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C/O柏林

座標52°30′24″N 13°19′50″E / 52.50667°N 13.33056°E / 52.50667; 13.3305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德國柏林美國樓德語Amerika-Haus_(Berlin)中的C/O柏林。

C/O柏林(德語:C/O Berlin)是德國柏林的一家攝影展覽館。展館面積約2200平方米,不斷更新展出一些國際攝影師的攝影作品,同時舉辦相關內容的導覽、講座、工作室和研討會等活動。

從2013年起,C/O柏林成為一家私法性質的公益項目基金會,以C/O柏林基金會(C/O Berlin Foundation)的名義運營。

C/O這個名字表達了一種主動性和靈活性。在德國郵政規範中,縮寫「c/o」(Care of)被用於註明負責將郵件轉交給實際收信人的個人或組織。在這個名字裏,它代指了世界各國不拘束於地域的、活躍的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並通過「Taking care of」(照顧、關心)的含義,代指眾多個人對攝影做出的積極貢獻。

發展史[編輯]

肇始[編輯]

2004年之前,C/O柏林基金會還沒有一個國立的、用於展覽攝影作品的文化機構。鑑於這種情況,攝影師斯蒂芬·愛爾福特(Stephan Erfurt)、設計師馬克·納羅斯卡(Marc Naroska)和建築師英戈·波特德語Ingo_Pott(Ingo Pott)決定設立了一個獨立於機構體制之外的私人展覽,並於2000年將這個想法通過一場瑪格南攝影通訊社的回顧展付諸實現。作為C/O集團,那次臨時展覽在柏林米特區郵政局大樓德語Postfuhramt舉行,展期達三個月,共計三萬人參觀了展覽。因為展覽取得了巨大成功,三位藝術家決定將這次臨時的創意和合作繼續下去。不久之後,在同一地點舉行了馬丁·帕爾德語Martin ParrMartin Parr)的作品展。

里尼大街時期[編輯]

2001年,因德國郵政計劃將郵政局大樓作為資產出售,與C/O柏林結束了租約。C/O柏林在米特區里尼大街德語Linienstraße_(Berlin)Linienstraße)144號開設新址,在四層總計1000平方米的展廳繼續舉辦攝影展。到2006年,他們在這裏展出了勒內·布里德語René_Burri湯姆·伍德芭芭拉·克萊姆德語Barbara_Klemm瑪格麗特·布爾克-懷特德語Margaret_Bourke-White詹姆斯·納赫特韋等等多位攝影師的作品。這一時期,三位創始人按照現代藝術管理理念,擴充了C/O柏林團隊,並引入新的項目形式,如舉行講座,為富有天賦的年輕一代提供機會,等等。很快,C/O柏林發展成為柏林一家固定的攝影藝術中心。

郵政局大樓時期[編輯]

柏林郵政局大樓(Postfuhramt)。

2006年初,德國郵政終於將郵政局大樓(Postfuhramt)出售給一個私人投資者。C/O柏林的三位創立者說服了這位投資者,租下了大樓的一部分作為他們的臨時展廳。2006年6月,C/O柏林的展覽重返郵政局大樓。後來7年間,C/O柏林在1800平方米的展廳里,展出了安妮·萊柏維茲托馬斯·赫普克爾德語Thomas_Höpker南·戈丁羅伯特·梅普爾索普貝蒂娜·蘭斯德語Bettina_Rheims亞歷克·索思英語Alec_Soth倫納德·弗里德英語Leonard_Freed拉里·克拉克英語Larry_Clark阿諾德·紐曼英語Arnold_Newman西比勒·貝格曼德語Sibylle_Bergemann彼得·林德貝格德語Peter_Lindbergh以及格雷戈里·克魯森德語Gregory_Crewdson等藝術家的作品。C/O柏林還擴展了活動範圍,舉辦了青少年活動「Teens」,讀書日「Book Days」,攝影日「Photography Days」以及結合古典和現代的音樂會。因其展覽規模、國際性以及活動的多樣性,C/O柏林逐漸成為了德國最重要的攝影藝術展覽方之一。

