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張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魯
張魯
連環畫《三國演義》(1957年版)中的張魯畫像
鎮南將軍
國家中國
時代東漢
主君漢靈帝漢少帝曹操
公祺
封爵閬中侯
逝世216年
鄴城
諡號原侯
張魯
公祺
居住地漢中
籍貫沛國豐縣(今屬江蘇豐縣
國籍漢朝東漢
種族漢族
宗派五斗米道
呼號系師
師承張衡 (道教)
傳人張盛

張魯(2世紀?—216年、245年[1]或259年[2]),字公祺[3],沛國豐縣(今屬江蘇豐縣)人,漢末割據漢中的軍閥。五斗米道天師張陵之孫,張衡子,世為天師道第三代天師(稱系師)。

生平

[編輯]

東漢末年,張魯的祖、父兩代人在益州漢中傳五斗米道,到張魯時已經有很多信眾。劉焉到益州後,將張魯納為麾下。

初平二年(191年),張魯在益州牧劉焉手下任職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率徒眾攻討漢中太守蘇固,共取漢中。後來張魯殺掉了張脩,獨據漢中。劉焉死後,其子劉璋繼任,張魯不服從劉璋,劉璋大怒,盡殺張魯之母及其家室,張魯於是反叛自立[4],並將勢力範圍擴展到巴西郡[5][6][7]

朝廷未有能力征討,於是升張魯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只需貢獻而已。有居民拾得玉印,其部下欲尊張魯為漢寧王。張魯功曹巴西閻圃諫張魯:「漢川之民, 戶出十萬,財富土沃,四面險固;上匡天子,則為齊桓公晉文公,次及竇融,不失富貴。今承制署置,勢足斬斷,不煩於王。願且不稱王,勿為禍先。」張魯從之。韓遂馬超之亂,關西居民從子午谷數萬家遷居於此。張魯的政權持續近三十年,屬於東漢末年時期比較安定的地區。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從散關出征漢中武都,至陽平關。張魯本來想舉漢中依附,其弟張衞不肯,率兵數萬人守陽平關,被曹操用計攻陷。張魯聽聞陽平已陷,又想舉漢中依附,閻圃又曰:「現在以危急投降,軍功必輕;不如先依附杜濩朴胡共拒曹操,然後委質子投降,軍功必多。」於是張魯先退避到巴中(今四川巴中)。臨行前,張魯下屬想燒毀倉庫寶物,張魯說:「我本來就想投降朝廷,但還沒能實現。現在逃走,我只是避其鋒芒,並非有惡意。寶貨倉庫,國家之有。」

曹操攻入漢中南鄭,得知張魯封存庫藏行為,非常讚賞,派人撫慰張魯,張魯於是投降。曹操很看重他,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遷還中原,張富張盛等五子皆封為侯,一女嫁曹操子曹宇。張魯依附曹操時亦曾言:「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

張魯死後諡原侯,葬鄴城,子張富嗣爵。

追封

[編輯]

五代十國時期的前蜀追封張魯為扶義公

宗教

[編輯]

張魯遂據漢中,因其人信行脩業。[8]

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 大都與黃巾相似。[9]建立政權,以五斗米道教民。[10]

張魯少膺祖訓,在各地設立「義舍」,置「義米」、「義肉」,免費提供給過路者食宿,又怕人多吃,特地在教規上加了「人若食用過量,鬼能使其生病」。[11]如有人生病,張魯將病人「引入靜室,令其思過」[12],然後要病患寫上自己姓名,一式三份,稱為「三官手書」,「其一上之山,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13]並發佈禁止釀酒、春夏禁止殺牲的命令,史稱「民夷便樂之」。[14]犯法者「原宥三次」,再犯才處以刑罰。小過者則修治道路百步。[15]

家屬

[編輯]

先祖

[編輯]
  • 張良:字子房,西漢開國元勳,封留侯,卒諡文成。有子名不疑,不疑次子高,高子通,通子無妄,無妄子裏仁,里仁子覺,覺子起,起子大順。張陵乃大順之長子也。

祖父母

[編輯]

父母

[編輯]

姑輩

[編輯]

[編輯]

姐妹

[編輯]

[編輯]

張魯有幾子各有說法,最多的是裴啟《語林》中所言十子[22],而《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所載的《大道家令戒》[23]則為七子,其中有五子被封侯[24]趙道一所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中則有明載七子之名[25]。三國志中則只言張魯投降時已有五子[26]

