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台湾教育专案/政大世界民族志学习作业/白俄罗斯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俄罗斯人
Belarus
总人口
9.5–10 million
分布地区
 白俄罗斯  7.95 million[1][2]
 美国
(Belarusian ancestry)
600,000[3][4]–768,000[5]
 俄罗斯521,443 (2010)[6]
 乌克兰275,763 (2001)[7]
语言
白俄罗斯语
宗教信仰
东正教

白俄罗斯人 (白俄罗斯语беларусы, ; 俄语:белорусы))为白俄罗斯国的主体民族,属于东斯拉夫族裔。世界上的白俄罗斯人主要分布在白俄罗斯

白俄罗斯一称的由来有两个说法: 一、白俄罗斯人好穿白色。 二、由原文belarus音译而来。

民族分布、人口与语言[编辑]

民族分布[编辑]

除了白俄罗斯,白俄罗斯人也分布在分布于美国俄国乌克兰哈萨克拉脱维亚波兰立陶宛等地区。 [8]

人口[编辑]

白俄罗斯人总人口数大约10,061,000。

各国人数统计:

[8]

语言与文字[编辑]

白俄罗斯语属于印欧语系中,斯拉夫语族中的东斯拉夫语支的,古东斯拉夫语言[9]

地理环境[编辑]

白俄罗斯东欧,界在乌克兰俄罗斯波兰立陶宛之间,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约20.76万平方公里。因受大西洋的气团影响,其特点是夏季凉爽多雨,冬季温和多降雪,秋冬季气候多变。一月份的平均气温,西南部为零下4.5摄氏度,东北部为零下8摄氏度。在白俄罗斯的一些地区,全年的三分之一气温甚至低于0度。 另外,白俄罗斯的平均年降水量为600-700毫米。 70%的降水主要集中在4月到10月。 白俄罗斯全年的降雪天数,西南部为75天,东北部为125天,雪的最大厚度为15-30厘米。 [10]

[11]

历史沿革[编辑]

白俄罗斯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依年份列出的白俄罗斯历史重大事件年表形成了现在的白俄罗斯。

石器时代[编辑]

大约公元前10万年-3万5千年前白俄罗斯出现原始人。

青铜器时代[编辑]

青铜器时代文物遍布白俄罗斯全境。

铁器时代和中世纪早期[编辑]

公元纪年最初几个世纪,斯拉夫人逐渐渗透到现代白俄罗斯领土。他们历经几个世纪,逐渐吸收本土波罗的海部落,分散到全国各地居住。公元6世纪至公元9世纪,东斯拉人结成部落联盟前,出现首部有关于波洛茨克和波洛茨克公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波洛茨克公国直至13世纪以前一直位于现代维捷布斯克州和明斯克州北部。

立陶宛,罗斯和萨莫吉希亚大公国[编辑]

立陶宛大公国其国土涵盖现今的白俄罗斯,立陶宛,乌克兰基辅,切尔尼戈夫和沃伦地区,以及俄罗斯西部地区,从波罗的海到黑海。 13世纪,明道加斯大公开始统治立陶宛大公国。几百年的统治时间里,立陶宛大公国在欧洲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在经历一系列战争后,16世纪时立陶宛大公国统治地位开始逐渐削弱。 1569年,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王国签署卢布林条约:两个主体国家权利平等,合并成为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开启了白俄罗斯历史的新纪年。

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编辑]

这段时期是白俄罗斯历史上特别动荡的年代,国家深陷内部矛盾,不断被卷入战争中,如1654与俄罗斯的战争,或是1700北方战争(瑞典和俄罗斯)。 而无休止战争的结果就是导致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实力被大大削弱,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存在。它于1772年,1793年和1795年先后被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瓜分领土。

俄罗斯帝国[编辑]

三次瓜分的结果导致白俄罗斯被并入俄罗斯帝国。从此,俄罗斯帝国在自己的领土上开始推行俄罗斯化政策。而之后,俄罗斯帝国领土西部前线的白俄罗斯,更容易受到来自欧洲国家的种种冲突,如拿破仑的入侵。1906年,俄罗斯帝国开始斯托雷平土地改革改革的举措之一导致了农民(1906年 - 1916年年间,共有超过33.54万人)被迫大规模的流离失所,远迁至西伯利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卫国战争[编辑]

在第一次大战时,因为位处前线,俄军与德军在这里发生了几场会战。后来,在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 - 立陶宛条约的签署标志着苏维埃俄罗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德国军队占领白俄罗斯一直持续到1918年12月份。德军退出之后,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19年1月1日成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又再次的被德军占领国土,最后才在1945年收复国土,称为卫国战争

