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未成年恋爱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条目推荐[编辑]

~移动自Wikipedia:新条目推荐/候选~(最后修订
  • 早恋的坏处很严重吗?(大幅增修:User:FlsxxUser:究极人类)--氢氧化钠 NaOH 06:12 2006年7月7日 (UTC)
    • (-)反对,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中国中心,2、文中很多观点颇具争议性,3、很多内容描述过于文学化,不象百科条目,如“只有那种有相互好感,再点破窗户纸的才能发展成为早恋”。--长夜无风(风言风语) 06:22 2006年7月7日 (UTC)
    • (-)反对分层太多,实质太少。--阿pp 07:43 2006年7月7日 (UTC)
~移动完毕~ --Shinjiman 17:19 2006年7月11日 (UTC)

早恋只存在于课业上[编辑]

这个条目很明显地注重在国中生和高中生身上,即还需要专心于课业上,还有联考需应付的学生身上。而其他国中毕业就出社会的人,他的恋爱还会被算在早恋上吗?所以,年龄不会是区分早恋与否的标准,父母的期望与否才是。只要父母反对儿子谈恋爱,即使儿子已上大学了,他的恋爱也还会被认为是早恋的。--嗡嗡 14:47 2007年3月26日 (UTC)

关于所谓“青春期恋爱”这个词[编辑]

大陆从来只知道什么是“早恋”,没有人会称呼“早恋”为“青春期恋爱”。‘“早恋”又称“青春期恋爱”’应该是编辑者原创的,建议修改本词条。其实删除该词条也可,“”里已经有对“早恋”的概述了,而且此词条完全是中国的保守教育学者的宣称单,“早恋”一词很简单,就是指大学之前的恋爱,没有什么歧义。另外,该词条对于国外的论述,看上去应该也是原创的。宗教国家有女人可以上学吗?

这个词条如不删除则完全要重写[编辑]

  • 内容大多为作者信口开河
    • “关于多早才是早恋,目前对于这个问题没有普遍的认识,亦没有令人信服的专业界定。各个国家的情况更是不一样。而在中国,一般认为早于大学时期(约18岁)的恋爱应算作早恋,或在第二性征出现(约12~14岁)之前发生的恋爱才算早恋。”
      • 早恋一词有很明确的定义,即大学之前的恋爱。而且除了中国外,没有哪个国家有早恋这一概念。故这段话错误。
    • “早恋,也有叫做青春期恋爱”
      • 我相信只要身为中国人绝对没有人听说过“青春期恋爱”一词。
    • “在西方社会,十几岁的孩子谈恋爱,亲吻、拥抱,被视为正常。

“只要未有发生性行为或导致少女怀孕,即使是在较保守的宗教家庭也不会限制十六岁以上的高中生谈恋爱的。近年虽有宗教界人士针对未婚性行为提出异议,但提倡的仅是婚前守贞运动, 并非禁止青少年恋爱。

“事实上在西方“早恋”一词并不存在, 或许是由于西方的教学系统较宽松,绝大部分西人对中国学校限制学生恋爱是非常不理解的。

“在中国旧社会,大都是父母包办婚姻,虽然有大量的小女婿、少夫妻,也只能称为早婚、早育。至于恋爱,则是不论何种年纪,都是不被允许的,而不只有早恋被认为是不好了。”

      • 这段话是作者的想象,众所周知,宗教国家或宗教家庭,婚姻完全由父母包办,而且不会给女性上学的权利,何来“恋爱”?关于西方社会的描述也有很大问题,西方的年龄观、恋爱观,与中国完全是两个次元,对中国的了解不会有清晰的认识。至于说中国旧社会完全没有意义,因为时代早已不同。
  • 中立性模棱两可
    • 听起来既像保守教育学者的说教,又像批判者的论文。
  • 外语链接有误
    • 英文版的那个词条和“早恋”完全不是一码事。

所以我建议重写这篇百科。另外想说的是,希望某些人不要加上“需要补充世界性内容”的模板,因为“早恋”本来就是中国特色。TheHope (留言) 2009年2月3日 (二) 11:52 (UTC)[回复]

说错的就请无视吧[编辑]

我才刚到这里,说错话只有请求谅解了,可能说的话参杂了太多自己个人的情绪和观点,请多包涵(不管是过去的还是将来的)。也请大家善用这个讨论页,改善好词条。——TheHope (留言) 2009年2月5日 (四) 20:51 (UTC)[回复]

根本就是一个不应该建立百科词条的内容。有人弄了就不错了。这种内容势必要走得不主流一点。你要是有意见你来写就是了么。Gesalbte (留言) 2010年5月13日 (四) 00:22 (UTC)[回复]

避免异性恋主义[编辑]

在这条目当中,“异性”成为性对象的代名词,有明显落入异性恋主义窠巢的现象。 我个人认为应该要改为“异性/同性”或者是更中性的词。--冷冻猫尸 (留言) 2009年2月28日 (六) 18:09 (UTC)[回复]

