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杨怀敏(?—?),北宋宦官。

天圣七年(1029年)枢密使曹利用被贬为贬崇信军节度副使,房州安置,宋仁宗命内侍杨怀敏护送。至襄阳驿,杨怀敏不肯再走,用言语逼迫曹利用,曹利用上吊自杀,声称暴亡[1]

夏竦、杨怀敏建策增七郡塘水,诏通判集议,广信军通判张田认为不是御敌之策,坏良田,浸冢墓,民受患,不为便。张田被贬为监郢州税[2]明道二年(1033年),刘平自雄州改知成德军,刘平请求知广信军,与杨怀敏共主其事。宋仁宗密敕刘平与杨怀敏建方田。后来刘平去真定府,杨怀敏依然领屯田司。塘泊吞没民田,淹没坟墓,百姓无法忍耐,有人偷偷放掉塘水以免水患,杨怀敏上奏请立法按照盗决堤防治罪。景祐二年(1035年),杨怀敏知雄州,又请立木为水尺,以控制塘泊面积。宝元元年(1038年)十一月己未,河北屯田司建议在石冢口引入永济河水,以灌入边沿的塘泊,请免所经过的民田的税收。宋仁宗听从。当年天旱,塘水干涸,杨怀敏怕契丹使者经过,测知塘泊的深广,于是堵住界河,水注入塘泊,塘泊恢复如故。

慶曆五年(1045年)七月,与契丹约定,停止扩展两界塘淀。约定生效,杨怀敏却加紧治塘工程,当月,杨怀敏密奏:“前转运使沈邈开七汲口泄塘水,臣已迅速堵塞。知顺安军刘宗言关闭五门幞头港、下赤大涡柳林口漳河水,不使它们入塘,臣已经重新开通,令其注入白羊淀。沈邈、刘宗言朋党败坏大事,不惩罚无以警戒后者。”宋仁宗听从他的建议,之后有妄自请求改变水口的,加大惩罚。嘉祐年间,御史中丞韩绛上书:宣祖已上,本籍保州,杨怀敏扩展塘水,侵犯皇朝远祖坟[3]

吴鼎臣上言,朝廷与契丹保誓约,杨怀敏增广塘水,生事使民怨,虽斩杨怀敏也不为过[4]。杨怀敏领沿边屯田事,大广塘水,边臣都不敢言,只有贺州刺史兼高阳关路兵马钤辖王果反对水侵民田,对边备无益。杨怀敏大怒,反告王果以不法,王果于是被贬为青州兵马都监[5]。有人认为滨州棣州等六州的黄河可以徒步涉过,应该修城守卫,以防备契丹。宋仁宗下诏施昌言与宦官杨怀敏前去调查。杨怀敏同意修城守卫如同边境,施昌言反对[6]

杨怀敏任边事,非常看不上巡检司。河北都转运按察使张昷之派人请杨怀敏:“不马上来,当以军法从事。”杨怀敏来了,让兵卒保护自己,张昷之说:“诸将刚刚集合,你敢随身带兵,想要造反吗!”叱退卫兵。张昷之后来被贬为知虢州[7]庞籍弹劾,旧制不以国加马匹借给臣下,是重视武备。枢密院以带甲之马借给内侍杨怀敏,群牧上奏此事,就改成赐一匹,三天后,再借给他,几天后才停止。枢密掌管机要,命令如此反覆[8]。杨怀敏胡说契丹皇帝耶律宗真已死,就被任命为入内副都知;被钱彦远弹劾[9]。知沧州、本路钤辖张忠被杨怀敏说成御下太急,上奏仁宗,张忠改任澶州总管[10]

庆历八年(1048年),坤寧宮事變,领皇城司之人都被贬逐,只有杨怀敏降官,依然领入内都知。枢密使夏竦勾结杨怀敏来包庇他[11]。夏竦对仁宗说,要御史与宦官同于禁中审问,不可滋蔓,令反侧者不安。丁度认为事关社稷,应该在朝廷审问调查。宋仁宗听从夏竦之言,顶度解政事,罢为紫宸殿学士兼侍读学士[12]吴奎上疏说皇城司官六人,其五人已受责,只有杨怀敏尚留[13]张昪上书斥张贵妃为一妇人,说杨怀敏得志,将不减唐朝刘季述[14]。杨怀敏为副都知,何郯又与张昪、鱼周询弹劾。仁宗对他们说,杨怀敏其实首先发觉事变,应该有所宽免[15]

参考文献[编辑]

  1. ^ 宋史·卷290·曹利用传》
  2. ^ 《宋史·卷333·张田传》
  3. ^ 《宋史·卷95·河渠志》
  4. ^ 《宋史·卷302·吴鼎臣传》
  5. ^ 《宋史·卷326·王果传》
  6. ^ 《宋史·卷299·施昌言传》
  7. ^ 《宋史·卷303·张昷之传》
  8. ^ 《宋史·卷311·庞籍传》
  9. ^ 《宋史·卷317·钱彦远传》
  10. ^ 《宋史·卷323·张忠传》
  11. ^ 《宋史·卷283·夏竦传》
  12. ^ 《宋史·卷292·丁度传》
  13. ^ 《宋史·卷316·吴奎传》
  14. ^ 《宋史·卷318·张昪传》
  15. ^ 《宋史·卷322·何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