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臺灣教育專案/政大世界民族誌學習作業/克倫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克倫族
正在織布的克倫族婦女
總人口
約600萬人
分佈地區
 緬甸約380萬人(2012年)
 泰國約40萬人
語言
漢藏語系/藏緬語系克倫語支
宗教信仰
佛教、基督教、薩滿信仰
相关族群
緬族撣族

克倫族(英語:Karen;緬甸語:ကရင်,緬甸語委轉寫:ka.rang,/kəjin/)亦作甲良族,是一個居住在緬甸東部及泰國西部的民族,在安達曼群島也有少量克倫族移民,是著名的象伕民族,總人口約600萬人,其中40萬在泰國境內,其餘在緬甸克倫邦克耶邦撣邦。佔緬甸人口的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十,在緬甸境內僅次於緬族和撣族,為第三大族。

克倫族使用的克倫語,屬於藏緬語族克倫語支,通行於克倫族人聚居的緬甸東部及泰國西部。兩邊的克倫語略有不同,但仍可互相溝通。 緬甸官方承認的135個民族中有23個屬於克倫族: 克倫族群內的11個民族屬於克倫族,人數較多的分別是斯高克倫族和克倫族,兩者分別受緬族孟族的不同程度的影響; 克耶族群內的9個族群屬於克倫族,例如克耶族(紅克倫族,克倫尼族); 撣族的33個族群中,有3個是屬於克倫族,例如巴奧族(黑克倫族)與湄宏順長頸族。 泰國的克倫族主要是斯高克倫波克倫

多數克倫族信仰上座部佛教薩滿信仰(萬物有靈),少數信基督教

民族人口、分佈與語言[编辑]

人口/分佈[编辑]

克倫族作為緬甸泰國境內最大型的「酋邦」,主要分布於緬甸境內的克倫邦克耶邦。1931年統計總人口數時,大約有135萬人。之後到了1990年代早期時,總人口數突破300萬人的規模,因此克倫族為緬甸境內最大單一民族。截至2012年時,克倫族的人口數已經增長至大約380萬人的規模。 [1] 1990年代時,泰國境內的克倫族大約有18.5萬人,其中斯高克倫占了81% (約15萬人)、勃歐克倫占了14%(約2.5萬人),剩下的則是B'ghwe/Bwe/Pa-OTaungthu…等較小的部族,這些克倫族佔了泰國境內高山少數民族人口的56%。 [2] 現今在緬甸大約有1/3的克倫族人居住在克倫族自己的領域特別行政區中。其中斯高克倫這群超過100萬人的分支在1990年代早期,定居於其原本生活的Shnag山區中; 少數的伊洛瓦底克倫和Sittang居住在三角洲地區;勃歐克倫(大約75萬人)則是主要居住於緬甸撣州的西南邊。另外,大約有7萬5千的克雅、紅克倫居住在緬甸境內最小的克雅省。 然而,緬甸國內的政治與經濟情況影響了克倫族的人口統計結果。

語言[编辑]

儘管克倫語在語言學研究的數據上有其重要性,但近年來卻意外地缺乏新的關於克倫語方面的研究。這是因為克倫族的語群在語言歸屬的問題上一直存在爭議,儘管人們普遍認同在漢藏語系的結構下克倫語母語群和所有的子語群相互關聯的關係。但波克倫子族群和勃歐子族群是源自於同一個子語群,斯高子族群和其他幾個相關子族群的語言卻另外形成一個子組。

因此語言學家萊曼漢密爾頓引用了安德列·豪德里科特的理論,認為克倫族的語言屬於「藏緬語系」的觀點來解釋。後來人類學家班乃迪克沙費爾都同意把克倫語定義為一個獨特的漢藏語系分類,稱為Karenic。另一方面,盧斯鐘斯兩人在某種程度上卻認為克倫族語在語言分類上與泰語有關。目前最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克倫語是屬於藏緬語系的一部份。 [3] 美國語言學家馬提索夫指出,克倫語在語音學和基本詞彙上與緬彝語群相似,並與泰國另一個重要語系藏緬語系有相似的音調系統(同樣缺乏最後的輔音及相當類似、豐富的母音)。另外,他指出克倫語在句法上,克倫語將動詞放在名詞之後的文法可能是一些語言學家將其與其他藏緬語系在語言脈絡上區分的原因。

