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交易贈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交易贈券是在現代會員卡出現之前,商家在忠誠計劃中向顧客發放的小型紙券。[1]與零售商的優惠券類似,這些紙券只有幾毫(千分之一美元)的現金價值,但當顧客積累了一定數量的紙券時,他們可以與交易券公司(通常是交易券的第三方發行者)交換獎品,如玩具、生活用品、家具和電器。[2]

歷史[編輯]

起源[編輯]

1891年,威斯康辛州的舒斯特百貨公司開始發行交易贈券。[3]起初,這些郵票只發給用現金付款的顧客,作為他們不使用信用卡購物的回饋。[1]其他零售商也很快開始效仿這種做法。例如,位於費城和匹茲堡的食品製造商和分銷商的L. H. Parke公司,它們的產品包括咖啡、茶、香料和罐頭食品。他們在1895年建立了一個名為Parke's Blue Point Trading Stamps的交易贈券計劃。[4]Parke公司在費城和匹茲堡的總部大樓里設立了展廳,顧客可以在那裡挑選和購買優質商品。

獨立的交易贈券公司[編輯]

1896年,S&H公司作為一家獨立的交易贈券公司在美國成立。到1957年,約有200家交易贈券公司存在。[3]通常,商家會向第三方交易贈券公司支付贈券費用,並宣傳他們在購買時會提供贈券。[1]大型零售商通常會獲得折扣贈券,而較小的零售商則必須支付交易贈券的全部費用。[5]這樣做的目的是讓顧客衷於商家,他們就會繼續在同一商家進行購物,以獲得足夠的贈券來兌換商品。[6][7]顧客可以在收集冊里貼滿贈券,然後拿着這些收集冊去贈券交易公司的兌換中心兌換獎品。[6]顧客也可以將收集冊郵寄給贈券交易公司來兌換獎品。[2]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商人發行的利率是每購買10美分的商品發放一張贈券。一本收集冊大約需要1200張贈券才能貼滿,相當於購買金額為120美元。[8]

在美國,最受歡迎的商業贈券品牌之一是S&H Green stamps(俗稱「綠色贈券」),但其他大型品牌包括Top Value贈券、Gold Bond贈券、格紋贈券、Blue Chip贈券、Quality贈券、Buccaneer贈券和Gold Strike贈券。[2][6][7] Texas Gold贈券主要由連鎖雜貨店H-E-B在德州發行,Mahalo贈券主要在夏威夷發行。

就連漫畫出版商漫威漫畫公司也在20世紀70年代進軍了交易贈券領域,推出了「漫威價值贈券」。每一張價值贈券上都印有漫威角色(第一個角色是蜘蛛俠)並且通常會出現在漫威標題的信紙中。買家被建議把贈券剪下來收集(這種做法讓未來的漫畫收藏家很惱火,因為如果漫畫被剪成小塊做成價值贈券,它們的價格就會下降),[9]漫威公司以50美分的價格售賣一本贈券收集冊;如果一個人收集了一本收集冊中的所有贈券,共100張,則有權在漫畫書店和漫畫展上享受折扣(包括聖地亞哥國際漫畫展)。另一套贈券被稱為「系列B」,它取代了只有一個人物的單一贈券,而是類似於拼圖;當把這些贈券放在一起時,就會形成一幅完整的圖像,通常是一位漫威明星(有一次是史丹·李本人)。這一概念於2006年在漫威聚焦系列贈券中重新出現,並於2017年作為漫威遺產計劃的一部分再次出現。[10][11]

增長與衰退[編輯]

隨着20世紀10年代早期連鎖加油站的普及和20世紀20年代連鎖超市行業的興起,商業郵票的使用也隨之增加。商家發現,向所有客戶發放獎勵比只向現金客戶發放獎勵更有利可圖。[12]美國各地的司法管轄區都提出了有關使用交易贈券的法律提案,但常被駁回。[3][13]但部分商人團體比較排斥交易贈券,並在他們的地區極力阻止交易贈券的使用。[14]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着超市開始發行交易贈券,交易贈券的使用範圍擴大了。到1957年,約有25萬家零售店在發行交易贈券,近三分之二的美國家庭在收集交易贈券。在此期間,贈券交易公司有1400 - 1600個零售中心,消費者可以在零售中心兌換他們收集的贈券來購買消費品。[3]上世紀60年代初,S&H綠色贈券公司(S&H Green Stamps)誇口說,它每年印製的贈券比美國政府印製的郵票還多。[6]據報道,1968年在美國售出的交易贈券價值超過9億美元。[1]

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交易贈券的使用量開始下降。 由於能源危機,加油站停止提供汽油,許多超市開始投入更多的錢來宣傳低價,代替發行贈券。[1][7][15]在20世紀80年代,貿易贈券的流行度短暫回升,但總體上它們的使用量持續下降。[16]他們已被優惠券信用卡公司提供的獎勵政策和其他忠誠計劃(如百貨店的"優先客戶"卡)所取代。[17]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大多數剩餘的貿易郵票公司要麼停止運營,要麼轉換為線上形式。[2][18]

