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瓜菜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瓜菜代(“代”即代食品),是1960年前后发生在中国大陆的三年困难时期的一个用“代食品”充饥的临时措施。1960年11月3日,面对各地饿死人的警报,周恩来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紧急指示信(12条),在继续坚持大食堂的前提下,对农民作出了一些让步,希望通过政策调整,迅速扭转饿死人的现象。1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根据中国科学院的建议,向全国推荐了一批“代食品”。[1]《紧急指示》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组长的中央瓜菜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正式提出“瓜菜代,低标准”的口号。在各省成立“除害灭病”领导小组,普遍建立“人民生活情报网”,具体落实瓜菜代的任务。

所谓“瓜菜代”,就是以蔬菜代替粮食作为主食。其实,在饥馑遍地的1960年的广大农村,早已无瓜无果,百姓且已把树皮树根野菜观音土代替粮食吞进肚里,所以瓜菜代小组的真正任务是动员开发稻秸橛根玉米芯橡子小球藻等代用食品。小球藻是水面浮生植物绿藻的一种,据说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发现小球藻的蛋白质含量高达30%以上,可治疗因长期营养不良而导致的浮肿病[2]1960年10月,秘书胡乔木呈书毛泽东称,推广小球藻,既可治浮肿,又能“保证不饿死人”。1960年10月27日毛将胡乔木的信批转全国,开始大力推广,大规模用人尿来培植小球藻。另外还有所谓的“人造肉精”是一种酵母菌菌体做成的食品,但酵母菌在培养时要注意温度,讲究清洁,在繁殖方面有一定难度,无法大量生产。1961年以后随着恢复农民自留地和解散公社食堂的政策决定,以及从1961年初从国外(毛泽东甚至批准可由法国自美国转进口)大量进口的粮食,促使粮食供应好转,瓜菜代开始走入历史。

注释[编辑]

  1. ^ 1960年11月9日﹐中国科学院党组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报送了一份题为《关于大办粮食代用品的建议》﹐报告一开头就说﹕“根据中央支援农业的指示,为了有助于节约粮食,安排群众生活,最近几个月来,我们着重抓了粮食代用品的研究工作。由于科学院各有关研究所在生物分类和生物化学等方面稍有基础,研究工作进展是比较快的。目前已有几种代用品试验成功。这几种代用品,既有营养,又无毒害,原料丰富,做法简便,可以分别情况,大规模地推广。”
  2. ^ 1960年7月6日《人民日报》刊出〈大量生产小球藻〉一文:“小球藻是单细胞水生植物。体积很小,一万个单体连起来,也只有三寸左右长。过去,它自然生长在池沼河渠中.在水面上泛起绿色泡沫,人们认为这是污水,是废物。现在,经过培养化验,证明它不是废物,而是宝物;一百斤小球藻干粉巾,含有四十五斤蛋白质,比大米的蛋白质含量高五倍半,比小麦高三倍多;含有脂肪约十五斤,比大米多十几倍,比小麦多六倍以上;此外,它还含有大量碳水化公物和各种维生素。根据对比试验证明,经常吃小球藻的猪,体重增加的速度约比不吃小球藻的猪快一倍左右。小球藻含有重要的药料和抗生素,有催生和防治疫病的作用,能帮助母猪受孕并多生猪仔,帮助乳牛增加产奶量,帮助病畜恢复健康。在小球藻培育成功并开始大量利用以后,各地陆续发现了和利用了大球藻、莲孢霉菌和金霉素菌等作饲料,也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参考书目[编辑]

  • 高华:〈大饥荒中的“粮食食用增量法”与代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