  • 張富(一作張滋,字元微[27][28]),嗣侯。
  • 張廣(字嗣宗)[29]《張氏全譜》作張旅歷[30]
  • 張永(字齢宗)[31][28]《張氏全譜》中作張永曆[30]
  • 張盛(字元宗)[32]嗣教[28]《張氏全譜》中作張盛歷[30]
  • 張溢(字立宗)[33][28]《張氏全譜》作張溢歷[30]
  • 張巨(字儒宗)[34][28]《張氏全譜》作張巨歷[30]
  • 張夢得(字文宗)[35]
  • 其他三子,名不詳。

[編輯]

部下

[編輯]
  • 張衛:張魯之弟,守陽平關,敗逃後與張魯降曹操。
  • 閻圃:張魯功曹。諫張魯勿稱漢寧王,隨張魯投降曹操。
  • 楊昂:馬超得到張魯派遣大將楊昂率軍助陣,殺害韋康。後與張衛守陽平關。
  • 楊任:張魯部下。守陽平關,後被曹軍所殺。
  • 李休:為軍司馬。李勝之父。
  • 馬超:被曹操擊敗後率領龐德、馬岱等歸降張魯,被張魯封為都講祭酒。張魯將楊白(楊昂)想害馬超,後歸降劉備。
  • 龐德:與張魯一起投降曹操。
  • 馬岱:後跟馬超一起歸降劉備。
  • 侯選:與馬超等被曹操擊敗後逃入漢中,曹操平漢中後與張魯等歸降曹操。
  • 程銀:與馬超等被曹操擊敗後逃入漢中,曹操平漢中後與張魯等歸降曹操。
  • 劉雄,字雄鳴,藍田南山人。先被夏侯淵擊敗後逃入漢中,隨同張魯一起降曹。
  • 李伏:張魯部下,後一同降曹,為左中郎將,引《孔子玉板》之圖讖,向魏王曹丕勸進,以順天人之望,登皇帝位。
  • 李合:武都人,避難漢中,對李伏說曹丕當為天子。最先降曹,第二年病死於鄴城。
  • 李虎,巴西宕渠賨民,氐人。往漢中依附張魯,信奉其道。後與杜濩、朴胡、袁約、楊車、李黑一同降曹,移居略陽北土。

三國演義虛構人物

[編輯]
  • 楊松:張魯的軍師,性貪婪。(《演義》中虛構人物)
  • 昌奇:楊任部將,和曹操部將夏侯淵單挑,交手僅三合被夏侯淵所斬。(《演義》中虛構人物)

藝術形象

[編輯]

影視形象

[編輯]

漫畫形象

[編輯]

評價

[編輯]
  • 陳壽:「燕、繡、魯舍群盜,列功臣,去危亡,保宗祀,則於彼為愈焉。」(《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 裴松之:「張魯雖有善心,要為敗而後降,今乃寵以萬戶,五子皆封侯,過矣。」
  • 劉備:「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二)
  • 南鄭城碑》:「位尊上將,體及人臣,五子十室,榮並爵均,童年嬰稚,抱拜王人,命婚帝族,或尚或嬪。」
  • 郝經:「燕、繡以劇盜,魯以妖賊,力屈而降,不鏖遺民,有足嘉者。」(《郝氏續後漢書》)
  • 王夫之:「張魯妖矣,而卒以免於死亡,非其德之堪也;聽閻圃之諫,拒群下之請,不稱漢寧王,衛身之智,足以保身,宜矣。嗚呼!亂世之王公,輕於平世之守令;亂世之將相,賤於平世之尉丞;顧影而自笑,夢覺而自驚,人指之而嗤其項背,鬼瞰之而奪其精魂,然而汲汲焉上下相蒙以相尊,愚矣哉!陳嬰、周市之所弗為,張魯能弗為,張魯之所不為,而呂光、杜伏威、劉豫、明玉珍汲汲焉相尊以益其驕,駢首就戮而悔之無及,以死亡易一日之虛尊,且自矜也,人之愚未有如是之甚者也。」(《讀通鑑論》)
  • 毛澤東:「漢中有個張魯,他搞過吃飯不要錢,凡是過路人,在飯鋪吃飯吃肉都不要錢。他搞了三十年,人們都高興那個制度,這有種社會主義的作風,我們的社會主義由來已久了。」
  • 費正清崔瑞德:「張魯的目的不是要取代帝國的權力制度,而是要改良它。他設法當了這個龐大的政治和宗教會社的頭目,直到公元215年他與曹操合流才使運動草草收場,他被曹操加官進爵,並且與曹氏聯了姻。」(《劍橋中國秦漢史》)

