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雙城子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俄羅斯專題 (獲評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俄羅斯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俄羅斯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海參崴還是符拉迪沃斯托克[編輯]

在下注意到User:唐吉訶德的侍從兄正在批量修改海參崴相關文字至符拉迪沃斯托克,關於相關條目名稱一直有使用常用名稱(海參崴)和名從主人(符拉迪沃斯托克)兩種意見。正好就此機會將問題提交社區討論,相關條目到底是使用常用名稱(海參崴)還是名從主人(符拉迪沃斯托克)?--Leon3289留言2019年4月30日 (二) 07:55 (UTC)[回覆]

條目應該命名為海參崴還是符拉迪沃斯托克,這似乎是長期討論都沒有共識的話題(建議與伯力/哈巴羅夫斯克、布拉戈維申斯克/海蘭泡、烏蘇里斯克/雙城子、阿穆爾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廟街、涅爾琴斯克/尼布楚一起討論)。但從未有媒體將哈巴羅夫斯克機場稱為伯力機場,也沒有人將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稱為伯力邊疆區,這些全部都是自創的譯名。其中唯獨海參崴機場、海參崴火車站的譯名曾被官媒使用過(見人民網),有待商榷,其他全部都是自創譯名。因此除了城市本身的條目外,其他機場、車站等移動至俄語名。--el caballero de los Leones (Ajouter un message) 2019年4月30日 (二) 08:25 (UTC)[回覆]
而至於這些城市的條目,應該使用中文名稱還是俄語名稱,有待大家討論。根據中國國家測繪局於2003年5月9日制定的《公開地圖內容表示若干規定》,這些城市名稱是俄語譯名括註中國名稱:「符拉迪沃斯托克」括注「海參崴」;2.「烏蘇里斯克」括注「雙城子」;3.「哈巴羅夫斯克」括注「伯力」;4.「布拉戈維申斯克」括注「海蘭泡」;5.「薩哈林島」括注「庫頁島」;6.「涅爾琴斯克」括注「尼布楚」;7.「尼古拉耶夫斯克」括注「廟街」;8.「斯塔諾夫山脈」括注「外興安嶺」。現今中國大陸發行的地圖全部都是按照這個標準,就連《外國地名譯名手冊》、《世界地名翻譯大辭典》也是使用這樣的表記方法。
中國官媒報導是兩種名字混用,有時使用俄語名,有時使用傳統中國名。檢索人民網新聞報導:符拉迪沃斯托克(5074 篇)/海參崴(1224 篇)、哈巴羅夫斯克(1741 篇,注意可能混入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伯力(254 篇)、布拉戈維申斯克(465 篇)/海蘭泡(18 篇)、烏蘇里斯克(293 篇)/雙城子(26 篇)、尼古拉耶夫斯克(19 篇)/阿穆爾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1 篇)/廟街(734 篇,含大量無關內容)、涅爾琴斯克(2 篇)/尼布楚(75 篇)。似乎官媒使用俄語名字更多些。雖然我也習慣用中國名字來稱呼這幾座城市,但不得不指出:中國名字不見得就比俄語名字常用,許多媒體還是使用俄語名字。
除上述少數城市命名有待商榷外,其他外滿洲的城市只能使用俄語名,絕不應該所謂傳統中國名。這些城市的中文名字不僅極少使用,更是連準確性都存在爭議。例如阿穆爾河畔共青城的傳統中國名,早期版本稱是「瓦倫」,後來又用戶改成了「謨爾齊」[1],根本就無從查證。--el caballero de los Leones (Ajouter un message) 2019年4月30日 (二) 08:49 (UTC)[回覆]

在下使用Google.com.hk進行搜索測試,語言設置為中文(簡體),其中搜索「廟街」時添加了額外關鍵詞「俄羅斯」,以縮小範圍:

條目 俄語名搜索 傳統中國名 僅俄語名(減中國名) 僅中國名(減俄語名)
海參崴 5,160,000 1,820,000 1,740,000 1,730,000
雙城子 65,800 38,500 56,700 38,900
伯力 528,000 370,000 359,000 353,000
海蘭泡 222,000 95,800 217,000 90,900
庫頁島 66,800 454,000 85,600 526,000
尼布楚 9,280 243,000 10,000 243,000
廟街 (俄羅斯) 46,100 111,000 42,900 112,000
外興安嶺 3,140 326,000 3,080 330,000

從搜索的結果看,除海蘭泡外其餘地方確實以傳統中國名為常用,或兩者持平無數量級差別,在下綜合考慮後建議是:

  • 在《公開地圖內容表示若干規定》第十七條範圍內的地點,以中國名稱為準
  • 在《公開地圖內容表示若干規定》第十七條範圍外的,以俄語名為準
  • 第十七條範圍內地點的相關建築等,如有權威來源的可使用中國名稱,否則以俄語名為準

--Leon3289留言2019年5月2日 (四) 15:15 (UTC)[回覆]

至於中國大陸以外呢? ——C933103(留言) 2019年5月2日 (四) 18:13 (UTC)[回覆]
事實上不論中國大陸還是臺灣,華語界媒體都從來就沒有統一的譯法,例如臺媒有僅用俄文名「符拉迪沃斯托克」的:[2][3][4],有僅用中文名「海參崴」的[5][6],還有用俄文名+中文名「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的[7][8][9]。其中自由時報的新聞中三種表記方式都使用過,可見從無統一譯法。民間很多都沿用中文舊名,也不知是出於歷史的情感,還是因為俄文名太長的緣故。中國東北民間也經常將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稱為「符市」,布拉戈維申斯克/海蘭泡稱為「布市」。這類簡稱也被中國政府的及其官方媒體使用[10][11][12]。--el caballero de los Leones (Ajouter un message) 2019年5月8日 (三) 03:19 (UTC)[回覆]
這一頁可作參考。順帶一提,庫頁島更麻煩,還有日語名字。--owennson聊天室獎座櫃2019年5月4日 (六) 09:00 (UTC)[回覆]
庫頁島的地名,中文界一般不會沿用日語地名。不過既然提到這點,我注意到了一個比較冷門的問題,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樺太千島交換條約、日俄庫頁島暫定規則/日俄樺太島暫定規則,中文研究資料到底是怎麼稱呼這類只涉及日俄兩國的條約?用的是庫頁島還是樺太島?希望相關專家能夠查證。--el caballero de los Leones (Ajouter un message) 2019年5月8日 (三) 03:28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