在中国,哪里找到“18岁以下恋爱”的这个定义?[编辑]

看了楼上某位网友的批判,基本同意。但对于早恋的定义,这位朋友说:“很明确,是18岁以下的恋爱”,不知出自何处?是否毫无争议,是公认的? 袋袋 (留言) 2009年4月16日 (四) 08:02 (UTC)[回复]

这个词的英文链接有严重的问题[编辑]

Puppy love是指那种很小很小的小盆友们之间的恋爱。汉语中的“早恋”显然不是这个意思。Gesalbte (留言) 2010年5月13日 (四) 00:20 (UTC)[回复]

可能更接近“幼年迷恋”。汉语早恋是premature love。--YFdyh000留言2017年9月22日 (五) 14:02 (UTC)[回复]

建议移动本条目到青春期恋爱[编辑]

早恋有贬义,为了符合中立性,请求移动。

建议移动本条目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春期恋爱[编辑]

Pedajilao留言2020年8月9日 (日) 12:16 (UTC)[回复]

不赞成移动条目--Wolfch (留言) 2020年8月9日 (日) 12:51 (UTC)[回复]

(-)反对本条目并没有特指中国大陆所指的"早恋" Asanatsa留言2020年11月25日 (三) 13:43 (UTC)[回复]

建议改名:青春期恋爱→未成年恋爱[编辑]


条目原名为早恋,含有贬义,后移动为青春期恋爱,而后恢复原名,最后恢复现名,似乎均不合宜。早恋的涵义显然广于青春期恋爱,包括前青春期的恋爱。条目对应的英文维基百科为Puppy love,意为童稚之爱,与青春期恋爱完全不对应——Talk:青春期恋爱#这个词的英文链接有严重的问题若要保留“青春期恋爱”,则要另立“儿童恋爱”和“婴幼期恋爱”,显然无此必要。条目几乎全部内容通用未成年时期,改为“未成年恋爱”最为恰切。--神秘悟饭 2022年9月20日 (二) 10:48 (UTC)[回复]

