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Fausion/Russian Enlightenment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俄罗斯启蒙时代是从18世纪开始,政府积极鼓励艺术和科学发展的时期,这对俄罗斯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期间,建立了俄罗斯的第一所大学、图书馆、剧院、公共博物馆以及相对独立的出版社。像其他开明专制的君主一样,凯瑟琳大帝在促进艺术、科学和教育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俄罗斯帝国的民族启蒙运动促使较彼得一世时期更近一步的现代化进入俄国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关注俄罗斯的农奴制度的存废。尽管女皇经由普加乔夫起义法国大革命后态度的转变粉碎了温和、快速地变革政治体制的幻想,但俄罗斯的知识氛围却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冯维辛米哈伊洛·谢尔巴拉托夫安德烈·博洛托夫亚历山大·拉季舍夫等 就俄罗斯在世界上的地位进行了辩论,这些讨论反应了改造俄罗斯社会上思想的冲突。

早期发展[编辑]

俄国启蒙运动的思想脱胎于彼得大帝对西欧各国的学习。此时费欧凡·普克波维奇的布道、 安齐奥赫·康杰米尔的讽刺作品和瓦西里·塔季舍夫的史学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 [1]

在彼得的女儿伊丽莎白统治期间,开明专制主义的思想进入了俄罗斯。 伊丽莎白最喜欢的伊万·伊万诺维奇·舒瓦洛夫臣子是一位理想的开明朝臣:他在莫斯科大学帝国艺术学院这两所将开启 18 世纪最后 25 年活跃的大多数知识分子的职业生涯的学院的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舒瓦洛夫还是俄罗斯最伟大的博学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的赞助人。

凯瑟琳大帝[编辑]

凯瑟琳大帝认为自己是一个开明的君主。她阅读了当时最杰出的哲学家,包括孟德斯鸠伏尔泰,并试图坚持启蒙思想。 [3]她希望使俄罗斯不仅在军事意义上,而且在政治、文化和知性上都与邻国相提并论。

凯瑟琳的许多同时代人质疑她对启蒙理想的坚持,并认为她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只是利用启蒙时代的概念来促进自己的私利。 [4]性别在这些批评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同时代人将她的个性解释为结合了男性的力量和女性的虚荣心。 [4]

西化”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但就 18 世纪的俄罗斯而言,该术语意味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革。它还需要俄罗斯绅士遵守既定标准并模仿西方价值观。 [5]俄罗斯的西化包括机器的现代化、更有效的官僚机构的完善以及对西欧食物的接受。 [5]

在凯瑟琳统治期间,俄罗斯生产了更多的商品,并征募了数千名士兵。即使她获得了包括克里米亚和波兰在内的新土地,革新了军队,并支持了新兴的制造业,但她实际上想通过改革俄罗斯使得俄罗斯向西方靠拢,使俄罗斯在知性上与欧洲其他国家处于同等水平。

对外政策[编辑]

几乎每一位俄罗斯统治者都试图征服温暖水域的港口。如彼得一世奥斯曼帝国争夺克里米亚。进入克里米亚将使俄罗斯势力进入黑海达达尼尔海峡。当俄罗斯占领波兰时,法国意识到奥斯曼帝国是唯一能够推翻凯瑟琳统治的国家。在法国的支持下,土耳其人要求俄罗斯离开波兰。俄罗斯随后立即向苏丹宣战。 [6]在取得包括摧毁土耳其海军舰队在内的数次成功胜利后,凯瑟琳给许多欧洲大国留下了深刻印象。 “凯瑟琳起初在政治上被视为外行,但现在在所有西方大法官看来,她是一个邪恶的天才。” [6]

凯瑟琳于 1776 年 11 月返回克里米亚,并因那里的骚乱而强行推行新的法令以重新占领半岛。 [7]克里米亚人于 1778 年起义,在此之后俄罗斯人于同年前往,并镇压起义。 [7]

因为她在 1770 年代初期获得了在外交上的显著话语权,所以凯瑟琳考虑了所谓的“希腊计划”。 [4]这不仅包括将土耳其人赶出欧洲,也带来了另一个更乌托邦式的方面:将君士坦丁堡穆斯林统治变为东正教统治。 1787-1792 年的第二次土耳其战争以俄罗斯获得奥恰科夫要塞和黑海沿岸德涅斯特河以及奥斯曼帝国承认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而告终。 [4]

夺回君士坦丁堡并建立一个以那里为中心的基督教帝国似乎不是一个非常明智的计划。然而,凯瑟琳认为掠夺土地是宣示俄罗斯意图的一种简单方式。通过宣布君士坦丁堡有一天会属于基督徒的方式,她也安抚了在 18 世纪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会。她希望向西欧表明,她的国家将成为欧洲政治事务中的强大存在。凯瑟琳瓜分波兰便是一个更加明显的例子。俄罗斯分别于 1772 年、1793 年和 1795 年三个不同的时间发起入侵,并与奥地利和普鲁士将曾经重要的欧洲国家波兰的领土进行分割。 [4] 1791 年投票的波兰立陶宛联邦5 月 3 日宪法被凯瑟琳视为来自雅各宾派威胁 ,对俄罗斯的君主制及其在波兰的影响力不利 最终导致了一场军事远征,导致波兰立陶宛联邦遭到破坏

凯瑟琳的土地收购显示了她对俄罗斯帝国所做的量变。但她使用的现代化类型较彼得大帝使用的更加深远。法律制度和自由西欧思想的输入成为扩大国家的手段。

政治[编辑]

