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美术馆 (伦敦)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家美術館
National Gallery
国家美术馆 (伦敦)在倫敦市中心的位置
国家美术馆 (伦敦)
在倫敦市中心的位置
地图
成立1824年
地址英国英格兰伦敦特拉法加广场
坐标51°30′31″N 0°07′42″W / 51.5086°N 0.1283°W / 51.5086; -0.1283
規模2,300幅
参观人數3,096,508人(2023年)[1]
館長加布里埃·費納爾迪英语Gabriele Finaldi
網站www.nationalgallery.org.uk

国家美术馆(英語:National Gallery,又譯為國家画廊國立美術館國家藝廊等),是一座位于英國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北侧的美術館。成立於1824年,收藏了13世紀中葉至1900年的 2,300 多幅畫作。

国家美术馆是免稅慈善機構英语Exempt_charity,也是數位、文化、媒體和體育部的非政府部門公共機構。它的藏品代表英國公眾和屬於政府,並免費對外參觀。[2]

與歐洲大陸的同類型博物館不同,國家美術館不是通過將現有的皇家或王室藝術收藏品國有化而形成的。它是在 1824 年英國政府從約翰·朱利葉斯·安格斯坦英语John Julius Angerstein的繼承人購買了38幅畫作時成立的。在最初的購買之後,畫廊主要由其早期董事,尤其是洛克·伊斯雷特爵士英语Charles Lock Eastlake以私人捐款建立,這些捐款現在佔收藏的三分之二。因此藏品也比許多歐洲國家畫廊要小[3] ,但範圍很廣;西方繪畫的最重大發展則是從喬托·迪·邦多納保罗·塞尚的重要作品最為代表。

美術館歷史[编辑]

二戰時期正在遷移至安全地點的畫作

18世紀末,歐洲國家相繼出現將皇室收藏國有化的浪潮,其中以1779年向公眾開放的老繪畫陳列館(原巴伐利亞王室收藏)以及1789年左右開放的烏菲茲美術館(原美第奇家族藏品)為代表,英國在這段時間也有許多有志之士提倡此想法,雖然獲得皇室支持,但仍因一系列原因遲遲無法實現,也錯失了許多珍貴收藏收購的機會。

1823年時,市場上出現一批待售藝術品,是由俄裔旅居英國的富商約翰·朱利葉斯·安格斯坦英语John Julius Angerstein所收藏的,其中包括拉斐爾威廉·賀加斯的真跡,輝格黨政治家第一代多佛男爵喬治·阿加-埃利斯英语George Agar-Ellis, 1st Baron Dover於1823年7月1日向下議院提出收購此一藏品的提案[4]從男爵喬治·博蒙特爵士英语Sir George Beaumont, 7th Baronet呼籲這項提案並附帶兩個條件:政府將收購全部38幅畫作英语Angerstein Collection並且需要找到合適的建築將他們安置,而在此時奧地利意外地償還了之前戰爭的賠款,首相第二代利物浦伯爵羅伯特·詹金遜並順勢利用此筆賠款,花費57,000英鎊將其收購,喬治·博蒙特爵士也捐贈其數量不多(16幅)但皆為珍品的收藏,這些收藏成了美術館最早一批藏品,當時館舍位於帕摩爾街100號,並於1824年5月10日正式開館。

美術館開幕後的幾年陸續收購了許多名家作品,館藏空間變得壅擠,於1832年開始計畫在特拉法加廣場北面建造一座新的館舍,該建築是由威廉·威爾金斯英语William Wilkins (architect)設計建造,並於1838年完工由維多利亞女王宣布啟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初期,館藏被移動到威爾斯彭林城堡班哥大學亞伯里斯威爾大學等地[5],隨著戰事發展,亦有考慮過將館藏移至加拿大避難,但遭到當時首相邱吉爾的強烈反對[6],最後畫作藏匿於北威爾斯一個採石場內。戰後由於館舍遭到破壞必須修繕,館方藉此時間對藏品進行大規模修復。

