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臺灣教育專案/政大世界民族誌學習作業/白俄羅斯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俄羅斯人
Belarus
總人口
9.5–10 million
分佈地區
 白俄羅斯  7.95 million[1][2]
 美国
(Belarusian ancestry)
600,000[3][4]–768,000[5]
 俄羅斯521,443 (2010)[6]
 烏克蘭275,763 (2001)[7]
語言
白俄羅斯語
宗教信仰
東正教

白俄羅斯人 (白俄羅斯語беларусы, ; 俄語:белорусы))為白俄羅斯國的主體民族,屬於東斯拉夫族裔。世界上的白俄羅斯人主要分布在白俄羅斯

白俄羅斯一稱的由來有兩個說法: 一、白俄羅斯人好穿白色。 二、由原文belarus音譯而來。

民族分佈、人口與語言[编辑]

民族分布[编辑]

除了白俄羅斯,白俄羅斯人也分佈在分布於美國俄國烏克蘭哈薩克拉脫維亞波蘭立陶宛等地區。 [8]

人口[编辑]

白俄羅斯人總人口數大約10,061,000。

各國人數統計:

[8]

語言與文字[编辑]

白俄羅斯語屬於印歐語系中,斯拉夫語族中的東斯拉夫語支的,古東斯拉夫語言[9]

地理環境[编辑]

白俄羅斯東歐,界在烏克蘭俄羅斯波蘭立陶宛之間,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約20.76萬平方公里。因受大西洋的氣團影響,其特點是夏季涼爽多雨,冬季溫和多降雪,秋冬季氣候多變。一月份的平均氣溫,西南部為零下4.5攝氏度,東北部為零下8攝氏度。在白俄羅斯的一些地區,全年的三分之一氣溫甚至低於0度。 另外,白俄羅斯的平均年降水量為600-700毫米。 70%的降水主要集中在4月到10月。 白俄羅斯全年的降雪天數,西南部為75天,東北部為125天,雪的最大厚度為15-30厘米。 [10]

[11]

歷史沿革[编辑]

白俄羅斯歷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依年份列出的白俄羅斯歷史重大事件年表形成了現在的白俄羅斯。

石器時代[编辑]

大約公元前10萬年-3萬5千年前白俄羅斯出現原始人。

青銅器時代[编辑]

青銅器時代文物遍布白俄羅斯全境。

鐵器時代和中世紀早期[编辑]

公元紀年最初幾個世紀,斯拉夫人逐漸滲透到現代白俄羅斯領土。他們歷經幾個世紀,逐漸吸收本土波羅的海部落,分散到全國各地居住。公元6世紀至公元9世紀,東斯拉人結成部落聯盟前,出現首部有關於波洛茨克和波洛茨克公國的編年體史書記載。波洛茨克公國直至13世紀以前一直位於現代維捷布斯克州和明斯克州北部。

立陶宛,羅斯和薩莫吉希亞大公國[编辑]

立陶宛大公國其國土涵蓋現今的白俄羅斯,立陶宛,烏克蘭基輔,切爾尼戈夫和沃倫地區,以及俄羅斯西部地區,從波羅的海到黑海。 13世紀,明道加斯大公開始統治立陶宛大公國。幾百年的統治時間裡,立陶宛大公國在歐洲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在經歷一系列戰爭後,16世紀時立陶宛大公國統治地位開始逐漸削弱。 1569年,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王國簽署盧布林條約:兩個主體國家權利平等,合併成為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開啟了白俄羅斯歷史的新紀年。

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编辑]

這段時期是白俄羅斯歷史上特別動盪的年代,國家深陷內部矛盾,不斷被捲入戰爭中,如1654與俄羅斯的戰爭,或是1700北方戰爭(瑞典和俄羅斯)。 而無休止戰爭的結果就是導致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實力被大大削弱,不再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而存在。它於1772年,1793年和1795年先後被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瓜分領土。

俄羅斯帝國[编辑]

三次瓜分的結果導致白俄羅斯被併入俄羅斯帝國。從此,俄羅斯帝國在自己的領土上開始推行俄羅斯化政策。而之後,俄羅斯帝國領土西部前線的白俄羅斯,更容易受到來自歐洲國家的種種衝突,如拿破崙的入侵。1906年,俄羅斯帝國開始斯托雷平土地改革改革的舉措之一導致了農民(1906年 - 1916年年間,共有超過33.54萬人)被迫大規模的流離失所,遠遷至西伯利亞。

第一次世界大戰到衛國戰爭[编辑]