在她博学的通信员的建议下,凯瑟琳介绍了一些从修道院财产的大规模世俗化到为俄罗斯城镇设计更合理的国内改革规划。

凯瑟琳将启蒙运动的政治思想用于改革彼得大帝建立的庞大的官僚机构。 [8]她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五十个省,每个省分为十个区。在理想情况下,这样一个按行政、立法和司法职能划分的行政网络可以有效管理每个省。凯瑟琳还希望乡绅能在当地政治事务中发挥作用。 [4]

凯瑟琳的政治改革不仅仅是完善俄国的官僚体制,她还通过议会立法指令表达了她的政治理想。[9]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几位顾问曾建议设立一个委员会来规范立法,但这一建议立即遭到了拒绝。[8] 这意味着一旦凯瑟琳开始失去权力,她便会回到了过去的专制统治方式。 她通过指派成员的方式,将一个20或30人的行政参议院控制在自己手里,[9][9] 以掌握通过法律的权利。

有人认为凯瑟琳是利用启蒙运动,将"她的统治置于坚定的哲学基础上,并将其包装为欧洲的道德领袖。"[3] 其他人则认为她制定那些法律纯粹是出于实际原因。 她在1774年1月制定了民法法典,在1770年代后半期制定了刑法典,但从未完成统一法典。[10]

俄国不乏那些对女皇改革的批评。亚当·斯密的追随者谢苗·德尼茨基教授建议叶卡捷琳娜每五年进行一次参议院代表选举和权力分立。 [8]米哈伊尔·赫拉什科夫用小说和诗歌阐述独裁者的职责是从开明的绝对君主过渡到立宪君主或有限君主。 [8]

叶卡捷琳娜的统治,与彼得大帝奠定的基础密不可分。彼得提出了“改革沙皇”的想法。他打破了莫斯科人将俄罗斯主权扩张视为唯一评判“好沙皇”的旧观念。 [8]自他统治以来,所有沙皇的评价标准都是:实现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在海外获得影响力,并使用西欧世俗思想领导俄罗斯。 [8]领导人不再以家长式作风保护俄罗斯的领土。

由于彼得的改革,俄罗斯成为欧洲主要强国。彼得的统治为后来的领导人树立了先例。在接下来的150年里,俄罗斯统治者遵循“改革保守主义”,其中包括维持国家权力,抵制根本性变革,但也采取渐进式变革,使专制制度具有自由主义特征,而实际上是保守主义。 [8]叶卡捷琳娜也不例外。

文化[编辑]

叶卡捷琳娜被认为是“在伊凡四世列宁之间统治俄罗斯的唯一一位善于表达的思想家”,她不仅希望与西欧国家在军事和政治上平等,而且还努力模仿他们的开明统治,将西方思想和实践取代到俄罗斯士绅身上。 [3]

与彼得一世通过公共仪式和立法来规范俄罗斯社会不同,叶卡捷琳娜提倡“行为规范的内部机制”。 [11]她通过教育来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首先强调两个原则:要爱国,要接受创新。 [11]


凯瑟琳称贵族为“荣誉称号”,把所有佩戴这种称号的人与其他地位低下的人区分开来1785年,她在《出身好的俄罗斯贵族的权利、自由和特权宣言》中将服务奖励的概念与继承地位的概念融合在一起: “德沃里亚宁(绅士)之名的权利来自于那些在古代带头并通过特殊服务使自己出类拔萃的人的品质和美德。”她通过命令地方中心的绅士集会来保存家谱记录,将这一点编纂成法典。[11][11][11] 凯瑟琳的改革允许那些拥有历史上强大家族的人保持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其他人则因为服务而上升。[11] 一个贵族不再通过对宫廷的奴役来显示他的文雅,而是通过他所拥有的东西和他所拥有的伙伴来显示他的文雅。[11]

夸伦吉有关斯莫尔尼宫的设计

后果[编辑]

参考[编辑]

[[Category:启蒙运动]] [[Category:俄罗斯文化史]]

  1. ^ Gonchar, L. F. Philosophy. Part 1. Moscow: Moscow State Industrial University. 2008: 300. ISBN 9785276014753. 
  2. ^ ФИЛОСОФСКИЙ ВЕК 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ШУВАЛОВ (1727–1797) ПРОСВЕЩЕННАЯ ЛИЧНОСТЬ В РОССИЙСКОЙ ИСТОРИИ (PDF). Saint Petersburg: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1998. 
  3. ^ 3.0 3.1 3.2 Billington, James H. The Icon and the Axe: An Interpretive History of Russian Culture. Toronto: Alfred A. Knopf, Inc., 1966. pp. 217–26. Print.
  4. ^ 4.0 4.1 4.2 4.3 4.4 4.5 Riasanovsky, Nicholas V., and Mark D. Steinberg. A History of Russia. 8th ed. Vol. 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n.p. Print.
  5. ^ 5.0 5.1 Kahan, Aracadius. "The Costs of "Westernization" in Russia: The Gentry and the Econom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Slavic Review 25.1 (1966): 40–66.
  6. ^ 6.0 6.1 Troyat, Henri. Catherine the Great.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80. n.p. Print.
  7. ^ 7.0 7.1 de Madariaga, Isabel. Catherine the Great: A Short History. Vol. 1. n.p.: Yale University, 1990. N. pag. 1 vols. Print.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Whittaker, Cynthia H. "The Reforming Tsar: The Redefinition of Autocratic Duty in Eighteenth-Century Russia." Slavic Review 51.1 (1992): 77–98. Print.
  9. ^ 9.0 9.1 9.2 de Madariaga, Isabela.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Eighteenth-century Russia.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1998.
  10. ^ Dixon, Simon. The Modernisation of Russia 1676–182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Kelly, Catriona. Refining Russia: Advice Literature, Polite Culture, and Gender from Catherine to Yeltsi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