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哲學諮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哲學諮商,又稱作哲學輔導。即是以哲學思考化解日常生活中所遇上的煩惱[1]。哲學諮商於一九八零年風靡歐洲,當時阿肯巴赫不滿精神病理學心理治療把人生問題定義為疾病,他認為這樣不能解決求助者的煩惱,所以他參考古代聖人的智慧,開創出一種助人化的哲學輔導。

哲學諮商歷史[編輯]

一九八二年,德國哲學家阿肯巴赫成立了哲學實踐工作者的組織「德國哲學執業學會」(即是「世界哲學執業學會」的前身),並且開始以哲學諮商員的身份執業。直至九十年代《柏拉圖的靈丹》出版[2],該書證明了哲學諮商的有效性,引起了社會人士的注意,吸引了不少哲學家從事哲學諮商[3]

與心理諮商異同[編輯]

哲學諮商與心理諮商處理的範疇相同,但切入點不同。哲學諮商主張帶領案主理性思考,不提倡用藥,也不偏重處理案主情緒的問題,因此諮商師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去引導案主去思考問題[4]

目標與方法[編輯]

哲學諮詢是一種相對較新的哲學運動,它應用哲學思想和辯論來解決一個人的問題。阿亨巴赫(Achenbach)認為,生活需要思考,而不是透過思想來激發生活。 因此,當生活先於思想而實踐先於理論時,哲學行為便可以自己指導。

根據NPCA實務標準的序言,

哲學從業人員可以幫助客戶闡明、解釋、探索和理解其信仰體系和世界觀。客戶可以諮商哲學從業人員尋求與中年危機、職業轉變、壓力、情緒、自負、身體疾病、死亡和垂死、衰老、生命意義和道德等問題相關的哲學問題的幫助。 另一方面,哲學從業者還可以發起具有世界意義中的項目,這些目標與生活的基本問題有關,例如可持續能源,民主等。
  1. 檢查客戶的論點和理由
  2. 重要術語概念的澄清,分析和定義
  3. 暴露和檢查基本假設和邏輯含義
  4. 衝突和矛盾的揭露
  5. 傳統哲學理論的探索及其對客戶問題的意義
  6. 共同商品項目的啟動
  7. 歷史上被認為是哲學性的所有其他相關活動。 [5]

變化[編輯]

哲學顧問的方法和方向差異很大。 [6] 一些從業者,例如Gerd B. Achenbach (德國), Michel Weber (比利時)和Shlomit C.Schuster (以色列),都從事對話和辯證互動,但他們也承認「超越自我的方法」。 他們認為,哲學諮詢的目的是增強客戶的哲學能力,過程中可能還會產生治療的意義。 [7] 而諮商從業者則更具有指導性,並將哲學諮詢視為精神健康干預的一種形式。 [8]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盧傑雄. 哲學輔導的起源. 香港實踐哲學學會. 香港. [2020-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8) (中文). 
  2. ^ 李怡. 一分鐘閱讀. 香港電台. 香港: 香港電台 (中文). [失效連結]
  3. ^ 溫帶維. 哲學輔導. 哲學輔導. 香港: 溫帶維. [2020-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7) (中文). 
  4. ^ 莊雅晴. 哲學諮商 以理性解決問題. 生命力新聞. 臺灣: 輔大新聞傳播系. 2004年12月2日 (中文). [失效連結]
  5. ^ ASPCP. Standards of Practice. [2011-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6. ^ Weiss, M.N. (編). The Socratic Handbook - Dialogue Methods for Philosophical Practice. Vienna: LIT. 2015. ISBN 978-3-643-90659-5. 
  7. ^ Schuster, S.C. (1999). Philosophy Practice: An Alternative to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estport, CT:Praeger; cf. Michel Weber's own blend of praxi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8. ^ Raabe, P. (2001).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Westport, CT: Prae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