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袁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袁黃

大明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
籍貫 南直隸吳江縣(今江蘇
族裔 漢族
原名 袁表
字號 字儀甫,又字坤儀,更字慶遠
號學海,又號了凡
出生 嘉靖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
(1533年12月26日)
直隸吳江縣(今江蘇
逝世 萬曆三十四年七月十一日
(1606年8月14日)(72歲)
直隸吳江縣(今江蘇
墓葬  中國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惠民街道新潤村獨社浜
配偶 殳氏
親屬 高祖父袁順、曾祖父袁顥
祖父袁祥、父袁仁
(子)袁儼,天啓五年進士
出身
  • 隆慶四年庚午科舉人
  • 萬曆十四年丙戌科同進士
著作

袁黃(1533年12月26日—1606年8月14日),原名儀甫,又字坤儀,後改名,更字慶遠學海,又號了凡[1]南直隸蘇州府吳江縣(今江蘇)人,改入籍浙江嘉興府嘉善縣萬曆進士,曾任主事拾遺之官,贈尙寶司少卿。崇信佛法,六十九歲時,將一生的體驗寫成著名的勸善文《了凡四訓》。

生平[編輯]

據日本學者酒井忠夫考證,袁家祖居嘉興陶莊(明代併入嘉善縣),元末時家境富足。明初,因燕王朱棣靖難之變奪取建文帝皇位,袁家因與忠於建文帝的官員往來,被燕王抄家。袁了凡的先祖(袁順)倖免於難,四處逃亡,後定居於吳江

袁黃於嘉靖十二年(1533)十二月十一日出生於嘉善縣魏塘鎮,[2]袁父(袁仁)不欲其為官,而希冀其習醫。後遇雲南孔先生傳邵雍皇極經世》,並為其卜算一生之榮枯壽夭。孔先生幫他算出三場名次,童生考試第十四名、府學考試七十一名,提學考試第九名,取得生員資格。明年赴考,三場都正確。讓袁黃嚇得半死。

後孔先生又說,袁黃的功名將止於貢生,官至四川的一個縣令,五十三歲時壽終正寢,無子。袁黃接受孔先生之建議,放棄醫學,繼續科舉

隆慶三年(1569年)遇金陵棲霞山雲谷禪師,講行善積德,改造命運之理,還傳授給他《準提神咒》。袁黃如大夢初醒,自號為了凡,以此明其悟立命之說,不欲落凡夫窠臼之志。袁了凡曾做記功、過的表格,稱之為「功過格」,功過格在晚明甚為盛行,[3]劉宗周弟子張履祥更稱「竟為近世時人之聖書。」[4]

隆慶四年(1570年)中舉人萬曆十四年(1586年)登進士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三名,任寶坻縣令。後升為兵部職方司主事。此時日本對朝鮮發動侵略戰爭萬曆朝鮮之役,隨經略宋應昌、提督李如松率兵入朝鮮。李如松與日倭談判,佯稱將賜厚祿,日倭信以為真,沒有設防。如松遂襲破日倭於平壤。袁了凡認為李如松此舉有損國威,並斥責其部下濫殺無辜,冒領軍功。[5]倭兵襲擊袁了凡,了凡以三千兵力擊退之,而李如松卻敗於倭兵。萬曆二十一年,李如松以十項罪名彈劾袁了凡,袁了凡被停職返鄉。居鄉期間又參與編修《嘉善縣誌》等。卒年七十四歲。天啟三年(1623年),吏部尚書趙南星追敘袁黃軍功,贈尙寶司少卿(從五品)。[6]

著作[編輯]

所著《了凡四訓》,享譽後世,並被拍成大型《了凡四訓電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與《了凡四訓電視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另現存《袁了凡文集》共收入袁了凡著作17種,包括:訓兒俗說、靜坐要訣、祈嗣真詮、袁生懺法、靜行別品、河圖洛書解、勸農書、皇都水利考、詩外別傳、曆法新書、寶坻政書、禹貢圖說、了凡四訓、攝生三要、兩行齋集、群書備考、史漢定本等。

評論[編輯]

王夫之曾批袁了凡對於經義的解釋,識見狹小,引人錯誤。[7]

紀念建築[編輯]

袁黃紀念館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 ^ 《嘉興府志》:袁黃,號了凡,博學負才名。萬曆丙戌進士,授寶坻令,賦役繁累,積逋巨萬,條奏蠲除,乞減舊額。升兵部職方主事,時東征關白,贊畫軍前,平壤之役,李如松誘倭報捷,諸將竊級爭功,黃以三不可,面折不撓。會有幕客馮仲纓習朝鮮事,黃使往諭之,倭遂服。同列劉黃裳忌功,與李如松構釁,謫歸。閉戶著書,力行功過格。尤精象緯曆法,參訂古今圖史及輿地醫卜,刊刻成書。子袁儼,字若思,能紹家學,登天啟乙丑進士,令高要,邑疲劇,以勤勞卒於官,民感之,立祠奉祀。
  2. ^ 章宏偉:〈袁了凡生卒年考〉,《中國道教》,2007年,6期
  3. ^ 《吳江縣志》稱:「萬曆以來,李贄、袁黃之說盛行於世。」
  4. ^ 《楊園先生全集》卷五
  5. ^ 彭紹升〈袁了凡先生傳〉載曰:「提督李如松,以封貢紿倭,倭信之,不設備,如松遂襲破倭於平壤。」
  6. ^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明人傳記資料索引》426:袁黃,字坤儀,一字了凡,吳江人。萬曆十四年進士,知寶坻縣,有善政,擢兵部主事。日本侵朝鮮,佐經略宋應昌軍往征,多所策劃,中察典免歸。黃博學尚奇,凡河洛象緯律呂水利戎政,旁及句股堪輿星命之學,莫不究渉。有兩行齋集、曆法新書、皇都水利、評註八代文宗、群書備考。嘗導人持功過格,鄕里稱為願人。
  7. ^ 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下:「詩之有皎然、虞伯生,經義之有茅鹿門湯賓尹、袁了凡,皆畫地成牢以陷人者,有死法也。死法之立,總緣識量狹小。如演雜劇,在方丈台上,故有花樣步位,稍移一步則錯亂。若馳騁康莊,取塗千里,而用此步法,雖至愚者不為也。」

書目[編輯]

官銜
前任:
管應鳳
明朝寶坻縣知縣
萬曆年間
繼任:
張兆元
烏程貢生
以通判署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