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崔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崔諶(?—?),《北史》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誤作謀開,《北齊書》誤作[1]博陵郡安平縣(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人,出自博陵崔氏第三房,是崔天護的孫子,北魏定州主簿崔穆的兒子。

生平[編輯]

東魏武定五年(547年),李德林的父親李敬族去世,崔諶當時休假回到故鄉博陵郡安平縣,車馬和穿著的衣服非常華麗,崔諶將要從自己的住所到李德林家中去憑弔,兩家相距十餘里,跟隨崔諶的有數十騎馬的人,崔諶稍微減少隨從,到李德林家中時只有五人騎馬跟隨,崔諶說不可以讓李德林責怪聲威氣勢逼人[2]。崔諶後官至河間郡太守,仗著自己的弟弟崔暹的權勢,向平南將軍、高陽內史李繪索要的角和的羽毛,李繪回信說:「鴒的羽毛有六條管子,一飛就會上天,麋有四隻腳,一走就會下海。下官身體疏懶,手腳遲鈍,不能追逐飛鳥和走獸,遠遠的侍奉善於花言巧語的人。」當時高澄挑選司徒左長史,崔暹推薦了李繪,最終沒有實行,大家都說是因為這封信[3][4]

崔諶的家族世代遺傳脫落眉毛的疾病,李庶不長鬍鬚,當時的人稱他是天生的閹人。崔諶取笑李庶說:「教給老弟一個種鬍鬚的辦法,用錐子在臉上扎孔,再到孔上插入馬尾。」李庶說:「先用這種方法在您家試用,種眉毛成功了,然後我再來種鬍鬚。」邢子才在一旁大笑,對崔諶說:「您不熟悉李庶,為什麼冒犯他?」民俗將滹沱河稱為崔家的墓地,也就是「呼禿河」的意思[5][6][7][8][9]

家族[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北史校勘記·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四九》:暹兄謀開 按「謀」當作「諶」,「開」下有脫文。隋書卷四二李德林傳、本書卷三0李繪傳、卷四三李庶傳、冊府卷六七四並見崔諶。但北齊書卷二九李繪傳也誤作「崔謀」。新唐書卷七二宰相世系表以「謀開」連為人名,實則「開」字以下當是敘諶之歷官,如開府參軍之類。新唐書表當即據北史而作,故誤。
  2. ^ 《隋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七》:年十六,遭父艱,自駕靈輿,反葬故里。時正嚴冬,單衰跣足,州里人物由是敬慕之。博陵豪族有崔諶者,僕射之兄,因休假還鄉,車服甚盛。將從其宅詣德林赴吊,相去十餘里,從者數十騎,稍稍減留。比至德林門,才餘五騎,雲不得令李生怪人燻灼。
  3. ^ 《北齊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河間守崔謀恃其弟暹勢,從繪乞麋角鴒羽。繪答書曰:「鴒有六翮,飛則沖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膚體疏嬾,手足遲鈍,不能逐飛追走,遠事佞人。」是時世宗使暹選司徒長史,暹薦繪,既而不果,咸謂由此書。
  4. ^ 《北史·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河間太守崔諶,恃其弟暹勢,從繪乞麋角鴿羽。繪答書曰:「鴿有六翮,飛則沖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膚體疏嬾,手足遲鈍,不能近追飛走,遠事佞人。」時文襄使暹選司徒左長史,暹薦繪,既而不果,咸謂由此書。
  5. ^ 《北史·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一》:庶生而天閹,崔諶調之曰:「教弟種鬚,以錐遍刺作孔,插以馬尾。」庶曰:「先以此方回施貴族,藝眉有效,然後樹鬚。」世傳諶門有惡疾,以呼沱為墓田,故庶言及之。邢子才在傍大笑。
  6. ^ 《酉陽雜俎·續集卷四·貶誤》:世呼病瘦為崔家疾。據《北史》,北齊李庶無須,時人呼為天閹。博陵崔諶,暹之兄也,嘗調之曰:「何不以錐刺頤作數十孔,拔左右好須者栽之。」庶曰:「持此還施貴族,藝眉有驗,然後藝須。」崔家時有惡疾,故庶以此調之。俗呼滹沱河為崔家墓田。
  7. ^ 《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四·人事部十五》又曰:李庶,黎陽人,魏大司農諧之子也。以清卞每接梁客。徐陵謂其徒曰:「江北惟有李庶可語耳。」庶無須髯,人謂天閹。崔諶嘗玩庶曰:「教弟種須,取錐刺而為竅,以馬尾插之。」世傳諸崔多惡疾,以呼沲為墓田,故庶答之曰:「先以方回施貴族,藝眉有效,然後樹須。」邢邵笑謂諶曰:「卿不諳李庶,何故犯之?」
  8. ^ 《太平御覽·卷七百四十二·疾病部五》:《後魏書》曰:李庶生而天閹,崔諶調之曰:「教弟種鬢,以錐遍刺作孔,插以馬尾。」庶曰:「先以此方回施貴族藝眉,有效,然後樹鬢。」世傳諶門有惡疾,以呼沱為墓田,故庶言及之。
  9. ^ 《太平廣記·卷第二百四十七·詼諧三》:世呼病瘦為崔家疾。北齊李庶無須,時人呼為天閹。崔諶調之曰:「教弟種須法。以錐錐遍刺作孔,插以馬尾。」庶曰:「持此還施貴族。藝眉有驗,然後樹須。」崔氏世有惡疾,故庶以此嘲之。俗呼「滹沱河」為崔氏墓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