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臺灣黑矮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黑矮人,或稱小矮人小人矮黑人烏鬼番等,是一群早期生活於臺灣的人類族群,其紀錄存在於數個南島語族臺灣原住民傳說[1],也有發掘到可能屬於此族群之個體的遺骸[2]

文獻[编辑]

臺灣府志》稱臺灣深山中有「人狀如猿猱,長不滿三尺,見人則升樹杪。人欲擒之,則張弩相向,緣樹遠遁。亦有鑿穴而居,類太古之民者。」[3]

傳說[编辑]

伊能嘉矩稱除雅美族(今達悟族)外,大多臺灣原住民族群都有祖先與矮黑人互動的傳說,布農族鄒族的傳說更顯示矮黑人比他們的祖先更早出現於臺灣。[4]

  • 排灣族稱他們作ngedrel,並在傳說中稱其人身高不過族人一半,但體力十分強健;當他們列獵得並揹著牠時,羌的背部會拖在地上。
  • 布農族稱其為saluso,稱他們身高不足「三尺」,經常躲在岩石後或香蕉樹下。
  • 泰雅族稱他們為misinsigot,傳說他們住在遙遠的山後,身高約「三尺」左右,身手非常矯健。
  • 鄒族稱其為sayucu,傳說他們身材矮小,連樹豆枝幹都能攀爬。
  • 卑南族南王部落稱他們作kikik,傳說他們不穿衣服,住在山上,身高如四、五歲孩童般。
  • 賽德克族傳說他們身高只到族人中成年人的胸部。
  • 邵族傳說他們不僅身材矮小還有尾巴,比族人先居住於日月潭地區。
  • 賽夏族傳說稱他們住在村落附近山洞中,善於歌舞,並精通農業與巫術;他們教導族人祖先種植小米以及收割等技術。後來,因他們時常欺侮族人婦女,族人在其必經之獨木橋設下陷阱,使之墜入深淵,其餘矮人亦失蹤。賽夏族人至今仍舉行巴斯達隘紀念他們。[4]

考古研究[编辑]

2022年前後,在小馬遺址發現一具女性骨骸,包括股骨頭骨,研判其身高約139公分,其生活年代約在6000年前;其顱骨及身材特徵,被認為近似於呂宋島北部之尼格利陀人[2]

紀念[编辑]

參看[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1. ^ 鹿憶鹿. 小黑人神話—從臺灣原住民談起. 民族文學研究. 2004, (4). 
  2. ^ 2.0 2.1 Hung, Hsiao-chun; Matsumura, Hirofumi; Nguyen, Lan Cuong; Hanihara, Tsunehiko; Huang, Shih-Chiang; Carson, Mike T. Negritos in Taiwan and the wider pre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new discovery from the Xiaoma Caves. World Archaeology. 2022-03-15, 54 (2). ISSN 0043-8243. doi:10.1080/00438243.2022.2121315 (英语). 
  3. ^ 台灣府志 : 卷七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2024-06-03] (中文(臺灣)). 
  4. ^ 4.0 4.1 劉育玲. 台灣原住民族矮人傳說研究.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