75.02 75.03 75.04 75.05 75.06 75.07 75.08 75.09 75.10 75.11 邵培仁、楊麗萍. 《媒介地理学: 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10年9月: 第190-200頁.  該十頁是改編併合兩篇2004-2005年的期刊文章,包括:邵培仁、李雯. 语言是桥也是墙:对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疑虑与拷问. 《杭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 (5). ; 邵培仁、潘祥輝. 新闻媒体方言言说的社会成本分析.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05, (2). 
  76. ^ 方言传播现象的多元解读. 中國新聞研究中心. 2004-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3-26). 
  77. ^ 俞立平1967年4月生,簡歷見:俞立平. 中關村蘭德科教評價研究院). 2014-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78. ^ 俞立平. 要推广普通话话,更要保护方言!. 俞立平博客——邗上居. 2008-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79. ^ 邱莉芹,楊靜. 对我院推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1996, (2). 
  80. ^ 江蘇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江苏省普及普通话的现状与分析.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9: 57頁. ISBN 9787214024565. 
  81. ^ 郭熙. 对新时期“推普”的一些思考:以江苏为例.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 2001, (2) [2020-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3-21). 
  82. ^ 汪平. 方言:真该与下一代渐行渐远吗?——苏州幼儿方言教学之一. 《江蘇幼兒教育》. 2015, (2). 
  83. ^ 周琦. 拯救吴侬软语——幼儿苏州话使用调查分析及对策. 《好家長》. 2017, (50). 
  84. ^ 閆淑琴,呂虹. 从苏州话的变异看方言保护 (PDF). 《常熟理工學院學報》. 2007, (5) [2020-09-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9-02). 
  85. ^ 馬奔; 郭靖宇. 吴侬软语要"无语"了? 调查:吴语熟练使用比例全国最低. 新華網——轉自揚子晚報. 2017-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9). 
  86.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2-27). 
  87.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3-23). 
  88.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6-12). 
  89.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9-07). 
  90.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2-27). 
  91. ^ 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中國教育網. 
  92. ^ 馬玉玲. 四川本地大学生普通话和四川话使用情况调查. 電子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2015 [2020-09-02]. 
  93. ^ 余文倩. 新旧之变:民国时期成都话剧的兴起与市民的娱乐生活. 《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年2月, (1). 
  94. ^ 94.0 94.1 四川荧屏起方言工程 主持人乡音一片要不要得?. 新浪影音娛樂(轉自華西都市報). 2004年08月03日 [2020-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8-16). 
  95. ^ 杜謙,劉英策. 成都地区高校开设方言课程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亞太教育》. 2016, (24) [2020-09-06]. 
  96. ^ 顏雪. 学普通话怕学成川普 四川娃娃到底该教哪种话?. 四川新聞網(轉自成都商報-紅星新聞). 2019-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97. ^ 97.0 97.1 97.2 97.3 97.4 97.5 97.6 王垚,周霖. 高校教师论文称 成都高校有必要开展方言课程选修. (轉自成都商報). 2017年06月06日 [2020年9月1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6月17日).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成都商報20170606」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98. ^ 俞理明文集. 語思. [2020-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6). 
  99. ^ 俞理明.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師資陣容. 2019年03月06日 [2020-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0). 
  100. ^ 杜晓莉.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師資陣容. 2019年02月28日 [2020-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0). 
  101. ^ “2015年暑假华文教师证书培训班”在老挝中文学校开班. ITA國際漢語教師協會. 2015-08-25 [2020-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0). 
  102. ^ 馬天帥,劉成夢. 四川高校开设“四川方言课” 学生肚子都笑疼了. 四川在線(轉自成都商報). 2019-11-28 [2020-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6).  經綜合稿件,改寫為江慧、王志雄. 全国首创!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开“四川方言课”,学生:肚子都笑疼了. 微信公眾號四川直播(綜合稿件自中國新聞網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成都雙流事兒、@四川爆料台). 2019-12-04 [2020-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103. ^ 葉中華. 普通话与方言如何相得益彰记者. 中國城市報 (人民日報社). 2019年07月01日: 第11版.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104. ^ 葉中華. 普通话与方言如何相得益彰记者. 中國城市報 (人民日報社). 2019年07月01日: 第11版.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105. ^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396-禮部-學校-各省義學。網上收錄於: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一百九十九, 第40頁.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106. ^ 余婷; 魏瑋; 王雲 (編). 方言逐漸消失,武汉方言该何去何从. 鳳凰網新聞專題.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6). 
  107. ^ 陶常寧,喻莉. 华师大开方言班专教武汉话 学生称可借此了解武汉. 鳳凰網湖北(轉自武漢晨報). 2012年09月0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2). 
  108. ^ 108.0 108.1 108.2 劉夢圓,郭婷婷. 武汉方言的网络使用和传播状况初探. 《文學教育》. 2019, (8).  全文公開於:武汉方言的网络使用和传播状况初探. 2019-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1). 
  109. ^ 心夢maggie. “说上海话就是没文化”引发的思考. 心夢maggie的博客. 2009-02-09. 
  110. ^ 劉家山. 别对“说上海话没文化”神经过敏. 華聲在線. 2009-02-11.  讀者評論區,見作者的博客轉載:劉家山. 文化含义很广,别对"说上海话没文化"神经过敏2009-02-11. 桃花朵朵A的博客. 
  111. ^ 許石林. “文明就是男人不说上海话,女人不说山东话!”——上海媒体处理编发“说上海话就是没文化”编辑过当. 搜狐博客 > 風吹草動——許石林的博客. 200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112. ^ 沈棲. 东方时评|“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刻不容缓. 東方網. 2020-07-20. 
  113. ^ Li, Yan-Yan. The Teaching of Shanghainese in Shanghai Kindergartens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12-20). , 演講於2016年8月杭州. 收錄於2016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ICAEM 2016). Lancaster, Pennsylvania, U.S.A.: DEStech Publications. ISBN 978-1-60595-380-9. 
  114. ^ 闕政. 第三种语言从娃娃抓起. 新民周刊 (上海報業集團). 2012-11-19: 第34-35頁. 34頁 (PDF). 35頁 (PDF). 
    • 該期新民周刊乃上海話特輯,同系列文章有:
  115. ^ 115.0 115.1 115.2 115.3 115.4 115.5 闕政. 第三种语言从娃娃抓起. 新民周刊 (上海報業集團). 2012-11-19: 第34-35頁. 34頁 (PDF). 35頁 (PDF). 
    • 該期新民周刊乃上海話特輯,同系列文章有:
  116. ^ 周大平,張樂,彭友. “方言保卫战”背后. 搜狐文化(轉自瞭望新聞周刊). 2009年07月30日(首發於2006年01月02日). 
