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用戶:Maxliu1993/沙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本的街頭時尚風格多樣,融合了日本當地風格和外來元素。 其中一些風格獨具一幟、前衛,與歐洲T台上的高級定製時裝類似。 從1997年起,青木正一就在日本有名的街頭時尚雜誌《Fruits》中用攝像頭記錄了日本時尚的發展和潮流風向標的變化。 

2003年,日本Hip-hop開始對日本主流時尚產生影響。[1]Hip-hop音樂的影響力極大,東京的年輕人開始模仿Hip-hop偶像的穿着風格,套上了松松垮垮的超大外套,熱衷於將皮膚曬成小麥色。 [2]

現代日本街頭時尚

[編輯]

時尚總是隨時間變換,但街頭時尚至今在東京依然風頭不減。年輕人常常穿着次文化元素的服裝出現在都市時尚區,例如原宿銀座御台場新宿區澀谷等地。 

蘿莉塔

[編輯]
哥特蘿莉塔

包含眾多主題的蘿莉塔風格成為了日本街頭時尚中一種辨識度和人氣較高的風格,如今在世界範圍內也受到了關注。蘿莉塔風格中幾種較為出名的風格包括以下幾種:  

  • 哥德蘿莉塔 - 深受西方及維多利亞時期哥德風格影響的蘿莉風。代表元素包括深沉的顏色,十字架圖案,蝙蝠和蜘蛛圖案,及其他流行的哥德代表元素。維多利亞時代的鐵門和建築設計也常出現在連衣裙的印花上。半身裙通常是及膝長度,內里搭配襯裙,讓裙襬更蓬鬆。上衣和襯衫均以維多利亞風格的蕾絲邊或荷葉邊裝飾。穿上及膝襪和靴子,別上胸針,帶上無邊帽,撐一把太陽傘,這就完成了一身哥德蘿莉風格的裝扮了。 
  • 甜美蘿莉塔 - 最童真的蘿莉塔風格,代表元素包括小動物圖案,童話主題及具無辜感、童真感的服裝,深受維多利亞時代孩童的裝束和愛麗絲夢遊仙境裏的服飾搭配的影響。Hello Kitty, 輕鬆熊和其他可愛的流行人物在甜美蘿莉塔風格中深受歡迎。 多使用溫柔的淺色系,同時包括黑色、深紅色和藍色的啞色系也經常出現。大蝴蝶結頭飾,可愛的小包,優雅的陽傘和洋娃娃均為甜美蘿莉塔風格中深受歡迎的飾品。  
  • 龐克蘿莉塔 - 一種試驗性的風格,將龐克文化融入進蘿莉塔。有時候看起來很雜亂,甚至瘋狂,但仍有蘿莉塔風格的影子。 
  • 古典蘿莉塔是一種很傳統的蘿莉塔風格。這種風格體現出更成熟的風采,多使用淺色,如藍色、綠色、紅色等。
  •  Kodona, 也叫王子風, 是蘿莉塔中帶有男性元素的風格,深受維多利亞時期男孩着裝的影響。短款卡普里風格的「王子褲」長度剛到膝蓋,通常會有蕾絲褲邊等細節點綴,搭配男性風格短上衣、禮帽/膝襪等。.[3]

Kuroi系

[編輯]

Kuroi系(日文. 黒い虹, 意為「黑色彩虹」) 這種街頭時尚產生於2012年,創始人是大崎坊。這種風格主要是將彩虹和黑色混合在一起,將可愛元素和怪異元素融為一體。(Kuroi Niji Facebook) (Bou Osaki Facebook)

Gyaru系

[編輯]
2009年在池袋拍照的Gyaru系女生

Gyaru系, 也稱為日本黑妹(ganguro)。日本黑妹實際上是gyaru系中的一個小類, 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Gyaru系注重展示女孩魅力的打扮,多使用人造物品如假髮、假睫毛、指甲貼等。Gyaru系深受西方時尚風格的影響。 