地理環境[编辑]

克倫族主要分布在克倫邦克耶邦還有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在孟邦、丹那沙林省仰光省勃固省、克耶邦等省邦也有分布。


克倫邦為熱帶季風氣候,北面的丹島鎮屬高原地區,氣溫有所下降,屬溫帶潮濕氣候,中部和南部地區夏熱冬涼,降雨量平均為巴安177英寸,帕崩100英寸、丹洞鎮200多英寸。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為亞熱帶和熱帶雨林氣候帶,流域內降雨量豐富,三角洲和北部降雨量達2000--3000mm,中有平原降雨量少,為500--1000mm.7月份降雨最多,12--3月為旱季。

克耶邦東部為高原地區,與撣邦高原相接,克耶高原北部海拔約3000英尺,南部較低,薩爾溫江從北到南穿過克耶邦,由于江水流過的地方都是高山狹谷,水流遄急,沿江有瀑布和旋渦。最有名的支流是南蚌江。撣邦的茵麗湖水流進比魯河,比魯河水則流進南蚌江,克倫邦突河的水也流進南蚌江。

歷史沿革[编辑]

起源
關於克倫族早期的歷史記錄很少,克倫人流傳的傳說是指祖先越過「流沙河」移居而來,語言學家認為這個傳說所指的流沙河,是中國的黃河。大多數學者認為,克倫族與緬甸族同源,克倫族人屬於蒙古人種,約在西元300~800年間就從中國西北部分批移居至緬甸,進入緬甸的時間比緬族還要早。 在蒲甘王朝末期時,克倫族曾在東籲建立國家,後被撣族征服。克倫族在歷史上曾經多次受到過緬族、撣族、緬族、孟族的征討,並為日後衝突埋下仇恨的種子。
英國統治期間
1825年,當英國發動第一次侵緬戰爭時,英國殖民主義便利用這種矛盾,意圖使克倫族帶領英軍進攻緬軍,曾佔領下緬甸,使克倫族與緬族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深。 在三次的英緬戰爭下,緬甸正式於1886年被吞併為英屬印度省。1830年時基督教傳入緬甸,傳教士以克倫族語編寫聖經,並建設學校與醫院,使當時的克倫人生活受到改善,成功使不少的克倫人改信基督教。這些支持英國權威統治的緬甸基督徒獲得其他緬甸少數民族的沒有的權利,這些權利包含軍事上的徵召和立法院機關的席位。有些基督克倫人開始主張與這些非基督徒的區別,並開始領導克倫民族主義組織,和克倫民族聯盟(Karen National Union,KNU)。1881年時受到西方教育的基督克倫人創立克倫全國協會(Karen National Associations,KNA),作為克倫人的代表關注英國。儘管有基督徒的領導,克倫全國協會仍試圖將所有來自不同宗教和地理背景的人們集合進這個組織,並對當局進行抗議,在1920年時,英國駐緬甸總督克拉多克(Sir Reginald Henry Craddock)改革後,在立法委員會成員中得到席位。1938年時英國殖民政府承認克倫人的新年為國定假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日本入侵緬甸,並跟緬甸人結盟,使長期在緊張的情緒中的緬甸人和克倫人開始爭鬥,日本也曾利用緬族和克倫族之間的對立製造不少流血事件。日本和緬甸獨立軍隊(Burma Independence Army,BIA)的合作下入侵並對克倫人使出暴行,結果造成許多村落被破壞和大屠殺。
戰後
1947年,克倫民族聯盟(KNU)代表克倫族人曾向英國聲請獨立,但英國卻沒有答覆。1947年,克倫族因對建邦問題不滿,隨即組建了克倫自衛軍。1948年1月,緬甸獨立,而由KNU領導的克倫人仍然試圖與緬甸人和平相處,但在緬甸政府吳努的領導下開始集結武裝非正規的政治民兵,而後這些民兵在內溫的領導下逐漸不受政府控制,並開始對居住克倫人的社區進行武裝鎮壓。
1951年,建立了克倫自治邦。至今,仍然有一股克倫軍與緬甸政府作戰,是緬甸反政府武裝團體中剩下的唯一的少數民族武裝團體。 時至今日,緬甸的軍事政權仍然在壓迫克倫族與其他民族。 [4]

