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李元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元奮
大清四川鄰水縣知縣
籍貫湖北省雲夢縣
字號字伯遠,號立夫
配偶呂氏
親屬曾祖李士竑〔順治己亥進士〕;祖李載陽;父李為焯[1];子李莘〔丁酉拔貢〕[2]
出身
  • 乾隆六年辛酉科拔貢
  • 乾隆十二年丁卯科舉人
著作
  • 《過漢州房公西湖》[3]
  • 《二黃先生祠記》[4]
  • 《賜蔞堂集》[5]
  • 《四書典制考畧》八卷[6]
  • 〈纂刻珙志跋文〉[7]
  • 〈學書論〉(爲馮默齋作)[8]
  • 〈新建山西會館武廟碑記〉[8]
  • 〈安姑傳碑文〉[8]
  • 〈搶築行和趙一杜士㭻〉[9]
  • 〈大水歌〉[9]
  • 〈許肖野別墅和林睡廬司馬贈韻〉[9]
  • 〈再題肖野別墅〉[9]
  • 〈修臣弟江東游草中表程子抑谷以五律二章題其後見其氣體高遒有志復古心賞之餘自忘其醜次韻以贈〉[9]
  • 〈低唱杜司勲之句貽我斷句二章和答四首〉[9]
  • 〈題安姑佛堂〉[9]
  • 〈泛舟至葭萌〉[10]

李元奮(?年—?年),字伯遠。號立夫,湖北省雲夢縣人,乾隆十二年(1747年)丁卯科舉人。歷任江蘇、四川等地知縣[11],總督尹繼善稱爲江南第一好官[12]

生平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李士竑,康熙九年旌德縣知縣任內逢覃恩勅授文林郎,十四年楊州府同知任內逢覃恩誥授奉政大夫,妻解氏勅贈孺人,誥贈宜人,繼妻程氏勅封孺人,誥封宜人。李載陽,士竑之子,晉州州判爲焯之父,知縣李元奮之祖,乾隆十六年逢覃恩貤贈文林郎,妻程氏、繼妻王氏皆貤贈孺人。李爲焯,知縣李元奮之父,乾隆十六年阜寧縣知縣任內逢覃恩貤贈文文林郎,嗣於四十五年以孫李莘任兵部武庫司小京官,逢覃恩加一級,貤贈儒林郎前妻賀氏勅贈孺人,繼妻熊氏勅封孺人,嗣皆貤贈安人。李元奮,兵部主事李莘之父,先於乾隆四十五年逢覃恩勅封儒林郎,五十年逢覃恩晉誥封奉政大夫,妻呂氏勅封太安人,晉誥封太宜人」,(道光)《雲夢縣志畧》卷八
  2. ^ 「李莘,丁酉,朝考第一,兵部主事,知縣李元奮之子,有傳」,(道光)《雲夢縣志畧》卷八
  3. ^ 《過漢州房公西湖》。李元奮。立夫。雲夢。「欲尋古蹟半榛蕪。金雁橋邊落野鳧。踏馬平田一百頃。不知身已過西湖。」。[嘉慶]《漢州志》卷三十四
  4. ^ 「二黃先生祠記。知縣李元奮撰。程觀光書」。[光緒]《寳山縣志》卷十二
  5. ^ 「李元奮。字伯遠。號立夫。乾隆舉人。官知縣。有《賜蔞堂集》。弟元獻。子莘」。《湖北詩徵傳略》卷二十二
  6. ^ 「賜蔞堂集,李元奮著;四書典制考畧八卷,李元奮元獻同著」,(道光)《雲夢縣志畧》卷十一
  7. ^ 「纂刻珙志跋文:志亦猶夫史也,其中山川之流峙,人物之生毓,事蹟之乘除,數千百年燦若列眉,瞭如指掌,皆於志焉寄之,則纂刻寧庸緩歟?然其事亦良難矣。予曩仕中士,江淮河濟之間,足跡殆遍。邇來簡發蜀省,試用川南,暫攝珙彖。見前任王公所輯珙志,搜羅期於賅偹,攷覈期於詳詳,明於洪範八政養民、教民、衛民之事,尤惓惓至意焉。初請於學憲孟、府憲李,繼又質於前後諸寅寮,而始付剞劂,洵可謂難矣。工將竣,予適至此邑,覽此志而深爲此邑悲,復深爲此邑幸。