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瓜菜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瓜菜代(「代」即代食品),是1960年前後發生在中國大陸的三年困難時期的一個用「代食品」充飢的臨時措施。1960年11月3日,面對各地餓死人的警報,周恩來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緊急指示信(12條),在繼續堅持大食堂的前提下,對農民作出了一些讓步,希望通過政策調整,迅速扭轉餓死人的現象。11月1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立即開展大規模採集和製造代食品運動的緊急指示》,根據中國科學院的建議,向全國推薦了一批「代食品」。[1]《緊急指示》決定,成立以周恩來為組長的中央瓜菜代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正式提出「瓜菜代,低標準」的口號。在各省成立「除害滅病」領導小組,普遍建立「人民生活情報網」,具體落實瓜菜代的任務。

所謂「瓜菜代」,就是以蔬菜代替糧食作為主食。其實,在饑饉遍地的1960年的廣大農村,早已無瓜無果,百姓且已把樹皮樹根野菜觀音土代替糧食吞進肚裡,所以瓜菜代小組的真正任務是動員開發稻秸橛根玉米芯橡子小球藻等代用食品。小球藻是水面浮生植物綠藻的一種,據說中國科學院水生所發現小球藻的蛋白質含量高達30%以上,可治療因長期營養不良而導致的浮腫病[2]1960年10月,秘書胡喬木呈書毛澤東稱,推廣小球藻,既可治浮腫,又能「保證不餓死人」。1960年10月27日毛將胡喬木的信批轉全國,開始大力推廣,大規模用人尿來培植小球藻。另外還有所謂的「人造肉精」是一種酵母菌菌體做成的食品,但酵母菌在培養時要注意溫度,講究清潔,在繁殖方面有一定難度,無法大量生產。1961年以後隨著恢復農民自留地和解散公社食堂的政策決定,以及從1961年初從國外(毛澤東甚至批准可由法國自美國轉進口)大量進口的糧食,促使糧食供應好轉,瓜菜代開始走入歷史。

注釋[編輯]

  1. ^ 1960年11月9日﹐中國科學院黨組向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報送了一份題為《關於大辦糧食代用品的建議》﹐報告一開頭就說﹕「根據中央支援農業的指示,為了有助於節約糧食,安排群眾生活,最近幾個月來,我們著重抓了糧食代用品的研究工作。由於科學院各有關研究所在生物分類和生物化學等方面稍有基礎,研究工作進展是比較快的。目前已有幾種代用品試驗成功。這幾種代用品,既有營養,又無毒害,原料豐富,做法簡便,可以分別情況,大規模地推廣。」
  2. ^ 1960年7月6日《人民日報》刊出〈大量生產小球藻〉一文:「小球藻是單細胞水生植物。體積很小,一萬個單體連起來,也只有三寸左右長。過去,它自然生長在池沼河渠中.在水面上泛起綠色泡沫,人們認為這是污水,是廢物。現在,經過培養化驗,證明它不是廢物,而是寶物;一百斤小球藻乾粉巾,含有四十五斤蛋白質,比大米的蛋白質含量高五倍半,比小麥高三倍多;含有脂肪約十五斤,比大米多十幾倍,比小麥多六倍以上;此外,它還含有大量碳水化公物和各種維生素。根據對比試驗證明,經常吃小球藻的豬,體重增加的速度約比不吃小球藻的豬快一倍左右。小球藻含有重要的藥料和抗生素,有催生和防治疫病的作用,能幫助母豬受孕並多生豬仔,幫助乳牛增加產奶量,幫助病畜恢復健康。在小球藻培育成功並開始大量利用以後,各地陸續發現了和利用了大球藻、蓮孢黴菌和金黴素菌等作飼料,也都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參考書目[編輯]

  • 高華:〈大饑荒中的「糧食食用增量法」與代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