2012年夏天,郵政局大樓被另一位投資商買下。C/O柏林在米特區選取了70餘處備選地址,準備搬遷。在備選的新址里,符合長期租用要求的只有奧古斯特大街德語Auguststraße的前柏林猶太女校德語Jüdische_Mädchenschule_(Berlin)蒙比約公園德語Monbijoupark柏林魏森湖藝術高等學校德語Kunsthochschule_Berlin-Weißensee的一座老校舍。和猶太人團體的談判失敗之後,C/O柏林集中力量和老校舍的所有者柏林米特區政府談判。2011年9月,區議員會議一致決定,2012年秋開始,C/O柏林可以使用並擴建這座老校舍。之後,C/O柏林和建築事務所pott architects合作,為新址做了短期和長期的使用規劃。

可是在2012年夏天,之前區醫院會議的決議被證明缺乏法律依據。因為根據一份較早的建設規劃,這座老校舍雖然實際存在,但在法律上是不存在的。於是,C/O柏林對其的翻修和使用權被取消。與此同時,郵政局大樓又要被重新出售給了柏林的一家生物製藥公司Biotronik英語Biotronik。C/O柏林的臨時租用屆時也將到期。2013年3月8日,C/O柏林不得不永久關閉了郵政局大樓的展覽。

美國樓時期[編輯]

2012年12月12日,在柏林市文化管理促進機構的幫助下,C/O柏林獲准於2014年將夏洛滕堡區的美國樓德語Amerika-Haus_(Berlin)作為自己的新駐地,租期21年。同處於這幢建築中的還有柏林州公民政治教育中心。從2014年6月底開始,C/O柏林基金會通過眾籌募集兩千五百萬歐元,將這座柏林州所有的建築徹底翻修,終於在2014年10月30日重新開展。基金會將這座建築徹底整修回了它原有的面貌。截至重新開展,仍有大約60萬歐元整修費用尚未籌措。

美國樓為C/O柏林提供了2300平方米的空間,比過去歷次駐地都要大。此外,此樓對面不遠處便是柏林攝影博物館德語Museum_für_Fotografie_(Berlin)赫爾穆特·牛頓基金會德語Helmut_Newton,C/O柏林希望加強與這兩個近在咫尺的機構合作,以獲得長足發展[1]

展覽講座[編輯]

每年,C/O柏林都要舉辦最多15場展覽。過去數年間,展出的多是國際著名攝影師的作品,如安妮·萊柏維茲托馬斯·赫普克爾德語Thomas_Höpker羅伯特·梅普爾索普貝蒂娜·蘭斯德語Bettina_Rheims倫納德·弗里德英語Leonard_Freed彼得·林德貝格德語Peter_Lindbergh皮埃爾和吉爾斯德語Pierre et Gilles卡爾·拉格斐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馬丁·帕爾德語Martin Parr詹姆斯·納赫特韋安東·科賓德語Anton Corbijn亞瑟·費利希德語Arthur Fellig等等。2012年展出了「永恆的美麗——100年模特攝影展——從Man Ray到Mario Testino(Zeitlos schön-100 Jahre Modefotografie von Man Ray bis Mario Testino)」。過去11年裏,共有87萬人參觀了總計78場C/O柏林的展覽。

每年,C/O柏林會舉行最多四場關於攝影、設計和建築領域的最新進展和問題的研討會。丹尼爾·利貝斯金德勒內·布里德語René_Burri伊莎貝爾·雨蓓傑夫·沃爾德語Jeff Wall卡爾·拉格斐于爾根·特勒德語Juergen Teller倫納德·弗里德英語Leonard_Freed等都在這裏講述過他們的工作和自己的經驗和觀點。

後輩培養[編輯]

每年,C/O柏林會發起一次名為「天賦(Talents)」的國際當代年輕攝影作品及藝術評論競賽。每年的四次個人展覽,分別被歸入一個展覽名錄中。另外,通過和歌德學院的合作,「天賦」競賽同時也在斯德哥爾摩紐約惠靈頓聖地亞哥舉行。此外,C/O柏林每年還會為兒童舉行多次名為「少年(Junior)」的工作坊,推廣攝影、建築和設計方面的啟蒙教育。

註解[編輯]

  1. ^ C/O Berlin: Etwas wird sichtba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Der Tagesspiegel,2014年10月26日

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