蓋此邑山多土狹,民窮士餒,且俗雜僰𱮑,境接羌髳,去京萬里,目不覩接盛朝之典章,耳不𥹢哲匠之議論,即有忠孝節義,出平倫類,亦祇根乎性天。如蘭長長谷中,璧藏褐內,終湮沒於遐陬荒澨,而無繇見知上國,此則其可悲也。然自有此志,則山川之流峙,人物之生毓,事蹟之乘除,數千百年燦若列眉,瞭如指掌,皆由此以悉之。況於輿地、賦役、農桑諸志,可仿之以裕衣食;於學校、典禮、風俗諸志,可藉之以明理道;服習乎?藝文之志,可資以擴聞見;變通乎軍政之志,可用以固疆圉。八鄉以內,引養引恬,無拂無侮,共遊熈熈皥之世,永享清宴之休,此則其可幸也。今而後予勉這,予願我珙邑士民其勉之。乾隆癸巳之冬,署理珙縣兼宜賔事李元奮譔。」(乾隆)《珙縣志》卷之十五
  8. ^ 8.0 8.1 8.2 (道光)《雲夢縣志畧》卷十一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道光)《雲夢縣志畧》卷十二
  10. ^ (道光)《保寧府志》卷之六十二
  11. ^ 「李元奮,丁卯順天鄉榜。由拔貢中式,任四川南部縣知縣。有傳。進士土竑之曾孫,並見封典。」,(道光)《雲夢縣志畧》卷八
  12. ^ 「李元奮,字伯遠,號立夫。詩文名重一時。乾隆辛酉拔貢,中丁卯順天舉人,授阜寧縣知縣。遭水溢,元奮於常賑外分設粥廠,以食餓者。巡厯風日中,馬逸墮水者再。調繁寶山,歲大祲,捐穀數千石平糶,又勸捐備粥廠,全活無算。總督尹繼善稱爲江南第一好官,以治狀聞。丁艱服闋,起補四川南部縣。時蟈匪滋擾,元奮購捕淨盡,嗣引疾歸。著有賜蔞堂集,許中丞兆椿敘其詩藁,刋以行世。子蓀,附貢生;莘,丁酉拔貢,兵部主事,另有傳。」,(道光)《雲夢縣志畧》卷九
  13. ^ 「是日,國子監帶領教習期滿之李元奮等引見。奉諭旨:一等之李元奮、周毓崙,照原議留學三年,以知縣即用。二等之江世春,著以知縣用,邵雋、徐敕著以教職用」,《清高宗起居注》卷六乾隆十二年四月十三日壬申
  14. ^ 「又國子監帶領六年期滿留學教習李元奮等引見,奉諭旨:李元奮著以知縣即用,周毓崙著以教職即用。」,《清高宗起居注》卷九乾隆十五年五月二十五日丙寅
  15. ^ 「是日,吏部帶領七月分月選各官引見,奉諭旨:王鏐等依擬用。掣得山東博興縣知縣之李元奮,著調補江蘇阜寧縣知縣,所遺博興縣知縣員缺,著何登瀛補授。掣得湖北竹山縣知縣之胥上棟,著調補四川南溪縣知縣,所遺竹山縣知縣員缺,著文以宣補授。掣得陝西保安縣知縣之葉重秀,著調補廣東開平縣知縣,所遺保安縣知縣員缺,著邱仰文補授」,《清高宗起居注》卷九乾隆十五年七月三十日庚午
  16. ^ 「乾隆中,李元奮,湖北雲夢縣人」,[民國]《阜寧縣新志》卷三
  17. ^ 「觀海書院:故址在孔子廟東偏。觀瀾書院旣廢,淸乾隆間,知縣李元奮改紫陽庵爲紫陽書院,捐廉以資膏火。三十八年,知縣周鳳岐撥無主田及紳民捐田,共二十六頃十八畝五分三釐,座落三堰、蘇家嘴等處。」。[民國]《阜寧縣新志》卷七
  18. ^ 「書院:觀海書院,城內東南隅。初,康熙中,海防同知郞文煌以南門外廢五通廟改爲觀瀾書院,未幾,改爲社學。乾隆中,知縣李元奮以西門外紫陽庵改爲紫陽書院。四十年,知縣閻循霦以其地湫溢,復於舊學宮故址,卽文煌所建觀瀾書院。時學宮未立,卽其處舉行春、秋祭,改設觀海書院。」。[光緒]《淮安府志》卷二十一
  19. ^ 「王慶成,由山分阜始祖,生平好義疎財,乾隆十七年,將南營子港秧地數十畝施爲隍廟香火,由知縣李元奮奬以樂善好施,淮給廟祝曹陽祿承領。」,(光緒)《阜寧縣志》卷十六