社會、家庭與婚姻[编辑]

吸煙和嚼檳榔是克倫族文化的一部分,有些男孩可能早在10歲就開始吸煙。[5]

命名原則[编辑]

傳統上,克倫族人沒有姓氏,而且名字通常是代表著某種東西或紀念某個重要事件,不過現在有時也會用西方的名字來取名。而克倫族人會使用名字和不同的稱謂來稱呼對方,以表達自己和對方之間的關係,例如:在斯高克倫族(S'ghaw Karen)中,這些稱謂包含爺爺(Pu)和奶奶(Pi)、哥哥(Jaw)和姐姐(Naw)、教師(Thra)、牧師(Thramu)等。若是有孩子死亡,他們則會為新生兒取一個寓意不吉祥的名字,以此讓邪靈不想要帶走這個小孩。[5]

禮儀[编辑]

傳統上,克倫族人不握手也不鞠躬。但和西方文化接觸後,人們也開始會握手問候了。為了表示尊重,他們會以左手支撐右前臂,或是左手握住右肘的方式,用右手來與人握手。通常,克倫族人會走在年長者的後方。若是走在兩個正在交談的人中間,則會將頭低下。

「直率」在克倫族的文化中是不禮貌的,直接的眼神接觸有時也是如此。因為可以直接的眼神接觸,代表其地位是相等的。用腳指著東西,或是讓他人看到腳底並觸摸頭部,是不敬的事。而交談時將手交疊在前是表示尊重,在他人首次邀約一同用餐時拒絕,然後再謙虛地接受邀請,亦是尊重對方的表現。[5]

教育[编辑]

克倫族沒有成年禮,但是一般認為20歲就是成年。

受過教育的人在克倫族的文化中是很受尊重的。孩子們在5~20歲時上學,不過到青春期時,有一些孩子必須留在家中照顧年幼的兄弟姐妹,使父母得以安心在田間工作。更甚者,部分青少年必須與父母一起在田間工作。[5]克倫族人會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養孩子真誠、謙卑、樸實等美德。雖然學校是由傳教士創辦及教授課程的,但是學校制度並非傳統的基督教學校,因為學校基本上還是由非基督徒的克倫族人支持的。[6]

醫藥[编辑]

傳統的克倫族的醫學知識與藥品,是從印度阿育吠陀體系學來的,包括中藥煉金術等。克倫族人認為疾病與自然力量──例如:風、水和火──的不平衡有關。食療也是一種常見的治療方法,透過增加或減少以下幾種口味:甜、酸、熱、冷、鹹、苦的方式,來達到治療效果。[7]

婚姻[编辑]

一個克倫族家庭

傳統的婚姻形式是以包辦婚姻為主,平均結婚年齡為20歲。因為克倫族為母系社會,故婚後男人須搬至妻子家與其父母同住。在尚未論及婚嫁之前,男生若是對某個女生有好感、希望進一步交往,就會寫信給她表述心意。而婚禮形式則取決於當事人信奉的宗教,例如:基督徒在教堂舉行婚禮、佛教徒在寺廟結婚等。[5]克倫族不同世代的關係很緊密,三代同堂是很普遍的事。平均來說,一個家庭通常有四或五個孩子,但是嬰兒和兒童的死亡率很高。[8]未婚的男女可以進行交談,但若一對年輕男女被發現有身體接觸,或是被懷疑有性行為的話,通常就會立即安排兩人的婚事。婚前性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因為被認為會觸怒神靈,進而導致農作物歉收或引發疾病。另外,若是被發現有通姦的情況,兩方均會被處死。[9]

產業與生活[编辑]

