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Z-20卡爾·加爾斯特號驅逐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Z-20「卡爾·加爾斯特」號圖樣(1945年艦況)
歷史
納粹德國
船名 Z-20「卡爾·加爾斯特」號
艦名出處 卡爾·加爾斯特德語Karl Galster (Kapitänleutnant)
下訂日 1936年1月6日
建造方 不來梅德希馬格德語Deutsche Schiff- und Maschinenbau Aktiengesellschaft威悉船廠
船廠編號 922
鋪設龍骨 1936年9月14日
下水日期 1937年6月15日
完工日期 1939年3月21日
結局 作為戰爭賠款被割讓予蘇聯
歷史
蘇聯
船名 持久號
交船日期 1946年2月6日
更名 PKZ-99號
重新歸類
結局 1958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竣工時)
船級 1936級
船型 驅逐艦
排水量
  • 標準:2,411噸
  • 滿載:3,415噸
船長 125.1公尺
型寬 11.8公尺
吃水 4.5公尺
動力輸出 70,000匹軸馬力(52,000千瓦特)
動力來源 雙軸,兩台蒸汽輪機
船速 36(67公里每小時;41英里每小時)
續航力 2,050海里以19節
乘員 10名軍官、313名水兵
武器裝備

Z-20「卡爾·加爾斯特」號(德語:Z 20 Karl Galster)是納粹德國海軍於1930年代末建造的六艘1936型驅逐艦之一,得名於在一戰中陣亡的S-22號德語S 22魚雷艇艇長德意志帝國海軍上尉卡爾·加爾斯特德語Karl Galster (Kapitänleutnant)。該艦於1937年9月14日開始在不來梅德希馬格德語Deutsche Schiff- und Maschinenbau Aktiengesellschaft威悉船廠鋪設龍骨,1938年6月15日下水,至1939年3月21日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在戰前的大部分時間都用於訓練。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Z-20號先是被部署在德國海岸附近布設雷區,但很快就被轉移到斯卡格拉克海峽,負責檢查行經的中立國船舶是否搭載有違禁品。1939年末至1940年初,該艦還協助在英國海岸附近布設了三個進攻性雷區,共導致1艘英國驅逐艦、1艘拖網漁船英語Fishing trawler和20艘商船沉沒。1940年4月德國入侵挪威期間,它正在接受改裝,之後才被派往挪威執行護航任務。同年晚些時候,Z-20又移駐德占法國,在當地對英國航運展開了數次襲擊。經過1941年初返回德國進行改裝,該艦於6月作為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準備工作的一部分被轉移到挪威。它在戰役開始時花了一些時間在蘇聯水域進行破交德語Handelskrieg巡邏,但總體上收效甚微。同年晚些時候,Z-20號又在北極護送了許多行經的德國船隊,直到發動機出現問題而不得不回國接受維修。它於1942年中期重返挪威,但在7月因擱淺而嚴重受損,延至12月才歸國。1943年9月,該艦也參與了德國對挪威北極圈以北斯匹次卑爾根島的襲擊(西西里行動英語Operation Zitronella)。由於發動機故障,Z-20號從1944年11月至8月期間一直處在維修狀態,繼而於接下來的六個月里在挪威南部執行護航任務,但並未布設雷區。1945年3月左右,該艦被轉移到波羅的海,協助護送從東普魯士轉移的難民船隊,並於5月德國投降前後親自接載撤離人員。

戰後,倖存的德國軍艦被盟軍瓜分,Z-20號最終被分配予蘇聯,並更名為持久號(俄語:Прочный)。它於1950年被改造成訓練艦,繼而於1954年淪為一艘宿營船,至四年後拆解報廢。

設計

[編輯]

Z-20「卡爾·加爾斯特」號的水線長全長分別為120公尺和125.1公尺,有11.8公尺的舷寬以及最大4.5公尺吃水深度;其設計排水量為2,411噸,滿載時則可達3,415噸。該艦由兩台瓦格納齒輪傳動蒸汽輪機提供動力,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3.25公尺的三葉螺旋槳過熱蒸汽則由六台瓦格納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供應,可以輸出70,000匹軸馬力(52,000千瓦特)的功率。該艦的設計航速為36(67公里每小時),[1]但在1939年5月16日的海試中曾以76,500匹軸馬力(57,000千瓦特)達到39節(72公里每小時)的最高速度。[2]Z-20號最多可貯存739噸燃料油,能夠以19節(3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的巡航2,050海里(3,80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10名軍官和313名水兵。[1]

