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楊懷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楊懷敏(?—?),北宋宦官。

天聖七年(1029年)樞密使曹利用被貶為貶崇信軍節度副使,房州安置,宋仁宗命內侍楊懷敏護送。至襄陽驛,楊懷敏不肯再走,用言語逼迫曹利用,曹利用上吊自殺,聲稱暴亡[1]

夏竦、楊懷敏建策增七郡塘水,詔通判集議,廣信軍通判張田認為不是禦敵之策,壞良田,浸冢墓,民受患,不為便。張田被貶為監郢州稅[2]明道二年(1033年),劉平自雄州改知成德軍,劉平請求知廣信軍,與楊懷敏共主其事。宋仁宗密敕劉平與楊懷敏建方田。後來劉平去真定府,楊懷敏依然領屯田司。塘泊吞沒民田,淹沒墳墓,百姓無法忍耐,有人偷偷放掉塘水以免水患,楊懷敏上奏請立法按照盜決堤防治罪。景祐二年(1035年),楊懷敏知雄州,又請立木為水尺,以控制塘泊面積。寶元元年(1038年)十一月己未,河北屯田司建議在石冢口引入永濟河水,以灌入邊沿的塘泊,請免所經過的民田的稅收。宋仁宗聽從。當年天旱,塘水乾涸,楊懷敏怕契丹使者經過,測知塘泊的深廣,於是堵住界河,水注入塘泊,塘泊恢復如故。

慶曆五年(1045年)七月,與契丹約定,停止擴展兩界塘淀。約定生效,楊懷敏卻加緊治塘工程,當月,楊懷敏密奏:「前轉運使沈邈開七汲口泄塘水,臣已迅速堵塞。知順安軍劉宗言關閉五門幞頭港、下赤大渦柳林口漳河水,不使它們入塘,臣已經重新開通,令其注入白羊淀。沈邈、劉宗言朋黨敗壞大事,不懲罰無以警戒後者。」宋仁宗聽從他的建議,之後有妄自請求改變水口的,加大懲罰。嘉祐年間,御史中丞韓絳上書:宣祖已上,本籍保州,楊懷敏擴展塘水,侵犯皇朝遠祖墳[3]

吳鼎臣上言,朝廷與契丹保誓約,楊懷敏增廣塘水,生事使民怨,雖斬楊懷敏也不為過[4]。楊懷敏領沿邊屯田事,大廣塘水,邊臣都不敢言,只有賀州刺史兼高陽關路兵馬鈐轄王果反對水侵民田,對邊備無益。楊懷敏大怒,反告王果以不法,王果於是被貶為青州兵馬都監[5]。有人認為濱州棣州等六州的黃河可以徒步涉過,應該修城守衛,以防備契丹。宋仁宗下詔施昌言與宦官楊懷敏前去調查。楊懷敏同意修城守衛如同邊境,施昌言反對[6]

楊懷敏任邊事,非常看不上巡檢司。河北都轉運按察使張昷之派人請楊懷敏:「不馬上來,當以軍法從事。」楊懷敏來了,讓兵卒保護自己,張昷之說:「諸將剛剛集合,你敢隨身帶兵,想要造反嗎!」叱退衛兵。張昷之後來被貶為知虢州[7]龐籍彈劾,舊制不以國加馬匹借給臣下,是重視武備。樞密院以帶甲之馬借給內侍楊懷敏,群牧上奏此事,就改成賜一匹,三天後,再借給他,幾天後才停止。樞密掌管機要,命令如此反覆[8]。楊懷敏胡說契丹皇帝耶律宗真已死,就被任命為入內副都知;被錢彥遠彈劾[9]。知滄州、本路鈐轄張忠被楊懷敏說成御下太急,上奏仁宗,張忠改任澶州總管[10]

慶曆八年(1048年),坤寧宮事變,領皇城司之人都被貶逐,只有楊懷敏降官,依然領入內都知。樞密使夏竦勾結楊懷敏來包庇他[11]。夏竦對仁宗說,要御史與宦官同于禁中審問,不可滋蔓,令反側者不安。丁度認為事關社稷,應該在朝廷審問調查。宋仁宗聽從夏竦之言,頂度解政事,罷為紫宸殿學士兼侍讀學士[12]吳奎上疏說皇城司官六人,其五人已受責,只有楊懷敏尚留[13]張昪上書斥張貴妃為一婦人,說楊懷敏得志,將不減唐朝劉季述[14]。楊懷敏為副都知,何郯又與張昪、魚周詢彈劾。仁宗對他們說,楊懷敏其實首先發覺事變,應該有所寬免[15]

參考文獻[編輯]

  1. ^ 宋史·卷290·曹利用傳》
  2. ^ 《宋史·卷333·張田傳》
  3. ^ 《宋史·卷95·河渠志》
  4. ^ 《宋史·卷302·吳鼎臣傳》
  5. ^ 《宋史·卷326·王果傳》
  6. ^ 《宋史·卷299·施昌言傳》
  7. ^ 《宋史·卷303·張昷之傳》
  8. ^ 《宋史·卷311·龐籍傳》
  9. ^ 《宋史·卷317·錢彥遠傳》
  10. ^ 《宋史·卷323·張忠傳》
  11. ^ 《宋史·卷283·夏竦傳》
  12. ^ 《宋史·卷292·丁度傳》
  13. ^ 《宋史·卷316·吳奎傳》
  14. ^ 《宋史·卷318·張昪傳》
  15. ^ 《宋史·卷322·何郯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