  117. ^ 周大平,張樂,彭友. “方言保卫战”背后. 搜狐文化(轉自瞭望新聞周刊). 2009年07月30日(首發於2006年01月02日). 
  118. ^ 118.0 118.1 裴鈺. 上海启动“母语广播”,值得肯定. 2009-06-06. 
  119. ^ 陈至立:推广普通话同时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方言. 中國網. 2006-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03). 
  120. ^ 葉中華. 普通话与方言如何相得益彰记者. 中國城市報 (人民日報社). 2019年07月01日: 第11版.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121. ^ 121.0 121.1 121.2 121.3 陳振凱. 保护方言留存民族记忆.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9年1月2日: 第04版.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122. ^ 介绍上海方言文章入中学课本引发争议. 新浪新聞中心(轉自人民日報). 2005年09月06日 [2020-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1-15). 
  123. ^ 陳阿嬌. 方言进课堂为什么不能拯救上海话?. 2016-11-14 [2020-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7). 
  124. ^ 124.0 124.1 茅中元,霍燕妮. 电视剧不得使用方言 《孽债》上海话将成绝唱. 新浪影音娛樂(轉自新聞午報). 2005年10月14日 [2020-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4). 
  125. ^ Yan, Alice. Shanghainese welcome bid to revive dialect. 香港: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2-07-08.  中譯版見:上海人欢迎为方言复兴做出的努力. yyyyiiii.blogspot.com. 2012-07-10 [2020-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2). 
  126. ^ 126.0 126.1 126.2 126.3 黃浩. 从《新闻坊》看非遗保护和和沪语传承. 《上海藝術評論》. 2018, (3) [2020-09-02].  全文免費轉載於搜狐號. 从《新闻坊》看非遗保护和和沪语传承. 2018-08-29 [2020-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6). 
  127. ^ 127.0 127.1 周瑜. 浙江要为“吴侬软语”建档留存. 《東方早報》. 2011年11月17日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21).  又轉載至:周瑜. 浙江要为“吴侬软语”建档留存. 新浪. 2011年11月17日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7). 
  128. ^ 沈靜,貝遠景,竺軍偉. 省档案馆征集方言纯正发音人. 新浪浙江(轉自錢江晚報). 2012-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7). .又轉載至沈靜,貝遠景,竺軍偉. 抢救方言 浙江省档案馆征集纯正“发音人”. 浙江檔案局(轉自錢江晚報). 2012年02月16日 [2020年9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9月26日). 
  129. ^ 空引用 (幫助) 
  130. ^ 空引用 (幫助) 
  131. ^ 空引用 (幫助) 
  132. ^ 空引用 (幫助) 
  133. ^ 空引用 (幫助) 
  134. ^ 134.0 134.1 134.2 趙力. “外邦人的唇舌”: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的宁波口语学习(1844—1911). 《清史研究》. 2018, (3) [2020-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135. ^ 135.0 135.1 張翠鶩. 永远做推广普通話的紅旗手. 《語文建設》. 1960, (13). 
  136. ^ 姜春暉. “洛阳普通话”的独特之处 (PDF). 洛陽日報09版. 2015年12月31日 [2020-09-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9-24). 
  137. ^ 137.0 137.1 席德金. 关于驻马店地区推广普通话问题的思考. 《天中學刊》. 2000年8月, (增刊). 
  138. ^ 丁小芳. “留下乡音 记住乡愁” 河南方言保护成当务之急. 人民網河南分網. 2016年08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7). 
  139. ^ 丁小芳. “留下乡音 记住乡愁” 河南方言保护成当务之急. 人民網河南分網. 2016年08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7). 
  140. ^ 王秀影. 衡水人学习普通话如何消除方言色彩. 《衡水師專學報》. 2000, (4). 
  141. ^ 吳成貴. 陕西方言生存空间受挤压 恐因普通话普及而消失. 搜狐文化(轉自新聞晚報). 2009年01月12日. 
  142. ^ 楊立. 陕西方言缘何走红网络——本报记者专访陕师大文学院教授邢向东. 三秦都市報. 2019年07月0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2). 
  143. ^ 楊立. 陕西方言缘何走红网络——本报记者专访陕师大文学院教授邢向东. 三秦都市報. 2019年07月0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2). 
  144. ^ 楊立. 陕西方言缘何走红网络——本报记者专访陕师大文学院教授邢向东. 三秦都市報. 2019年07月0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2). 
  145. ^ 張星雲. 上海:12场并非大受欢迎的方言讲座. 《三聯生活周刊》. 2020年12月21日, 1118 (5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1). 
  146. ^ 張星雲. 上海:12场并非大受欢迎的方言讲座. 《三聯生活周刊》. 2020年12月21日, 1118 (5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1). 
  147. ^ 孫若茜. 专访李敬泽:方言的景观性复兴. 《三聯生活周刊》. 2020年12月21日, 1118 (5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30). 
  148. ^ 孫若茜(採訪); 王占黑(自述). 身为“90后”,为什么要用方言写作?. 《三聯生活周刊》. 2020年12月21日, 1118 (5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30). 
  149. ^ 沈棲. 东方时评|“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刻不容缓. 東方網. 2020-07-20. 
  150. ^ 李夢倩. 陕西方言建档:怎样保住我们正在消失的文化DNA. 新浪陝西 (轉自三秦都市報). 2015-11-18. 
  151. ^ 俞立平1967年4月生,簡歷見:俞立平. 中關村蘭德科教評價研究院). 2014-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152. ^ 俞立平. 要推广普通话话,更要保护方言!. 俞立平博客——邗上居. 2008-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3). 
  153. ^ 王倩,劉雪妍. 没有语言环境使用方言,现在的保存就是冷冻. 解放日報. ?2019年04月0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2). 
  154. ^ 好多广州细路唔识讲白话. 新浪(轉自廣州日報). 2008年12月24日. 
  155. ^ 保卫汉语先保卫方言. 新浪(轉自南方周末). 2005年11月10日. 
  156. ^ 劉丹青. 刘丹青:让母语方言回到母亲和孩子们之间. 羊城網. 2018-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2). 
  157. ^ 不让乡音变乡愁,“语文教学引入方言”你咋看. 浙江新聞(轉自瀟湘晨報). 2019-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2).  原刊於電視台,影片見:肖竹. 都市点评:语文引入方言教学效果堪忧. 衡南廣電網都市點評.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2). 
  158. ^ 阮桂君,紀詩紅 (編). [编者的话] 方言保护问题检讨 (PDF). 《中國語情》 (武漢大學中國語情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2010, (2): 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159. ^ 葉中華. 普通话与方言如何相得益彰记者. 中國城市報 (人民日報社). 2019年07月01日: 第11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9). 