Ganguro系

[編輯]
2008年4月在東京的日本黑妹

日本黑妹風格流行於20世紀90年代,在21世紀初盛極一時。黑妹風格從屬於gyaru系,典型元素包括亮色系衣服、迷你短裙、扎染紗籠。其他元素還包括漂染的頭髮、黑皮膚、假睫毛、黑色和白色的眼線、手鐲、耳環、戒指、項鍊和帶有防水台的鞋子。

Kogal系

[編輯]
穿着泡泡襪和超短裙的kogal系女生

Kogal系(也作kogyaru)靈感來自於高中校服,搭配比校服裙更短的超短裙、泡泡襪,通常頭髮需要染色,並且配以圍巾。Kogal系女生有時稱她們自己為辣妹(gyaru)。這種風格在90年代盛行,但之後便不再流行。

暴走族

[編輯]
穿着暴走族服飾的日本cosplay變裝者

暴走族風格在90年代前不受歡迎,典型的暴走族裝扮基本是出現在書本描寫、漫畫中,在日本動漫、漫畫和電影中能找到暴走族形象。典型的暴走族成員會身着制服,包括類似體力勞動者穿着連身衣褲,特攻服(tokko-fuku),印着日本漢字的軍人外套。 通常敞開穿着,內里不搭汗衫,展示纏着繃帶的身體,下身着匹配的寬鬆褲裝,褲腳塞在高筒靴中。

德可拉

[編輯]

德可拉風格出現於20世紀後期、21世紀初,在日本國內國外都聚集了大量人氣。服飾通常為黑色、深粉色或嬰兒粉,其他熒光色也同樣可以使用。簡單的襯衣或連帽衫搭配短裙穿着。髮型(綁成低馬尾,留有長劉海)和妝容趨向於簡單樸素的風格。德可拉風格最顯眼的地方在於大量使用可愛的配飾,直到它們基本蓋住下層的劉海和襯衣,也會疊穿長襪、護腿、袖套、及膝襪。一些常見的細節包括豹紋圖案和牙齒面具圖案。雖然在國外德可拉風格依然廣受歡迎,但在日本國內,德可拉在21世紀前10年便逐漸被仙女系(fairy kei)和OTT蘿莉塔風格融合和取代。

視覺系

[編輯]

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的音樂家開創了視覺繫着一風格。這種風格強調誇張的妝容,怪異的髮型和絢麗的服裝,類似於西方華麗搖滾華麗金屬的風格。雙性性格是這種風格中相當受歡迎的一個元素。視覺系著名的藝術家包括:X Japan, 月之海, Versailles, The Gazette, Mejibray, Royz, 彩虹樂團, An Cafe, Malice Mizer, and Diaura.

Oshare系

[編輯]

oshare系是視覺系的一種,被視為是所有風格中最時髦、最前衛的一種風格。它強調混搭不同的圖案、亮色和龐克元素來形成一個獨特的着裝風格。跟視覺系不同的是,oshare系的妝容少了一絲誇張,只着重強調眼妝的部分。臉部穿環也十分常見。和視覺系一樣。oshare系也深受音樂家的影響,包括 An Cafe, Panic Channel, Ichigo69, Lolita23q, SuG, Delacroix, LM.C, and Aicle.

暗黑系

[編輯]

暗黑系是視覺系中最黑暗的風格。 服裝顏色基本為黑色,裝飾有鉚釘和鏈條。妝容很濃,以黑色為主。暗黑系常被視為摩登哥特風。和上文提到的兩種風格一樣,暗黑系同樣深受地下音樂的影響,一些較為出名的藝術家包括:MUCC, Floppy, Guniw Tools, Metronome and Nookicky. 