註釋

[編輯]
  1. ^ 《猶龍傳·卷五》:系師魯,字公期,嗣師子也,大魏特節鎮南將軍,涼、益二州刺史。後隱修遺訓,以正始六年八月亦於陽平化升天。
  2. ^ 真誥·卷四·運象篇》:按張系師為鎮南將軍,建安二十一年亡,葬鄴東。後四十四年,至魏甘露四年,遇水棺開,見屍如生,出著牀上,因舉塵尾覆面,大笑咤,又亡,仍更殯葬。其外書事邊,略如此。未審夜解當用何法。依如許掾,似非劍杖也。
  3. ^ 《後漢書·劉焉附張魯傳》作公旗
  4. ^ 《三國志》卷31:璋字季玉,既襲焉位,而張魯稍驕恣,不承順璋,璋殺魯母及弟,遂為讎敵。
  5. ^ 《三國志》卷8:(張魯)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於是乃奔南山入巴中。
  6. ^ 《三國志》卷31:(張)魯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為巴西太守,領兵禦魯。
  7. ^ 《華陽國志》卷2:建安五年(劉璋)殺魯母、弟。魯率巴夷王杜濩、朴胡、袁約等叛,為仇敵。
  8. ^ 裴松之《三國志注》
  9. ^ 《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
  10. ^ 《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
  11. ^ 《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又置義米肉,懸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12. ^ 裴松之《三國志注》︰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
  13. ^ 裴松之《三國志注》︰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沈之水,謂之三官手書。
  14. ^ 裴松之《三國志注》︰又依月令,春夏禁殺;又禁酒。
  15. ^ 裴松之《三國志注》︰有小過者,當治道百步,則罪除。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事林廣記》
  17. ^ 《漢天師世家·卷之二》:弟衛,字公則,為昭義將軍,棄官學道,白日沖舉。
  18. ^ 《漢天師世家·卷之二》:弟傀,字公仁,封為南郡太守,加附馬都尉,棄官學道,白日沖舉。
  19. ^ 《張氏全譜》所載,但其名不見其他書所載,疑為與張魯母同被劉璋所殺之弟。
  20. ^ 《太平廣記》引《傳仙錄》:張玉蘭者,天師之孫,靈真之女也。幼而潔素,不茹葷血。年十七歲,夢赤光自天而下,光中金字篆文,繚繞數十尺,隨光入其口中,覺不自安,因遂有孕。母氏責之,終不言所夢,唯侍婢知之。一旦謂侍婢曰:「吾不能忍恥而生,死而剖腹,以明我心。」其夕無疾而終。侍婢以白其事,母不欲違,冀雪其疑。忽有一物如蓮花,自疈其腹而出。開其中,得素書《本際經》十卷,素長二丈許。幅六七寸。文明甚妙,將非人功。玉蘭死旬月,常有異香。乃傳寫其經而葬玉蘭。百餘日,大風雷雨,天地晦瞑,失經,其玉蘭所在墳壙自開,棺蓋飛在巨木之上,視之,空棺而已。今墓在益州,溫江縣女郎觀是也。三月九日是玉蘭飛升之日,至今鄉里常設齋祭之。靈真即天師之子,名衡,號曰嗣師。自漢靈帝光和二年己未正月二十三日,於陽平化白日升天。玉蘭產經得道,當在靈真上升之後,三國紛兢之時也。
  21. ^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後集·卷二·張玉蘭傳》:張玉蘭,張衡之女也。幼而潔素,不食葷血。年十七歲,夢朱光入口,因而有孕。父母責之,終不肯言,惟侍婢知之。一日謂侍婢曰:我死爾,當剖腹以明我心。其夕遂歿。父母不違其言,剖腹得一物,如蓮花初開,其中有白素金書十卷,乃本際經也。十餘日間,有大風雨晦冥,遂失其經。《成都記》云:天師雲孫女無夫而孕,父疑之,欲殺焉。既產,有異光,乃一軸書,則本際經也。父以為神,乃擲其刀。其後於敦信村登仙,即女郎觀也。今有聖女台、拋刀池、洗經池存焉。一雲得素金書本際經十卷,素長二尺許,幅六七寸,文明甚妙,將非人工。乃傳寫其經而葬玉蘭。百餘日,大風雷雨,失經及玉蘭。墳壙自開,空棺而已。