該艦裝備有五門127公釐34式速射砲英語12.7 cm SK C/34 naval gun,架設在帶有砲擋英語Gun shield的單裝砲座上。其中艦艛的前後各有兩門採用背負式布置,第五門則安裝在後部艦艛的頂端,並從前到後編為1至5號。防空武器則包括安裝在與後部煙囪英語Funnel (ship)並排的一對雙聯裝砲座上的四門37公釐30式速射砲和六門單座20公釐30式高射砲組成。此外,該艦還在水上部分的兩個四聯裝動力操縱式底座上安裝有八具533公釐魚雷發射管,每個底座均提供兩次重新裝填。[1]四個深水炸彈發射器和布雷導軌則安裝在艉後部甲板室英語Deckhouse的兩側,最多可貯存60枚水雷[3]作為探測潛艦的工具,艦上也搭載有一套稱為「群聽裝置德語Gruppenhorchgerät」的被動式水聽器,並於1939年底安裝了一套主動式聲納系統。[4]

改動

[編輯]

1942年,Z-20「卡爾·加爾斯特」號在艦橋上方安裝了一台FuMO-24/25型英語FuMO 24 radar以及兩台FuMO-63「霍恩特維爾」型德語Hohentwiel (Radar)雷達,其中一台取代了後部探照燈。同年還新增了一台FuMB-1「梅托克斯」型英語Metox radar detector雷達探測器。關於該艦防空砲組的改動細節未見有詳細的文件記載,但照片證據顯示到1944年初已增加了一個四聯裝的20公釐砲座。在戰爭結束前,其艦舯部的20公釐砲被兩門37公釐M42式高射砲英語3.7 cm Flak M42取代,並可能在前部艦艛上加裝了雙聯裝的四門20公釐砲。[5][6]

歷史

[編輯]

Z-20「卡爾·加爾斯特」號得名於一戰期間,即1916年3月25日指揮S-22號德語S 22魚雷艇北海觸雷陣亡的前德意志帝國海軍上尉卡爾·加爾斯特德語Karl Galster (Kapitänleutnant)。它於1936年1月6日由德國國家海軍所訂購,自1937年9月14日開始在不來梅德希馬格德語Deutsche Schiff- und Maschinenbau Aktiengesellschaft威悉船廠鋪設龍骨建造序列英語Yard number為922。該艦於1938年6月15日下水,至1939年3月21日竣工英語Ship commissioning。Z-20號隨即被編入第5驅逐支艦隊服役,於7月訪問了挪威的翁達爾斯內斯,並於次月參與了魚雷訓練演習。

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9月爆發時,Z-20號最初被部署在德意志灣布設防禦性雷區。它隨後又被派往斯卡格拉克海峽巡邏,以查驗來往的中立國船舶是否有搭載違禁品[7]10月17日至18日夜間,時任魚雷艇首長德語Führer der Torpedoboote的海軍少將京特·呂特晏斯搭乘其旗艦Z-21「威廉·海德坎普」號,率領Z-16「弗里德里希·埃科爾特」號Z-17「迪特爾·馮·勒德爾」號Z-18「漢斯·呂德曼」號Z-19「赫爾曼·金內」號和Z-20號前往英格蘭東部的亨伯河口附近布設雷區。英國人不知道雷區的存在,就此損失了七艘商船,共計25,825總噸。由於Z-19號的燃料受到海水污染,原定於11月8-9日和10-11日夜間的布雷任務被迫取消。直到12-13日夜間,Z-21號作為此時新設立的驅逐艦首長德語Führer der Zerstörer、海軍上校弗里德里希·邦特英語Friedrich Bonte的旗艦,在Z-18號、Z-19號和Z-20號的伴行下才共同在泰晤士河口布設了288枚磁性水雷英語Magnetic mines。英國人再次沒有意識到雷區的存在,損失了布蘭奇號驅逐艦英語HMS Blanche (H47)和13艘商船,合計48,728總噸。這年餘下的時間裡,Z-20號都在德意志灣巡邏。[8][9][10][11]