邪教系

[編輯]

邪教系一名來源於原宿一家叫做邪教(cult party)的店(現在店名改為Virgin Mary),這是基於西方宗教物品(如十字架、聖經等)創造出的一種風格。常見的一些元素包括:用紗線繞成的十字架,柔和色彩衣物的疊穿,大量的奶油色蕾絲花邊,綢緞蝴蝶結和聖經圖案印花。妝容和髮型沒有上述提到的風格那麼誇張。事實上,邪教系妝容通常趨向於裸妝,沒有過分強調眼妝,髮型也是簡單的風格。邪教系也被視為娃娃系的一種。

娃娃系

[編輯]

娃娃系深受中世紀和歐洲童話的影響,尤其是格林兄弟安徒生的作品。它使用很多古着風衣物,有時帶有宗教元素。位於日本的魔法書這家店被看作是「娃娃系時尚背後的先鋒服裝店」。[4]

仙女系

[編輯]
穿着愛心熊服裝的模特

仙女系是一種童真的風格。服飾多使用柔和淺色(如薰衣草色、嬰兒藍、淺粉色、薄荷綠、嫩黃色等),同時也有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西方玩具中的天使、玩具和嬰兒主題的元素和飾品出現,如小馬寶莉、草莓妹妹、彩虹仙子、popples、lady lovely locks、芭比、wuzzles和愛心熊。淺發色也很常見,自然發色也同樣受歡迎,髮型多為簡單的風格,裝飾以可愛和淺色的飾品。蝴蝶結的使用很常見。仙女系一詞來源於zipper雜誌。(儘管大眾認為這個詞是東京一家名為spank!的時裝店的老闆sauri tabuchi提出的,實際上這家店只是偶然成為仙女系的創始)。.[5]

森女系

[編輯]

森女系服飾多使用柔軟的面料,寬鬆的剪裁重疊穿搭,比如飄逸的連衣裙和開襟衫。強調使用天然的面料(如棉、亞麻、羊毛),以自然為主題的手工製作或古董飾品。服飾顏色多為淺色和中性色,格紋和花色的圖案也經常出現。髮型方面,燙卷的劉海和辮子很受歡迎。森女系和仙女系類似,兩種風格都試圖創造出娃娃一樣的外形,但色女系更隨性,更與自然元素掛鈎。[6]

和服風

[編輯]

日本時尚深受歷史文化影響,現在在日本街頭,尤其是銀座,還能看到身着和服的日本人。日本人依然會在特殊和重要場合穿上和服,如成人禮、葬禮等。年輕一代會將和服和其他現代元素混搭,形成獨特的時尚風格。他們通常在他們自己的風格中混搭和服,比如將傳統的籃子包換成設計師品牌包,或者將木屐換成高跟鞋。有些設計師甚至受和服啟發設計出新的系列,如三宅一生的TANZEN 系列。

時尚產業和流行品牌

[編輯]

日本街頭時尚強調不同風格元素的混搭,沒有一種固定的風格一直受所有人的青睞,人們對時尚敏感度很高,因此產生的大量需求都被蓬勃的時尚產業支持着。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和Comme des Garçons常被認為是日本時尚的三個奠基石品牌。因為大量單色產品的運用和前沿時髦的剪裁,在80年代,它們被看作是日本時尚先鋒。 

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日本就出現了一些專注街頭時尚的品牌,如鬼冢株式會社(現在被稱作ASICS),但是直到九十年代,街頭時尚品牌才蓬勃發展起來。最受歡迎的日本品牌包括:A Bathing Ape,Comme des Garçons, Kenzo, Evisu, Head Porter, OriginalFake, 優衣庫,Neighborhood Technical Apparel, Visvim, WTAPs, Undercover, mastermind Japan, Number (N)ine and Hysteric Glamour。街頭時尚品牌經常和高人氣藝術家、設計師合作推出服飾系列,也會推出限量款作為一種銷售手段。也有專門針對一種風格的時尚品牌,如Angelic pretty是蘿莉塔風格服飾,Sex Pot Revenge是專做龐克風。

日本對於外國奢侈品品牌的購買力同樣很強。2006年的數據顯示,全世界奢侈品消費中有41%來自日本。[7]巴寶莉的藍線在日本尤其受歡迎。

國際影響

[編輯]