  160. ^ 陳佳佳,陳波,盛炫炫. 平阳市民,你会说方言吗?来看记者调查情况. 平陽新聞網 (中共平陽縣委宣傳部). 2019年07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3). 
  161. ^ 王曉珺. 怎样教学普通话. 《甘肅教育》. 2001, (7). 
  162. ^ 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 《人民日報》(轉自1958-01-10的全國政協報告會). 1958-01-13 [2020-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5). 
  163. ^ 163.0 163.1 黎俊生. 有针对性地解决推普中的思想认识问题. 《語文建設》. 1993, (9). 
  164. ^ 164.0 164.1 刁啟均. 推普工作,重在务实,贵在坚持. 《宜賓學院學報》. 1995, (4). 
  165. ^ 165.0 165.1 蕭三. 天下无难事. 《語文建設》. 1958, (9). 
  166. ^ 166.0 166.1 166.2 166.3 166.4 请你评说校园禁讲福州话. (轉自東南快報). 2004年12月0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3). 
  167. ^ 江賢濤. 冼村校长郑惠还有资格为人师表吗?. 天涯論壇 > 廣州. 2012-05-15. 
  168. ^ 張立美. 小学禁讲方言值得提倡. 中新網(轉自合肥晚報). 2012年05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6).  ; 又投稿於:張立美. 别以文化视角审视小学禁说方言. 華聲在線. 2012-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2). 
  169. ^ 張立美. 小学禁讲方言值得提倡. 中新網(轉自合肥晚報). 2012年05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6).  ; 又投稿於:張立美. 别以文化视角审视小学禁说方言. 華聲在線. 2012-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2). 
  170. ^ 張立美. 小学禁讲方言值得提倡. 中新網(轉自合肥晚報). 2012年05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6).  ; 又投稿於:張立美. 别以文化视角审视小学禁说方言. 華聲在線. 2012-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2). 
  171. ^ 張釗. 网传冼村小学禁说粤语 校长称禁止所有方言. 南方網. 2012年05月1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7). 
  172. ^ 172.0 172.1 廣州天河冼村小學撈婆校長竟然唔畀老師同學生哥講廣州話. YouTube. 2012-05-15. 
  173. ^ 張釗. 网传冼村小学禁说粤语 校长称禁止所有方言. 南方網. 2012年05月1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7). 
  174. ^ 張釗. 网传冼村小学禁说粤语 校长称禁止所有方言. 南方網. 2012年05月1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7). 
  175. ^ 張釗. 网传冼村小学禁说粤语 校长称禁止所有方言. 南方網. 2012年05月1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7). 
  176. ^ 大江網(轉自新快報http://web.archive.org/web/20201012195348/http://news.jxnews.com.cn/system/2012/05/15/011981149.shtml. 2012-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2).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177. ^ 空引用 (幫助) 
  178. ^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5年11月17日). 中國教育部. 1955-11-17 [2020-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3). 
  179. ^ 基達. 普通话要继续推广. 《語文建設》. 1963, (9). 
  180. ^ 王澤龍,郭啟明. 学校要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工作. 《河南教育:基教版(上)》. 1994, (5). 
  181. ^ 湖北省文字改革辦公室主辦《普通話》雜誌1985年2期, 《普通話要通過教學才能推廣》, 文章摘要轉載於《語文建設》1985年 第6期 .http://www.cqvip.com/QK/81729X/198506/89877483495756534854485049.html
  182. ^ 溫端政. 加强语音教学中基本技能训练的体会. 《語文建設》. 1962, (6). 
  183. ^ 鍾舟海; 凌漢華. 从文化生态学看方言的传承与保护——以客家俗语为中心. 江西理工大學學報. 2014, (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184. ^ 鍾舟海; 凌漢華. 从文化生态学看方言的传承与保护——以客家俗语为中心. 江西理工大學學報. 2014, (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185. ^ 鍾舟海; 凌漢華. 从文化生态学看方言的传承与保护——以客家俗语为中心. 江西理工大學學報. 2014, (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186. ^ 劉文昭. 汪涵自掏500万保护方言:方言真的值得保护吗?. 騰訊新聞今日話題第3884期. 2017-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1). 
  187. ^ 張偉; 杜臻. 方言保护,慎说“非遗”. 《青年與社會》. 2013, (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9). 
  188. ^ 張磊. 方言的法律本质与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人民法院報. 2017年08月25日: 第05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9).  作者是華東政法大學人權與人道主義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189. ^ 189.00 189.01 189.02 189.03 189.04 189.05 189.06 189.07 189.08 189.09 189.10 189.11 189.12 189.13 189.14 189.15 189.16 189.17 189.18 189.19 189.20 189.21 189.22 2005年3月22日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青年學者沙龍聚會討論。謄稿見:针对“保卫方言”口号的一场讨论.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 2008-03-04 [2020-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6).  謄稿亦刊於《中國教育報》,日期不詳。
  190. ^ 教育部语言应用管理司推普处处长袁钟瑞等谈推广普通话. 2005-09-15 [2020-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6). 
  191. ^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的通知(2000年2月29日)教语用[2000]1号. 教育部、國家語委. 2000年2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3). . 各省的自行加發的通知,舉例有山東省: 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的通知(鲁教语言[2000]4号). 山東省教育廳. 2000年12月29日 [2020-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3). 
  192. ^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工作回顾. 青海語言文字網. 2013-11-05 [2020-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 
  193. ^ 劉富乾,郭毓文. 高师开设“普通话语音课”的尝试.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0, (5). 
  194. ^ 張景華. “音渐不闻声渐消”——北京方言面临传承困境. 光明日報. 2016年06月06日: 05版.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195. ^ 北京语委办:将开设方言校本课程 保卫北京话. 新華網——轉自北京青年報. 2016年06月0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0). 
  196. ^ 196.0 196.1 196.2 曹旭剛. 只在校园“保卫北京话”还远远不够. 新京報. 2016年06月02日: 第A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0). 
  197. ^ 197.00 197.01 197.02 197.03 197.04 197.05 197.06 197.07 197.08 197.09 197.10 197.11 197.12 197.13 197.14 張晶晶. 语言的社会地位与外地来沪白领青年的语言选择 (PDF). 《中國城市研究(電子期刊)》. 2007年03 月, 2 (1) [2020-09-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9-19). 
  198. ^ 張晶晶. 语言的社会地位与外地来沪白领青年的语言选择 (PDF). 《中國城市研究(電子期刊)》. 2007年03 月, 2 (1) [2020-09-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9-19). 