  20. ^ 「書院初無經費,知縣李元奮創建紫陽書院,捐廉以資膏火」,(光緒)《阜寧縣志》卷之九
  21. ^ 「又奉諭旨:江蘇巡撫莊有恭奏稱,寶山縣係繁度難沿海要缺,請以阜寧縣知縣李元奮調補。所遺阜寧縣員缺,以試用知縣吳髙峻署理,照例試着一年,另請寔授等語。著照所請,李元奮准其調補寶山縣知縣,所遺阜寧縣知縣員缺,准以呉髙峻署理。該部知道。」,《清高宗起居注》卷十三乾隆十九年三月初四日甲寅
  22. ^ 「李元奮。字立夫。雲夢人。選拔貢生。好讀書。公餘手不釋卷。乾隆二十年早霜害稼。木棉亦凋落殆盡。民不聊生。書吏陳顯章(進士陳汝秋父)素公正。以災傷告。且願岀已貲爲公費。元奮遂力爲請賑且勸捐。煮糜以活貧民之無食者。修北門城垣。重立海不揚波額。任三載政績頗著」。[光緒]《寳山縣志》卷七下
  23. ^ 「十九年知縣李元奮濬馬路塘小川沙。次年濬川路涇殷涇塘。二十二年濬走馬塘沙涇浦。二十四年濬鵝艬浦。並李元奮。」。[光緒]《寳山縣志》卷四
  24. ^ 「寶山縣知縣。……李元奮。湖北雲夢人。拔貢。乾隆十九年八月任」。[嘉慶]《直隷太倉州志》卷九
  25. ^ 「李元奮。雲夢人。舉人。授寶山知縣。公餘好讀書。乾隆二十年早霜害稼。木棉亦凋落。民不聊生。元奮力請賑且勸捐。煮糜以活貧民之無食者」。[嘉慶]《直隷太倉州志》卷十二
  26. ^ 「二黃先生祠在楊行鎭。國朝乾隆十五年知縣田聯芳建。二十年知縣李元奮詳請撥欵專祭。案寶山係嘉定分治。黃氏後裔現居寶邑。故並立祠」。[嘉慶]《直隷太倉州志》卷五十一
  27. ^ 「北門城樓舊有「海不揚波」額。爲明副總兵黃應甲所書。相傳海舶出入長江口者。夜望輒見明燈四盞。以爲標幟。後爲人竊去。從此燈光不復見。乾隆十九年知縣李元奮補書舊額。今殘磚亦不知湮沒何處。」。[民國]《寳山續縣志》卷十七
  28. ^ 「海不揚波甎額。舊在北門城樓。明副總兵黃應甲書。不知佚於何時。前志載乾隆十九年知縣李元奮重題。今城樓已圮。元奮所補書者亦佚。」。[民國]《寳山續縣志》卷十五
  29. ^ 「黃公祠祭田記,知縣李長靑撰。按前志祠祀目,知縣陳夢蘭重修黃陸二公祠序稱乾隆二十八年,李公來宰斯土,籌議香火,將淸淨庵僧募捐田十六畝歸於祠,俾賢裔奉祠生彝倫主焉,並勒於石。據此,則石已建於乾隆時矣。前志僅載李元奮《二黃先生祠記》,而未及祭田,特補之。」。[民國]《寳山續縣志》卷十五
  30. ^ 「李元奮,二十二年任」,[光緒]《安東縣志》卷九
  31. ^ 「安東縣知縣……李元奮,二十二年任」,[光緒]《淮安府志》卷十三
  32. ^ 「諭軍機大臣等:前經降旨。令尹繼善等將徐淮等府守令各官。甄別賢否。並酌量調補。務得賢員。實心整頓。其因循闒茸之輩。早去一日。則地方早受一日之益。復經飭諭該督等速行辦理。此最關切要之急務。所當迅速妥辦。何以至今尚未覆奏。至被水地方。全賴趕種秋糧。以資接濟。現在涸出地畝若干。從前曾否借給耔種。該督等俱未詳悉奏明。看此則地方怠玩之習。毫未悛改。百姓何由得有起色。著再傳諭尹繼善、愛必達等。令將淮徐各屬員。嚴行秉公甄別調補。……寶山知縣李元奮調東安。得旨、如所請。下部知之。又批、今用愛必達為雲南總督。陳宏謀未到任之先。一切政務。惟汝是賴。不可用模稜舊習。慎之。」。《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五百三十九乾隆二十二年五月二十日