美國西海岸深受日本街頭時尚的影響。[8]從八十年代起,Comme des Garçons等高端時尚品牌在世界時尚產業中一直擁有一席之地,尤其是通過和其他品牌的合作設計。2008年,川久保玲路易威登H&M設計了服飾系列。 [9]

Tomoko Yamanaka的設計作品在2010倫敦時裝周上展出。[10]

社會動力

[編輯]

促進日本時尚發展的因素很複雜。首先,日本年輕一代收入中可支配的部分比重很大,許多人稱這是由於日本年輕人都跟父母一起住,從而減少了生活開支。[11]此外,六、七十年代年輕人文化的興起和流行一直延續至今(尤其在原宿一代),讓年輕人不停追逐新鮮、不同的穿着打扮。八十年代的經濟繁榮形成的消費主義是另外一個重要原因,雖然後來泡沫經濟破碎,這個因素依然影響着人們對於追求時尚的熱情。這些因素導致了不同時期時尚風格的變化.。[12].

註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File:Cosmetics2.jpg
化妝侍女在為一位富有的羅馬婦女上妝。

化妝品起初在古羅馬用於各種儀式上,[1]後變為女性日常生活使用的物品,尤其多為娼妓和富有女性使用。

化妝品使用情況

[編輯]

一些從中國德國高盧進口的時尚化妝品價格高昂,以至於在公元前189年,Lex Oppia試圖限制它們的使用。[2] 這些「奢侈品牌」大量生產出山寨產品,賣給經濟條件較差的女性。[3]工人階級的女性能夠消費得起這些便宜的化妝品,但卻沒有時間或奴隸來幫她們上妝,[4]化妝是件很費時的事情,因為天氣和廉價成分的原因,一天之內需要補妝好幾次。

女性都在私下化妝,通常在一間男性不進入的小房間裏。化妝侍女(為女主人梳妝打扮的女性奴隸)的手藝常被稱讚。[5] 她們會用cultus 為她們的主人打扮, 這是一個拉丁詞,意思包括化妝品、香水和珠寶首飾。[6]

香氛是美容的一個重要方面。香氣逼人的女性被視為是富有之人。那是化妝品里許多成分都有惡臭,因此女性常常大量使用香水。

基督徒女性不使用化妝品,因為她們認為應該感恩和歌頌上帝賜予的一切而非裝飾他物以求變美。一些男性,尤其是異裝者,會使用化妝品,儘管這被視為娘娘腔和不合時宜的事。[7]

所有的化妝品原料也被用作藥物,治療許多小病症。雖然有毒性,依然被廣泛使用。[6]

男性對化妝品的看法

[編輯]

羅馬人對於化妝品的看法隨着帝國的擴張而變化。化妝品品類隨着邊境貿易的擴展而增多,財富的聚集提供給女性額外的奴隸和時間來梳妝打扮。從希臘埃及等戰敗國傳來的對於美麗的看法對羅馬產生了深刻影響。 [7] 羅馬人和他們東方的貿易夥伴不同的是,他們只能接受「保存美麗」,而無法贊同「非天然的修飾」。除了在光線不好的時候加重妝容使其可見之外,其餘時候女性都追求自然的妝容,以便看起來貞潔。人工美通常被看作是勾引人的,這也使男性疑惑女性化妝到底是為了吸引誰。因此男性通常認為使用化妝品是欺騙的、操縱他人的。[8] 維斯塔貞女們從不化妝,因為她們本該看起來聖潔純淨。其中一位名為Postumia的貞女違反了這條準則, 最終被定罪為亂倫。