  199. ^ 王建設. 普通话是师范大学的校园语言. 《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3, (4). 
  200. ^ 魏元石. 首届全省语文教师基本功竞赛述评. 《青海教育》. 1994, (9). 
  201. ^ 夏光. 积极推行文字改革的校长. 《語文建設》. 1959, (4). 
  202. ^ 广电总局为推广普通话禁方言引争议(图). 新浪(轉自內蒙古晨報). 2006年04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3). 
  203. ^ 蘇德龍. 我县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几点做法. 《語文建設》. 1983, (9) [2020-09-24]. 
  204. ^ 陳湘. 领导重视是推广普通话的关键. 《語文建設》. 1982, (3). 
  205. ^ 楊金章. 河间米各庄中学积极推广拼音字母和普通话. 《語文建設》. 1959, (3). 
  206. ^ 李彥良. 东风拂过春满园──湟中县教育系统推广普通话工作纪实. 《青海教育》. 2000.  已忽略文本「7」 (幫助)
  207. ^ 袁登文. 从解决“开口难”入手推广普通话. 《人民教育》. 1983, (8). 
  208. ^ 王秋明. 改善学校育人环境的重要一着. 《江西教育:管理版(A)》. 1992, (3) [2020-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3). 
  209. ^ 王澤龍,郭啟明. 学校要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工作. 《河南教育:基教版(上)》. 1994, (5). 
  210. ^ 顧衛星. 晚清英语教学研究. 2004年: 116-125. 
  211. ^ Lamberton, Mary. St. John's University, Shanghai, 1879-1951. 1955: page 6, page 89. There were discussion on whether Mandarin or the local dialect should be used in the College(...) 
  212. ^ 宋莉華. 19世纪传教士汉语方言小说述略 (PDF). 《文學遺產》. 2012, (4): 137 [2020-09-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9-22). 
  213. ^ 《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倪海曙編《中國語文的新生》,時代出版社 1949 年版,第 120 頁。轉引自宋莉華. 19世纪传教士汉语方言小说述略 (PDF). 《文學遺產》. 2012, (4): 136 [2020-09-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9-22). 
  214. ^ 安希孟. 从私塾与学校谈起 (PDF). 《社會科學論壇》. 2006, (3) [2020-09-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9-19). 
  215. ^ 《》.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216. ^ 216.0 216.1 216.2 216.3 216.4 216.5 216.6 王知墨. 乱炖般的包头方言. 《包頭日報》. 2019年2月23日: 第03版 [2020-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8). 
  217. ^ 217.0 217.1 熊爭艷,郝亞琳. 中国政府重申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与地方方言. 新浪新聞(轉自新華網). 2004-07-25 [2020-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3-07). 
  218. ^ 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正在放弃方言. 網易數讀. 2019-04-25 [2020-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5). 
  219. ^ 219.0 219.1 219.2 219.3 219.4 219.5 219.6 方言搞笑版“猫和老鼠”出炉引出各方争论(图). 新浪影音娛樂(轉自北京娛樂信報). 2004年06月22日 [2020-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8-14). 
  220. ^ 王秀娟. 没了方言,世界寂寥. 山西日報. . 轉載至: 晋方言覆盖人口4500万 说晋方言不一定是山西人. 新浪山西. 2015-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7). 
  221. ^ 路麗虹. 方言不是“土”而是“古”!国际母语日来谝谝山西话. 山西新聞網. 2017-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2) –透過搜狐. 
  222. ^ 蘇鑫波. 姥姥,外婆,毑婆,姥娘……“妈妈的妈妈”在山西竟有这么多叫法. 山西日報. 2018-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2) –透過朔州視聽網. 
  223. ^ 【我们的故事】萌叔大卫老师:来自澳洲却满嘴内蒙方言的搞笑网红. SBS普通話.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224. ^ 馬麗娜. 呼和浩特市城区方言字“ŋè”、“niá”的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文學教育》.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225. ^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方言情趣. 搜狐(轉自呼和浩特市政府網). 2008年06月26日. 
  226. ^ 2017. 譚淳月,金志遠. 內蒙古地區蒙語授課「生源萎縮」趨勢及其破解
  227. ^ 喬龍,黃樂濤. 內蒙古通遼市學校取消母語授課 一律採用漢語. 自由亞洲電台. 2020-06-24. 
  228. ^ 麻彩霞. 内蒙古自治区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 《內蒙古電大學刊》. 2008, (10) [2020-09-02]. 
  229. ^ 作者陽子,原發表於2011年。轉載於〈序:晉民族 — — 一位先驅者的夢想〉,收錄於Jinland Independence Movement. 阳子言论集 — — 2011年的晋民族发明. medium.com. 2017-08-30 [2020-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8). ,又轉載於晋民族 — — 一个“中二青年”的梦想. 大晉自由同盟facebook. 2017-09-05 [2020-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8). 
  230. ^ 晉族民族身份確認與晉族民族語言的保障2011–12–07空引用 (幫助) 
  231. ^ 李瑞萍. 塞外绿洲——我眼中的包头. 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官方網站. 2012-09-03 [2020-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9). 
  232. ^ 232.0 232.1 232.2 232.3 232.4 包头历史文化概览. 包頭市社會科學院. 2014-01-03. (原始內容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url= (幫助)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233. ^ 胡云暉的簡歷,見:挖掘地方语言文化 保留家乡丰富遗产. 《包頭日報》 07版. 2019年4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9). 
  234. ^ 234.0 234.1 胡云暉. 包头民间童谣,亟待抢救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 2014, (4).  全文公開於:【文化包头】承载着包头人童年的民间童谣,亟待抢救整理,快来看看哪个童谣你背过?. 搜狐號-包頭髮布. 2018-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9). 
  235. ^ 吳煥新. 【草原时评】方言,凝聚家乡情结的纽带. 內蒙古新聞網 (轉自呼和浩特晚報). 2019-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9). 
  236. ^ 牛天甲. 青城有条“方言文化长廊”. 內蒙古文明網(轉自北方新報). 2019-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237. ^ 陽子. “内蒙古”晋语——你所不知道的此地话. 豆瓣:晉語(Jinnish). 2012-07-06 [2020-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9). 
  238. ^ 照日格圖. 改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文使用状况的对策建议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6-26). 
  239. ^ 空引用 (幫助) 
  240. ^ 記者年齡的引鐙: 存档副本. 內蒙古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主管活力內蒙古官網活力內蒙古官網(轉自包頭日報). 2019-02-28title=綠染大青山 [2020-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9). 
  241. ^ 241.0 241.1 241.2 241.3 241.4 241.5 241.6 241.7 李強. 方言里的『包头印象』 (PDF). 包頭晚報. 2018年8月1日: 第5頁 [2020年9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年9月26日). 