  22. ^ 語林》:魏張魯有十子,時人語曰:「張氏十龍,儒雅溫恭。」
  23. ^ 此文傳言為張魯降曹時所寫,但已不可考。
  24. ^ 《大道家令戒》:既得我國之光,赤子不傷,身重金累紫,得壽遐亡,七子五侯,為國之光。將相掾屬,侯封不少,銀銅數千,父死子系,弟亡兄榮。
  25. ^ 但亦有附會《大道家令戒》之嫌。
  26. ^ 由於三國志中對於張魯降魏之後的事跡沒有記載所以之後張魯是否還有兒子出生無從考證。
  27. ^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張滋[《漢書》名富],字元微,系師長子也。辟丞相掾給事,黃門侍郎,歷漢中太守,封昌亭侯。久之,得道,屍解而去。四弟:曰永、曰盛、曰溢、曰巨。
  28. ^ 28.0 28.1 28.2 28.3 28.4 《事林廣記·續集·卷之一 ○道教類·天師世系·第四代》:滋,系師長子也,辟丞相掾給事、黃門侍郎、漢中太守,封昌亭侯,有弟四人,曰:永,歷奉車都尉、議郎,封樓亭侯;曰:盛,歷奉車都尉、散騎侍郎,封都亭侯,始居龍虎山。曰:溢,歷牙門將軍、駙馬都尉、討寇將軍、南鄭太守,封閬中侯。曰:巨,歷侍御史、安南正參、義陽太守,後皆得道相継屍解。
  29. ^ 《太平御覽卷五百一十八 ◎宗親部八》引《魏志》:張廣字嗣宗,魯第二子也。魯雅為魏武所寵,諸子未勝纓,並遣中使,拜授官爵。南鄭城碑曰:"位尊上將,體極人臣。五子十室,榮並爵均。童年嬰稚,抱拜王人。命婚帝族,或尚或嬪。"
  30. ^ 30.0 30.1 30.2 30.3 30.4 當為斷句之誤,歷指其歷任之職務。
  31. ^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永,字齡宗,歷奉車都尉議郎,封樓亭侯,得道屍解。
  32. ^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盛,字元宗,歷奉車都尉散騎侍郎,封都亭侯。嘗喟然嘆曰:「吾先世教法,常以長子傳授,而諸兄皆不娶,可使至此,遂無傳乎?」西晉永嘉中,夜望大江之東,有瑞氣徹天,謂其妻曰:「是可成吾丹矣。」乃棄官,南遊至鄱陽郡,望之曰:「近矣。」即山行五日,至一處山嶺,秀麗登無,喜曰:「吾得之矣。」山頂有真人丹穴井灶存焉,乃昔日煉丹修養之地。遂就其井穴左右結廬,居一年,盧氏來尋之,遂與同居此山,得一子[一云:盧氏攜一子自蜀來,處之山下]。居九年,丹成。一日,屍解而去。人呼其為龍虎子孫,多居山之東北。
  33. ^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溢,字立宗,仕歷牙門將軍,駙馬都尉,討寇將軍,漢中、南鄭太守,閬中侯。久之,得道屍解。
  34. ^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巨,字儒宗,仕歷侍御史、安南正參、義陽太守。久之,得道屍解。
  35. ^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殷誠安點校云:第四弟盛,第五弟溢,第六弟巨,第七弟夢得,字文宗,歷諫議大夫,宗正得道屍解。
  36. ^ 陝西省勉縣溫泉鎮光明村存有的《張魯女墓碑》云:漢五斗米教首張魯之女琪瑛之墓,生於漢建安元年七月十二日,卒於漢建安二十二年三月二十日,享年二十二歲。
  37. ^ 《太平御覽卷五百一十八 ◎宗親部八》引《魏志》:南鄭城碑曰:"位尊上將,體極人臣。五子十室,榮並爵均。童年嬰稚,抱拜王人。命婚帝族,或尚或嬪。"(室即指未出嫁的女兒)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三國志·卷08》,出自陳壽三國志

參考文獻

[編輯]
  • 三國志·二公孫陶四張傳》
  • 後漢書·劉焉袁術呂布列傳》
  • 韓松濤《張魯生平新考》


前任:
張衡
張天師
繼任:
張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