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台湾古典文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古典文学,意指在台湾创作,而且对台湾文学发展产生影响力的传统文学。创作者不一定要是台湾人,不过作品需     与台湾的人情、风土、历史有所关系。这类作品以古典诗为大宗,且以诗为主流 。传统研究往往将台湾古典文学自郑氏时期起算,并以日治时期的结束为止 。然而,台湾古典文学创作在战后仍持续发展,时至今日,全台各地仍有古典诗社活动。[1]

宦游古典文学[编辑]

比郑成功军队还早来台的沈光文(1652年)     有“海东文献初祖”的美称,他同时创立了台湾第一个传统汉诗社“东吟诗社”。郑成功、郑经父子也擅长作诗,郑经有《东壁楼集》传世。

清初郁永河《裨海纪游》、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则为著名的宦游散文。诗作方面则出现了具有特色的“台湾八景诗”。

本土古典文学[编辑]

清代本土文人诸罗的王克捷、澎湖的蔡廷兰[1] 、彰化的陈肇兴、淡水的黄敬、曹敬、新竹的郑用锡、林占梅甚有盛名。宦游人士刘家谋的《海音诗》、《观海集》颇能反应社会实况。唐景崧任职于台南及台北时,带动地方文风,有功于诗歌传播。[2] [3] 林豪所写《东瀛纪事》记录了三大民变之一的戴潮春事件。彰化吴德功所写《让台记》记录了台湾民主国与乙未战争始末。台南施琼芳、施士洁父子,为台湾唯一父、子     进士,诗作反映台湾本土文人在乙未之际的进与退。彰化洪弃生的诗作具反殖民精神,有台湾诗史之誉。

日治时期连雅堂编辑《台湾诗荟》月刊,保存古典文献有其劳绩。台湾中部的栎社、南部的南社、北部的瀛社是日治时期台湾370多个诗社中最有代表性的诗社。文社则有 林子瑾、吴子瑜等人创立的台湾文社。而赖和、杨守愚、周定山、陈虚谷、杨云萍     、林荆南等是新旧文学兼擅的文人。《诗报》则是日治时期发行最悠久的文学刊物。其他如《风月报》(《南方》)、《台湾文艺丛志》、《崇圣道德报》、《南瀛佛教会报》亦收集相当分量的传统文学作品。林献堂著作以1927年台湾文化协会分裂后,     至欧美游历时所留下的《环球游记》最为脍炙人口。林献堂留有1927年至1954年的《灌园日记》,为台湾历史上     重要的私人文献之一。张丽俊的《水竹居主人日记》可充实栎社研究的文献,亦可见日治时期地方基层文人的文学、经济、社会等不同文化面向。北部的文人如魏清德,久任报社主笔,与当时台、日的新旧文人都有交集。南部的文人,如洪铁涛兼擅诗书,为击钵场上的常胜军,书法宗颜真卿,具何绍基之风姿。王开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诗文集传世。同一时期,除了台湾诗人的作品之外,也有在台湾的日籍人士     ,留下数量不少的在台日人汉诗文作品。《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台湾新闻》、《台湾民报》、《台湾新民报》、《昭和新报》、《三六九小报》、《南瀛新报》等报刊均刊载一定数量的传统文学。 国府迁台以后, 广设大学中文系 ,每年筹办全台中文系诗词联吟,包括近年鼓励台语吟唱,诗社如鲲瀛诗社甚至已经延续百年历史,至今诗刊仍然刊行不辍。

参考资料[编辑]

Category:台湾1000专案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