國際交易贈券[編輯]

一本二十世紀中期的英國贈券收集冊。

加拿大[編輯]

加拿大約在1900年開始使用交易贈券,但在1905年被加拿大政府禁止使用。1959年,雜貨連鎖店Loblaws推出了他們的幸運綠色贈券計劃,在溫尼伯的一家IGA超市開始了交易贈券計劃。儘管面臨法律挑戰,但該交易贈券仍是合法的,因為它們不符合加拿大刑法中對交易贈券的定義。[19]2018年第42屆加拿大議會期間,除過時條款外,《刑事法典》中反對交易增曲的條款被C-51法案刪除。[20]

英國[編輯]

20世紀60年代,交易贈券的使用已經蔓延到英國。企業家理查德·湯普金斯在英國創立了綠盾贈券公司。基於類似的模式,雖然綠盾贈券獨立於S&H綠色贈券,但仍帶有類似的商標。湯普金斯的公司開始向加油站和小型零售商出售贈券,並於1963年與特易購超市(Tesco)簽署了「綠盾贈券」特許經營權。[21]S&H公司也開始在英國發行他們的郵票,但顏色改為粉紅色。[22]1965年,英國合作社運動提供交易贈券,作為向其消費者分紅的新手段。[23][24]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Morrell, Alan. Whatever Happened To ... trading stamps?. Democrat and Chronicle. [2023-12-23] (美國英語). 
  2. ^ 2.0 2.1 2.2 2.3 The Trading Stamp Story. Studio Z-7 Publishing. [2023-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0) (英語). 
  3. ^ 3.0 3.1 3.2 3.3 Clapp, Newell A. Trading Stamps (PDF). Ohio State Law Journal. 1962, 23 (1 (1962)): 35-55 [24 December 20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12-01). 
  4. ^ Parke's Blue Point Trading Stamps. AN IRWIN FAMILY HISTORY BOOKS. 
  5. ^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50 12. March 22, 1905: 30–31. 
  6. ^ 6.0 6.1 6.2 6.3 Mastrangelo, Joseph P. Green Stampede: The Redeeming History of Trading Stamps. The Washington Post. 1980-01-22 [2023-12-23]. ISSN 0190-82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5). 
  7. ^ 7.0 7.1 7.2 Moore, Sam. Trading stamps were more than currency for some. Farm and Dairy. 2012-08-02 [2023-12-23] (美國英語). 
  8. ^ Young, William H.; Young, Nancy K. The 1950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4-01-01: 56. ISBN 9780313323935. 
  9. ^ Tuck, Matt. Hulk 181: Stamp or No Stamp?. GoCollect. 2019-05-08 [2023-12-24] (美國英語). 
  10. ^ Dig These 13 Sensational MARVEL VALUE STAMPS. 13th Dimension, Comics, Creators, Culture. 2023-02-18 [2023-12-24] (美國英語). 
  11. ^ Marvel Values Stamps Index. Marvel Value Stamps - The Unofficial Index. 2018-09-08 [2023-12-24]. 
  12. ^ Why Are Coupons Worth 1/100th of a Cent?. Mental Floss. 2011-01-11 [2023-12-24] (美國英語). 
  13. ^ Callan Jr., Phillip J.; Jacobs, Norman I. Trading Stamps and the Law. Boston College Law Review. 1963-04-01, 4 (3) [202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16). 
  14. ^ The Dry Goods Reporter 46. B.F. Jacobs. July 3, 1915: 59. 
  15. ^ Remembering Trading Stamps. www.chattanoogan.com. 2005-10-31 [202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4) (英語). 
  16. ^ Pounds, Marcia H. Redeemed Retailers Glad They're Sticking With Trading Stamps. tribunedigital-sunsentinel. 1985-08-19 [202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5). 
  17. ^ Schlueter, Roger. Answer Man: Inflation licked trading stamp business. Bellville News - Democrat. [202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8). 
  18. ^ BEYETTE, BEVERLY. The Chips May Be Down, but Don't Count 'Em Out. Los Angeles Times. 1993-08-19 [2023-12-24]. ISSN 0458-30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5). 
  19. ^ philcovex. Postal History Corner. [202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3) (英語). 
  20. ^ Harris, Kathleen. An unconscious person can't consent to sex, Liberals confirm in Criminal Code cleanup. CBC News. 
  21. ^ Tompkins, (Granville) Richard Francis (1918–1992), businessman.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2023-12-24]. doi:10.1093/ref:odnb/9780198614128.001.0001/odnb-9780198614128-e-51347 (英語). 
  22. ^ Buttle, Francis; Maklan, Stan.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Technologies. Routledge. 2015-02-11. ISBN 9781317654766. 
  23. ^ Wayback Machine (PDF). web.archive.org. [2023-12-2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4-07-21). 
  24. ^ 1951-2000. web.archive.org. 2008-04-30 [202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