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滄海微漚/沙盒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法眼宗漢傳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以法眼文益為宗祖,出於六祖惠能門下青原行思之法系,為禪門五宗中最晚成立的一宗。法眼宗在南唐吳越時期得到很大的發展,成為五代末期影響最大的宗系,以今浙江福建為中心教區。宋初時,傳至永明延壽而達到極盛。宋代中葉以後,法眼宗逐漸衰落,法脈斷絕,但在高麗仍保持傳承。近代虛雲老和尚重振禪宗,續五宗法脈,法眼宗得以恢復傳承。

源流[編輯]

遠紹佛陀迦葉間的「拈花一笑」,禪宗達磨祖師三傳至四祖道信而隆盛起來,又經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的先後弘揚,完成了禪的中國化道路,使禪宗成為了中國佛教的主流[參 2]。隨著禪宗影響的擴大,禪宗也開始產生了分流,六祖慧能門下分為荷澤神會南嶽懷讓青原行思等宗系。南嶽懷讓的弟子馬祖道一播化江西。馬祖的弟子百丈懷海制訂叢林清規,建立禪院組織制度。懷海門下又分出溈仰臨濟二宗[參 3]

青原行思的弟子石頭希遷湖南弘法,大闡宗風。石頭希遷從「本體無相,即休即用」進行發揮,提倡隨順自然的修行方法,以「心體靈昭,湛然圓滿,一源含萬派,萬象現心中」為法門大要。石頭希遷門下有藥山惟儼天皇道悟[註 1],惟儼的再傳弟子洞山良價與三傳弟子曹山本寂曹洞宗。道悟的再傳弟子德山宣鑒以機鋒棒喝聞名,以「棒」打斷學人向外求索的妄念,強調自我意識與本體的合一,有「德山棒」之稱[參 4]。德山的弟子雪峰義存提倡「一心之法」,稱「大藏教中,一切經論,千般萬般,只為一心,祖祖相傳一心」[參 5]。義存門下弟子雲門文偃創立雲門宗。義存另一弟子玄沙師備羅漢桂琛,桂琛傳清涼文益,文益弟子廣布,創立法眼宗。[註 2]

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宗的出現,被禪宗稱之為「一花開五葉,道果自然成」。禪門五宗均出於曹溪禪法,思想上並無不同,但在接引方式方面各有特色。[參 7]

歷史[編輯]

興起[編輯]

清涼文益夙參羅漢桂琛,於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得心印,其後歷住崇壽院、報恩禪院、清涼大道場,盛宣禪道,吳越王錢氏亦皈依之。文益又作《宗門十規論》一卷,痛論當時禪家之流弊,並指出「明事不二,貴在圓融」與「不著他求,盡由心造」的主張,文益禪師曾經舉華嚴初地中六相義,並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四方學徒咨叩,蔚成一派,遂展開以浙江、福建地方為中心教區。嗣法弟子有六十三人。文益逝世後,南唐中主李璟賜諡號為「大法眼禪師」,法眼宗以此得名。

發展[編輯]

歷經文益(885—958)、德韶(891—972)、延壽(904—975)三祖,活躍於唐末、五代、宋初時期。世稱法眼宗。

鼎盛[編輯]

歷經文益(885—958)、德韶(891—972)、延壽(904—975)三祖,活躍於唐末、五代、宋初時期。世稱法眼宗。

沉寂[編輯]

近代復興[編輯]

代表人物[編輯]

清涼文益

天台德韶

永明延壽

宗風[編輯]

法眼宗風「般若無知」、「一切現成」。《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鋒相拄,句意合機;始則行行如也,終則激發。漸服人心,消除情解,調機順物,斥滯磨昏。" 《歸心錄》說:"法眼宗風,對症施藥,垂機順利,掃除情解。"

後世影響[編輯]

注釋[編輯]

  1. ^ 道悟的法統歸屬至宋代起開始出現爭端,有道悟出於南嶽下一說,或有天皇道悟與天王道悟二道悟之說,該爭議一直持續到清初。
  2. ^ 現代學界看法多認為宗派觀念大成於宋代,宗派之別多是由宋人向上追溯[參 6]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 ^ 道原撰:《景德傳燈錄》,CBETA, T51, no.2076, p.196-467。
  2. ^ 印順著:《中國禪宗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頁。
  3. ^ 麻天祥著:《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7-40頁。
  4. ^ 麻天祥著:《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頁。
  5. ^ 雪峰義存撰:《雪峰義存禪師語錄》,CBETA, X69, no.1333, p.78。
  6. ^ 藍日昌:《宗派與燈統——論隋唐佛教宗派觀念的發展》,《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2004年第4期。
  7. ^ 麻天祥著:《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頁。

佛教藏經[編輯]

  • 《雪峰義存禪師語錄》,CBETA, X69, no.1333。

研究成果[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