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沧海微沤/沙盒3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法眼宗汉传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法眼文益为宗祖,出于六祖惠能门下青原行思之法系,为禅门五宗中最晚成立的一宗。法眼宗在南唐吴越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五代末期影响最大的宗系,以今浙江福建为中心教区。宋初时,传至永明延寿而达到极盛。宋代中叶以后,法眼宗逐渐衰落,法脉断绝,但在高丽仍保持传承。近代虚云老和尚重振禅宗,续五宗法脉,法眼宗得以恢复传承。

源流[编辑]

远绍佛陀迦叶间的“拈花一笑”,禅宗达磨祖师三传至四祖道信而隆盛起来,又经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的先后弘扬,完成了禅的中国化道路,使禅宗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参 2]。随着禅宗影响的扩大,禅宗也开始产生了分流,六祖慧能门下分为荷泽神会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等宗系。南岳怀让的弟子马祖道一播化江西。马祖的弟子百丈怀海制订丛林清规,建立禅院组织制度。怀海门下又分出沩仰临济二宗[参 3]

青原行思的弟子石头希迁湖南弘法,大阐宗风。石头希迁从“本体无相,即休即用”进行发挥,提倡随顺自然的修行方法,以“心体灵昭,湛然圆满,一源含万派,万象现心中”为法门大要。石头希迁门下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注 1],惟俨的再传弟子洞山良价与三传弟子曹山本寂曹洞宗。道悟的再传弟子德山宣鉴以机锋棒喝闻名,以“棒”打断学人向外求索的妄念,强调自我意识与本体的合一,有“德山棒”之称[参 4]。德山的弟子雪峰义存提倡“一心之法”,称“大藏教中,一切经论,千般万般,只为一心,祖祖相传一心”[参 5]。义存门下弟子云门文偃创立云门宗。义存另一弟子玄沙师备罗汉桂琛,桂琛传清凉文益,文益弟子广布,创立法眼宗。[注 2]

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的出现,被禅宗称之为“一花开五叶,道果自然成”。禅门五宗均出于曹溪禅法,思想上并无不同,但在接引方式方面各有特色。[参 7]

历史[编辑]

兴起[编辑]

清凉文益夙参罗汉桂琛,于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得心印,其后历住崇寿院、报恩禅院、清凉大道场,盛宣禅道,吴越王钱氏亦皈依之。文益又作《宗门十规论》一卷,痛论当时禅家之流弊,并指出“明事不二,贵在圆融”与“不着他求,尽由心造”的主张,文益禅师曾经举华严初地中六相义,并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四方学徒咨叩,蔚成一派,遂展开以浙江、福建地方为中心教区。嗣法弟子有六十三人。文益逝世后,南唐中主李璟赐谥号为“大法眼禅师”,法眼宗以此得名。

发展[编辑]

历经文益(885—958)、德韶(891—972)、延寿(904—975)三祖,活跃于唐末、五代、宋初时期。世称法眼宗。

鼎盛[编辑]

历经文益(885—958)、德韶(891—972)、延寿(904—975)三祖,活跃于唐末、五代、宋初时期。世称法眼宗。

沉寂[编辑]

近代复兴[编辑]

代表人物[编辑]

清凉文益

天台德韶

永明延寿

宗风[编辑]

法眼宗风“般若无知”、“一切现成”。《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 《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症施药,垂机顺利,扫除情解。"

后世影响[编辑]

注释[编辑]

  1. ^ 道悟的法统归属至宋代起开始出现争端,有道悟出于南岳下一说,或有天皇道悟与天王道悟二道悟之说,该争议一直持续到清初。
  2. ^ 现代学界看法多认为宗派观念大成于宋代,宗派之别多是由宋人向上追溯[参 6]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1. ^ 道原撰:《景德传灯录》,CBETA, T51, no.2076, p.196-467。
  2. ^ 印顺着:《中国禅宗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3. ^ 麻天祥著:《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7-40页。
  4. ^ 麻天祥著:《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5. ^ 雪峰义存撰:《雪峰义存禅师语录》,CBETA, X69, no.1333, p.78。
  6. ^ 蓝日昌:《宗派与灯统——论隋唐佛教宗派观念的发展》,《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2004年第4期。
  7. ^ 麻天祥著:《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佛教藏经[编辑]

  • 《雪峰义存禅师语录》,CBETA, X69, no.1333。

研究成果[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