美術館主體建築於20世紀初開始進行擴建,並於1911年完成了主建築西側的擴建,後續仍不斷有翻修工程,並於1975年完成北翼的修建,最後一次大規模翻修則是90年代,由罗伯特·文丘里丹尼絲·斯科特·布朗英语Denise_Scott_Brown設計在原有館舍向西擴展–即塞恩斯柏里翼樓(The Sainsbury Wing),這要感謝約翰·塞恩斯柏里英语John Sainsbury, Baron Sainsbury of Preston Candover及其兄弟們於1985年的5,000萬英鎊捐款[7],塞恩斯柏里翼樓是英國後現代主義建築的重要例子,該翼樓主要收藏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8]

館藏歷史[编辑]

美術館作品以1260年至1900年之間為主。國家美術館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側翼,接年代序展出,館藏包含文藝復興早期名家如馬薩喬保羅·烏切洛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以及波提且利文藝復興三傑全部人的作品,也收藏威尼斯畫派提香丁托列托保羅·委羅內塞以及羅倫佐·洛托英语Lorenzo Lotto等名家作品。其他畫家如卡拉瓦喬林布蘭楊·維梅爾以及法蘭西斯科·哥雅亦有收藏,目前總藏品約2,300件。

館藏中原本有各式畫派的畫作,其中不乏許多英國畫派的作品,但由於館藏空間的不足,於1897年將大多數英國畫家作品移至泰德不列顛美術館展出,僅留下少部分英國畫家作品。

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因為農業危機導致許多貴族被迫拋售其收藏,而此時美國因商致富的眾多收藏家用高價購買這些畫作,這擠壓到國家美術館的收購行動[9],感受到危機的英國政府遂於1903年成立藝術基金會,成立之初的目的即是防止藝術品流入美國,而後透過基金會的運作,持續協助美術館收購畫作。

原本館藏中較缺乏18、19世紀到印象派的法國畫家作品,因為就到底要不要將其納入館藏不斷有所爭議,一直到1917年美術館獲得了休·蘭恩英语Hugh Lane爵士遺贈的39幅畫作英语Lane Bequest,彌補了這段時間的空白。[10]

二戰過後由於國家正在進行恢復,百廢待興,美術館的收購變得更加困難,不過還好有著公眾的大力支持,得以協助美術館持續收購名作,如達文西的《聖母子與聖安妮、施洗者聖約翰》便是此時期收購。1985年,美術館從政府獲得的補助被凍結,但好在於同年獲得保羅·蓋蒂家族的5,000萬美元捐款,使許多購買得以持續。

1999年,美術館獲得了丹尼斯·馬洪英语Denis Mahon的26幅義大利巴洛克英语Italian Baroque畫作,其中包括一幅圭爾齊諾英语Guercino的作品,該作品於1945年遭到美術館委託人以巴洛克藝術已過時為由拒絕以200英鎊的價格從馬洪手中購買,但於2003年,該畫作估值為400萬英鎊。[11]

進入21世紀,美術館舉行過三場大型募款活動,其中之一於2004年,花費3,488萬英鎊從第十二代諾森伯蘭公爵拉爾夫·珀西手中購得拉斐爾的《粉紅聖母英语Madonna of the Pinks》,另外為與蘇格蘭國家畫廊共同出資,分別於2008年及2011,年花費9,500萬英鎊從第七代薩瑟蘭公爵弗朗西斯·艾金頓英语Francis Egerton, 7th Duke of Sutherland手中購得的提香《黛安娜與阿克泰翁》以及《黛安娜與卡利斯托英语Diana and Callisto》。

