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立德·本·瓦利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哈立德·伊本·瓦利德(阿拉伯語:خالد بن الوليد‎,592年—642年)是一位7世紀的阿拉伯將領。他最初代表古萊氏族領導反對穆罕默德的戰爭。後來他成為穆斯林,餘下生涯中為穆罕默德和前兩任正統哈里發——阿布·伯克爾歐麥爾·本·赫塔卜效力。哈立德在632–633年阿拉伯半島上對抗叛亂族群的叛教戰爭、633–634年征服薩珊伊朗的早期戰爭與634–638年征服拜占庭敘利亞中處於指揮角色。

在625年的武侯德戰役中,作為古萊氏貴族巴努麥赫祖姆的騎手,哈立德熱切地反對穆罕默德,在擊敗穆罕默德及其追隨者中扮演重要角色。627或629年,他在穆罕默德面前皈依伊斯蘭教。穆罕默德在眾穆斯林間將他任命為正式軍事指揮官並授予其Sayf Allah直譯為「安拉之劍」)稱號。在穆厄塔戰役英語Battle of Mu'tah期間,哈立德組織穆斯林軍隊從拜占庭安全地撤離。他也在629–630年穆斯林征服麥加與630年Hunayn之戰期間領導了穆斯林軍隊下的貝都因人。穆罕默德死後,哈立德受命前往內志葉麻麥以鎮壓征服反抗新生穆斯林國家的阿拉伯族群;此次行動以哈立德依次於632年Buzakha之役戰勝Tulayha、633年葉麻麥之役戰勝Musaylima告終。

隨後哈立德對以阿拉伯基督徒為主的部落和位於伊拉克幼發拉底河谷的薩珊波斯駐軍發起進攻。阿布·伯克爾調任他指揮敘利亞的穆斯林軍隊。他帶領自己的部隊進行一場非常規的行軍,穿過漫長乾燥的敘利亞沙漠,提高了自己作為軍事戰略家的聲望。由於他在阿季奈迪恩(634)、Fahl(634或635)、大馬士革(634–635)、雅爾穆克(636)等一系列對抗拜占庭人的戰役中決定性的勝利,正統哈里發軍征服了黎凡特的大部。此後歐麥爾將哈立德降職並取消他在軍中的高級指揮權。哈立德則繼續在歐麥爾的繼任者Abu Ubayda ibn al-Jarrah手下擔任關鍵中尉,並參與637–638年間的佔領霍姆斯、阿勒頗、Qinnasrin等一系列行動。這一系列軍事行動共同促成拜占庭帝國軍隊在希拉克略指揮下從敘利亞撤退。歐麥爾後於638年左右將哈立德撤銷在Jund Qinnasrin的長官職位。哈立德642年於麥地那霍姆斯逝世。

歷史學家普遍認為他是伊斯蘭時代早期最富經驗和最有成就的將領之一。同樣地,他為整個阿拉伯世界所紀念。伊斯蘭傳統讚揚哈立德在穆斯林早期征服中的戰術與有效領導,但也指責他在穆罕默德生前非法處死皈依伊斯蘭教的阿拉伯族人——即Banu Jadhima族的成員及在叛教戰爭中處死Malik ibn Nuwayra,以及在黎凡特地區的道德與財政不端行為。哈立德在軍事上的聲譽令一些虔誠的早期穆斯林不安,尤其是歐麥爾。他們擔心這會發展為個人崇拜

早期軍事生涯[編輯]

與穆罕默德對抗[編輯]

Battle map showing the positions of opposing troops and top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battlefield
顯示武侯德戰役中排兵佈陣的地圖。發生於625年的這場戰役中,哈立德和他的騎手們擊敗由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領導的穆斯林軍隊。

Makhzum族與穆罕默德激烈對抗,氏族卓越的首領、哈立德最年長的侄子阿姆魯·伊本·希沙姆(阿布·賈爾)於約616–618發起針對穆罕默德的氏族——古萊氏巴努哈希姆的抵抗運動。[1]在622年穆罕默德從麥加遷移麥地那之後,阿布·賈爾領導的Makhzum族人指揮了針對他的戰爭,直到他們在624年的巴德爾之役中被擊敗。[1]大約25個哈立德的表親,包括阿布·賈爾,以及眾多其他族人都在那場戰爭中陣亡。[1]

Black mountains in a desert with a white mosque with a minaret in the foreground
武侯德山攝於2009),戰爭發生的地方

第二年,哈立德指揮麥加軍隊騎兵右翼,在麥地那北部的武侯德戰役與穆罕默德對峙。[2]根據歷史學家Donald Routledge Hill的陳述,哈立德採取了繞過山脈和穆斯林軍側翼的「可靠戰術」,而不是在武侯德山坡上與穆斯林軍隊展開正面對抗。[3]他穿過武侯德山以西的Wadi Qanat河谷,直到被Ruma山谷以南的穆斯林弓箭手攔截。[3]在戰爭中,穆斯林得到先發優勢,但當大多數穆斯林弓箭手們放棄陣地並加入對麥加營地的偷襲時,哈立德沖向並最終突破穆斯林的後方防線。[2][3]一大群穆斯林在接下來的敗退中被殺。[2]有人在對於這場戰役的敘述中稱哈立德騎馬穿過戰地,手持長矛殺死穆斯林。[4]Shaban將哈立德的「軍事天才」歸功於古萊氏在武侯德的勝利——部落擊敗穆罕默德的唯一一場戰役。[5]