居於山區及平原地區的克倫族人的維生方式並不相同,前者以火耕及打獵為主,後者則是靠種植水稻和漁獵維持生計。[10]另外,在稻田附近種植菸草可以使昆蟲遠離。除此之外,常見的農作物還包括大米、蔬菜玉米芝麻辣椒等。他們經常用辣椒調味,並添加諸如薑黃、荳蔻、大蒜、羅望子等香料。克倫族家庭也會飼養牲畜,例如:、豬和牛。有一些村莊生產大麻,其主要目的是出售大麻以賺取利潤或餵養大象和其他動物。[5]

當英國殖民緬甸時,許多克倫族人被招募成為護士、殖民地行政人員或是士兵。而現在許多住在難民營中的族人都接受過NGO的培訓,往醫務人員、助產士、教師等行業發展。[9]

信仰與風俗習慣[编辑]

禁忌[编辑]

克倫族為了想讓婦女都能順利產下克倫族的後代,所以有了一些關於孕婦的禁忌,例如:不能洗澡、縫枕頭、關院子大門、摘果實、看月蝕、殺生以及不能參加婚禮與葬禮等。[11]

飲食習慣[编辑]

克倫族是農耕民族,主食是大米,做菜時不太加油,放佐料居多。他們一天用兩餐,8-10點期間吃早餐,而晚餐則是在3-5點吃。通常由克倫族婦女負責煮飯且全家人會一起用餐,但是當人多時就不會讓小孩上桌,而當有客人在場時,餐桌的菜還要分男菜與女菜。[11]

居住文化[编辑]

傳統克倫族是居住在竹製的干欄式建築,其房屋內部結構與緬甸族大致相同。有些居住山區的克倫人在搬離家後為了與父母往來方便,通常會在父母家旁再建造房屋,造成一排排房屋的景象。[11]

宗教[编辑]

克倫族人原本是信奉萬物有靈論與拜物教,但在第一次英緬戰爭後西方傳教士開始到克倫族與克秦族傳教,1834年克倫族信仰基督教的人數不到600人,同個時期信仰基督教的緬甸人更是不到125人,但隨著傳教士的不斷努力,1853年克倫族人信仰基督教的人數來到了10000以上,1919年時人數更是來到55000人次。[11]

藝術與文學[编辑]

藝術[编辑]

最受眾人注目的克倫族藝術莫過於她們的編織刺繡的工法,因為無論是居住於平原或山區克倫族,編織幾乎都是婦女擅長的技術。居住於山區的克倫族仍然使用傳統的皮帶織機,而居住於平原的克倫則是使用皮帶織機或緬甸式固定框架織機來編織。過去,克倫族人會在家將棉花給軋花鞭打染色編織並放在織機上的車輪旋轉。時至今日,仍有一小部分的山地克倫族仍然堅持傳統工法來編織,只是大部分的線材已經改從當地市場購買的。

克倫族用來點綴著其編織的衣服染料通常是從植物礦物中萃取出來,為布料在傳統的配色中帶來新的變化。例如克倫族人喜好用黃銅來製作珠寶羊毛或其他材料的裝飾品、珠子藤條漆線手鐲手鐲、傳統的象牙或是銀塞上鑲嵌寶石。不同群體的克倫族會為其製造的衣物毛毯和珍貴的肩包繡上自身特有的傳統克倫符號裝飾圖案。另外,部分居住於泰國山區的克倫族的男性仍然會以紋身裝飾自己。 有時也會製作一些竹籃竹墊,做為家庭使用或是販售到市場(最遠可至泰國清邁通古)。 [12]

另外在音樂方面,克倫族無論是聲樂還是器樂,幾乎都伴隨著傳統宗教儀式,克倫族的民謠情歌也在許多場合中演唱。由撣族工匠製作的克倫族禮器儀器,除了克倫族外,被許多來自曼谷和國外的藝術收藏家視作極為珍貴的儀式用品。而克倫的基督徒也發展出一種結合了傳統克倫族音樂、西方宗教及流行音樂[13]

文學[编辑]

