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允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允簡(1502年—1551年),字可大廣西柳州府融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出生於世宦之家,曾祖李芳,祖父李序,皆進士。

簡介[編輯]

嘉靖十六年(1537年)舉人,十七年(1538年)登會試乙榜,授潼川州學正,後改夷陵州。此後歷任內江縣知縣思州府知府[1],後因鎮壓湖南貴州交界地區龍許保吳黑苗民變,而被劫持,之後語石邦憲令加速進兵,而自投高崖下,不久身亡,世宗詔贈貴州副使[2],賜祭葬官一子[3]

生平[編輯]

早年求學[編輯]

嘉靖十六年(1537年)舉人,十七年(1538年)登會試乙榜,授潼川州學正,因母親去世丁憂而未上任,後改夷陵州,攝荊門州

仕官經歷[編輯]

李允簡為官清廉,升內江縣知縣[4]。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張治聽聞君名,從銓部調任為茶陵州知州。後升雲南同知思州府知府

寧禍其身,勿病其民[編輯]

任職四川內江知縣期間,清廉自持,官員、富商請求私賄均不予理睬。某年大旱,李允簡齋沐祈禱,赤腳行走於烈日下,讓兒童們歌道:「旱既太甚,治邑非人。寧禍其身,勿病其民」(天旱這麼厲害,是我官做得不好。寧可降禍於我,請不要降災難於百姓)。三天後,天降大雨,旱災得解。李允簡還在河道上架起石樑為橋,御使以李允簡之號命名為「壽溪橋」,以此旌表他深得民心[5]

麻陽苗亂[編輯]

嘉靖三十年,貴州麻陽苗民叛亂,時任思州府知府的李允簡率領本部官軍平叛,歸陣五日後,苗族叛軍首領龍許保,吳黑苗偽裝成守城哨兵,騙開思州城門,並率部進城燒殺搶掠。李允簡帶領城內官員於內城街巷展開白刃戰,戰鬥持續數日,終寡不敵眾被俘。被俘期間,留下絕筆書信告清平鎮守將石邦憲:「亟進兵,勿以我為忌。」,後掙脫守衛,搶奪馬匹逃出到盤山關,面前崖高水深,於是自投高崖深潭下。賊兵大驚,下山尋找,撈出奄奄一息的李允簡,後棄置於路旁。思州居民發現後,將他抬回城中,到清浪衛時不幸殉國[6]

家庭[編輯]

先祖李寶鈞,密州諸城縣人,元朝時為融州路巡檢使者,遷柳州府融縣。

高祖李子贊,官至奉直大夫、協正庶尹、夷陵州知州。

曾祖李芳,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第二甲第四十五名進士,知夷陵州,後遷貴州右參議,官至雲南右布政使。

祖父李序,成化八年(1472年)壬辰科第二甲第七十二名進士,吏科給事中。

父李鏞,鄉試第三人,未仕,蚤卒。叔父李鐸[7]

參考文獻[編輯]

  1. ^ 明實錄:世宗實錄 ,372卷
  2. ^ 明實錄:世宗實錄 ,382卷
  3. ^ ·張廷玉等,《明史》(卷200):「李允簡,融縣人。由舉人起家。以郡境多寇,遣孥歸,獨與孫炳文居。祖孫皆被執,許保挾以求厚贖。允簡則傳語邦憲令亟進兵。在賊中自投高崖下,賊拽出,棄之途。思人舁還,至清浪衛而卒。詔贈貴州副使,賜祭葬,官一子。」
  4. ^ 《東湖縣誌》:「李允簡由舉人任州學正,行誼端處,士林矜式,尋升邊省,以忠義增秩蔭子。」
  5. ^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四)為政清勤,民德之,升知內江。公廉自持,士大夫乞請無所得。大旱,齋沐祈禱,徒步暴赤日中,令兒歌之曰:「旱既太甚,治邑非人。寧禍其身,勿病其民。」三日,霖雨大足。嘗於通津治石樑,御史題之曰「壽溪」。壽溪者,君所自號,御史以此旌其能得民也。
  6. ^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四):「嘉靖三十年,貴州麻陽苗為亂。先是,思州知府李君有銅仁之役。還郡五日,苗龍許保、吳黑等偽為哨兵,突入城殺掠。君巷戰不勝,與其孫文炳皆被執。留郡二日,劫以歸寨。苗每執郡縣長吏,必求厚贖,院司及守將亦幸朝廷不知也,率許之以為常。君謂天子命吏為賊劫質,是孰為之開端者,書告清平鎮將石邦憲:「亟進兵,勿以我為忌。」邦憲不應。君乘馬出盤山關,至稍寨,崖高水深,遂自投下。賊驚,共拽之出,氣息僅續,棄之途而去。思人舁還,至清浪衛而卒。」
  7. ^ 其先密州諸城人。元時,有為融州路巡檢使者,因家於今柳州之融縣。高祖子贊,封奉直大夫、協正庶尹、夷陵州知州。曾祖芳,進士,雲南布政司右布政使。祖序,進士,吏科給事中。考鏞,鄉試第三人,未仕,蚤卒。季父鐸,教樂昌,君少隨之任,學成而歸。