在第一次大戰時,因為位處前線,俄軍與德軍在這裡發生了幾場會戰。後來,在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 - 立陶宛條約的簽署標誌著蘇維埃俄羅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德國軍隊佔領白俄羅斯一直持續到1918年12月份。德軍退出之後,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在1919年1月1日成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又再次的被德軍佔領國土,最後才在1945年收復國土,稱為衛國戰爭

最近的歷史[编辑]

1945年開始,白俄羅斯開始以國家之姿進入聯合國等國際舞台。而在1991年蘇聯解體時,白俄羅斯也作為主導國之一與俄羅斯烏克蘭一同宣布解體的事宜。更在1994年通過新憲法,行總統制,選出第一任總統亞歷山大•盧卡申科。成為民主化的國家之一。 [12]


社會[编辑]

社會制度[编辑]

從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制度,蘇聯統治下的社會主義制度,到今日的民主共和體系,白俄羅斯人的社會改變了不少。

產業與生活[编辑]

手工業[编辑]

白俄羅斯人以手工業聞名,主要的產品有:手工玻璃紡織品,都是獨具白俄羅斯人文化特色的產品。


信仰與習俗[编辑]

宗教[编辑]

屬於斯拉夫人的白俄羅斯人,以東正教信仰為主體。其境內更有一千多間的東正教堂或修道院。

節日[编辑]

伊凡.庫帕拉節[编辑]

這是斯拉夫文化版本的仲夏節,多半在六月底七月初的時候舉行。白俄羅斯人會燃起火堆,穿起白色的傳統服飾,未成年的少女也會頭戴花環,圍著火堆唱歌跳舞。


藝術[编辑]

音樂[编辑]

白俄羅斯積極發展現代舞台文藝節目音樂,保存民俗傳統,運用享有聲譽的經典作品。 每年在白俄羅斯有超過30個國際的、共和國的、地區的音樂節:《白俄羅斯音樂之秋》、《明斯克的春天》、《維捷布斯克斯拉夫巴扎》、《金色小調》、爵士音樂節、室內音樂節《涅斯維日靈感》、波羅茨克古代和現代音樂等等。 白俄羅斯人的音樂藝術起源來自於東斯拉夫和基輔羅斯民間音樂。起源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古代音樂詩歌口頭創作(新年頌歌的、謝肉節的、庫帕拉節的、收穫的、洗禮的、婚禮的以及別的儀式歌曲),這些反映了白俄羅斯人民的民族特色。 劇場舞蹈在形成民族音樂文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過程中木笛、扎列卡古多克琴里拉琴、小提琴、白俄羅斯大提琴以及揚琴等民族樂器也得到傳播。流浪江湖的百戲藝人-流浪藝人是世俗專業音樂傳統的第一代表。 [13]

現況[编辑]

白俄羅斯由於經歷過俄羅斯的統治,使得俄羅斯語成為國內的第二大語言。但近幾年也相當積極在推動本土文化的復興,除了管制廣播節目使用俄語的比例,更是大力推廣本土音樂,如在舉辦維傑布斯克舉辦的斯拉夫音樂節 。[14]

參考資料[编辑]

  1. ^ Changes in the populations of the majority ethnic groups. belstat.gov.by. [2016-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July 2016). 
  2. ^ Demographic situation in 2015. Belarus Statistical Office. 27 January 2016 [27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3 February 2016). 
  3. ^ Garnett, Sherman W. Belarus at the Crossroads.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1999. ISBN 978-0-87-003172-4. 
  4. ^ Kipel, Vituat. Belarusan americans. World Culture Encyclopedia. [July 28, 2016]. 
  5. ^ Country: United States: Belarusians. Joshua Project. 2016 [23 May 2016]. 
  6. ^ All-Russian population census 2010 population by nationality, sex and subjects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Demoscope Weekly. [July 28, 2016] (俄语). 
  7. ^ Про кількість та склад населення України за підсумками Всеукраїнського перепису населення 2001 року (乌克兰語)
  8. ^ 8.0 8.1 People Groups. [2017-06-27]. 
  9. ^ https://www.ethnologue.com/language/bel. [2017-06-27].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10. ^ http://www.belarus.by/cn/about-belarus/geography. [2017-06-27].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11. ^ http://www.belarus.by/cn/about-belarus/climate-and-weather. [2017-06-27].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12. ^ belarusby. [2017-06-27]. 
  13. ^ http://starling.rinet.ru/cgi-bin/response.cgi?root=%2Fusr%2Flocal%2Fshare%2Fstarling%2Fmorpho&morpho=1&basename=%5Cusr%5Clocal%5Cshare%5Cstarling%5Cmorpho%5Cvasmer%5Cvasmer&first=1&text_word=скоморох&method_word=substring}-.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14. ^ http://www.belarus.by/cn/about-belarus/culture}-.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