克倫文學可分為三大時期:詩歌時期、散文時期、綜合發展時期。 從最初的口耳相傳到宗教文學散文文學,最終兩者並存。 克倫文學在發展的過程中,早期以口頭文學為主,但擁有自己的拼音文字。後來發展出口頭文學“Hu khu shi shon”。一種猜謎、問答式詩歌,通常兩人一組(一問一答)。多為青少年談戀愛時所用。

克倫族故事的性質多偏向睡前故事,因此內容上呈現出反覆但沒有結尾的特色,其中也穿插了不少的詩歌來添加色彩。故事內容多包含隱惡揚善的教育意義,其中也不乏搞笑故事。除了詩歌、故事預言之外,克倫族的文學中還擁有不少的成語俚語。其中克倫族的詩歌(克倫語:“hta”),多以七言詩的形式呈現,格式上好排偶對仗

克倫族文學系統分別為斯高克倫文(雷三恢)和波克倫文(卡里博)兩種文字系統。其中斯高克倫文是1832年時,由美國籍傳教士喬納森•韋德博以緬甸文為基礎所創造的;波克倫文則是18世紀末時,由大法師傅達眉依孟加拉文來創造並用於編撰佛教經典。 除了上述兩者外,19世紀初期還出現過其它8種不同版本的克倫文流傳於世。 [14] 爾後,克倫文學的發展因為自身民族的發展局勢,呈現分裂發展的情況。因此克倫文學記載的內容多偏重宗教信仰,導致與民間習俗有關的紀錄相當稀少。 1962年,緬甸政府曾針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系統混亂的狀況,成立「克倫文字搶救整理委員會」,並發表《克倫民族音韻表》試圖一統克倫文字,但至今仍沒有達到成效。

現況[编辑]

自2015年緬甸首個民主選舉的政府上台後,泰國-緬甸邊境一帶難民營裏的難民以及流離失所的人們獲得的國際援助已經大幅減少。 但是,很多緬甸克倫族難民以及失去家園的人們在選舉後回到他們的家鄉,但卻因政府和軍方掠奪土地而生活困苦不堪。在過去日子裡,緬甸東南地區的武裝衝突不斷上升,迫使數千名返鄉的村民再次逃離家園。 在緬甸軍方與克倫民族解放軍之間的軍事衝突持續了超過70年。任何與克倫民族解放軍有關聯的克倫族平民都被殺害,直至2012年達成停火協議。據人權組織資料顯示,當地的婦女被蹂躪,兒童們當著父母的面被殺,村民們被逼充當人肉掃雷機。 聯合國人權特別報告員表示,截至2019年1月,緬甸東南地區大約有16.2萬名流離失所,居住在營地或者分散在農村地區。在泰國邊境地區,聯合國難民署表示另外有約9.74萬名難民,主要是克倫族人。

註解[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1. ^ 1878-The Karen people of Burma: a study in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Marshall, Harry Ignatius,1910~1922
  2. ^ Ethnic group, category, and identity: Karen in northern Thailand, Kunstadter, Peter,1830~1979
  3. ^ Remaining Karen: a study of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the maintenance of identity, Rajah, Ananda, 1850~1982
  4. ^ 緬甸政府與少數民族之互動探析──以克欽族、撣族、克倫族、羅興亞族為例,司徒宇、顧長永,2015‧09
  5. ^ 5.0 5.1 5.2 5.3 5.4 5.5 Karen. 
  6. ^ Karen Organization of Minnesota –Education. 
  7. ^ Karen Organization of Minnesota –Health. 
  8. ^ Karen Organization of Minnesota –Family & Relationships. 
  9. ^ 9.0 9.1 The Karen people – culture, faith and history (PDF). 
  10. ^ 王晓飞(2015)。论缅甸民族问题与昂山的民族和解思想 ———以克伦族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32(3),16。
  11. ^ 11.0 11.1 11.2 11.3 [緬甸之族群衝─克倫族個案研究,徐鴻馨 ,90年1月]
  12. ^ Pwo Karen: at the edge of mountain and plain, Hamilton, James W, 1826~1976
  13. ^ In the mosaic: the cognitive and structural aspects of Karen-other relationships, Marlowe, David H, 1830-1979
  14. ^ 《緬甸文化概論》,鍾智翔,2014,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P212~P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