搭乘Z-21號的邦特於1940年1月10日夜晚重新率領Z-20號、Z-4「理夏德·拜岑」號Z-14「弗里德里希·伊恩」號、Z-16號和Z-22「安東·施米特」號,共同出擊英語Sortie前往紐卡斯爾水域布雷。期間Z-14號的鍋爐發生故障,使其最大航速降至27節(50公里每小時),不得不由Z-4號護送回德國。最終這個雷區僅造成一艘251噸重的拖網漁船英語Fishing trawler沉沒。[8][12][13]

1940年2月16日,英國皇家海軍在中立的挪威水域扣押了德國油輪阿爾特馬克號英語German tanker Altmark上被俘的英國水兵,為了報復這次「阿爾特馬克號事件」,德國海軍組織了「諾德馬克行動英語Operation Nordmark」,在北海北部遠至昔德蘭群島搜尋同盟國商船。其中Z-20號和Z-21號於2月18日出擊的初始階段負責護送戰艦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以及重巡洋艦希佩爾將軍號。返航後,Z-20號開始接受改裝,工程一直持續到5月27日。[8][14]

經過4月在納爾維克海戰中遭遇災難性的驅逐艦損失之後,德國海軍對倖存驅逐艦進行了重組,Z-20號就此成為驅逐艦首長的旗艦。6月,該艦的任務是在「朱諾行動英語Operation Juno」中領導戰艦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以及重巡洋艦希佩爾將軍號的護航部隊。該行動計劃襲擊挪威的哈爾斯塔,以減輕德國在納爾維克駐軍的防守壓力。相關艦艇於6月8日出擊,沿途相繼擊沉盟軍運兵船英語Troopship奧拉馬號(Orama)、油輪油先鋒號(Oil Pioneer)和武裝拖網船英語Naval trawler刺柏號英語HMT Juniper,其中Z-20號還協助營救了奧拉馬號的倖存者。由於天氣惡劣,行動指揮官、海軍中將威廉·馬沙爾英語Wilhelm Marschall命令希佩爾將軍號和全部四艘護航驅逐艦前往特隆赫姆,並於6月9日上午抵達。Z-20號一直留在那裡,直到7月25日才為了協助掩護受損的格奈森瑙號而返回基爾。經過短暫的改裝後,該艦又於8月14日至9月7日期間協助在北海布設雷區。[8][15][16]

作為此時第5驅逐區艦隊司令、海軍上校弗里茨·貝格爾德語Fritz Antek Berger的旗艦,Z-20號於9月9日調往德占法國,為計劃入侵英國的「海獅行動」作準備。該艦自此以布雷斯特為母港,於9月28日至29日夜間在法爾茅斯灣英語Falmouth Bay協助布設雷區,致使5艘、共計僅2,026總噸的船舶在這片雷區沉沒。[17]10月17日,魚雷艇首長、海軍上校埃里希·拜英語Erich Bey率領旗艦Z-10「漢斯·洛迪」號和包括Z-20號在內的另外三艘驅逐艦向西南航道英語Southwest Approaches出擊,遭到一支由兩艘輕巡洋艦和五艘驅逐艦組成的英國部隊攔截。英國人在極遠的距離開火,面對遠程魚雷群射英語Volley fire德國空軍轟炸機的攻擊,它們被迫脫離交戰,未能擊中任何德艦。11月24日至25日夜晚,此時已不再擔任貝格爾旗艦的Z-20號與Z-4「理夏德·拜岑」號和Z-10號一同,再從布雷斯特出擊前往蘭茲角地區。途中,它們在狼礁英語Wolf Rock Lighthouse西南遇到了幾艘漁船,並與對方交火,但收效甚微。德國人隨後發現了一支由三艘商船組成的小型護航船隊,Z-20號分別擊沉和擊傷其中的兩艘。砲火的閃光驚動了英國第5驅逐區艦隊英語5th Destroyer Flotilla的五艘驅逐艦,但後者無法在黎明前趕來攔截德國驅逐艦。三天後,德艦再次向同一地區出擊。他們遇到了兩艘拖船和一艘駁船,但只擊沉了前者中的一艘和駁船,總計424總噸。這一次,英國第5驅逐區艦隊得以於11月29日06:30左右成功攔截。德國人率先開火,每艘驅逐艦發射了四枚魚雷,其中僅兩枚來自Z-10號的魚雷擊中目標——英國同行標槍號英語HMS Javelin。後者兩端中雷,炸毀了艦艏和艦艉,但英國人仍可將其拖曳回港。Z-20號其後於12月5日返抵德國,在威悉明德德語Wesermünde進行渦輪機大修,工期一直持續到1941年6月9日。[8][18]