主要館藏列表[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1. ^ British Museum is the most-visited UK attraction again. BBC News. 18 March 2024 [18 March 2024]. 
  2. ^ Constitution. The National Gallery.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6). 
  3. ^ Gentili, Barcham & Whiteley 2000,第7頁
  4. ^ Conlin, p.51.
  5. ^ Bosman, p.25.
  6. ^ MacGregor, p.43.
  7. ^ Conlin, p.17.
  8. ^ Tarabra, p.11-18.
  9. ^ Conlin, p.107.
  10. ^ Tarabra, p.17.
  11. ^ Gaskell, p.179-182.
  12. ^ Tarabra, p.23.
  13. ^ Tarabra, p.24.
  14. ^ Tarabra, p.26.
  15. ^ Tarabra, p.27.
  16. ^ Tarabra, p.28.
  17. ^ Tarabra, p.32.
  18. ^ Tarabra, p.34.
  19. ^ Tarabra, p.38.
  20. ^ Tarabra, p.39.
  21. ^ Tarabra, p.42.
  22. ^ Tarabra, p.43.
  23. ^ Tarabra, p.46.
  24. ^ Tarabra, p.48.
  25. ^ Tarabra, p.50.
  26. ^ Tarabra, p.52.
  27. ^ Tarabra, p.54.
  28. ^ Tarabra, p.58.
  29. ^ Tarabra, p.62.
  30. ^ Tarabra, p.64.
  31. ^ Tarabra, p.65.
  32. ^ Tarabra, p.66.
  33. ^ Tarabra, p.68.
  34. ^ Tarabra, p.72.
  35. ^ Tarabra, p.74.
  36. ^ Tarabra, p.75.
  37. ^ Tarabra, p.76.
  38. ^ Tarabra, p.78.
  39. ^ Tarabra, p.80.
  40. ^ Tarabra, p.81.
  41. ^ Tarabra, p.82.
  42. ^ Tarabra, p.84.
  43. ^ Tarabra, p.85.
  44. ^ Tarabra, p.86.
  45. ^ Tarabra, p.88.
  46. ^ Tarabra, p.89.
  47. ^ Tarabra, p.90.
  48. ^ Tarabra, p.92.
  49. ^ Tarabra, p.96.
  50. ^ Tarabra, p.98.
  51. ^ Tarabra, p.99.
  52. ^ Tarabra, p.100.
  53. ^ Tarabra, p.104.
  54. ^ Tarabra, p.108.
  55. ^ Tarabra, p.110.
  56. ^ Tarabra, p.111.
  57. ^ Tarabra, p.114.
  58. ^ Tarabra, p.115.
  59. ^ Tarabra, p.116.
  60. ^ Tarabra, p.117.
  61. ^ Tarabra, p.118.
  62. ^ Tarabra, p.120.
  63. ^ Tarabra, p.121.
  64. ^ Tarabra, p.122.
  65. ^ Tarabra, p.124.
  66. ^ Tarabra, p.125.
  67. ^ Tarabra, p.126.
  68. ^ Tarabra, p.130.
  69. ^ Tarabra, p.132.
  70. ^ Tarabra, p.134.
  71. ^ Tarabra, p.135.
  72. ^ Tarabra, p.136.
  73. ^ Tarabra, p.138.
  74. ^ Tarabra, p.139.
  75. ^ Tarabra, p.140.
  76. ^ Tarabra, p.141.
  77. ^ Tarabra, p.142.
  78. ^ Tarabra, p.143.
  79. ^ Tarabra, p.144.
  80. ^ Tarabra, p.146.
  81. ^ Tarabra, p.148.
  82. ^ Tarabra, p.149.
  83. ^ Tarabra, p.150.
  84. ^ Tarabra, p.152.
  85. ^ Tarabra, p.153.

參考書目[编辑]

  • Tarabra, Daniela. National Gallery Londra [倫敦國家美術館]. 黃河萌譯. 南京: 譯林出版. 2014 [2005]. ISBN 9787544750387. 
  • Conlin, Jonathan. The Nation's Mantelpiece: A History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Pallas Athene. 2006. 
  • Crookham, Alan. The National Gallery. An Illustrated History. London: National Gallery Company. 2009. 
  • Bosman, Suzanne. The National Gallery in Wartime. London: National Gallery Company. 2008. 
  • MacGregor, Neil. A Pentecost in Trafalgar Square. Cuno, James (编). Whose Muse? Art Museums and the Public Trust. Princeton and Cambridg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nd Harvard University Art Museums: 27–49. 2004. 
  • Gaskell, Ivan. Vermeer's Wager: Speculations on Art History, Theory and Art Museums. London: Reaktion. 2000.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