  242. ^ 賈曉玲. 蒙古族师范生学习使用普通话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現代語文:下旬.語言研究》. 2009, (4). 
  243. ^ 張萬有. 简论内蒙古汉语方言词汇的特点.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 (1): 第65頁第2條註釋. 
  244. ^ 蘇雅瑄. 浅析内蒙方言. 《青年文學家》. 2017, (35) [2020-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4). 
  245. ^ 中國語言地圖集. 中國社會科學院. 2012. 
  246. ^ 劉文靜. 包头方言分音词的使用状况及调查研究. 《文學教育》. 2019, (5) [2020-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9). 
  247. ^ 空引用 (幫助) 
  248. ^ 一口此地话 这个老外火了. [2020-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9). , 轉載至:查娜. 说地道“此地话” 看呼和浩特David的幸福生活. 新浪內蒙古(轉自北方新報). 2018-12-04 [2020-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6). ,又轉載至:查娜. 说地道“此地话” ,娶蒙古族媳妇 看呼和浩特David的幸福生活 (PDF). 包頭晚報. [2020-09-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9-26). 
  249. ^ 249.0 249.1 楊仲春. 新闻媒体要肩负抢救方言的责任———以鄂尔多斯方言为例. 《新聞論壇》. 2016, (6).  全文轉載至新闻媒体要肩负抢救方言的责任———以鄂尔多斯方言为例. 參考網. 2017-05-02 [2020-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4). 
  250. ^ 辛璽娥. 鄂尔多斯梁外地区方言的语音特色. 《內蒙古電大學刊》. 2002, (1). 
  251. ^ 空引用 (幫助) 
  252. ^ 史向東. 昆都仑水库运输会战轶事录. 華建人的家園. 2013年10月21日. 
  253. ^ 253.0 253.1 253.2 253.3
  254. ^ 空引用 (幫助) 
  255. ^ 空引用 (幫助) 
  256. ^ 王能玉,董艷芬. 安徽出台“语言法”限制方言使用. 搜狐文化(轉自安徽市場報). 2006年09月14日. 
  257. ^ 何瀚章,楊順,曾芳霞. 黔语. 貴州大學報. 2014年11月0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1). 
  258. ^ 何瀚章,楊順,曾芳霞. 黔语. 貴州大學報. 2014年11月0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1). 
  259. ^ 陳杰嵐. 涟源方言趣事. 《湖南教育:綜合版》. 2005, (18). 
  260. ^ 黃曉東. 浙江金华农村中小学生语言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 《中國社會語言學》. 2015, (2). 
  261. ^ 葉中華. 普通话与方言如何相得益彰记者. 中國城市報 (人民日報社). 2019年07月01日: 第11版.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262. ^ 陳佳佳,陳波,盛炫炫. 平阳市民,你会说方言吗?来看记者调查情况. 平陽新聞網 (中共平陽縣委宣傳部). 2019年07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3). 
  263. ^ 陳佳佳,陳波,盛炫炫. 平阳市民,你会说方言吗?来看记者调查情况. 平陽新聞網 (中共平陽縣委宣傳部). 2019年07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3). 
  264. ^ 陳佳佳,陳波,盛炫炫. 平阳市民,你会说方言吗?来看记者调查情况. 平陽新聞網 (中共平陽縣委宣傳部). 2019年07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3). 
  265. ^ 周大平,張樂,彭友. “方言保卫战”背后. 搜狐文化(轉自瞭望新聞周刊). 2009年07月30日(首發於2006年01月02日). 
  266. ^ 周大平,張樂,彭友. “方言保卫战”背后. 搜狐文化(轉自瞭望新聞周刊). 2009年07月30日(首發於2006年01月02日). 
  267. ^ 周大平,張樂,彭友. “方言保卫战”背后. 搜狐文化(轉自瞭望新聞周刊). 2009年07月30日(首發於2006年01月02日). 
  268. ^ 268.0 268.1 268.2 在杭州你还在家讲方言吗?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在哪?. 杭州網——轉自都市快報. 2016-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269. ^ 黃鶯. 爸妈都是杭州人 为什么讲杭州话的孩子越来越少了. 新浪浙江——轉自都市快報. 2020-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270. ^ 鍾煜豪. 浙江丽水文广局答复人大代表建议:提倡语文教师教学引入方言. 澎湃新聞. 2019-09-12. 
  271. ^ 一連兩篇:
  272. ^ 洪盛勇. 孩子学学“丽需窝”,挺好!. 處州晚報. 2020-12-11. 
  273. ^ 浙江一教师要求儿子回家后用家乡话交流引热议. 搜狐新聞-轉自浙江日報. 2006-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274. ^ 鍾煜豪. 浙江丽水文广局答复人大代表建议:提倡语文教师教学引入方言. 澎湃新聞. 2019-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7). 
  275. ^ 肖竹. 不让乡音变乡愁,“语文教学引入方言”你咋看. 浙江新聞網——轉自瀟湘晨報. 2019-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276. ^ 肖竹. 不让乡音变乡愁,“语文教学引入方言”你咋看. ——轉自瀟湘晨報. 2019-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277. ^ 黃曉東. 浙江省方言文化教育:现状、问题及展望. 《文化遺產》. 2018, (3) [2020-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1). 
  278. ^ 潘國志. 首届少儿方言故事大赛在横湖小学鸣锣开讲. 溫嶺新聞網. 2016-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8). 
  279. ^ 何於盛. 学校:希望学生既会普通话,也会温岭话. 台州晚報. 2014-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8). 
  280. ^ 宗珵; 周科娜. 小宁波人只说普通话不说宁波话(图). 搜狐新聞——轉自現代金報. 2007-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3). 
  281. ^ 顧華達. “来发”讲啥西:宁波话火热哒哒滚. ——轉自寧波晚報. 2005-02-05: 第3版. 
  282. ^ 謝善實 (編). 宁波话,坚持还是放弃?. 中國寧波網. 2005-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29). 
  283. ^ 陳敏健; 吳丹娜. 一段精彩的《武松打虎》 让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宁波评话传承人阿伟校园送欢乐. 現代金報. 2007-06-22: A16.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284. ^ 沈莉萍; 譚超華; 王國海. 什么课魅力这么大?宁波老话课!一门招250人的选修课来了近500名大学生. 浙江在線——轉自寧波晚報. 2013-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285. ^ 周嬰昊. 吴侬软语之石骨铁硬宁波话. 寧波外事學校官方網站. 2013-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286. ^ 歐登草娃. 尴尬的“母语”:蒙古族双语教育实践与教育选择 ---前郭尔罗斯蒙古自治县蒙古族中学的个案研究 (PDF). 《民族社會學研究通訊》 (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 2014年2月15日, (153). 