現存的所有提到化妝品的文章(全由男性撰寫)中,只有奧維德支持化妝品的使用。輿論認為過度使用化妝品的女性是不道德的、欺詐的,甚至認為她們是在練習某種巫術尤維納利斯寫道,「買香氛和乳液的女人腦子裏一定想着通姦」,並且不屑女性對於化妝品的需求,認為它們是無用的。香水的使用更是受到批判,因為它們被認為是用來掩飾性愛和酒精的味道的物品。塞內卡建議貞潔的女性不使用化妝品,在他看來,在羅馬使用化妝品是道德的敗壞。斯多葛主義也同樣反對使用化妝品,他們反對使用一切人造奢侈物品。雖然沒有現存由女性撰寫說明女性對於化妝品的態度的文章,但化妝品的廣泛使用顯示出女性接受的態度和對使用化妝品的享受。

護膚

[編輯]

清透白淨的肌膚是有閒階層的象徵,這也成為了羅馬人眼中美麗的一個重要特質。[6] 羅馬本地女性並不是天生白皮膚,因此她們在戶外活動時會在臉上塗上油,讓亮白膚色的妝容符合大眾的審美觀念。[9]

女性在上妝之前通常會使用面膜。其中一個面膜是在睡前將羊毛(脂)里的汗塗到臉上,[10]散發出的惡臭經常讓男性嗤之以鼻。[11] 其他原料包括果汁、種子、牛羊角、糞便、蜂蜜、植物、胎盤、骨髓、、膽汁、動物尿液、硫磺、雞蛋、沒藥、香、乳香、貝殼、[12]動物脂肪和洋蔥、大麥和野豌豆等。用驢奶泡澡是奢侈的享受,這和化學煥膚有相同效果,像克婁巴特拉七世和波培婭·薩比娜[13]這樣的富有女性會使用此方法美容。


泡完澡後,羅馬女性會在臉上塗上增白劑,如白堊粉[14]、白泥灰、鱷魚糞便和白鉛。[6] 羅馬人雖知有毒,但不足以阻止她們對於變白的追求。增白劑中的其他成分包括蜂蠟、橄欖油、玫瑰水、藏紅花、[3]動物脂肪、二氧化錫、澱粉、[15]芝麻菜、黃瓜、大茴香、蘑菇、蜂蜜、玫瑰花瓣、罌粟、沒藥、乳香、[6]杏仁油、百合、水芹菜和雞蛋。

羅馬人不喜歡皺紋、雀斑、曬斑、脫皮和痤瘡。[5]為了撫平皺紋,她們使用天鵝的脂肪、驢奶、阿拉伯樹膠和豆類粗粉。[6] 疹和雀斑使用蝸牛灰治療。[6]她們在痤瘡上貼上礬做成的薄片以免留疤。罪犯和被解放的奴隸也使用這種圓形或新月形的貼片來遮住身上的烙印。

在羅馬,女性的頭髮被認為是不悅目的。因此,女性使用剃、拔、用樹脂膠帶扯下、用浮石刮下等方法去除頭髮。老年女性因為脫毛被嘲笑,因為脫毛最初被視為是性愛前的準備。[16]

胭脂

[編輯]

雖然古羅馬人喜歡蒼白的膚色,但同時也認為臉頰上的一抹紅暈是美麗的,好氣色顯出良好的健康狀況。普魯塔克認為,太多胭脂會讓女性看起來過於艷麗,馬提亞爾嘲笑使用胭脂的女性,認為它可能會在太陽下融化。[4] 胭脂的來源包括泰爾硃砂、[7]玫瑰、罌粟花瓣、海藻[17]紅鉛粉、朱草和鱷魚糞便。[18] 紅赭石是一種相對比較昂貴的胭脂,從比利時進口而來,用石頭磨成粉。[19] 雖然人們知道硃砂和紅鉛具有毒性,這兩種原料依然被廣泛使用。[6] 價格便宜一點的替代原料包括桑葚汁水和酒糟。[20]

眼妝

[編輯]
羅馬玻璃香水瓶和兩部分組成的眼部化妝品容器。

羅馬人認為大眼睛、長睫毛是完美的。老普林尼寫道,過度的性愛會讓睫毛脫落,因此女性十分注重保持睫毛的長度,以此來證明她們的貞潔。[21]