最近的历史[编辑]

1945年开始,白俄罗斯开始以国家之姿进入联合国等国际舞台。而在1991年苏联解体时,白俄罗斯也作为主导国之一与俄罗斯乌克兰一同宣布解体的事宜。更在1994年通过新宪法,行总统制,选出第一任总统亚历山大•卢卡申科。成为民主化的国家之一。 [12]


社会[编辑]

社会制度[编辑]

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苏联统治下的社会主义制度,到今日的民主共和体系,白俄罗斯人的社会改变了不少。

产业与生活[编辑]

手工业[编辑]

白俄罗斯人以手工业闻名,主要的产品有:手工玻璃纺织品,都是独具白俄罗斯人文化特色的产品。


信仰与习俗[编辑]

宗教[编辑]

属于斯拉夫人的白俄罗斯人,以东正教信仰为主体。其境内更有一千多间的东正教堂或修道院。

节日[编辑]

伊凡.库帕拉节[编辑]

这是斯拉夫文化版本的仲夏节,多半在六月底七月初的时候举行。白俄罗斯人会燃起火堆,穿起白色的传统服饰,未成年的少女也会头戴花环,围着火堆唱歌跳舞。


艺术[编辑]

音乐[编辑]

白俄罗斯积极发展现代舞台文艺节目音乐,保存民俗传统,运用享有声誉的经典作品。 每年在白俄罗斯有超过30个国际的、共和国的、地区的音乐节:《白俄罗斯音乐之秋》、《明斯克的春天》、《维捷布斯克斯拉夫巴扎》、《金色小调》、爵士音乐节、室内音乐节《涅斯维日灵感》、波罗茨克古代和现代音乐等等。 白俄罗斯人的音乐艺术起源来自于东斯拉夫和基辅罗斯民间音乐。起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古代音乐诗歌口头创作(新年颂歌的、谢肉节的、库帕拉节的、收获的、洗礼的、婚礼的以及别的仪式歌曲),这些反映了白俄罗斯人民的民族特色。 剧场舞蹈在形成民族音乐文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木笛、扎列卡古多克琴里拉琴、小提琴、白俄罗斯大提琴以及扬琴等民族乐器也得到传播。流浪江湖的百戏艺人-流浪艺人是世俗专业音乐传统的第一代表。 [13]

现况[编辑]

白俄罗斯由于经历过俄罗斯的统治,使得俄罗斯语成为国内的第二大语言。但近几年也相当积极在推动本土文化的复兴,除了管制广播节目使用俄语的比例,更是大力推广本土音乐,如在举办维杰布斯克举办的斯拉夫音乐节 。[14]

参考资料[编辑]

  1. ^ Changes in the populations of the majority ethnic groups. belstat.gov.by. [2016-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July 2016). 
  2. ^ Demographic situation in 2015. Belarus Statistical Office. 27 January 2016 [27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3 February 2016). 
  3. ^ Garnett, Sherman W. Belarus at the Crossroads.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1999. ISBN 978-0-87-003172-4. 
  4. ^ Kipel, Vituat. Belarusan americans. World Culture Encyclopedia. [July 28, 2016]. 
  5. ^ Country: United States: Belarusians. Joshua Project. 2016 [23 May 2016]. 
  6. ^ All-Russian population census 2010 population by nationality, sex and subjects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Demoscope Weekly. [July 28, 2016] (俄语). 
  7. ^ Про кількість та склад населення України за підсумками Всеукраїнського перепису населення 2001 року (乌克兰语)
  8. ^ 8.0 8.1 People Groups. [2017-06-27]. 
  9. ^ https://www.ethnologue.com/language/bel. [2017-06-27].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10. ^ http://www.belarus.by/cn/about-belarus/geography. [2017-06-27].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11. ^ http://www.belarus.by/cn/about-belarus/climate-and-weather. [2017-06-27].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12. ^ belarusby. [2017-06-27]. 
  13. ^ http://starling.rinet.ru/cgi-bin/response.cgi?root=%2Fusr%2Flocal%2Fshare%2Fstarling%2Fmorpho&morpho=1&basename=%5Cusr%5Clocal%5Cshare%5Cstarling%5Cmorpho%5Cvasmer%5Cvasmer&first=1&text_word=скоморох&method_word=substring}-.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14. ^ http://www.belarus.by/cn/about-belarus/culture}-.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