628年,穆罕默德和他的追隨者們前往麥加舉行副朝覲(前往麥加的小朝聖)。古萊氏族得到他出發的消息時,即派遣200騎兵在途中攔截,[6]為首的就是哈立德。穆罕默德走了一條不尋常且難走的路線,避免了與哈立德正面對抗,最終抵達麥加邊境的侯代比亞。當哈立德意識到穆罕默德改變路線時,他撤退至麥加。[7]三月,古萊氏族和穆斯林訂立侯代比亞和約宣佈休戰。[6]

皈依伊斯蘭教並效力於穆罕默德[編輯]

伊斯蘭曆6年(約627)或8年(約629)哈立德與古萊氏人阿姆魯·本·阿斯一同在穆罕默德面前皈依伊斯蘭教;[8]現代歷史學家Michael Lecker稱哈立德與阿姆魯在伊斯蘭曆8年皈依的陳述「也許更可信」。[9]歷史學家Akram Diya Umari則認為哈立德與阿姆魯在侯代比亞和約訂立後皈依伊斯蘭教並遷移至麥地那,顯然在古萊氏人放棄將新穆斯林皈依者引渡到麥加之後。[10]據歷史學家休·甘迺迪稱,哈立德皈依伊斯蘭教後「開始將自己巨大的軍事才華全部投入支持新穆斯林國家的事業中」。[11]

哈立德參與了穆罕默德於629年9月在現在的約旦組織的遠征穆厄塔英語Battle of Mu'tah[12][13]這次襲擊的目的可能是獲得薩珊波斯7月由拜占庭帝國擊敗後從敘利亞撤退的戰利品。[14]穆斯林分遣隊被一支主要由阿拉伯族人組成,拜占庭指揮官西奧多為首的拜占庭軍隊擊敗,幾位高級別穆斯林將領被殺。[14][15]被任命的指揮官戰死後,哈立德指揮了整個軍隊,並在相當大的困難下監督了穆斯林軍隊的安全撤離。[13][16]穆罕默德授予哈立德榮譽頭銜Sayf Allah(「真主之劍」)以酬謝他。[16][a]

Ruins of a desert oasis town with palm groves in the background
Dumat al-Jandal的綠洲小鎮(攝於2007年)。哈立德在630年領導了一次對這座城市的遠征,並且可能在633或634年領導了另一次遠征,儘管現代歷史學家對後一次遠征或哈立德在其中的角色表示懷疑。

629年12月或630年1月,在絕大多數古萊氏族人皈依伊斯蘭教後,哈立德參與了穆罕默德佔領麥加的行動。[1] 此次行動中,哈立德帶領了一支叫muhajirat al-arab(「貝都因移民」)的游牧分隊。[18]他的分隊是進攻麥加城的兩支主要隊伍之一。據8世紀的穆罕默德傳記作者伊本·易斯哈格稱,之後的對古萊氏族戰爭中,十二個古萊氏族人為他所殺,而他的隊伍犧牲了三個人。[19]那年晚些時候的侯奈因戰役中,哈立德在穆斯林的先鋒隊中指揮貝都因的Banu Sulaym族。這場對抗中,穆斯林在古萊氏皈依者湧入的推動下擊敗Thaqif——位於塔伊夫的古萊氏傳統對抗勢力及他們的Hawazin游牧盟友。[18]而後哈立德受命在麥加和塔伊夫之間的Nakhla地區摧毀烏札——阿拉伯神話中女神之一的神像[12]

腳註[編輯]

  1. ^ 哈立德獲得Sayf Allah(「真主之劍」)頭銜的時間地點在多個伊斯蘭文獻中有差異。8世紀及9世紀早期的歷史學家表明這個頭銜由哈里發阿布·伯克爾r. 632–634)授予哈立德,因為他在叛教戰爭中戰勝反叛穆斯林國家的阿拉伯族群。而在9世紀中後期,第一批稱穆罕默德將它授予哈立德,因為他在穆厄塔戰役中對抗拜占庭人的說法開始流傳於伊斯蘭歷史。[17]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Hinds 1991,第138頁.
  2. ^ 2.0 2.1 2.2 Robinson 2000,第782頁.
  3. ^ 3.0 3.1 3.2 Hill 1975,第37頁.
  4. ^ Hill 1975,第39頁.
  5. ^ Shaban 1971,第23頁.
  6. ^ 6.0 6.1 Watt 1971,第539頁.
  7. ^ Umari 1991,第109–110頁.
  8. ^ Lecker 1989,第27, note 25頁.
  9. ^ Lecker 1989,第27頁.
  10. ^ Umari 1991,第121頁.
  11. ^ Kennedy 2007,第76頁.
  12. ^ 12.0 12.1 Crone 1978,第928頁.
  13. ^ 13.0 13.1 Kaegi 1995,第72頁.
  14. ^ 14.0 14.1 Kennedy 2007,第71頁.
  15. ^ Kaegi 1995,第71–72頁.
  16. ^ 16.0 16.1 Zetterstéen 1965,第235頁.
  17. ^ Powers 2009,第80頁.
  18. ^ 18.0 18.1 Lecker 2004,第694頁.
  19. ^ Umari 1991,第1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