化妝墨是最主要的眼部化妝品,其原料為灰、煤煙和,也會添加藏紅花,來讓眼影粉味道不那麼刺鼻。眼影粉的化妝工具是圓棍,由象牙、玻璃、骨頭或者木頭製成,需要先將圓棍浸泡在油或水中,之後再蘸取眼影粉上妝。[6] 使用眼影粉化妝是從東方傳來的技術。除了眼影粉,燒焦的玫瑰花瓣[22]和棗核也被使用來加深眼睛。[20]

女性也使用彩色眼影來突出她們的眼睛。綠色眼影的原料是有毒的孔雀石,藍色眼影是由藍銅礦製成。 [3]

羅馬人偏愛深色眉毛,雙眉幾乎在山根相連。[6] 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她們使用銻或煤煙來加深眉毛顏色,然後朝中間暈染。[3] 拔眉開始於公元前一世紀,羅馬人以此來讓整個妝容看起來更整潔。[4]

嘴唇、指甲和牙齒

[編輯]

雖然有證據顯示口紅的使用在古代文明中就有出現,但並沒有史實能確定羅馬人也曾使用口紅。[23] 羅馬人給指甲染色的材料是從一種印度昆蟲中提取出的紅色染料。通常只有富人修建指甲,有理髮師替她們將指甲剪短,這和現代人的衛生習慣相似。[6]

雖然口腔衛生在當今才受到重視,但古羅馬人十分喜歡潔白的牙齒,因此由骨頭製成的假牙、象牙和膏十分受歡迎。奧維德的言論顯示了當時社會對於潔白牙齒的看法,寫道:「若你笑的時候露出的牙齒是黑色、牙太長或是不整齊,你便是在給你自己造成無限的傷害。」[4] 羅馬人還使用粉末和小蘇打讓口氣保持清新。[5]

香水

[編輯]
在博斯科雷亞萊別墅展出的名為unguentari的羅馬香水瓶

香水在古羅馬很受歡迎,大量被使用,以至於西塞羅曾說,「女人最應該有的香味就是沒有味道。」[4] 那時的香水有液體狀、固體狀和粘性物狀,是將花瓣、草藥和油通過溶劑提取製成。 [24] 蒸餾技術和其他大部分的香水原料都從東方進口。[5] 意大利最重要的香水市場是加普亞的瑟普拉西亞。[11] 將香水塗或灑在使用者身上,那時人們認為使用香水可以避免包括發燒、消化不良等一些小病。不同的香味適用於不同的場合, [7] 男性和女性使用的香味也不同。[25] 由明礬、鳶尾花和玫瑰花瓣製成的香體劑也很常見。[26]

除了個人使用以外,香水還在食物中使用,也在屋子裏使用來使空氣清新。[24]

容器和鏡子

[編輯]

市場上售賣的化妝品通常是片狀和塊狀。[6] 富有女性會購買裝在由黃金、木頭、玻璃和骨頭製成的精緻容器中的昂貴化妝品。[5] 化妝墨裝在分開的管狀物中,可以裝進多種顏色的眼部化妝品。[6] 公元一世紀敘利亞發明的吹制玻璃降低了化妝容器的價格。最常見的玻璃顏色為青色。[2] 角鬥士的汗水和競技場裏戰鬥的動物的脂肪會裝在紀念品壺中進行售賣,具有提升膚色的作用。[3]

古羅馬的鏡子大多是手持鏡子,由拋光金屬或在玻璃背後塗上水銀製成。[4] 人們認為花過多時間照鏡子的女性是缺乏自信的。[9]

娼妓及其化妝品

[編輯]

