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崔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崔谌(?—?),《北史》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误作谋开,《北齐书》误作[1]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第三房,是崔天护的孙子,北魏定州主簿崔穆的儿子。

生平[编辑]

东魏武定五年(547年),李德林的父亲李敬族去世,崔谌当时休假回到故乡博陵郡安平县,车马和穿着的衣服非常华丽,崔谌将要从自己的住所到李德林家中去凭吊,两家相距十余里,跟随崔谌的有数十骑马的人,崔谌稍微减少随从,到李德林家中时只有五人骑马跟随,崔谌说不可以让李德林责怪声威气势逼人[2]。崔谌后官至河间郡太守,仗着自己的弟弟崔暹的权势,向平南将军、高阳内史李绘索要的角和的羽毛,李绘回信说:“鸰的羽毛有六条管子,一飞就会上天,麋有四只脚,一走就会下海。下官身体疏懒,手脚迟钝,不能追逐飞鸟和走兽,远远的侍奉善于花言巧语的人。”当时高澄挑选司徒左长史,崔暹推荐了李绘,最终没有实行,大家都说是因为这封信[3][4]

崔谌的家族世代遗传脱落眉毛的疾病,李庶不长胡须,当时的人称他是天生的阉人。崔谌取笑李庶说:“教给老弟一个种胡须的办法,用锥子在脸上扎孔,再到孔上插入马尾。”李庶说:“先用这种方法在您家试用,种眉毛成功了,然后我再来种胡须。”邢子才在一旁大笑,对崔谌说:“您不熟悉李庶,为什么冒犯他?”民俗将滹沱河称为崔家的墓地,也就是“呼秃河”的意思[5][6][7][8][9]

家族[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北史校勘记·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九》:暹兄谋开 按“谋”当作“谌”,“开”下有脱文。隋书卷四二李德林传、本书卷三0李绘传、卷四三李庶传、册府卷六七四并见崔谌。但北齐书卷二九李绘传也误作“崔谋”。新唐书卷七二宰相世系表以“谋开”连为人名,实则“开”字以下当是叙谌之历官,如开府参军之类。新唐书表当即据北史而作,故误。
  2. ^ 《隋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七》:年十六,遭父艰,自驾灵舆,反葬故里。时正严冬,单衰跣足,州里人物由是敬慕之。博陵豪族有崔谌者,仆射之兄,因休假还乡,车服甚盛。将从其宅诣德林赴吊,相去十馀里,从者数十骑,稍稍减留。比至德林门,才余五骑,云不得令李生怪人燻灼。
  3. ^ 《北齐书·卷二十九·列传第二十一》:河间守崔谋恃其弟暹势,从绘乞麋角鴒羽。绘答书曰:“鴒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嬾,手足迟钝,不能逐飞追走,远事佞人。”是时世宗使暹选司徒长史,暹荐绘,既而不果,咸谓由此书。
  4. ^ 《北史·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河间太守崔谌,恃其弟暹势,从绘乞麋角鸽羽。绘答书曰:“鸽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嬾,手足迟钝,不能近追飞走,远事佞人。”时文襄使暹选司徒左长史,暹荐绘,既而不果,咸谓由此书。
  5. ^ 《北史·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庶生而天阉,崔谌调之曰:“教弟种鬚,以锥遍刺作孔,插以马尾。”庶曰:“先以此方回施贵族,艺眉有效,然后树鬚。”世传谌门有恶疾,以呼沱为墓田,故庶言及之。邢子才在傍大笑。
  6. ^ 《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世呼病瘦为崔家疾。据《北史》,北齐李庶无须,时人呼为天阉。博陵崔谌,暹之兄也,尝调之曰:“何不以锥刺颐作数十孔,拔左右好须者栽之。”庶曰:“持此还施贵族,艺眉有验,然后艺须。”崔家时有恶疾,故庶以此调之。俗呼滹沱河为崔家墓田。
  7. ^ 《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四·人事部十五》又曰:李庶,黎阳人,魏大司农谐之子也。以清卞每接梁客。徐陵谓其徒曰:“江北惟有李庶可语耳。”庶无须髯,人谓天阉。崔谌尝玩庶曰:“教弟种须,取锥刺而为窍,以马尾插之。”世传诸崔多恶疾,以呼沲为墓田,故庶答之曰:“先以方回施贵族,艺眉有效,然後树须。”邢邵笑谓谌曰:“卿不谙李庶,何故犯之?”
  8. ^ 《太平御览·卷七百四十二·疾病部五》:《後魏书》曰:李庶生而天阉,崔谌调之曰:“教弟种鬓,以锥遍刺作孔,插以马尾。”庶曰:“先以此方回施贵族艺眉,有效,然後树鬓。”世传谌门有恶疾,以呼沱为墓田,故庶言及之。
  9. ^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四十七·诙谐三》:世呼病瘦为崔家疾。北齐李庶无须,时人呼为天阉。崔谌调之曰:“教弟种须法。以锥锥遍刺作孔,插以马尾。”庶曰:“持此还施贵族。艺眉有验,然后树须。”崔氏世有恶疾,故庶以此嘲之。俗呼“滹沱河”为崔氏墓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