  33. ^ 「案知州攝署者,冊載乾隆中有阿青阿、任寶坊、宋英玉、李元奮、熊道階、喬人傑、王衍惇、王仲、仲貽桂、王瀾、吳輝祖、汪柟;嘉慶中有徐用書、尤耿光、何藩、滑承芳、徐之珍、沈際淸、沈封忱、何維琦、王柏齡、劉青蓮、黃士傑、姬筠、李簡;道光中有蔣士鎔、阿青阿、譚廷棻、阿達順、趙廷椿、李步瀛、朱瑞金、楊春和、德山;咸豐中有胡岳、曹汝愚、陸愼言;同治中有王丙堃、陳兆麟、蔣曰豫、韓印,不具表。」,光緒《蔚州志》卷二
  34. ^ 「李元奮,湖北雲夢縣,辛酉㧞貢,中順天丁卯舉人,由教習歴仕江南阜寧、寳山、安東暨直隸望都知縣。以金川之役發蜀効用,於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署理珙縣兼宜賔縣事」。(乾隆)《珙縣志》卷之八
  35. ^ 「宜賓縣……李元奮,湖北黃州解元,三十九年署」,(光緒)《敘州府志》卷二十七
  36. ^ 「珙縣……李元奮,湖北雲夢舉人,三十八年署」,(光緒)《敘州府志》卷二十八
  37. ^ 「李元奮。湖北雲夢人。乾隆丁卯舉人。四十二年任」。道光元年《鄰水縣志》卷二
  38. ^ 「李元奮,湖北雲夢,乾隆丁卯舉人,四十三年任」。道光十五年《道光乙未增修鄰水縣志》
  39. ^ 「李元奮,湖北雲夢縣人,乾隆辛酉拔貢,丁卯舉人,乾隆四十三年三月任」。(道光)《南部縣志》卷之十一
  40. ^ 「李元奮,號立夫,湖北雲夢舉人。乾隆四十三年任南部。邑舊無書院,官學設於文昌宮,因度隙地,於文廟側構修書院,勸諭士民,率勷義舉。凡捐土捐宅,皆定以案,永爲東脩膏火之費。有碑詳學校類。至今文人咸賴焉」。(道光)《南部縣志》卷之十二
  41. ^ 「鰲峯書院,在學署前。乾隆戊戌年,邑令李元奮倡首創修。頭門一座,垂花門一座,瑞雪堂三間,崇正堂三間,文星閣三間,山長齋室二間,諸生學舍二十八間,㕑房二所,墻垣三百。所有經費,槪係民間捐輸,置買田上舗房,永爲束修膏火之資」。(道光)《南部縣志》卷之九
  42. ^ 「乾隆庚子年,縣令李元奮建修鼇峯書院,落成後,題瑞雪堂云:地近宮牆,緬孔孟程朱,亦步亦趨,總在聖賢路上;道存桑桑梓,望鮮陳蒲馬,是則是傚,依然將相班中」。(道光)《南部縣志》卷二十五
  43. ^ 「李元奮,字立夫,湖北雲夢舉人,乾隆四十三年任南部邑官學舊設文昌宮,因度文廟左側地,創修鼇峯院,士民踴躍捐助,存款定案,永作束脩膏火。今改鹽釐局。」。「鼇峯書院,舊在學署前。乾隆戊戌年,邑令李元奮創建。從此人文蔚起,士民德之,豎有長生祿位牌。至光緒丁亥年,遭鹽委趙會城會同局紳改作鹽局,移修書院於凌雲山麓,平塚作基。地氣惡劣,士林詬病。」。[光緒]《南部縣鄉土志》
  44. ^ 「又議四川總督文綬奏榮縣民韓培元等邪教惑衆案內失察各員,照例議處一疏,奉諭旨:李本著從寬,免其革任,仍註冊;德福著降一級留任,白瀛、李世傑、錢鋆俱著銷去加一級,穆克登阿著銷去軍功紀録二次,俱免其降級。桂林、富勒渾俱著罰俸一年,明亮著銷去軍功紀録一次,免其罰俸。至此案失察邪教,部議降革人員,固屬罪所應得,但念人數較多,加恩仍從寬典。曾承謨著免其革任,仍註冊;曹焜著於補官日革職,從寬留任。議以降調之饒況、吳希灝、段玉裁、柯枝澍、趙壽元、王紱疆、李元奮俱照所降之級,從寬留任。議以革任之魏成漢,著從寬免其革任,仍註冊。王守坤、李永祺、徐宗仁俱於補官日從寬留任。餘依議」,《清高宗起居注》卷二十九乾隆四十四年四月二十日甲戌
前任:
盧師武
寶山縣知縣
1754年-1757年
繼任:
舒希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