化妝品的過度使用通常會和娼妓形象聯繫起來,被認為是不道德、誘惑人的。拉丁語lenocinium實際上有「娼妓」和「化妝品」 兩個意思。因為收入較低,娼妓通常使用廉價化妝品,散發出惡臭。[27] 為了掩蓋化妝品的惡臭,娼妓會使用濃烈的具有異域風情的香水,這股混合的味道使得妓院惡臭難聞。娼妓的收入大多取決於她們的外表,因此當她們變老時,她們會使用更大量的化妝品。化妝品會作為禮物或者一部分付款送給娼妓。[23]

化妝品起初在古羅馬用於各種儀式上,[1]後變為女性日常生活使用的物品,尤其多為娼妓和富有女性使用。一些從中國德國高盧進口的時尚化妝品價格高昂,以至於在公元前189年,Lex Oppia試圖限制它們的使用。[2] 這些「奢侈品牌」大量生產出山寨產品,賣給經濟條件較差的女性。[3]工人階級的女性能夠消費得起這些便宜的化妝品,但卻沒有時間或奴隸來幫她們上妝,[4]化妝是件很費時的事情,因為天氣和廉價成分的原因,一天之內需要補妝好幾次。

男性使用化妝品

[編輯]

在古羅馬,儘管社會無法接受,男人也會使用化妝品。攜帶鏡子的男人被認為是娘娘腔,化上美白的妝容的男人更是被認為是不道德的,因為人們認為男人在戶外勞作,膚色理應成為小麥色。 [28] 少量使用某些香水和適度除毛是被接受的。過度除毛的男性也被看作是娘娘腔,除得過少又會被認為看起來是粗野的。 [9] 羅馬人認為帝王愛慕虛榮是十分不合時宜的,奧托王就是一個例子。[29] 埃拉伽巴路斯王除去了他全身所有的毛,經常化妝,造成了羅馬的許多不幸。[30]

註釋

[編輯]
  • Medicamina Faciei Femineae, 作者奧維德,針對女性外表說教的詩歌,裏面所寫的方法在當今藥品和化妝品製造里依然在使用.。[31].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An Ancient Roman Make-up Lesson The History Channel.
  2. ^ 2.0 2.1 2.2 Stewart, Susan.
  3. ^ 3.0 3.1 3.2 3.3 3.4 3.5 Ancient cosmetics brought to life BBC News.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Cowell, F.R. Everyday Life in Ancient Rome.
  5. ^ 5.0 5.1 5.2 5.3 5.4 A Brief History of Cosmetics in Roman Times Life in Italy.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Olson, Kelly.
  7. ^ 7.0 7.1 7.2 7.3 Angeloglou, Maggie.
  8. ^ Achilles Tatius.
  9. ^ 9.0 9.1 9.2 Stewart, Susan.
  10. ^ Ovid, The Art of Love. 3.213-14.
  11. ^ 11.0 11.1 Balsdon, J.P.D.V. 「Roman Women: Their History and Habits".
  12. ^ Pliny the Elder, Natural History, 32.65.
  13. ^ Pliny the Elder, Natural History, 11.238.
  14. ^ Horace, Epodes, 12.10.
  15. ^ Roman cosmetic secrets revealed BBC News.
  16. ^ Martial. 12.32.21-2, 10.90.
  17. ^ Pliny the Elder.
  18. ^ Horace, Epodes, 12.10-11.
  19. ^ Ovid, The Art of Beauty.
  20. ^ 20.0 20.1 Stewart, Susan.
  21. ^ Pliny the Elder, Natural History, 11.154.
  22. ^ Pliny the Elder, Natural History, 21,123, 35.194.
  23. ^ 23.0 23.1 Stewart, Susan.
  24. ^ 24.0 24.1 Stewart, Susan.
  25. ^ Athenaeus, Deipnosophistae, 15.684.
  26. ^ Pliny the Elder, Natural History, 21.142, 35.185, 21.121.
  27. ^ Seneca, Controversiae, 2.21.
  28. ^ Ovid, The Art of Love. 1.513.
  29. ^ Juvenal, Satires, 2.99-101.
  30. ^ Cassius Dio, Roman History. 80.14.4.
  31. ^ Peter Green, (Autumn, 197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