北極役期

[編輯]

兩天後,該艦成為負責護送試圖突破英國封鎖裝甲艦呂措號從基爾前往挪威的驅逐艦之一。幾架英國博福特式魚雷轟炸機英語Bristol Beaufort在途中發現了呂措號及其護航艦,其中一架於6月13日清晨出其不意地發射魚雷擊中裝甲艦,迫使其返回德國進行維修。[19]Z-20號隨後被派往挪威的希爾克內斯,於7月11日抵達。[20]作為此時第6驅逐區艦隊的一份子,它參加了7月12日至13日的一次出擊,擊沉兩艘蘇聯小型艦艇,但消耗了八成的彈藥。在7月22日的另一次出擊中,Z-20號曾臨時充當區艦隊司令、海軍中校阿爾弗雷德·舒爾策-欣里希斯英語Alfred Schulze-Hinrichs的旗艦,因其常用的旗艦Z-10號發生了冷凝器故障。該艦擊沉了一艘小型勘探船英語Survey vessel和一艘飛行艇,在24日返回之前則多次遭到蘇聯飛機的無果攻擊。7月29日,當英國航空母艦勝利號暴怒號襲擊佩察莫和希爾克內斯時,第6區艦隊尚在遙遠的東方,無法趕在英國艦隻離開該地區之前攔截它們。該區艦隊此時主責為特羅姆瑟和希爾克內斯之間的船隊提供護航;在其中一次任務中,英國潛艦三叉戟號英語HMS Trident (N52)在驅逐艦到場的情況下仍擊沉了兩艘德國運兵貨船英語Troopship——蘿拉灣號(Bahia Laura)和多瑙二號(Donau II)。Z-20號從兩艘船上救出了500多名倖存者。當Z-10號於9月下旬需要改裝時,舒爾策-欣里希斯便將他的將旗轉移到Z-20號,直到後者自身的發動機出現問題,並於11月23日啟航前往德國接受改裝,一直持續到1942年5月5日。[8][21]

完成改裝後,Z-20號成為第8驅逐區艦隊司令、海軍上校戈特弗里德·珀尼茨德語Gottfried Pönitz的旗艦,並於6月11日駛向特隆赫姆。它是在「跳馬行動英語Operation Rösselsprung (1942)」中被指派護送戰艦鐵必制號的四艘驅逐艦之一,試圖襲擊前往蘇聯的PQ-17號北極護航船隊。7月2日,這些艦隻從特隆赫姆出發展開第一階段行動,但有三艘被派往護航鐵必制號的驅逐艦——包括Z-20號都在黑暗和濃霧中擱淺,被迫返回港口進行緊急維修。該艦損壞了左舷渦輪機,並使左舷螺旋槳軸彎曲。在另外兩艘驅逐艦的護航下,它於7月12日僅依靠一台渦輪機駛回基爾。永久性維修工作於11月中旬完成,但Z-20號直到12月8日才重新執行任務,當時它是呂措號前往挪威的護航艦之一,惟途中的風暴侵襲迫使其進入特隆赫姆進行維修,直到1943年1月9日。其後的鍋爐損壞又使該艦重返當地船塢至2月27日。[8][22]

3月11日,Z-20號在前往博根灣英語Bogen, Evenes的途中掩護了鐵必制號,並跟隨鐵必制號、沙恩霍斯特號和呂措號繼續前往阿爾塔峽灣英語Altafjord。幾周後,該艦與Z-5「保羅·雅各比」號Z-6「特奧多爾·里德爾」號於3月31日共同駛往揚馬延島,計劃與突圍艦雷根斯堡號德語Trave (Schiff, 1928)會合。它們搜尋了好幾天,直到日益惡劣的天氣迫使它們帶著風暴損傷返回港口。德國人並不知道,雷根斯堡號已於3月30日遭到一艘英國巡洋艦攔截並擊沉。9月,Z-20號還參與了襲擊斯匹次卑爾根島的「西西里行動英語Operation Zitronella」,期間曾在島上卸下部隊。兩個月後,該艦返回不來梅開始接受徹底檢修。[8][23]

後續役期

[編輯]

