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围炉里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移动请求:“圍炉裏”→“围炉里”[编辑]

圍炉裏围炉里:标题繁简混用

  • 不转换:圍炉裏
  • 简体中文:围炉里
  • 繁体中文:圍炉裏
  • 大陆简体:围炉里
  • 香港繁体:圍炉裏
  • 澳门繁体:圍炉裏
  • 新加坡简体:围炉里
  • 台湾正体:圍炉裏

Liangent-bot留言2014年3月5日 (三) 15:30 (UTC)[回复]

关于上方的讯息[编辑]

我只是打上繁体也能打出的“炉”,结果就自动跳出这个结果。可以的话,请管理员将之移动至没有繁简争议的“围炉里”。

另外,本条目中出现的各种日本汉字如“囲炉里”、“居炉里”、“地火炉”、“炉”、“地炉”、“炉縁”等等也都被自动转换,这不应该被归入繁简转换的争议中,还希望管理员能将之复原。 K0530012留言2014年3月5日 (三) 16:03 (UTC)[回复]

结果居然连这讨论页内打的日本汉字也被自动转换了…… K0530012留言2014年3月5日 (三) 16:05 (UTC)[回复]

译名部分[编辑]

我将被修正的译名修正回来,并将部分内容做了变更。其一因为我的错译,致使‎Ws227跟著错,其二是翻译上的考量。

围炉里原本有更多其它附属器具,但因为资料来源的问题和版面的考量,因此我就只写上日文条目翻译的内容。

わたし这项器具并没有既定成俗的译法,多半直接使用假名表示,因此我空下了它的译名,没有转写成汉字,但可以从称呼的名称和外型,理解到其如此被命名的理由,它是因为藉著把手将之伸向火源的动作而得名。而わたし也分成有把手和没有把手的几种类型,它们的功能一样,但名称却不相同。其他的器具也是,这些名称都蕴含了它们之所以被如此称呼的理由,因此草率配上译名将这些名词转译,很有可能便会使其流失了原意。这是翻译的难处。有关译名的我认为应该更加斟酌,虽然这里是中文维基百科,但这项条目里的描述的东西,却是生于其他文化之物,因此我认为审慎转写汉字并附上描述便可,硬是要用中文的词汇去对应转译极有可能会流失原意。

另外,灰均的内容因为我当时看错,将抹刀误植成铲子。造成使用人误解这点,我非常抱歉。

还有,鍑和茶壶是不一样的东西,而“铁瓶”又特指铸铁水壶,因此新的译名并没有更符合该器物的原意,所以我改回原本的译名。 K0530012留言2014年3月16日 (日) 17:40 (UTC)[回复]

其实有些器具在中国古籍中看到名称,例如“铁瓶”在中国称为“汤瓶”(文震亨《长物志》:“汤瓶铅者为上,锡者次之,铜者不可用。形如竹筒者,既不漏火,又易点注,瓷瓶虽不夺汤气,然不通用,亦不雅观。”),用作烧水,多用金属或陶瓷制作。而“水壶”一词有歧义,可以指携带出外装水的容器,也可以指烧水的容器。另外わたし中国和外国也有(见现代常见的家用式烤肉炉),要表示日语名称来源可以用注释方式标示日语名称含意,但不应因此而不去翻译该物。另外“灰均し”这工具在中国多用于香艺,称为“香铲”,因为文中并非用于香艺,故改为“灰铲”。很多日本的东西其实不是日本独有,有不少来自中国,但因为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少用,而使中文名称不为一般人所知,只有古籍有记载或只有一些小众嗜好如茶艺、香艺等才用到,所以对普罗大众来说未必知道正确的中文名称--Ws227留言2014年3月17日 (一) 06:34 (UTC)[回复]
另外翻译时请考虑如那些用具要在中文维基写成独立条目,应以甚么为条目名?先把它的名称翻译成中文,再以注释方式标示日文名称含义,这样才是既顾及中文又能表达原意,何况有些并非日本独有产物--Ws227留言2014年3月17日 (一) 06:56 (UTC)[回复]

回复‎Ws227[编辑]

我对香具不熟,所以没有注意到有香铲这个器具。可是中国香道的香铲和“灰均し”又有些不同,“灰均し”有刮出灰模样的锯齿设计,并且有的几乎呈梳子状,我认为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另外,虽然你引用文献,认为汤瓶会是“铁瓶”较好的译名,但“铁瓶”是铸铁制的水壶,而从你提供的文献部分没办法看出有任何地方提到汤瓶有这个特性,所顶多只能将之作为“薬缶”的译名,而“铁瓶”是铸铁制的“薬缶”。另外,我没有使用水壶作为译名,也已经附上铁瓶的图,我搞不清楚你提出有歧异这一点是翻译内容的哪一方面有问题。在我居住的地方,这种附提把和壶嘴的烧水用器具就称作“水壶”或“茶壶”。

身为华人,我当然了解很多东西是日本当初从中国这里传过去的,但有的也只是相似而已,而重点是有些译名并不合适,例如之前将わたし译作烧烤架,那么没握炳的“瓶台”,我若没写出来你又会怎么译?你是凭你喜好决定译名吗?我说过,这些器具的名称能表现出存在文化的内涵,而中文的称谓不一定能表现这些特性。“瓶台”也是,之所以有这种称呼,是因为它的功用是用来搁放“铁瓶”,因为没有把手,所以不方便在火源附近移动,所以主要并不是用于烧烤用途,有的甚至只是在围炉里角落的扇形小铁架。而你将附在后面的内容删除,是为了不要造成前面译名突兀吗?还是只是因为没有来源,所以必须移除?

你现在将之译作有柄烤架,是我反应意见之后才改的,如果有其他使用者更新内容,察明这些译名不合适,译名是不是也要不断更新?

在英文维基百科里,很多跨文化的事物,他们也没有将之硬译作英文的字词,而将原先的名称以原音拼写的方式保存下来,我认为这是相当不错的做法。因为这并不是不译,而在编写这些条目时就试著将原有文化保存下来,除了保留真实的称谓,也让人能透过简单的描述就能知道这个名称背后的意涵。

将译名审慎转写汉字,保持最贴近原本样貌,并在后面加上描述注解;跟你将之更动成你想要的译名,然后在后面附上一些日文和解说,我不觉得后者有比前者更合适多少。

“考虑哪些用具要在中文维基写成独立条目,应以甚么为条目名”这点当然我同意,我在翻译时也查找过其它条目和资料,也决定好要这么翻译。由于相关翻译内容的匮乏,有些几乎必须从头开始建立,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对这些条目有兴趣,所以我只能当作仅我自己在翻译我想完善的条目。用自己闲馀时间来翻译这些条目。所以只是成长缓慢了些。日文维基的其他相关条目,我都想将之翻译出来。但基于同样的理由,我还是会维持我这种译法。 2014年3月18日 (二) 15:08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