  287. ^ wujiakeguai. 浙江电视台是给浙江人还是给杭州人看的!(点击:7885 回复:182). 天涯社區吳越春秋. 2007-08-07 [2020-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4). 
  288. ^ 空引用 (幫助) 
  289. ^ 盛柳柳,嚴建雯,李靜. 社会文化适应:他乡人对宁波方言态度和城市归属感的关系.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5, (1). 
  290. ^ 大頭照: “《衡水学院学报》创刊二十周年、出刊百期暨董学专栏建设座谈会” 隆重召开. 搜狐號-董子與儒學研究. 2018-12-25 [2020-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291. ^ 周麗萍. 浙江省语言规范化建设问题管窥. 《嘉興學院學報》. 2003年9月, 15 (5) [2020-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292. ^ 《又一檔寧波話節目下周開播》,中國寧波網-寧波晚報,2005-10-28. 轉引自蔡尚偉,王淑萍. 关于方言节目的“一方之言”. 人民網. 2005年11月02日 [2020-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1-04). 
  293. ^ 293.0 293.1 293.2 鄭子寧. 江南语言势力变迁:太平天国祸乱吴语,上海话因移民后来居上. 澎湃新聞). 2015-09-03 [2020-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6). 
  294. ^ [社科视窗3]金华方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浙江在線-金華頻道. 2018-01-18 [2020-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295. ^ 295.0 295.1 295.2 295.3 295.4 潘媛. 美国人集汉语方言,中国人汗颜. 成都商報. 2013年7月18日 [2020-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2). 
  296. ^ 你能听懂几种方言. 浙江日報. 2018年04月10日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7).  轉載於你能听懂几种方言. 德清新聞網. 2018-04-10. 
  297. ^ 你能听懂几种方言. 浙江日報. 2018年04月10日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7).  轉載於你能听懂几种方言. 德清新聞網. 2018-04-10. 
  298. ^ 298.0 298.1 298.2 海寧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回覆蔡鳳燕、胡方華、俞亞萍、都甫珍、趙亞文). 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12号建议《关于进一步保护与传承海宁方言的建议》的答复件. 海寧市政府政府信息公開內容平台. 2019-05-20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5). 
  299. ^ 沈偉光. 沈伟光在全省浙江方言语音档案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培训会讲话提纲. 又轉載至:沈偉光. 浙江方言语音档案数据库建设工作全面实施. 2012-02-16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6). 
  300. ^ 王俊祿. 浙江为方言建档,记录“逐渐消失的声音”. 新華網. 2011年11月4日.  轉載至浙江为方言建档,记录“逐渐消失的声音”. 浙江在線. 2011年11月07日 [2020年9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9月26日). 
  301. ^ http://bbs.tianya.cn/post-333-143523-1.shtml.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7).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302. ^ 空引用 (幫助) 
  303. ^ 沈靜,貝遠景,竺軍偉. 省档案馆征集方言纯正发音人. 新浪浙江(轉自錢江晚報). 2012-02-16. .又轉載至沈靜,貝遠景,竺軍偉. 抢救方言 浙江省档案馆征集纯正“发音人”. 浙江檔案局(轉自錢江晚報). 2012年02月16日 [2020年9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9月26日). 
  304. ^ 海宁市档案局启动海宁方言语音档案建设工作. 浙江檔案局(海寧市檔案局2012年2月13日). [2020年9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9月26日). 
  305. ^ 空引用 (幫助) 
  306. ^ 嘉兴市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基本完成成效初显. 浙江檔案局. 2013-05-16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5). 
  307. ^ 吳應翔. 仙居县档案局馆开展仙居方言语音建档工作 留住“逐渐消失的声音”. 浙江檔案局(原載於《中國檔案報》2013年4月8日第二版). 2013-04-09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9). 
  308. ^ 朱文珍. 记录“唐诗西路”最美方言——桐庐建设县域特色方言档案资料库. 原載《浙江檔案》2013年第2期. 2013-03-13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9). 
  309. ^ 永嘉方言语音建档圆满完成. 浙江檔案局. 2013-05-08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5). 
  310. ^ 朱南雁. 聚焦“浙江方言音档”建设. 浙江檔案局. 2013-03-06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8). 
  311. ^ 余方覺,張琦,陳雲松. 粗话脏话该不该进方言档案?. 寧波日報. 2012年8月19日 [2020年9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9月7日). 
  312. ^ 312.0 312.1 312.2 全省十佳和优秀档案宣传案例. 浙江在線. 2018-06-06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6). 
  313. ^ 定海甄选方言建档发音人 8位传承人“面试”. 2012-02-20. 
  314. ^ 徐寧. 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不矛盾 方言代表着一些地方的特色文化和底蕴. 秀洲新聞網(轉自嘉興日報). 2012年2月16日. 
  315. ^ 沈靜. 嘉兴在线:海宁正广泛征集“发音人”硖石土话将录成语音词典. 浙江在線(轉自南湖晚報). 2012-02-16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6). 
  316. ^ 沈靜. 海宁正广泛征集“发音人”硖石土话将录成语音词典. 浙江檔案局(轉自南湖晚報). 2012-02-20. 
  317. ^ 空引用 (幫助) 
  318. ^ 寧波檔案網2012年10月26日留存最正宗的鄞州鄉音——鄞州方言語音建檔工作實錄. 浙江檔案局. 2012-10-26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6). 
  319. ^ 留住方言记忆,传承地域文化——定海区档案局启动“最定海——定海方言语音建档”活动. 定海區檔案局. 2012-07-04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6). 
  320. ^ 11名“发音人”首次聚首上演没有硝烟的PK赛. (嘉興在線新聞網2012年3月2日). 2012-03-02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6). 
  321. ^ 321.0 321.1 321.2 321.3 321.4 温州海选出方言标准发音人,声音将存档. (甌網溫州晚報2012年3月2日). 2012-03-02. 
  322. ^ 定海要找8名定海方言传承人. 定海區檔案局. 2012-07-04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6). 
  323. ^ 浙江日報》,標題不詳。轉引自全省十佳和优秀档案宣传案例:浙江方言建档工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浙江在線. 2018-06-06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6). 
  324. ^ 324.0 324.1 . 青年時報 http://www.qnsb.com/fzepaper/site1/qnsb/html/2012-02/17/content_355722.htm. 2012年02月17日.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轉載至咏涛:为“方言语音档案”喊“挺”. 浙江省檔案局. 2012-02-21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6). 