1944年4月大修完成後,由於右舷渦輪機出現問題,Z-20號被送回船廠進一步檢修,直到大約8月,它才開始在挪威南部執行護航任務,並協助在斯卡格拉克海峽布設雷區。該艦一直履行這些職責,惟12月20日至1945年1月13日間在挪威的奧斯陸接受簡要的改裝。繼3月8日在北海協助布設雷區後,Z-20號被調往波羅的海,繼續執行護航和巡邏任務。[24][25][26]

5月,該艦被派去疏散被蘇聯軍隊圍困在波羅的海沿岸港口的平民和軍隊。倖存者會被送往丹麥的哥本哈根。當駐丹麥的德軍於5月5日投降時,Z-20號只得將倖存者轉移到港灣外的小船上,以避免被俘。在那裡,該艦收到了海軍元帥卡爾·鄧尼茲發出的公開無線電通信,要求「所有去往『咖喱』的同袍堅持到8日黎明」。鄧尼茲選擇「咖喱」一詞是為了掩飾他希望這些艦艇去執行救援任務的事實。德國艦長們都知道「咖喱」是他們的前海軍學院德語Marineschule Mürwik教官、時任駐海爾半島海軍東波羅的海總司令德語Kommandierender Admiral östliche Ostsee——奧古斯特·蒂勒德語August Thiele中將的暱稱。[27]

因此,Z-20號的最後一次任務是回到半島,這是5月8日仍在德國控制下的為數不多的幾個海岸據點之一。當日22:00,即投降生效前兩小時,Z-20號、Z-14號、Z-25號與兩艘魚雷艇(T-23號英語German torpedo boat T23T-28號英語German torpedo boat T28)分別接載了1,200至2,000名士兵。[28]午夜時分,身處博恩霍爾姆島以東的所有德國艦船都被要求返回蘇聯控制下的港口,但Z-20號憑藉其優越的速度,成功擺脫了追擊的蘇聯魚雷艇,駛向弗倫斯堡。該艦從當地被進一步發往基爾,在那裡向英國投降,繼而於5月10日停運。[29][30]

戰後運用

[編輯]

戰後,Z-20號被轉移到英國控制下威廉港,以等待戰勝的盟軍對倖存德國軍艦進行處置。1945年底,盟軍三方委員會將該艦分配予蘇聯,並於1946年2月6日在拉脫維亞的利耶帕亞正式移交。它於11月更名為「持久號」(Прочный),隨即被編入紅旗波羅的海艦隊服役。1950年,持久號被改裝成一艘訓練艦,然後於1954年11月28日被重歸類為宿營船,命名為PKZ-99號。該艦至1958年拆解報廢[29][31]

注釋

[編輯]
  1. ^ 1.0 1.1 1.2 Gröner,第202頁.
  2. ^ Koop & Schmolke,第99–100頁.
  3. ^ Whitley,第68頁.
  4. ^ Whitley,第71–72頁.
  5. ^ Koop & Schmolke,第35, 40, 101, 165頁.
  6. ^ Whitley,第26, 73頁.
  7. ^ Rohwer,第2, 5頁.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Koop & Schmolke,第100頁.
  9. ^ Hervieux,第112頁.
  10. ^ Rohwer,第11頁.
  11. ^ Whitley,第86–92頁.
  12. ^ Hervieux,第113頁.
  13. ^ Whitley,第92頁.
  14. ^ Rohwer,第15頁.
  15. ^ Rohwer,第26頁.
  16. ^ Whitley,第105–106頁.
  17. ^ Whitley,第106–107頁.
  18. ^ Whitley,第107–114頁.
  19. ^ Whitley,第122–124頁.
  20. ^ Koop & Schmolke,第90頁.
  21. ^ Whitley,第124–129頁.
  22. ^ Whitley,第141–142頁.
  23. ^ Whitley,第165–167頁.
  24. ^ Koop & Schmolke,第100–101頁.
  25. ^ Rohwer,第347, 394頁.
  26. ^ Whitley,第168, 170–171頁.
  27. ^ Immer die Angst im Nacken. Hamburger Abendblatt. 1981-01-30 [2024-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0). 
  28. ^ Bekker,第360頁.
  29. ^ 29.0 29.1 Koop & Schmolke,第101頁.
  30. ^ Müller & Kramer,第24頁.
  31. ^ Whitley,第191–192, 198頁.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