  • 名称如果不满足广泛的可供查证,则是原创研究。中立的观点是介绍早恋/幼年恋爱的定义和各方观点,而不是名称上的政治正确。
  • “未成年恋爱”可能不合适,全球各地成年年龄不一、可能高于法定结婚年龄(例如墨西哥),结婚后的“恋爱”将被涵盖。
  • 该条目一定程度上需要重写。似乎,当前条目可以改回原名、改链en:Puppy_love_in_mainland_China,然后慢慢扩写。
--YFdyh000留言2022年9月20日 (二) 14:51 (UTC)[回复]
成年年龄不一不构成理由,一些地方法定婚龄早于成年,“成年”条目可成立,“婚龄”条目也可成立;
Puppy love in mainland China远好于现连结,应当变更,但也不准确,应改为Early love in mainland China,Early love据Puppy love条目出现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并非原创;
标题可改回原名早恋,但有关分析成因和支持理由的内容不宜改为早恋。--神秘悟饭 2022年9月21日 (三) 00:35 (UTC)[回复]
方才查看WP:非原创研究,是属内容方针:“在维基百科里所谓原创研究或原创观念,指的是未发表的事实、争论、观点、推论和想法;以及对已发表材料进行的未发表分析、综合或总结,并产生或暗示新的结论”,而行为本身不属于思想、事实或观点等,所以有关行为的条目的命名不适用WP:非原创研究。相反,WP:中立作为基本规则没有明定限于“事实、争论、观点、推论和想法”、“分析、综合或总结”。--神秘悟饭 2022年9月21日 (三) 01:05 (UTC)[回复]
美国一部分州规定,如双方未成年(未达法定结婚年龄)须父母同意方可结婚。百度上找的,仅供参考——范博📧·🎤·✍🏽🇨🇳 2022年9月22日 (四) 11:26 (UTC)[回复]
似乎现无反对更名为“未成年恋爱”。--神秘悟饭 2022年9月26日 (一) 06:33 (UTC)[回复]
我建议等更多意见。应先在条目中注明别称和来源。--YFdyh000留言2022年9月26日 (一) 14:49 (UTC)[回复]
我又审视我的想法,发现三个名称都不好。青春期恋爱在全世界与老年恋爱、离异者恋爱都属于小课题,都没有独立的必要,都与一般的恋爱没有实质差别;在中国大陆与前青春期都从属于早恋,不必分离。早恋属于特定名称,较难指代普世的脱离时空属性之普遍事态;指代中国大陆的特定概念,现有资讯又不足以成立一个条目,必然牵涉普世的正反论据。未成年恋爱中有些与一般的恋爱无实质差别,有些有实质差别(puppy love),前者没有独立条目的必要,后者不应与前者混合。--神秘悟饭 2022年9月26日 (一) 23:46 (UTC)[回复]
中国大陆早恋概念的现实来源甚多、影响广泛,评价也应该很多(但“可靠性”难定),肯定能写成独立条目。普世之概念肯定也有一些研究、文章,但可靠性、定义等方面不一,综合到一篇条目中也许会四不像,容易有原创研究成分和偏向。--YFdyh000留言2022年9月26日 (一) 23:55 (UTC)[回复]
中国大陆有关早恋的研究大多研究青春期/校园/未成年恋爱的为什么、利弊、如何解决,还是处在普世的事态之中,而且严肃的研究大多不以早恋为名,以“青春期”等通用名称为名的研究与外国并无实质差别(但研究水平更差)。真正专属于早恋的词源、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可靠研究尚未查到。--神秘悟饭 2022年9月27日 (二) 00:15 (UTC)[回复]
条目不需要从学术层面严格定义,分别引述一般、通用读本定义向读者介绍就行。词源、风气等应该能查到,但须小心避免原创总结。某读本的定义是无独立经济能力、法定婚龄前的恋爱。也有很多从实际影响角度的。如果条目兼顾全球各地的观念,将非常广阔、难以写好。“早恋”概念的科学性辨析,该文作者李阳的《青少年“早恋”概念的科学性辨析》也载于“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二〇〇六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应该是很好的来源。--YFdyh000留言2022年9月27日 (二) 01:25 (UTC)[回复]
李阳有两篇文章几乎雷同,《“早恋”概念的科学性辨析》发去《班主任之友》,《早恋概念的新认识》发去《中国性科学》;阁下提及的另一篇《青少年“早恋”概念的科学性辨析》在知网只有摘要和关键词,仅仅为会议议程,没有正文。而且前述两篇文章关于词源的内容仅仅为断言,没有论证或脚注:“到了 60 ~ 80 年代,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教育年限的延长,大学生谈恋爱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不珍惜教育机会、没有理想的表现;中学生谈恋爱更是超前行为,同学侧目,老师干预,家长焦急”,前述文字还与2002年闵乐夫的《对“早恋”的再认识及教育对策》如出一辙:“60 ~ 80 年代的大学生谈恋爱被视为不珍惜教育机会、缺乏远大理想;中学生谈恋爱更是超前行为,同学侧目,老师干预,家长焦急”。二者同样没有论证或脚注,可认定为前者抄袭后者。李阳论文品质极差,不应被引用。还有很多中国大陆早恋论文更像随笔、劝谕文,难以采用。
不针对早恋的概念,针对早恋本身的阐述,普适于人类,支持和反对的论据不宜局限于中国大陆,现实状况则可分国界。--神秘悟饭 2022年9月27日 (二) 04:06 (UTC)[回复]
视为综述暂引以为据,我觉得是可接受的。十分详细的论证分析,又是否可靠普世,多只是为观点得数据或出处,不过我不反对找一些出处和依据。“针对早恋本身的阐述,普适于人类”难以认同,古代/现代、各国/各地的观念和婚龄相差甚多,逐一列出可能很琐碎,又难有可靠综述,所以暂不赞成以全球为角度撰写。--YFdyh000留言2022年9月27日 (二) 04:24 (UTC)[回复]

争议[编辑]

@U:零醇,阁下删除“中国”和“广东”,令“云南”、“四川”、“深圳”孤立存在,可能令读者无法定位,甚至与四国、深水沟等混淆,显然为中华地域中心。若阁下有坚定立场,我可将“中国”改为“中国大陆”。此外删除此条目唯一有关早恋的校规文本,亦不妥当。--神秘悟饭 2022年10月24日 (一) 12:35 (UTC)[回复]

参照WP:避免地域中心中地理一节,这些地名只要写到一级行政区,对著名城市可以写到市;而且有对应条目指向,不至于混淆,太多缀词也没有必要。此外我没有“删除此条目唯一有关早恋的校规文本”,肯定是误会了。--零醇留言2022年10月25日 (二) 17:52 (UTC)[回复]
地域中心属于我疏忽。但“至少应该注明其所在的一级行政区”及“地点说明的最高级别行政单位最好以第一级行政单位为准,也可以注明至在华语圈中具有高知名度的城市即可”,不等于只写到一级行政区和著名城市为最佳做法,而且下段提到美国,显然以加上中国大陆为宜。阁下虽然恢复校规文本,但是的确曾经删过。--神秘悟饭 2022年10月26日 (三) 00:33 (UTC)[回复]
WP:避免地域中心原文是“在中文维基百科中,地点说明的最高级别行政单位最好以第一级行政单位为准,也可以注明至在华语圈中具有高知名度的城市即可”。执行而已。比如对深圳这一著名城市,前面还要加“中国广东”,确实大可不必。另外我的确未曾删过校规文本,应该是我加上一个空行,使得你在查看差异时因为MediaWiki的特性错看了。--零醇留言2022年10月26日 (三) 03:45 (UTC)[回复]
若深圳处在中国专题条目中,我会同意您的说法。但此条目不属于中国系列,深圳还是前置广东为宜。--神秘悟饭 2022年10月26日 (三) 04:28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