  325. ^ 方利軍. 比比谁的衢州方言讲得“崭”. 2012年2月27日 [2020年9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9月26日). 
  326. ^ 空引用 (幫助) 
  327. ^ 程昊. 初探德清方言活化石. 德清新聞網. 2012-06-05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7). 
  328. ^ 空引用 (幫助) 
  329. ^ 空引用 (幫助) 
  330. ^ 空引用 (幫助) 
  331. ^ 杜瑋. 你还会说家乡话吗?代际传承断裂,方言濒危. 中國新聞周刊. 2020-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又轉載至你还会说家乡话吗?代际传承断裂,方言濒危. 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 2020-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332. ^ 張曉麗,石海紅. 4500万人在说晋方言 学者忧:30年后会大幅消失. 吳語協會(轉自太原晚報2007年11月25日). 2007-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9). 
  333. ^ 为平湖方言留下永久的记忆. 浙江檔案局. 2013-06-04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5). 
  334. ^ 空引用 (幫助) 
  335. ^ 上城网:上城区档案局被列为浙江省方言建档工作重点试点单位. 杭州網(轉自上城報). 2012-02-28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6). 
  336. ^ 黄岩话“发音人”海选进行中 要用方言念《乌鸦喝水》. 台州晚報. 2012年02月23日 [2020年9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9月26日).  轉載至章佩婭. 黄岩话“发音人”海选进行中 要求70岁以上,一直住在城关,门牙齐全且识字. 
  337. ^ 临海话黄岩话入选浙江首批18种“抢救”方言. 台州晚報. 2012年02月23日 [2020年9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9月26日).  轉載至章佩婭. 临海话黄岩话入选我省首批18种“抢救”方言 9名临海话准“发音人”敲定. 2012-02-24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6). 
  338. ^ 貝遠景. 《抢救方言,省档案馆征集纯正“发音人”》引发网友热议,“彩虹”怎么说我还真忘了. 錢江晚報. 2020-02-17: A7頁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7). 
  339. ^ 貝遠景. 温州、象山、海宁等地已基本选定发言“发音人”. 浙江在線(轉自錢江晚報). 2012年02月21日 [2020年9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9月7日). 
  340. ^ 空引用 (幫助) 
  341. ^ 空引用 (幫助) 
  342. ^ 空引用 (幫助) 
  343. ^ 空引用 (幫助) 
  344. ^ 鄒洪珊. 儿子开口学话,爸妈犯难 先学普通话 还是先学宁波话 纠结啊. 浙江晩報. 2010-06-22: 第8版.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345. ^ 《演說競進會定期在寧開會》,《申報》,1919年10月31日,第3張第10版;《演說競進會演題之解釋》,《申報》,1919年11月2日,第3張第10版;《文化教育會運動演講》,上海《民國日報》,1919年11月2日,第10版。
  346. ^ 張明煒. 追怀杨管北先生. 《江蘇文物》 (台灣). 1978-09-10, 2 (3) [2020-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6). 
  347. ^ 獲一等獎的余天棟、二等獎的謝承訓分別將演說稿發表於《學生雜誌》與《時事新報》,如下:余天棟《新文化運動之種種問題及其推行法》,《學生雜誌》第7卷第3期,1920年3月,第20-24頁;謝承訓:《新文化運動之意義及其促進之方法》,《時事新報·學燈副刊》,1919年12月17日,第3張第4版。
  348. ^ 韓戍. 裴复恒和他的民国时代. 南方都市報. 2018-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6). 
  349. ^ 空引用 (幫助) 
  350. ^ 空引用 (幫助) 
  351. ^ 空引用 (幫助) 
  352. ^ 吳應翔. 仙居县档案局馆开展仙居方言语音建档工作 留住“逐渐消失的声音”. 《中國檔案報》. 2013年4月8日第二版.  後轉載至仙居县档案局馆开展仙居方言语音建档工作 留住“逐渐消失的声音”. 浙江檔案局. 2013-04-09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9). 
  353. ^ 353.0 353.1 353.2 欽定學政全書》卷五九,轉引自曹華清、別必高. 《中国书院的故事》.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1-08-01: 156-157頁. (原始內容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url= (幫助)存檔於2020-09-06). 
  354. ^ 欽定學政全書》卷五九,轉引自吳春玲. 清代及民国时期普通话的推广. 《教育評論》. 2009, (5): 153頁. 
  355. ^ 網上掃瞄版收錄於欽定學政全學Vol. 12-16,第74/1040頁.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文字引轉引於{{cite journal|journal=《教育評論》|date=2009|issue=5|title=清代及民國時期普通話的推廣|author=吳春玲|page=153頁|url=http://www.cqvip.com/QK/97172X/200905/32005497.html}
  356. ^ 空引用 (幫助) 
  357. ^ 政协委员:保护杭州话及文化. 杭州: 新浪網(轉自都市快報). 2004年02月22日 [2020-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4-13). 
  358. ^ 浙江日報2004年3月4日第6版,標題不詳。
  359. ^ 蘇雁. 拯救方言就是拯救地方文化. 光明日報. 2008-10-20 [2020-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2). 
  360. ^ 沈益民. 平平淡淡才是真——记市政协委员、民进杭州市委会秘书长毛海涛. 杭州政協新聞網. 2010年10月26日 [2020-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2). 
  361. ^ 周思源. 杭州方言何需保护. 《中華讀書報》. 2004年6月23日. ,刪節版公開於杭州方言何需保护.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 2005-09-02 [2020-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2). ,全文轉載於杭州方言为什么带有北方味. 百度知道. 2013-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2). 
  362. ^ 浙江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浙江省語言文字工作者協會 (編). 《浙江省语言文字应用与管理研究》 (PDF). 2013年5月 [2020-09-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9-02). 
  363. ^ 空引用 (幫助) 
  364. ^ 空引用 (幫助) 
  365. ^ 空引用 (幫助) 
  366. ^ 蘇州本地出生青少年使用蘇州話情況表格(6-30歲),出自2014年某論文,作者不詳,標題不詳。該表格轉載至一桶糨糊的空間. 【一桶视角】消失中的苏州话. 2017-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367. ^ 触目惊心的数据:多少年轻人丢了吴语——吴语区年轻人熟练掌握方言比例垫底. 2017-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2). 
  368. ^ 空引用 (幫助) 
  369. ^ 宋潔雨,胡雙雙,林惠,喻洋洋,劉飄飄. 吴方言使用区间日益缩小,传承问题已刻不容缓--吴方言与普通话的现状分析调查实践活动报告. 《北方文學(下) (黑龍江省作家協會). 2016, (2). 
  370. ^ 黃丹妮; 黃瀟航. 福建启动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家长表示方言教育身教胜言传. 人民網福建頻道. 2016年08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7). 
  371. ^ 黃丹妮; 黃瀟航. 福建启动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家长表示方言教育身教胜言传. 人民網福建頻道. 2016年08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7). 
  372. ^ 陳金土(晉江市江濱中學). 用方言(泉州话)唤醒母语学习的初步实践.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15, (9). 
  373. ^ 《福州市教育局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傳承福州方言的通知》,榕教體〔2020〕12號,福州市教育局,2020年8月25日。截圖轉載,見陳強. 福州全方位推进方言进校园 鼓励学生每天学会一句方言.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2020-08-27 [2020-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部份文字摘錄,見福州市教育局重要通知!. 微信公眾號福州新聞網. 2020-08-27 [2020-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374. ^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 狮子山下粤语情.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 2018-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6). 
  375. ^ 方宣錦虹. 受方言地方化教学影响 广州学生语言智能较低. 信息時報. 2004-04-19 –透過網易新聞. 
  376. ^ 葉中華. 普通话与方言如何相得益彰记者. 中國城市報 (人民日報社). 2019年07月01日: 第11版.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377. ^ 377.0 377.1 吳春玲. 清代及民国时期普通话的推广. 《教育評論》. 2009, (5). 
  378. ^ 喻忠恩. “两广事变”后的广东国语运动. 《開放時代》. 2009, (4) [2020-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379. ^ 空引用 (幫助) 
  380. ^ 蘇文洋. 广州人撑粤语,中国人撑什么?. 中國聞網(轉自中共北京市委機關報北京晚報). 2010年07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6). 
  381. ^ 蘇文洋. 苏文洋:老北京人的老家在哪?. 新浪觀點(轉自北京晚報). 2014年01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382. ^ 蘇文洋. “服批”退出北京是历史必然. 中國網「觀點中國」欄目(轉自北京晚報). 2014-05-22 [2020-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6). 
  383. ^ 粤语无需保护,只需自由. 網易新聞《另一面》特刊. 2020年7月(約19-25日,不詳) [2020-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25). 
  384. ^ 话题:保护粤语,只需自由. 2020-07-22 [2020-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6). 
  385. ^ youyou. [讨论] 粤语衰落谁之过?. 湘里妹子學術論壇. 2003-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6). 
  386. ^ bryan68. 《粤语衰落谁之过?》(李中). 金羊網金羊論壇. 2003-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3-16). 
  387. ^ bryan68. 粤语衰落谁之过?(李中). 南方網·南方社區[嶺南茶館]. 200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12-28). 
  388. ^ 空引用 (幫助) 
  389. ^ 空引用 (幫助) 
  390. ^ 石美珊(重慶傳媒職業學院校長). 雍正“推广普通话”的得与失. 光明日報. 2007-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6). 
  391. ^ 空引用 (幫助) 
  392. ^ 空引用 (幫助) 
  393. ^ 空引用 (幫助) 
  394. ^ 空引用 (幫助) 
  395. ^ 空引用 (幫助) 
  396. ^ 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王莉寧. 让校园适度拥有方言时空. 《光明日報》. 2016年10月16日07版 [2020年9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9月5日). 
  397. ^ 李佳. 也论“方言文化进课堂”. 《語言文字應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 2017, (2) [2020-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5).  前半部免費轉載至:李佳:也论“方言文化进课堂”(摘编). 微信公眾號中國語情. 2018-02-28 [2020-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6). 
  398. ^ 《沿海三地「方言文化進課堂」狀況》,收入《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6)》,商務印書館,2016年. 文章前半部免費轉載至:. 微信公眾號中國語情 http://www.ikeyvol.com/type-1/44322563.htm. 2018-04-10 [2020-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399. ^ 空引用 (幫助) 
  400. ^ 空引用 (幫助) 
  401. ^ 空引用 (幫助) 
  402. ^ 中原官話與北方官話的區別及《中原音韻》的語言基礎. 《中國語文》1998年 第6期 | 劉勛寧 日本筑波大學

官方文件/通報[編輯]

  1. ^ 教育部長張奚若,《大力推廣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報告,全國文字改革會議,1955年10月19日。刊於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人民日報. 1955年11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5). 
  2. ^ 《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9月28日),收入《習近平關於社會土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7月。有關段落在網上公開於:受权发布:《习近平关于社会土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八)——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人民網. 2017-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9). 
  3. ^ #2,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有问必答”(第一期).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4. ^ #7,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有问必答”(第二期).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 2020-09-07. 
  5. ^ 2002/2003學年初內蒙古自治區教育事業統計簡報[R]. 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發展規劃處,2003.轉引自李晶. 内蒙古民族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PDF). 《黑龍江民族叢刊(雙月刊 )》. 2006, (6). 

學術期刊[編輯]

  1. ^ 胡鞍鋼,胡聯合. 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 (PDF). 《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年9月30日, (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1-31). 
  2. ^ Elliott, Mark C. 2015.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Indigene: Debate Over a 「Second-Generation」 Ethnic Policy. The China Journal (73): 186-213,308. 摘錄至:Baioud, Gegentuul. Will education reform wipe out Mongol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Language on the Move. 2020-08-30. Chinese scholars Ma Rong, Hu Angang and Hu Lianhe, who boldly proposed a Second Generation of Ethnic Policies to solve ethnic 「problems」 by aggressively assimilating minorities (Leibold 2012). They envisioned the 「melting pot」 formula of the West, in particular USA, as the ultimate 「solution」 to the ethnic 「problems」 of China, even though China’s native minorities are drastically different from diasporic immigrants in America 
  3. ^ 李晶. 内蒙古民族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PDF). 《黑龍江民族叢刊(雙月刊 )》. 2006, (6). 

新聞[編輯]

  1. ^ Su, Alice. China cracks down on Inner Mongolian minority fighting for its mother tongue. L.A. Times. 2020-09-04. That changed with Xi, under whom China launched a 「second generation」 approach to ethnic minorities in recent years. It rejects the old Soviet-based system, which allowed relative autonomy and preservation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designated regions, in favor of a new 「melting pot」 approach that emphasizes assimilation into Han Chinese culture. 

其他[編輯]

  1. ^ 蕭素英. 中國大陸少數民族語文教育之政策與推行情況--以內蒙古為例 (大綱) (PDF). 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年7月17日「世界各國語文教育政策論壇」與談大綱. 2015-08-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10-02). 


引用錯誤:頁面中存在<ref group="註">標籤,但沒有找到相應的<references group="註" />標籤
引用錯誤:頁面中存在<ref group="報">標籤,但沒有找到相應的<references group="報"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